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疗法对卒中患者恢复期营养状况及脑血管血流速度的影响

2022-06-24 08:43张慧丽
医药与保健 2022年6期
关键词:患侧脑血管血流

张慧丽

(睢县中医院 神经内科,河南 商丘 476900)

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包括缺血性和出血性卒中,具有致残率与死亡率高的特点。中国每年新发脑卒中患者中70%~80%的患者因恢复效果差而不能独立生活。脑卒中目前已成为我国居民致残和致死的第一原因。在脑卒中发病后,经过急性期治疗后的患者可在在一定程度上恢复身体移动能力,此时患者生命体征趋于稳定,患者开始进入到恢复期康复。脑卒中患者的恢复期康复治疗不仅能够帮助患者恢复肢体与语言功能,还能恢复患者工作能力,最终促使患者能够正常地回归家庭与社会。中医药在脑卒中恢复期治疗方面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近几年医学人员通过不断挖掘传统中医药脑病诊治经验,推进针刺、穴位按摩、艾灸等特色疗法的应用,在脑卒中患者运动、语言、吞咽等功能恢复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睢县中医院为提升卒中患者恢复期的治疗效果,采用中西医融合的治疗方式改善患者相关症状,以减轻脑卒中患者后遗症,改善患者的营养状况以及脑血管血流状况,取得了显著成效。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7月本院神经内科183例脑卒中恢复期患者。根据治疗方法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91)和观察组(n=92)。对照组的91例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37例;年龄37~72岁,平均年龄(57.68±8.05)岁;发病时间3周~5个月,平均发病时间(2.05±1.44)个月;中风类型:缺血性中风68例,出血性中风23例;病灶部位:基底节28例,外囊17例,放射冠23例,脑叶16例,内囊3例,丘脑4例。观察组的92例患者中男性58例,女性34例;年龄34~71岁,平均年龄(56.99±7.80)岁;发病时间4周~5个月,平均发病时间(1.98±1.04)个月;中风类型:缺血性中风66例,出血性中风26例;病灶部位:基底节27例,外囊15例,放射冠24例,脑叶14例,内囊5例,丘脑7例。两组卒中患者的年龄、性别、发病时间、病灶位置的相关数据均无显著差异(>0.05),具有可比性。

纳入标准:依据《中国急性缺血性脑卒中诊治指南》判定为脑卒中,并经脑部CT及MRI排除非血管性病因;发病6 h内入院,年龄在18~75岁;发病时间为2周至6个月,生命体征趋于稳定且神经系统症状不再进展者;家属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具有既往有卒中史者;具有脑部、肝肾等重要脏器功能障碍或急慢性感染性疾病者;由于认知障碍无法配合相关治疗或康复训练者。

1.2 方法

对照组与观察组均实施常规药物治疗与康复训练措施,具体内容如下:(1)药物治疗:脑卒中恢复期的药物治疗以改善脑代谢,营养脑细胞的药物为主,如胞二磷胆碱,皮拉西坦等,同时给予神经营养药物,如维生素B1、B12、ATP及辅酶A等,缺血性卒中患者使用阿司匹林抗血小板聚集、预防血栓形成。此外还需根据患者症状给予降血压、降血糖、降血脂以及降血尿酸的相关药物。(2)康复训练:患者在神经内科阶段的康复训练属于卧床期康复训练,其目的是通过早期床边坐位保持和坐位平衡训练,改善患者关节周围的血液循环,增强其肌力,恢复患者的关节活动能力,通过翻身以及肢体摆放预防压疮、关节肿胀、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具体内容:①首先医护人员要指导与协作患者保持正确卧姿,当患者处于患侧卧位时要保持患侧在下,患侧上肢前伸,患侧下肢伸展,膝关节微屈,健侧上肢自由位,下肢放置在枕头上;当患者处于健侧卧位时要保持健侧在下,患侧上肢用枕头垫起,患侧下肢屈髋、屈膝的同时也用枕头垫起,健侧肢体自由位。②医护人员对患者进行手部基本抓握功能训练,交替给予病人“握紧拳头”及“停止握拳”的命令,令患者健侧手交替屈曲及伸直,利用对侧肢体作相同动作来诱发困难的动作。护理人员指导患者开展向患侧/健测翻身训练、上肢牵伸康复训练、上下肢康复训练、站立康复训练以及行走康复训练等。③医护人员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口腔康复训练,多与患者进行简单交流,促进患者语言能力的恢复。

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及康复训练措施的基础上给予中医特色疗法。(1)针刺疗法:首先对患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主要取阳明经穴为主,辅以少阳、太阳经穴,一般针刺患侧穴位,也可以先针健侧、后针病侧的穴位,遵循补健侧、泻患侧的针刺原则。临床上主要取肩髃、曲池、手三里、外关、合谷、环跳、阳陵泉、足三里、太冲、昆仑等穴位,如果是痹证则选加关元、中极和神阙穴。在具体的治疗过程中要根据兼夹症状,比如吞咽困难、尿失禁、尿潴留要选择正确的治疗穴位。在对穴位进行局部消毒后,用右手持针刺入穴位,在用捻转、提插手法得气后,反复重插轻提或慢慢刺入、少捻转、快速出针为补法,反复重提轻插或快速进针、多捻转、慢慢出针为泻法。每日针2次,10天为1疗程,持续治疗3~5个疗程。(2)方药治疗:痰瘀阻络证以化痰通络方加减治疗,包括法半夏、橘红、枳壳、川芎、红花、远志、石菖蒲、茯神、党参、丹参各15 g、炙甘草10 g,煎取后去渣,加白蜜混匀,每服100 mL,每日3次;风痰阻络证以六君子汤加减治疗,包括人参、甘草各10 g,茯苓、白术、陈皮、半夏、竹茹、胆南星各15 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气虚血瘀证以八味顺气散加减治疗,包括人参、白术、白芷、乌药、青皮各10 g,茯苓、陈皮各15 g,甘草8 g,水煎服,1日1剂,分2次服;阴虚阳亢证以补阳还五汤加减治疗,包括生黄芪30 g,当归、桃仁、赤芍、川芎、炙地龙、红花各15 g,水煎服,每日1剂,分2次服;风火上扰证以川芎、连翘、黄芩、寒水石各10 g,当归、石膏各15 g,大黄5 g。煎煮两次后合并药液,每4小时服1次,分2~3次服用。(3)中药足浴:根据患者疾病证型以及症状选择足浴药方,如风痰阻络证选取秦艽、党参、黄芩、赤芍、白芷、细辛、生甘草各15 g作为足浴配方,偏瘫症状较严重者可选择祛风汤(薄荷、艾叶、荆芥、前胡各15 g)作为足浴配方。把以上中药加水2 000 mL熬煮半个钟,直到剩下约1 000 mL时,加适量热水兑成药汤,水温保持在40~50℃,在泡脚前加2匙羹白酒。足浴药液的温度应以能耐受为限,足浴后感觉轻松舒适的温度为适宜。一般可控制40~50℃。在足浴过程中可配合足部按摩,双手大拇指并拢,用力按压足背、脚掌以及小腿前后部位,压到有酸痛感为宜,再揉3~5分钟至发热为宜。泡脚结束后用热水清洁脚各个部位,完成后要注意脚部保温。(4)穴位按摩:使患者取坐位,护理人员用双手拇指指腹按揉被按摩者头部百会、印堂、太阳穴,用力适中,每穴每次3 min;用单手拇指指腹按揉被按摩者肩颈部的肌肉和肩井、天柱、哑门、风池穴,用力适中,每穴每次3 min;用单手拇指指腹捏揉被按摩者上肢的肌肉和手三里、天府、内关、合谷穴,用力稍重。使患者取坐位,单腿屈膝,护理人员用单手拇指指腹捏揉被按摩者下肢的肌肉和足三里、委中、涌泉穴;双手拿捏或按揉被按摩者肩颈部的斜方肌和督俞、膀胱俞、大肠俞、三焦俞穴,用力稍重,以被按摩者感到酸胀为度。此外护理人员要指导家属帮助患者捻揉各指(趾)以及按揉四肢。先按摩患者的肩颈部和头面部,再按摩腰背部,最后按摩上下肢和胸腹部。按摩力度应先轻后重,循序渐进。按摩次数为每天1次,每次1 h。在患者发病的一个星期内可让其取半卧位(保持头高脚低位)进行按摩,随着病情的发展可逐渐让患者取仰卧、侧卧和坐位,以促进末梢的血液循环,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防止肌肉萎缩。(5)耳穴压豆:主穴选取皮质下、丘脑、缘中、肝、心、神门、肾,体质虚弱者加肺、三焦为配穴,食欲不振者加胃、大肠为配穴。用前端圆滑的金属探棒在耳廓上探查,当探捧压迫痛点时,患者会呼痛、皱眉或出现躲闪动作,标记压痛点。先局部常规消毒,然后选用表面光滑的中药王不留行籽,贴于0.6 cm×0.6 cm的脱敏胶布中央,然后对准患者耳朵上相应穴位,贴紧并稍加压力。患者可根据自身感觉每天自行按压3次,每穴每次20下左右或使耳廓微热能耐受为宜。耳穴压豆可驱散病灶郁滞的气血,调节脏腑气血功能,对中风后频发呃逆、消化不良、失眠等均具有较好效果。

1.3 评价指标

由医护人员于恢复期治疗前后利用皮褶厚度计测量两组患者的三头肌皮褶厚度(TST),TST正常参考值为男性8.3 mm,女性15.3 mm;同时空腹采集两组患者4~5 mL静脉血测定血清总蛋白(TP)、血清白蛋白(ALB)、血清前白蛋白(PA);统计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情况;采用经颅多普勒系统检测仪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脑血管血流速度相关指标,包括脑血管平均血流速度、最大峰值流速、舒张末血流速度以及血管阻力指数等脑血管血流指标。

1.4 统计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胃肠道并发症发生情况的比较

治疗期间观察组患者的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的12.0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治疗期间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的比较[n(%)]

2.2 两组患者营养状况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相关营养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相关营养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营养指标的比较(± s)

2.3 两组患者脑血管血流速度的比较

治疗前两组患者相关脑血管血流指标间无显著差异(>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脑血管血流状况均有明显改善,其中观察组患者相关脑血管血流指标均显著优于对照组的(<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治疗后脑血管血流速度指标的比较(± s)

3 讨 论

卒中后恢复期的康复治疗是保障患者恢复质量以及治疗效果的关键时期,有研究表明我国脑卒中患者的高致残率与恢复期的治疗效果不佳密切相关。中医理论认为卒中死因为脏腑阴阳失调导致脑窍闭络,引发肢体偏废、言语謇涩、失语、感觉缺失等症状。脑卒中的发病病位虽然在脑,但与心、肾、肝、脾关系密切。卒中急性期以风、火、痰、瘀等标实证候为主,恢复期则表现为虚实夹杂或本虚之证,气虚、阴虚证候逐渐明显,恢复期治疗要以醒脑开窍、滋补肝肾为主,疏通经络为辅。中医药是脑卒中治疗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尤其是在脑卒中恢复期的康复医疗中的效果显著。本院精神内科以中医辨证论治的观念为导向,经过长期的临床实践与研究观察,对卒中恢复期患者实施中西医结合疗法,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中医特色疗法,包括方药治疗、针刺疗法、中药足浴、穴位按摩、耳穴压豆等治疗手段,显示出良好的治疗效果,尤其是在改善患者营养状况以及脑部血流状况等方面效果明显。

针刺疗法在卒中恢复期有着广泛应用,对于治疗脑卒中类疾病有很好的疗效。本次研究中的针刺疗法为体针疗法,对症经验取穴,通过调节血管运动平衡,纠正血流的流变性异常,增加脑组织氧和血流的供应量,从而减少脑组织损伤程度,对吞咽困难、尿失禁等症状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脑卒中属于本虚标实之证,标本虚实有先后缓急之差异,方药治疗脑卒中后遗症主要是在中医辨证分型的基础上,采用醒脑开窍、养心安神、化痰通络、活血化淤的中药汤剂,以减轻血管痉挛,改善半暗带,促进血肿吸收,同时培护体内正气,改善营养状况。张思为等人的研究表明肝胃百合汤不仅可以减少脑卒中患者恢复期的胃肠道并发症发生率,同时可以有效改善患者营养状态。中药足浴主要是针对偏瘫较严重者,配合足部按摩,能够促进血液循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患侧肢体功能障碍康复,增加患侧肢体肌力具有良好疗效。穴位按摩主要是按摩阳明经穴位,阳明经多气多血,通过按摩可调动经络气血,不仅能促进血液循环,还能缓解吞咽障碍,增强食欲,改善患者营养状况。耳穴压豆通过刺激耳部穴位疏通经络,推动、驱散病灶中郁滞的气血和病气,对缓解中风后频发呃逆、消化不良、失眠具有较好效果。本研究结果表明在脑卒中恢复期患者的治疗过程中实施中西医结合疗法能够有效改善患者脑血管血液流变学指标,减少胃肠道并发症的发生率,改善患者营养状况,对于提高卒中康复治疗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猜你喜欢
患侧脑血管血流
体外反搏对于狭窄动脉内血流动力学环境影响的高精度计算机仿真研究
微血流成像能准确鉴别和诊断胆囊息肉样病变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2020年上海市崇明区脑血管疾病监测结果分析
中风康复治疗:最好发病48小时后就开始
基于系统论SPO模型的导管相关血流感染干预实践
微小甲状腺乳头状癌实施甲状腺腺叶切除术及中央区淋巴结廓清治疗的疗效评估与研究
脑卒中康复操患者常做好
专家告诉你进行脑血管造影检查都要注意些啥?
激光多普勒血流仪用于检测牙髓血流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