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的粉丝经济分析

2022-06-25 11:42李明彧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粉丝经济偶像新媒体

摘要: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互联网技术的升级、传统商业模式的转型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偶像文化和粉丝经济应运而生。新媒体背景下,粉丝经济愈发盛行,在刺激粉丝群体消费需求、实现经济效益增长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虽然其是带动经济、促进消费的一种新形式,但也带来了大量社会问题,亟须解决。文章在分析粉丝经济的现象、特征和产生原因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粉丝经济发展过程中产生的正面与负面影响,对新媒体环境下如何引导粉丝经济健康发展提出对策,认为企业、有关部门、媒体、学校、家长应各司其职,通力合作,共同发挥作用,从而减少粉丝经济带来的不良社会影响。

关键词:粉丝经济;新媒体;偶像;非理性消费;影响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7-0046-03

一、介绍

“粉丝”源自英文单词“fans”,指关注、爱好或者崇拜某一类人或物的人[1]。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精神文化需求的增加、互联网技术的升级、传统商业模式的转型和文化产业的发展,人们开始关注、打造偶像,偶像文化和粉丝经济应运而生。粉丝经济是以粉丝与被关注者的关系为基础、以崇拜情感为前提的经营性创收行为[2]。在粉丝经济的框架下,粉丝出于对偶像的喜爱和崇拜,大量购买与偶像有关的产品,进行相关消费,并表现出主动性、忠诚度高、消费水平高的特点,同时他们也会自发对喜欢的明星所代言的产品进行宣传,以提高产品知名度和该偶像的商业价值,实现口碑宣传。从前,企业只是简单地利用粉丝群体对被关注者的崇拜和粉丝经济的特点,引导粉丝进行直接的文化消费,如购买演唱会门票、购买专辑等。目前,随着偶像文化的愈发兴盛,粉丝的消费形式不再局限于直接的文化产品消费,各大企业都掌握了粉丝经济这一财富密码,促使各类产业与粉丝经济深度融合,比如,选秀节目广告赞助商与节目绑定,制定购买指定产品即可获得额外投票权的规则,从而鼓励想要为偶像投票、送偶像出道的粉丝购买大量饮品,进行额外投票,实现增加产品销量的目的;新浪微博设定了明星势力榜,包括“新星榜”及一些分榜,而分榜的明星被认为更具影响力和知名度,新浪微博也据此制定了一系列明星从“新星榜”移到分榜(即网络用语中的“搬家”)的条件,其中不乏变相收费的项目:粉丝为了实现微博“搬家”,提高偶像曝光率,充值微博会员、集资购买一种名为“虚拟花”的微博道具……简言之,各大行业中的粉丝效应日益增强。

尽管粉丝经济是带动经济、促进消费的一种新形式,但其引发了大量社会问题,如影响未成年人三观、催化非理性消费、造成社会资源浪费、导致市场秩序紊乱等问题。

(一)现象

粉丝面对其喜爱的人或者物时,通常愿意深度投入,这不仅指心理层面的沉迷,也包括经济和消费层面的支出。他们通过购买、消费与喜爱的明星相关的产品来表达自己的崇拜,如支持其作品的上映,购买海报、专辑等。庞大的消费集体、持久的消费热情、强大的行动力和购买力,使得粉丝经济迅速发展,形成一系列消費产业链,深刻影响社会发展[3]。

近年,选秀节目层出不穷并大火。随着社交媒体的发展,明星人气、价值可视化,粉丝与粉丝之间开始进行攀比,这种攀比多与明星社交媒体热度、商业价值等方面的数据有关。粉丝认为数据越好,说明自己喜欢的明星越火,同时他们也更能被大众、被企业所看到,从而赢得更多人的喜爱,有机会参与更多的商业活动(如为产品代言、与品牌合作进行直播卖货等)。为了自己喜欢的明星越来越好,粉丝会努力“做数据”,代言便是其中之一。因此,只要偶像代言了某种产品,粉丝便会疯狂购买,提高该产品销量,给企业带来明显的经济增长。随着粉丝经济的红利日渐凸显,越来越多的企业与明星签约,粉丝效应日益增强。

(二)定义

粉丝经济是以粉丝与被关注者的关系为基础,以崇拜情感为前提的经营性创收行为[2]。高倩和袁元认为,粉丝经济属于情感经济,其表现是粉丝通常出于情感认同而消费[4]。它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粉丝喜爱偶像,为了支持偶像而消费,企业利用这点吸引、刺激、带动粉丝消费,然后盈利。李松认为在粉丝经济这种经济形态中,被关注者及其附属物是商品,粉丝群体不再是被动的接收者,而是主动的接收者,同时也担任着生产者的作用,投资商再以大众传媒为沟通手段,通过大规模的市场化运作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5]。目前,粉丝经济可分为三种类型:以偶像为核心的明星经济模式、以媒介文本为核心的IP运营模式和以社群为核心的新型商业模式[3]。在本文中,我们着重关注偶像,将明星经济模式作为研究载体。

(三)特点

1.消费商品的符号价值大于实用价值

普通消费者多注重商品的实用性和性价比,总是希望能牺牲较小利益,换取更大的实际效用;而作为粉丝的消费者通常是为了满足个人心理需求而进行消费,带有情感倾向性,更注重商品的符号价值,追求心理满足的实现[6]。

2.粉丝用户黏性强

用户黏性指用户基于喜爱和信任,对品牌或企业的产生的依赖感和忠诚度,一般通过回购率等体现出来。粉丝经济正是依托粉丝对偶像的情感联结而形成的,在新媒体时代,粉丝与偶像的情感维系更为便捷,因此更易形成较强的用户黏性[7]。

3.粉丝会自发进行口碑宣传

粉丝会为了支持偶像,自发、积极地向他人介绍、推荐偶像本人以及他们所代言的产品,希望他们也能喜爱、支持自己喜爱的明星[4]。这种自发性宣传不断积累,就促成了口碑宣传的形成,呈现出粉丝群体宣传积极性高的特点,从而形成辐射效应,带动消费,实现利润增长[8]。

4.粉丝互动参与程度高,参与感增强

新媒体让互动变得快捷方便,明星网红、企业电商都积极采取多种营销手段,开展营销活动,与粉丝进行实时沟通。同时,粉丝会在微博等新媒体平台发布、讨论、传播信息,逐渐产生主人翁意识,促成相对稳定的参与。尤其是在偶像养成型粉丝经济中,粉丝甚至决定着谁能成为偶像以及能成为什么样的偶像。

5.粉丝消费形式多元化

现在,粉丝的消费形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买电影票、买专辑等。基于新媒体,粉丝还会在社交平台打赏、打榜,为看偶像的节目在第三方平台购买VIP资格,在偶像到带货直播间作客时购买产品等,还可能在偶像的网店、实体店消费。

6.产业链条加长化

依靠新媒体而壮大的粉丝经济,也推动了巨大的利益链条的形成。为吸引更多粉丝,提高经济效益,最大限度地发挥粉丝效应的作用,粉丝经济的产业链条延长,偶像背后的资本、平台和公司的掌控力增强,经纪公司的重要性凸显,水军行业也随之兴起[2]。

二、成因

粉丝经济的出现源于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消费需求的不断升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的需求不再停留于物质层面,部分群体便通过追星实现精神满足,而新媒体平台使得用户在接触与传播信息方面不再被动,占据主动地位,平台属性多元化、内容平台逐步发展为社交平台,以及电子支付技术的不断升级完善又推动了粉丝经济的发展。

新媒体环境中的粉丝占据主动地位,参与度更高。在传统传播模式下,偶像和媒體占据主导地位,粉丝处于被动地位,配合另一方的程度高,且很难进行内容生产。新媒体出现后上述情况得到转变[9]。

内容平台逐步发展为社交平台,连接有共同兴趣爱好的受众,形成一个小世界网络,提高了粉丝间信息沟通的效率。碎片化信息在去中心化的网状传播模式下得到裂变式传播,受众不断增加。同时,人们也能创造信息,成为生产型消费者。此外,由于人们通常更愿意相信亲近、拥有共同观点或特征的人,粉丝发表、传播信息更易对他人产生影响。一个粉丝裂变为一群粉丝,基于粉丝效应的营销新模式形成[9]。

我国发达的网络支付技术在极大地刺激消费者发生购买行为的同时,也在客观上促进了非理性网络购物行为的泛滥。由于网上购物无须经手实际货币,金钱只是一行不起眼的数据,人对消费行为的付出没有实感。此外,小贷平台的简单易用更推动了提前消费的泛滥,使消费者产生货币错觉,从而失去计划,造成非理性消费。

三、影响

(一)正面影响

1.催生多种商业盈利模式

粉丝经济催生了不同的盈利模式。经纪公司把粉丝热情通过商业活动转化为商业价值,实现变现。企业通过明星代言等手段营销,挖掘潜在消费者,吸引粉丝,扩大市场。除此之外,各种平台的粉丝会员制度也充斥市场。

2.解决部分就业问题

新媒体时代,粉丝服务出现,呈现出多样化特征,职业粉丝、专业化粉丝出现,为大众提供了更多就业机会。“互联网+”也为网红的发展提供了便利,推动了“网红+电商”等多种产业的融合,弥补了部分就业岗位。

3.带动社会公益事业发展

为了提升喜爱的明星的形象、知名度和影响力,不同的应援文化诞生,其中就包括公益应援。粉丝开展公益活动,一方面能提高偶像的曝光度与其形象,另一方面能传播正能量。

(二)负面影响

1.影响青少年价值观

粉丝对偶像热情度高,而很大一部分粉丝为青少年,尚未树立成熟的世界观、价值观,易沉迷于追星,把追星放在第一位而忽视学业。同时,部分公众人物素质不高,时常被曝光存在违反公序良俗甚至是违法犯罪的行为,容易对价值观尚不稳定且疯狂追星的粉丝产生不好的引导。另外,自媒体行业门槛低,部分网络主播综合素质不高,但却能通过博眼球获得高收益,这吸引了一些年轻人抱着“学业没有颜值和流量重要”的想法进入该行业,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2.虚假广告、劣质产品充斥市场

坐拥巨大粉丝数量的明星博主会受到部分品牌邀请,帮忙做推广。而部分无良博主为了收取推广费,在并未亲身试用产品的情况下进行虚假宣传,欺骗消费者,损害消费者利益。在影视作品方面,许多投资方只看重商业盈利,忽视作品本身质量,久而久之,市场中的影视作品呈现出碎片化、同质化特征,没有突破,缺乏创意,整体质量呈明显下滑趋势,影响了整个文娱产业的发展[10]。

3.产生非理性消费

Z世代群体消费心理和观念没有完全成熟,对新鲜事物也较为渴望,容易产生冲动消费和情绪性消费。其中,部分粉丝为了偶像数据好看,在自己不需要的情况下购买大量偶像代言的产品或专辑,参与集资、打投等,自身没有经济能力却花费了大量金钱,给家庭带来巨大负担。

四、新媒体环境下引导粉丝经济健康发展的对策

(一)以粉丝为基础,创新产品类型

粉丝经济的模式是粉丝情感赋能,实现变现。因此,粉丝经济更强调从消费群体需求出发,要求企业创新产品类型,创造、提供满足粉丝群体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二)规范网络平台,倡导理性追星

现阶段,粉丝社群水平参差不齐,相关机构应对微博等社交平台加以规范,宣传正能量文化,抵制消极内容,避免盲目化、非理性追星现象。同时,有关部门应与微博等社交平台通力合作,加强平台监管,对不当言论加以处罚,共同打造清朗的网络空间。此外,相关责任人也应加大对造谣诽谤公众人物、虚假宣传(包括但不限于购买“网络水军”对人物、作品进行评论)、销售劣质商品等行为的处罚力度,保护消费者利益。

(三)加强社会舆论引导和教育引导

许多青少年心智尚未成熟,正确的消费观尚未形成,被不理智的饭圈文化、集资打榜等应援行为影响,做出非理性行为。主流媒体应承担起社会责任,为此发声,利用自身的公信力与影响力,宣传正确的消费观念和追星观念。同时,学校和家长应当重视理财教育和消费观教育,全面推动消费教育开展,对孩子的追星行为进行合理引导,帮助孩子树立正确的追星观。

五、结语

当前,粉丝经济日渐兴盛,其在提升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带来了影响未成年人价值观、催生非理性消费、虚假宣传、伪劣产品影响市场秩序等负面影响。为引导粉丝经济健康发展,企业应根据粉丝群体需求创新高质量产品,国家相关机构应规范网络平台并依法对相关行为作出处罚。同时,由于粉丝群体中学生占据较大比例,主流媒体应加强社会舆论引导,辅之以学校的科学消费观教育,为粉丝经济健康发展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陈卓.粉丝经济视角下的自媒体内容变现影响因素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9.

[2] 王首杰.粉丝经济的法律规制[J].华东政法大学学报,2021,24(3):93-105.

[3] 蔡骐.社会化网络时代的粉丝经济模式[J].中国青年研究,2015(11):5-11.

[4] 高倩,袁元.“粉丝”搅动经济[J].瞭望,2007(48):52-53.

[5] 李松.中国“粉丝经济”的资本逻辑及其良性循环[J].山东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9,64(1):87-96.

[6] 孔令顺,宋彤彤.从IP到品牌:基于粉丝经济的全商业开发[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7,39(12):115-119.

[7] 刘志文.社交媒体时代粉丝经济对品牌传播的影响:基于《解密社群粉丝经济学》思考[J].新闻爱好者,2021(10):115-116.

[8] 刘小娇.移动电商背景下粉丝经济运作模式的比较与选择[J].商业经济研究,2018(9):62-64.

[9] 肖芃,高森宇.社会化网络中“粉丝经济”的营销分析[J].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5(10):118-121.

[10] 郝雨,马宇涵.自媒体时代粉丝经济转型:回归经典品质[J].出版发行研究,2019(12):31-35.

作者简介 李明彧,本科在读,研究方向:市场营销与金融服务。

猜你喜欢
粉丝经济偶像新媒体
大众偶像
Task 4
基于“粉丝经济”的企业营销策略研究
新媒体背景下党报的转型探析
浅谈粉丝经济与网络造星的互动关系
对农广播节目的媒体融合之路
新媒体语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研究综述
偶像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