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纸媒编辑提升职业素养的路径思考

2022-06-25 11:42王盈
新闻研究导刊 2022年7期
关键词:政治意识职业素养核心素养

摘要:新时期,纸媒遭遇“千年未有之大变局”,读者出现断层,市场迅速萎缩,纸媒编辑面临价值定位、业务能力和个人发展的现实困境。如何提升编辑职业素养、适应出版行业的变化,成为传统媒体管理层和编辑必须思考的问题。事实上,新时期编辑的职能不是弱化了,而是加强了,价值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加了,意义不是消解了,而是提升了。文章尝试结合经典理论和新时期出版行业对媒体人才的要求,提出编辑职业素养提升的“四化”,即政治意识和思想站位的同化、自我意识与受众意识的适化、核心素养与特殊素养的强化、显性素质与隐性素质的转化,以期对编辑队伍建设和编辑自我精进的需求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文章仅作粗浅探讨,未能充分展开和深入,未来还需要进一步在实践中思考和研究。

关键词:纸媒编辑;职业素养;政治意识;受眾意识;核心素养

中图分类号:G2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2)07-0157-03

从21世纪的第二个十年开始,纸媒遭遇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数字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催生了全新的信息媒介,导致纸媒面临前所未有的困境。近年来,纸媒停刊的消息从未间断过,“寒潮”冲击着每一个仍在传统出版行业坚守的媒体人。在“纸媒还能坚守多久”的问题下隐藏着另一个更加本质、更加重要的问题:编辑应该如何提升职业素养,才能适应新时期的要求?

一、新时期编辑的现实困境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发展、科学技术水平的提高,新媒体技术获得了长足发展,极大地挤压了纸媒的生存空间。在这种不利的形势下,纸媒编辑面临各方面的挑战。

一是价值定位的挑战。从一般意义上说,以报纸、期刊为代表的纸媒是新闻的载体,编辑从事新闻工作。但在数字化时代,新媒体播报新闻的速度大大加快,充分体现了时效性。反观纸媒,“新闻”已“旧得厉害”,编辑彻底成为“旧闻”的编发者。对编辑来说,仔细审校一篇“过时”的文章,精心制作一个“过气”的专题,应者寥寥,价值何在?编辑的传统价值遭受质疑。

二是业务能力的挑战。为应对新媒体的挤压,传统媒体大多涉足数字平台,如开通微信公众号、头条号、抖音号等,更具实力的甚至设立“中央厨房”、开发新闻客户端、搭建全媒体平台。在全新的信息编发模式下,编辑大多缺乏相关的技术和经验,在工作中遇到很多问题。即使在传统的业务范围内,纸媒的策划、组稿、编稿等方面也有创新发展的需要,编辑可能达不到相关要求,个体可能存在消极、畏难、抵触的心态。

三是个人发展的挑战。近年来,纸媒发行量大幅缩水,导致不少纸媒或休刊,或停刊,或停出纸质版,随之而来的是编辑的流失。编辑普遍是文化素养较高、编校技能较强、从业经验较为丰富的群体,但在整个纸媒行业江河日下的背景下,其个人发展面临严峻挑战,在传统的培训模式、工作方式中习得的业务能力未必具有广泛的适用性,导致上升空间有限。

二、新时期提升编辑职业素养的必要性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媒体竞争关键是人才竞争,媒体优势核心是人才优势”。编辑在出版的全流程中处于中枢地位,编辑人才是纸媒的核心竞争力,左右着纸媒的生存和发展。纸媒办不办得下去、办不办得好,固然有环境、政策等宏观因素的影响,但归根结底是人才的有或无、优秀或平庸的影响。编辑人才的发掘和培养,离不开编辑职业素养的提升。换句话说,针对新时期的新要求、新形势的新任务,唯有重视编辑职业素养的提升,才能打造一支能打硬仗、能打新仗的编辑队伍,才能让纸媒在激烈的媒体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提升编辑职业素养不仅是传统媒体的紧迫任务,也是编辑的个人需求。结合上文提到的编辑面临的挑战,重新审视新时期编辑的职业素养,有助于在一定程度上缓解职业焦虑。不论是价值定位、业务能力,还是个人发展方面的挑战,其都会导致编辑对自身素养的怀疑,从而产生职业焦虑。被职业焦虑所困的编辑常常表现出睡眠障碍、食欲不振、思维受阻等生理现象,还会产生情绪失控、记忆力差、注意力涣散、与人沟通困难等精神表征[1]。在这种情况下,传统媒体管理层和编辑都应当重视个体的精神健康,通过直面编辑职业素养在新时期的变化,设定目标,放松心态,逐步消解焦虑情绪。

三、新时期编辑职业素养的“四化”

关于如何提升编辑职业素养这一话题,业界讨论得比较多,但主要集中在政治意识、责任意识、创新意识、语言文字基本功等方面,且经常引用“复合型人才”这一概念,观点流于同质化。本文尝试提出编辑职业素养提升的“四化”,以期对编辑队伍建设和编辑自我精进的需求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一)政治意识和思想站位的同化

在编辑的职业素养中,政治意识是排在首位的,在所有相关讨论中,这一点是共识。编辑作为意识形态的把关人,必须保持清醒的政治头脑,保持敏锐的政治观察力和鉴别力。一方面,编辑必须加强理论学习,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另一方面,编辑必须学以致用,在日常编辑工作中运用所学的观点和方法看待问题,不断地练习和打磨。

思想站位则关系到眼光和视角。新华社著名记者李峰提出“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意思是稿子的思想站位要高。思想是一种认识活动,思想站位体现人的认识高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思想站位高,看问题更全面、更透彻;反之,站位太低,观点必然是片面的、狭隘的,甚至是偏激的。偏激的观点可以吸引受众一时,但终究经不起舆论的检验。从编辑的实际工作上讲,选题和稿件的思想站位决定了它们的质量高低,而高质量的选题和稿件,正是纸媒有效应对新媒体挑战的核心竞争力之一。这是一个信息泛滥的时代,新媒体的内容鱼龙混杂,纸媒正是传统媒体对抗信息碎片化、低级化、庸俗化的重要阵地。同时也要看到,受众对信息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近年来在主要的新媒体平台上,高流量的自媒体账号也开始重视内容的精细打磨,主打短视频的“李子柒”是其中的佼佼者。“李子柒”在国内外走红的根本原因,并不是专业镜头中田园风光的美和劳动生活的美,而是中华民族传统习俗、传统技艺和传统美学的魅力,在这样的思想高度上,才诞生了这样的跨文化精品。

政治意识和思想站位本质上是统一的,不可割裂的。思想站位是一种大局意识,所以“站在天安门上看问题”这个观点同时包含政治意识和大局意识。编辑切不可机械地理解政治意识,片面地追求“高大上”的主题,却意识不到思想站位对内容的决定性影响,低估和误解受众对信息质量的需求。

(二)自我意识与受众意识的适化

在出版活动中,编辑对稿件的选择和加工的主观性即自我意识;编辑之外的他者,如作者、读者、评审专家等外界对编辑工作的审视、评价和反馈,则对编辑形成了他者意识[2]。本文在这一理论基础上,把读者单独剥离出来,其对编辑工作的影响即对编辑形成受众意识。受众意识属于他者意识,但因为读者与作者、评审专家不同,读者是内容产品的消费者、使用者,所以受众意识具有独特性。

传统媒体繁荣的时代,编辑的自我意识较强。因为信息相对稀缺、信息流通不畅,编辑占有资源优势,读者普遍信任和接受编辑对“精神食粮”的判断与提供。在这样的情况下,编辑的自我意识和受众意识的极度不平衡,可能不会严重影响内容传播,至少不是即时可见的。编辑的自我意识过强,表现为在一定程度上自命清高,以个人品位判断稿件优劣、决定稿件的加工处理方式。在此时的编读关系中,读者对编辑工作的影响极其有限,导致编辑的受众意识较弱。当前,纸媒在市场上的受关注度大幅降低,编辑失去了“清高”的客观依托,强势的自我意识将进一步撕裂与受众的联系。另外,编读关系成为陈旧的概念,当读者事实上成为网络意义上的用户,编辑还原为信息服务的主体,关注用户需求成为必然的职业要求。

受众意识的强化,主要是因为信息沟通的便利程度大大提高。数字传播时代,纸媒刊发的稿件数字化以后,受众的反馈可以及时通过各大媒体平台、社交软件等传递给编辑。纸媒和受众沟通便捷,从而更新了旧的编读关系。受众的反馈除了文字评论以外,还包括点击量、转发量、点赞量等数据,体现了新时期读者口味的变化趋势。

弱化自我意识,并非压抑编辑的主体意识和能动性。事实上,具有鲜明自我意识的编辑,是刊物特色的保障,也能吸引一批忠实的受众。如果编辑缺乏自我意识,容易陷入人云亦云的泥潭,在对稿件的判断上过分重视读者阅读习惯,出现把关不严、加工处理不当的情况,从而降低刊物的内容质量,得不偿失。

自我意识和受众意识不是二元对立的。人的自我意识的激发本就依赖他者意识的侵入,没有他者,也就无所谓自我。编辑的自我意识,很大一部分是在出版活动中建立的,是作者、读者、评审专家、审校人员等他者的影响所建构的,所以经过长期的影响和积累,出版单位内部才有了独特的办刊风格、独特的编辑队伍。他者意识中的受众意识大大地凸显其重要性,所以编辑需要不断地调适受众意识和自我意识,不可偏废,目的是更好地开展编辑工作,适应出版的新变化。

(三)核心素养与特殊素养的强化

当前,从媒体融合的角度出发,“复合型编辑”这个概念被广泛提及。所谓复合型,就是要求编辑掌握涉及多种媒介的操作技术,如对图文、音频、视频等各种内容产品的制作和加工处理,对各种数字平台的使用,可能还包括新媒体运营方面的部分工作。但是,学习多种技术意味着花费相应的时间和精力,出版从业者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勉强为之只能泛泛而学,博而不精,在多种技术的应用上难以达到专业水平。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多种内容产品的质量不尽如人意,影响受众体验,从而进一步加重编辑的职业焦虑。要解决这个问题,采用项目组管理方式可能具有可行性,即优化资源配置,为不同专业的从业者找到使其个人贡献最大化的岗位,促进团队协作[3]。本文认为,针对新时期的编辑个体而言,不是掌握多少新技能的问题,而是应当分清主次,抓大放小,注重核心素养和特殊素养的强化。

核心素养是编辑的核心竞争力。编辑从事的是出版工作,无论是传统出版还是数字出版,都属于文化产业,因此编辑的核心素养是文化素养。刘庆昌认为,从传播学的角度看,“编辑是介于作者和读者之间的、不可或缺的功能性存在”,“作者的水平和个性丰富多样,读者的水准和需求同样如此,介于他们之间的编辑,如果要高质量地把他们连接起来,不能不借助于基于良好文化素养的创造性工作”[4]。编辑的文化素养不仅体现在最基础的规范字词句的能力上,还体现在规范文章的谋篇布局和逻辑修辞上,更高的要求则是广博的知识、开阔的视野、科学的思维和文学的眼光。提升文化素养,编辑不需要掌握别的技能,只是立足编辑业务本身,在境界上的进一步提升;提升文化素养,编辑应当有意识地加强思考、阅读和写作方面的练习,而不是埋首于文山字海,满足于咬文嚼字。

特殊素养是编辑面对不同的岗位要求、不同的知识需求必须具备的专业能力,也可以称之为技术素养。例如,策划制作一则关于刊物发行的H5广告,如何写出精练有力、直击人心的广告文案,就是一门需要研究和掌握的技术活;在刊物的微信公众号上推送一篇文章,如何排版,如何行文,如何提炼一个网感十足的标题,也是需要编辑在实践中摸索和学习的一门手艺。技不在多,而在乎精,编辑不需要追求全面发展、全面开花,但应该做到一专多能、一枝独秀,在团队协作中找到发挥自己最大价值的位置。

(四)显性素质与隐性素质的转化

1973年,美国心理学家麦克利兰提出“素质冰山模型”,把个体的素质划分为显露的部分和隐藏的部分。基于此,刘选建立了科技期刊编辑的素质冰山模型,并提出决定编辑素养高低的是隐藏在冰面底下的绝大部分冰山,即隐性技能、隐性知识、社会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特质、动机等隐性素质,而显露在外的显性素质相对较少[5]。例如,一个编辑刚刚入行的时候,在学校里所受的专业训练或许已经让其具备了基本的技能和知识,但受限于对刊物的理解、对岗位的认识、对自身能力的判断,其相关技能和知识以隐性为多。随着在实践中的浸润和历练,编辑通过他人的指导、自己的思考和深入的学习,隐性的技能和知识转化为显性,直接体现在工作成果上,这个时候,我们可以说新手编辑正一步步成为资深编辑。显性素质和隐性素质的转化,就是编辑不断进步的过程。

隐性的技能和知识转化为显性,离不开社会角色定位、价值观、自我认知、特质、動机等隐性素质的影响,而后者与从业环境息息相关。正如本文所提到的编辑在新时期面临的挑战和随之而来的职业焦虑,其根源在于媒体转型期从业环境的种种变化。因此,在编辑个体转变观念、提高素养的同时,纸媒出版单位应为编辑提供良好的制度保障、切实的政策支持、完善的培训机制,增强编辑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让编辑能够全心全意与纸媒共同发展。

四、结语

应当看到,在媒介激烈竞争的时代,尽管纸媒面对的形势非常严峻,转型发展之路困难重重,但对于编辑来说,编辑的职能在新时期不是弱化了,而是加强了;价值不是降低了,而是增加了;意义不是消解了,而是提升了。编辑应直面新时期纸媒转型过程中的问题,既不能闭门造车、故步自封,也不能妄自菲薄、自乱阵脚,而是要有信心、有策略、有规划地提升职业素养,积极面对新时期出版行业的机遇和挑战。

参考文献:

[1] 金莹.网络化时代社科期刊编辑职业焦虑成因及干预策略[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49(2):136-141.

[2] 邢娟妮,李丹.期刊编辑“看者”视域下的“自我意识”与“他者意识”之维[J].编辑之友,2021(9):80-84.

[3] 吴赟,叶芃.社会形态视角下的媒介融合内涵演进及对媒体人才培养的影响[J].中国编辑,2022(3):38-42,65.

[4] 刘庆昌.论编辑的文化素养[J].编辑之友,2017(1):80-86.

[5] 刘选.基于冰山模型的期刊编辑专业成长路径优化[J].编辑学报,2019,31(2):227-230.

作者简介 王盈,本科,编辑,《大家文摘报》执行主编,研究方向:报刊出版。

猜你喜欢
政治意识职业素养核心素养
政治意识:政治体系的灵魂与核心
习近平缘何高度重视党员干部政治意识问题
领导干部强化大局意识的三个维度
弘扬长征精神 凝聚中国力量
技工院校校级领导职业素养的建设及质量评价研究
高技能人才培养新模式职业素养+职业技能
基于CDIO的大学生职业素养培养研究
作为“核心素养”的倾听
“1+1”微群阅读
向着“人”的方向迈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