桂林的山

2022-06-23 08:28陈代云编辑吴冠宇
中国三峡 2022年4期
关键词:喀斯特地貌峰林桂林山水

◎ 文 | 陈代云 编辑 | 吴冠宇

桂州多灵山,发地峭坚,林立四野。

—— 柳宗元《桂州裴中丞作訾家洲亭记》

桂林多山。丰子恺也写过一篇《桂林的山》,他说,在桂林住得久了,便觉得桂林竟是一片平原,并无有山,只是四围种着许多大石笋。

在桂林住过的人应该都有这种感觉,这里的山往往拔地而起,但山与山之间并不相连,行人车辆都绕着这些“大石笋”穿行,没有上坡下坡之虞。在地质学上,人们把桂林这些成群出现在平地上的石灰岩山峰称为峰林,远远望去,这些山就像树林一样,密密麻麻地生长在桂林这片土地上。

桂林的地质纪年

峰林是喀斯特地貌的典型。几亿年前,桂林还是一片汪洋大海,海水不断地运动带来了大量含钙的物质——海洋生物的骨骼或者其他碳酸盐物质——它们沉积于海底,形成了坚硬的碳酸盐岩层。大约六千五百万年前,海底隆起变成了陆地,沧海变成了桑田,这就是桂林最初的模样。

碳酸盐岩虽然坚硬,但能被含有二氧化碳的水溶解,比如雨水就含有二氧化碳。当雨水在岩石的表面不断冲刷时,岩石中的碳酸钙就会与雨水中的二氧化碳不断发生化学作用,生成可溶于水的碳酸氢钙,被雨水带走。岩石中有一些是可溶性物质,有一些是非可溶性物质,溶蚀的速度也有快有慢。当雨水和地表流水溶蚀可溶性岩石时,岩石会因为溶蚀而出现凹槽,凹槽越来越深,地面上就出现了石芽。雨水在地面汇成地表水后,溶蚀较快的地方则出现溶沟、漏斗,人们把它们称为喀斯特地貌的幼年期。经过雨水和地表水不断溶蚀,地面上就会形成越来越多的漏斗、洼地、地下溶洞和地下河,而那些不可溶的或者溶蚀得很慢的石芽则离地面越来越高,这是喀斯特地貌的青年期。在地势较高的地方,石芽越来越高,变成了一座座山峰,但是它们的底部仍然相连,这就是峰丛;而在地势较低的地方,由于积聚了较多的地表水,底部也溶蚀掉了,形成了一座座孤立的山峰,这就是峰林。

峰丛和峰林,也被称为中国式喀斯特和桂林式喀斯特。峰丛和峰林都是喀斯特地貌中年期的典型。到喀斯特地貌的老年期,如果岩层构成是比较单纯的石灰岩,当它们全被溶蚀掉了,就会形成平原,只残留下一些孤峰、孤丘。

桂林属于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四季鲜明,水量丰沛,冬短夏长。雨水多、温度高,溶蚀作用就强,所以桂林的喀斯特地貌发育得很完整。据资料记载,我国98%的峰林、80%的峰丛都分布在广西,其中桂林又独具特色,所以说“桂林山水甲天下”一点都不为过。

早在1637年,明代地理学家徐霞客就来到桂林,农历四月二十八日,他在进入桂林的路上看到“五峰之南,乱尖叠出,十百为群”,“其西北有山危峙,又有尖丛亭亭,更觉层叠”。从湖南进入广西,展现在徐霞客眼前的是“千峰万岫”“群峰丛合”“石峰攒丛”,这大概是最早关于峰丛的描述。他用石山来区别此前看见的土山,他看到“石山森森”“离立”“骈列”,这是峰林的情态。

徐霞客曾经四次到桂林的靖江王府,想登上独秀峰,但都被管理独秀峰的主僧拒绝,以至于他在六月初一的日记里酸溜溜地自我安慰说:这座山除了有亭阁外,和附近其他的山也没有什么差别嘛。

广西桂林,七星公园内的骆驼峰。 摄影/王苗/FOTOE

山清水秀,洞奇石美

读小学的时候,我们大多学过陈淼的游记散文《桂林山水》,他写道:“桂林的山真奇啊,一座座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奇峰罗列,形态万千;桂林的山真秀啊,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色彩明丽,倒映水中;桂林的山真险啊,危峰兀立,怪石嶙峋,好像一不小心就会栽倒下来。”奇、秀、险,形象地描绘了桂林的山的特点。这就是大自然的鬼斧神工。范成大在《桂海虞衡志》中认为,“桂之千峰,皆旁无延缘,悉自平地崛然特立,玉简瑶簪,森列无际,其怪且多如此,诚为天下第一”。喀斯特地区的石山石峰陡峭,岩石外露,并不适合植物生长,但岩石的缝隙依然被顽强的植物占领,它们在岩缝里繁衍生息,一点又一点,一圈又一圈,趴在陡峭的石山上,平添了一抹翠绿,为坚硬的石峰增添了秀美的色彩。

广西桂林,山水田园风光。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唐代诗人韩愈在《送桂州严大夫同用南字》一诗中用“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来形容桂林山水,已成千古名句。文学之笔不像徐霞客的科学之笔,文学表达诉诸形象和情感,表达的是作者个人的感受。所以,郭沫若和日本的吉川幸次郎在泛舟漓江时都曾对韩愈的“罗带玉簪”提出过质疑,前者写道,“罗带玉簪笑退之,青山绿水复何奇?何如子厚訾州记,拔地峰林立四垂”;后者则认为,“碧玉青罗恐未宜,鸡牛龙凤各争奇”。用柳宗元(字子厚)来否定韩愈(字退之)固然不可取,用鸡牛龙凤来取代玉簪也显得俗套。从文学的角度看,郭沫若和吉川幸次郎的诗近乎于抬杠,虽然有一定的道理,却未必当真,我们不妨一笑置之。

桂林山水的代表无疑是象鼻山。在漓江和桃花江的交汇处,一座天然的山峰宛如巨象立于水中,豪饮漓江,神形皆备,这也是石灰岩溶蚀的杰作。千峰万壑经过大自然数百万年的雕刻,呈现出不同的形态,无论是陈淼说的像老人,像巨象,像骆驼,还是吉川幸次郎所谓的鸡牛龙凤,都是对喀斯特峰丛和峰林的直观描述。

有时候,雨水和地表水顺着可溶性岩石的缝隙渗透、溶蚀,含有二氧化碳的水会将裂缝渐渐溶成空洞,并且不断冲刷,使缝隙逐渐扩大,慢慢形成了大小不一、形态多样的洞穴。游桂林的山与游桂林的洞往往是连在一起的,这些溶洞有的大,有的小,有的露在山间,有的藏于地下。

景平元年,颜延之被贬桂林,第二年冬,也就是元嘉元年,即公元424年,他才抵达桂林,担任太守。在桂期间,颜延之鼓励垦荒,减免赋税,兴学促教。虽然桂林山水冠绝天下,但地处偏远,文化落后,有鉴于此,颜延之在独秀峰山脚找了一个岩洞,略加整饬,就开始了半天政务半天读书的生活。在颜延之的推动下,桂林的文化风气得到极大改善,读书蔚然成风。今天,人们把颜延之读书的岩洞称为读书岩,这是桂林最古老的名人胜迹。独秀峰巍然挺立,陡峭高俊,是典型的喀斯特孤峰,颜延之曾用“未若独秀者,峨峨郛邑间”来描写独秀峰,独秀峰因此得名。

1982年,广西桂林,漓江边的渔船。 摄影/ Michael Reinhardt /视觉中国

颜延之是南北朝文学大家,与谢灵运齐名,并称“江左颜谢”,加上鲍照,就是著名的“元嘉三大家”。颜延之是目前有据可查的歌咏桂林山水的第一人,他在桂林待的时间不长,但读书的风气却流传下来,一千多年来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桂林人。唐代,李昌峻于独秀峰读书岩前建起了广西第一座官办学校——桂林府学,清代又在此修建了广西历史上最大的贡院,今天,它是广西师范大学的校址,广西文教从这里一脉相传,影响深远。

喀斯特山洞冬暖夏凉,适宜读书,所以文人士子一边在岩洞读书、一边寄情山水,与那些贬谪或游历桂林的诗人们一道,留下了很多著名的诗篇。相传曹邺年少时曾在阳朔天鹅山的一处岩洞读书,这就是阳朔的读书岩。曹邺是晚唐著名诗人,大中四年考中进士,是广西第一位土生土长的著名诗人,他与同时代的临桂诗人曹唐一起,开启了广西文学的新篇章。

流传千古的山水文气

在唐代,宋之问、张九龄、王昌龄、杜甫、韩愈、柳宗元、白居易、张籍、王建、李勃、张祜、杜牧、李商隐等著名诗人都曾写桂林,他们有的到过桂林,有的只是想象过桂林。可见,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是多么巨大啊。在唐代,桂林的名声就已经随着文人墨客的诗篇飞遍了

祖国大地。

广西桂林兴坪山水 图片来源/ 视觉中国

文人名士游历山水,兴致所至,或题名、或题榜、或题诗、或题记、或摹刻书画,他们歌咏山水,感怀时事,抒发襟怀,勒石以记,所以桂林的山多石刻。桂林的石刻始于晋,兴于唐,盛于宋,明清时进入繁荣期。不同的学者对桂林石刻的统计数字略有出入,大体说来,桂林石刻现存近两千件,其中宋代石刻近五百件,为宋石刻之最,所以碑刻界有“唐碑看西安,宋刻看桂林”的说法。桂林石刻最典型、最集中之处在桂海碑林龙隐岩和龙隐洞,此外,普陀山、虞山、象鼻山等数十处石峰和岩洞中,也有比较集中的分布,石刻已经成为桂林山水的一部分。许多精美的石刻都是历代名人所题,不仅文辞优美,而且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史料价值。这些作品书法精湛,篆隶行草,各得其所;另有造像数百件,情态各异,惟妙惟肖,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因为这些石刻而有了更加深广的人文内涵。

龙隐洞中蔡京所书的《元祐党籍碑》是研究北宋党争最重要的史料,有宋神宗、哲宗、徽宗数朝,因王安石变法而分裂的新旧两党斗争激烈。徽宗即位后,蔡京为相,结党营私,权倾朝野。崇宁元年,司马光、文彦博、苏轼等一百二十人被列为“元祐奸党”,徽宗御书其中九十八人姓名,立碑于端礼门。其后,“元祐奸党”增至三百零九人,徽宗书碑立于文德殿门,蔡京书碑立于州郡。崇宁五年,天有星变,徽宗诏令全国毁碑。元祐党人梁焘的曾孙梁律为静江府钤辖,其同僚饶祖尧“爱其有前辈风度”,于是重刻《元祐党籍碑》于龙隐洞,保留至今。清代广西巡抚陈元龙在《游龙隐洞》中感慨“看山如观画,游山如读史”。

桂林石多土少,碳酸盐岩被水流溶蚀,溶于水中,泥沙很少,所以桂林的水清澈透明,漓江蜿蜒穿梭于桂林的青山之间,晴日里蓝天白云,青山挺拔,碧水环绕,如诗如画;下雨的时候,层层山峰就笼罩在薄薄的青纱之中,如梦如幻。桂林的山水风光历来就为画家所青睐,从齐白石、黄宾虹、徐悲鸿、李可染,到帅础坚、阳太阳、黄独峰、涂克,再到更年轻的漓江画派,他们笔下的山水无不令人向往。或许,桂林山水本身就是一幅画,体现了中国山水的空灵、清奇、淡泊、飘逸。

广西桂林,月亮山。 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喀斯特地貌记载了大自然演化的进程,让人们领略自然幻化之美。我国是世界上喀斯特地貌分布最广的国家,如今,很多典型的喀斯特地貌都已经开发成著名的旅游景区,如云南石林、贵州万峰林、湖南张家界、四川黄龙,等等。桂林无疑是其中名声最广、影响最大的,除自然的馈赠外,历代文人雅士的吟咏和文化的传播同样功不可没。如果没有文化的加持,桂林的山水不过是大自然的景观而已。千百年来,文人墨客将他们的足迹和诗文印在桂林山水之间,桂林山水因此有了文气,有了流传千古的底气。

猜你喜欢
喀斯特地貌峰林桂林山水
秀甲天下之桂林山水
桂林山水主题系列家具设计
峰林蛋炒饭
蛋炒饭助力脱贫
桂林山水里:那千年不灭的漓江渔火
万峰林
轻轻松松聊汉语——桂林山水甲天下
黄宾虹表现喀斯特地貌的山水画技法分析与创作实践
云贵高原喀斯特地貌钻孔灌注桩溶蚀地质施工技术措施
贵州地区牧草养殖水平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