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容积三维超声心动图诊断冠心病患者心脏局部容积和心脏功能的应用效果

2022-06-24 06:03彭艳芳李丹明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2年9期
关键词:射血心动图节段

彭艳芳,李丹明

(开平市中心医院功能科 广东 江门 529300)

冠心病是由于人体的冠状动脉发生血栓栓塞、粥样硬化或血管痉挛等引起冠状动脉变窄,发生血液受阻,使心肌缺血的一种疾病。该疾病导致心血管疾病患者的死亡率较高。在临床上,冠心病患者一旦出现心肌细胞缺氧、缺血严重,且不能得到及时救治时,会导致整体心肌结构的重建[1]。左室壁节段性运动异常是冠心病的典型特征,对该疾病进行早期诊疗可有效预防及改善心血管疾病的发生[2]。通常情况下采用M 型及二维超声对左室功能进行测量,前提是将心腔假设为椭圆体,但因患者的病理心脏多表现为左室明显扩大变形,导致常规诊断法受到一定限制,而全容积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够对左室功能进行定量评价。本文旨在通过全容积三维超声心动图对冠心病患者的心脏局部容积及心脏功能参数进行分析,进一步探究该诊断方法的有效性及准确性。具体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开平市中心医院2019 年7 月—2020 年2 月诊治的冠心病支架置入患者49 例作为观察组,选取同期进行体检的心脏功能健康人员49 名作为对照组。对照组中男性28 例,女性21 例,年龄为22 ~68 岁,平均年龄(53.63±5.03)岁;观察组中男性29 例,女性20 例,年龄为24 ~70 岁,平均年龄(53.71±4.90)岁,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对比。患者及家属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①经冠脉造影、心电图检查证实患者具有明确的冠心病病史,心功能Ⅱ~Ⅲ级;②临床资料完整者;③患者依从性好。排除标准:①心脏器质性病变者;②合并恶性肿瘤、严重全身感染性或精神疾病者;③心律失常、传导异常者;④患有心肌病、心包积液、高血压、瓣膜病等疾病者。

1.2 方法

仪器采用全容积三维超声仪(型号:Philips IE33),探头型号:X3-1,频率(1 ~3)MHz。开启仪器,患者采取左侧卧位,将探头放置于研究人员心腔位置开始扫描,连接心电图,使左心室心外膜及心内膜形成清晰轮廓,形成二维图像。然后要求患者屏住呼吸,按功能键,连续采集4 个15°×60°心动周期窄角,立体图像,图像似“蛋糕块”叠加而成,数据形成“金字塔”形。根据美国心脏协会的左心室壁17 节段分段法[3],按照软件进行分析,统计左心室局部收缩末期容积(regional end systolic volume,RESV)、局部射血分数(regional ejection fraction,REF)、局部舒张末期容积(regional end diastolic volume,REDV)及左心室17 节段射血分数情况。观察组患者在支架植入手术前l 星期和植入手术后30 天各进行一次全容积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获取左室整体纵向应变(global longitudinal strain,GLS)、环周应变(global circumferential strain,GCS)、径向应变(global radial strain,GRS)、整体面积应变(global area strain,GAS)各应变参数,以冠状动脉造影结果为金标准,计算GAS、GCS、GRS 及GLS 各应变参数的灵敏度、特异度。

1.3 观察指标

比较观察组手术前与对照组的心动图检查结果及观察组手术前后心动图检查结果,比较观察组手术前与对照组的左心室17 节段局部射血分数情况及观察组手术前后左心室17 节段局部射血分数情况。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分析数据。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频数、百分比(%)表示,采用χ2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对比两组手术前及观察组手术前后心动图检查结果

观察组手术前REDV、RESV 指数均高于对照组,REF 指数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后REDV、RESV 指数均低于手术前,REF指数高于手术前,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表2。

表1 两组手术前心动图检查结果比较(±s)

表1 两组手术前心动图检查结果比较(±s)

手术前 例数 RESV/mL REF/% REDV/mL观察组 49 64.11±18.72 47.69±1.87 124.33±19.87对照组 49 33.29±7.03 59.02±5.17 88.16±12.72 t 10.789 14.426 10.732 P 0.000 0.000 0.000

表2 观察组手术前后心动图检查结果比较(±s)

表2 观察组手术前后心动图检查结果比较(±s)

时间 RESV/mL REF/% REDV/mL手术前 64.11±18.72 47.69±1.87 124.33±19.87手术后 49.18±13.05 54.13±2.71 109.19±14.56 t 4.580 13.691 4.302 P 0.000 0.000 0.000

2.2 两组手术前及观察组手术前后关于左心室17 节段局部射血分数的比较

观察组手术前基底段、中段、心尖段射血分数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手术前后基底段、中段、心尖段射血分数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表4。

表3 两组手术前左心室17 节段局部射血分数的比较(±s)

表3 两组手术前左心室17 节段局部射血分数的比较(±s)

手术前 例数 基底段前壁 前间壁 侧壁 下壁 后壁 室间隔观察组 49 47.19±10.85 47.81±10.61 55.18±9.68 47.87±11.18 47.36±11.65 52.05±10.14对照组 49 59.02±12.13 57.63±11.26 60.18±11.21 61.11±10.82 57.23±11.15 56.74±9.36 t 5.088 4.443 2.363 5.957 4.284 2.389 P 0.000 0.000 0.020 0.000 0.000 0.019手术前 例数 中段前壁 前间壁 侧壁 下壁 后壁 室间隔观察组 49 47.05±11.27 47.14±10.94 62.03±11.69 43.18±12.10 54.51±11.16 45.95±10.73对照组 49 60.59±11.81 61.27±10.93 56.17±12.84 62.09±11.77 59.92±12.13 59.87±10.62 t 5.806 6.396 2.363 7.842 2.976 6.454 P 0.000 0.000 0.020 0.000 0.024 0.019手术前 例数 心尖段 心尖帽前壁 下壁 侧壁 室间隔观察组 49 42.96±11.37 42.75±11.61 50.62±12.89 59.19±13.07 65.73±10.82对照组 49 61.87±14.21 65.27±14.13 60.82±13.95 65.09±13.62 60.81±11.53 t 7.274 8.620 3.759 2.188 2.178 P 0.000 0.000 0.000 0.031 0.032

表4 观察组手术前后关于左心室17 节段局部射血分数的比较(±s)

表4 观察组手术前后关于左心室17 节段局部射血分数的比较(±s)

观察组 例数 基底段前壁 前间壁 侧壁 下壁 后壁 室间隔手术前 49 47.19±10.85 47.81±10.61 55.18±9.68 47.87±11.18 47.36±11.65 52.05±10.14手术后 49 53.62±10.97 52.78±11.89 59.92±12.61 54.03±11.29 53.14±10.07 56.59±10.34 t 2.917 2.183 2.087 2.714 2.627 2.194 P 0.000 0.032 0.040 0.008 0.010 0.031

表4(续)

2.3 冠心病诊断中各应变参数的灵敏度及特异度

冠心病诊断中GAS、GLS 为最佳灵敏应变参数,其灵敏度分别为78%、86%;特异度分别为95%、86%,见表5。

表5 冠心病诊断中各应变参数的敏感性及特异性

3 讨论

冠心病是机体的冠状动脉逐渐病变导致的血管腔逐渐变窄或阻塞进而引起心肌缺血的一种心脏病[4]。该疾病可使患者的心脏功能严重受损,常会导致患者心衰或猝死,若不进行积极治疗,可引发心脏破裂、心室壁瘤、心脏栓塞、心肌梗死等并发症。心肌细胞丧失、细胞外基质纤维化及心肌细胞肥大均可导致左心室形变重构,降低患者的心肌细胞代谢和心脏收缩功能,心脏支架的植入可疏通血管,灌注心肌,抑制心肌结构重建,促使心脏功能恢复正常[5]。

冠心病患者在临床上常表现为心前区突发绞痛或压榨痛等疼痛,或感有憋闷感,并伴有发热、恐惧、呕吐、出汗、恶心等症状[6]。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遵医嘱用药或植入支架等治疗方式均可减缓疾病的发生。在日常生活中,避免劳累过度、减少情绪激动、保持作息时间规律化、适度的劳逸结合等均可降低本疾病的发生率。

在对冠心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上,随着超声技术的快速发展,全容积三维超声心动图技术已成为心肌功能定量评价的一种新方法,该诊断不受角度影响,能够对患者的心肌组织运动轨迹进行较好的追踪,可更准确有效地对患者心室局部及整体功能加以评价[7]。临床研究证实[8],心肌缺血是由心内膜向心外膜逐渐发展的,在心肌缺血的早期只是有心内膜下心肌缺血的表现,心肌缺血中晚期多中层及心外膜下心肌缺血的表现;而心内膜下纵行排列的心肌纤维收缩而造成GLS,GLS 的减小为心肌缺血早期第一表现。因此在冠心病早期诊断心肌缺血方面GLS 意义重大;另外GAS 为径向、圆周、纵向应变的一个综合三维应变,相对于单一应变更具有更为真实、全面、可靠性,由此可见GLS、GAS 对在诊断冠心病方面存在较高的价值。

在本研究中采用全容积三维超声心动图能准确检查出冠心病患者与健康人群的心动图及左心室17 节段射血分数的区别。通过冠心病患者手术前后的检查结果表明,冠心病患者在手术前左室发生变形结构重建,手术后患者的REDV、RESV 及REF 功能明显增强,左心室17 节段射血分数明显改善。另外本文结果显示,冠心病诊断中GAS、GLS 为最佳敏感应变参数,其敏感性分别为78%、86%;特异性分别为95%、86%,结果指出GAS、GLS 对早期心肌缺血更为敏感。

综上所述,全容积三维超声心动图检查法为冠心病患者心脏局部容积和心脏功能的临床治疗提供了可靠的诊断依据,方法可靠,数据准确,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射血心动图节段
陈朝金教授运用生脉散合血府逐瘀汤加减治疗射血分数保留性心衰(气阴两虚兼血瘀型)经验
王新房:中国超声心动图之父
心电图与超声心动图在高血压性心脏病诊断中的临床意义
脊柱骨折患者应用短节段椎弓根钉棒固定手术的应用效果观察
超声心动图评价二尖瓣置换术后瓣膜功能的临床应用
射血分数保留的心力衰竭患者心肌能量消耗情况及预后不良的相关因素
心脏超声在诊断冠心病节段性室壁运动异常中的价值
腰椎融合手术后邻近节段退变的研究进展
造成颈椎及腰椎融合术后邻近节段退行性变的因素
二维超声Simpson法和M型超声Teichholz法测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左室心功能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