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港澳高校书院底层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研究

2022-06-27 01:57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高级工程师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建筑与文化 2022年6期
关键词:底层庭院书院

文/林 燕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高级工程师 博 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黎翰林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硕士研究生

黄 骏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 博 士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亚热带建筑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作者)

引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和高校教育模式的改革,如何满足学生日益提升的生活需求和如何全面综合地培养学生成为当下高等教育的重要任务。书院等高校学生居住建筑作为学生交往生活的重要场所,肩负着打造综合性人才的重要责任,也因此面临更高层次的功能、空间要求。在功能复合化发展的背景下,书院制这一融合了学习、生活等多种活动的教育模式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粤港澳大湾区作为书院的先行者,已经在多所高校进行了尝试[1]。如何发挥书院在学生生活中的地位优势,已成为当代高校学生居住建筑设计研究的重要议题。

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环境育人,建筑功能空间与景观共同形成的多层次、一体化育人环境,是培养综合性人才的关键一环。粤港澳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常年高温高湿,夏季长而多雨。特殊的气候环境亦要求建筑空间向室外开敞,获得更多的自然通风。因此在书院底层空间的设计研究中,不仅要重点关注建筑的功能空间,还需关注景观及其生态环境。底层空间作为书院生活配套、交往空间、学习空间的重要载体,是书院实现功能复合化和建筑景观一体化、达到培养综合型人才目标的主要空间载体。

文章以书院底层空间为主要研究对象,基于粤港澳地区的气候特点、高校书院的复合化发展趋势,通过对澳门大学第三书院、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书院等案例的分析,对粤港澳高校书院底层建筑景观一体化的设计方法做出分析和思考,以期为国内高校书院设计提供参考。

1 粤港澳地区的气候特点及应对

粤港澳地区位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地带,夏长冬短,常年高温高湿,台风活动频繁,多暴雨。针对这些气候特点,建筑开敞通风、遮阳隔热、避雨防潮成为当地建筑考虑的重点。

在特殊的气候条件下,书院底层空间往往不适宜居住,底层架空和连廊是常见的空间形式。底层架空和连廊的使用一方面令建筑获得更多的自然通风,有效降低建筑空间的温度和湿度。另一方面更能遮阳、隔热、避雨,降低气候不利条件对学生活动的影响,提供舒适的半室外活动空间[2]。

亚热带植物全年常绿且生长时间较长,这一特性能够最大限度地配合建筑空间,在能够隔热的同时,也能长时间保持室内外良好的景观状态。同时底层架空本身作为一种介于开放和封闭、室内和室外之间的过渡空间,在视线上能够保持与景观绿化的通透,因此底层架空通常与景观绿化结合设置,进而丰富空间层次,提升空间趣味感[3]。

2 粤港澳高校书院功能复合化、建筑景观一体化发展的动因与趋势

高校学生书院复合化发展的根本动因是学憩模式的多样化发展,即教学理念、学习模式和生活模式的多样化转变。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则要求学生居住环境在功能复合化的基础上进一步推动建筑景观空间一体化,形成多层次的育人环境。

2.1 教学理念和学习模式的转变

当代高校教育理念更强调培养大学生的主动性和综合能力,传统的教学与学习的模式也正遭受互联网以及信息化的冲击。在这一背景下,教学模式开始从单一学科向跨学科、从专业教育向综合培养、从被动授课向鼓励自主创新转变[4]。根据发放的问卷调查显示,64%的同学经常在宿舍学习,82%的同学认为需要在宿舍增加课室、自习室等学习性功能房间。由此可见,宿舍已成为学生重要的学习场所。

教育理念和学习模式的转变对书院底层的内外空间都提出了功能多元化的发展要求,而在空间层面上,全面发展的教育理念强调环境育人,要求建筑功能空间与景观形成多层次、一体化的育人环境,从而推动建筑与景观走向空间融合的一体化发展。

2.2 生活模式的多样化转变

当代大学生对校园生活的要求在不断提升和改变,对居住环境人性化设计的诉求也日益强烈。功能单一、空间刻板、管理封闭的传统宿舍已难以适应学生的需求。问卷调查结果显示,过半的同学对宿舍底层生活服务配套空间、学习性功能空间表示不满;仅33%的同学对宿舍底层外部空间表示满意;52%的同学认为宿舍应当采取开放的管理模式;64%的同学认为“宿舍是我休息、学习、娱乐等等非常重要的地方,我想拥有更好的条件和更完备的功能空间和服务设施”。因此,对于书院功能空间的设计,仅仅通过堆叠新功能已难以赶上日新月异的需求变化,功能空间的多义化、可变化、智能化发展,管理模式的开放化、人性化转变,是满足上述需求的必然趋势[5]。景观空间作为建筑功能空间的室外延伸,也被赋予了更多的建筑功能,与建筑空间走向功能的一体化发展。

2.3 校园规划模式的演变

跨学科的教学理念强调高校资源的开放共享,学习空间开始从整合走向了分散,从封闭走向了开放。疫情影响下快速发展的健康化、智能化的管理系统更是为校园内部开放式管理提供了技术基础。在这一背景下,校园规划模式正从明确功能分区向功能混合转变。同时,粤港澳地区高校由于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土地资源紧缺,以及对校内资源高效利用的考虑,高校规划开始复合化、集约化发展[6]。书院作为高校居住、教学等功能的重要载体,其建筑与景观设计自然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复合化、集约化、一体化发展的趋势[7]。

3 粤港澳高校书院底层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实证研究

3.1 澳门大学横琴校区——第三书院

澳门大学第三书院位于横琴岛澳门大学新校区西面,整个书院区由四个半围合的书院相互错落而成,各庭院空间围而不闭,共同组成整体的庭院空间体系[8]。

建筑与景观以庭院为载体,以立体景观平台为链接,加以岭南园林的造景手法串联起了建筑与景观空间,在有限的空间内形成层次丰富、结构紧密、小中见大的建筑景观一体化空间[9]。

3.1.1 功能的组合配比

书院一层以生活配套及管理功能空间为主,如健身房、管理办公等,面积占比61%。其次是餐饮功能,面积占比约23%。而图书、多功能室等学习功能空间面积占比较少,约占首层功能空间总面积的16%。自二层开始以居住功能为主,但每个标准层都会配备一定面积的电脑室、学习室等学习功能空间(图1)。

图1 澳门大学第三书院首层功能配比(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书院利用三个主要庭院(A、B、C)以及立体景观平台(D)有效组织起了首二层的各个功能空间。生活配套、管理用房和架空入口围绕东西两侧的庭院(A、C)展开,使之承担了主要的集散与交通功能。中部庭院(B)一方面作为多功能室和食堂的外部交通空间,另一方面也是活动和用餐区的室外延伸。底层各个功能空间在三个庭院的组织下,形成了洄游式的外部流线(A、B、C),将底层各个功能空间紧密地联系到了一起。

组团中心的立体景观平台(D)有效地对首二层人流进行了分流,二层大面积的屋顶平台不仅承担了交通和集散功能,亦作为住宿功能向户外延伸的多义性空间,承担了大量的学生活动(图2)。

图2 澳门大学第三书院首层、二层平面(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1.2 建筑与景观的融合方式

书院采取院落式布局,由四组U型建筑组成。通过三个庭院的穿插布置,建筑与景观空间形成了丰富的节奏与层次。从图底分析中可以看出,首层的建筑与庭院之间形态互补、面积相似,具有极强的图底关系,强烈的围合感也模糊了建筑与景观空间的界限,使二者互为主体与背景,形成了结构紧密的建筑景观空间[10]。

书院在流线设计上采取了传统园林中洄游、环绕、叠加的手法,营造了丰富的流线体验,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加了体验的多样性与连续性,让使用者从更多的角度认知空间,提升了使用者对空间理解的整体性,在认知层面上达到了建筑景观一体化的目的。

在建筑层面上,书院底层的外廊与架空消解了室内外的界面,使得面积相似、形态互补的建筑景观空间形成紧密一体的空间整体[11]。另一方面,建筑成为了景观的一部分,例如首层多功能室作为底层庭院中的景观构成要素,起到了隔景对景的作用,组织三个庭院间的收放与衔接,进而创造出多种流动空间。空间构图多变、有收有放,景观远借邻借,小中见大,浑然一体(图3)。

图3 澳门大学第三书院景观视线分析(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2 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峻德书院

峻德书院位于华南理工大学国际校区西北侧,南侧为校园水景。书院着重营造组团层面上建筑与景观空间的相互错动咬合,形成水平并置的空间融合。并使用立体连廊串联起各个院落,进而强化立体层面上建筑和景观的连续性和整体性。

3.2.1 功能的组合配比

书院采用院落式布局,利用立体连廊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进行功能组织。书院一层以快递点、健身房、书院管理等生活配套功能为主,占功能空间面积的49%;其次是食堂等餐饮功能,占功能空间面积的35%。学习功能空间在首层占比较少,仅占首层功能空间面积的16%(图4),多集中设置在二层,占二层功能空间面积的31%(图5)。

图4 华南理工大学峻德书院 首层功能配比(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5 华南理工大学峻德书院 二层功能配比(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在功能的流线组织上,立体景观连廊在水平和垂直两个方向上组织各个院落的外部流线,进而达到利用景观手法整合建筑功能空间、流线的效果。二层大面积架空作为多义性活动空间,围绕着连廊依附于各个功能空间外,作为健身房、排练厅、快递服务等功能的室外延伸,起到一定的驻留、休憩、活动功能,极大地拓展了建筑的室内功能(图6、图7)。

图6 华南理工大学峻德书院首层、二层平面(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7 连廊对峻德书院功能空间的线性组织(图片来源:作者根据华南理工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提供的资料改绘)

3.2.2 建筑与景观的融合方式

从图底分析可以看出,庭院占据了多数的空间,建筑体量集约布置,间隔地穿插在庭院之间。建筑和景观空间的整体性、连续性较强。

在建筑层面上,首二层大量的架空消解了建筑界面,模糊了建筑和景观间的界限。二层围绕立体连廊布置的架空空间起到了景观和建筑空间的过渡作用,促使景观立体渗透,并作为建筑空间的室外延伸将建筑属性引入景观空间,进一步完善了建筑和景观的一体化融合。

3.3 香港科技大学南沙校区——南部宿舍组团

南部宿舍组团由多个开放式院落组成,各个院落沿校园道路呈街区式布局。虽然该宿舍并非书院制宿舍,但院落间街区式的布局、形态多元的庭院、廊空间的运用等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策略非常值得借鉴。

3.3.1 功能的组合配比

组团一层以生活配套功能为主,占据功能空间93%的面积,其次是快餐、咖啡店等餐饮功能,占比7%(图8、图9)。由于该项目没有采取书院制度,所以底层未设置学习功能。底层的各个功能一方面被由建筑界面和校园道路所构成的“外部主街”所组织,另外一方面则通过由廊道、架空和庭院构成的院落内连续景观空间——“内街”所组织。两种方式并行,渗透的线性景观空间组织起了整个街区底层的功能空间与流线。

图8 香港科技大学南部宿舍区首层功能配比(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图9 香港科技大学南部宿舍区首层平面(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3.3.2 建筑与景观的融合方式

宿舍区各院落采取开放式布局,从图底分析上可清晰看出,架空空间投影面积占底层面积的45%,大面积底层架空使建筑体量被弱化,建筑和景观之间通过廊道和架空连接,各院落之间在路径和视线上具有很强的通达性(图10)。

图10 香港科技大学南部宿舍区“外部主街”与“内街”的功能流线组织(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外廊作为导向性的中介空间,其线性的形态具有强烈的纵向延伸感,引导使用者穿梭其间,形成层次丰富、连续整体的空间体验,进而提升建筑和景观的一体性和连续性。廊道空间也是岭南园林和西方书院建筑中常见的语汇,因此廊的运用不仅推动了建筑与景观空间的渗透,在香港科技大学这一中西融合的语境下,也推动了建筑与人文环境的融合。此外,局部形态有机的建筑实体也被赋予了景观内涵,作为景观点缀强化了庭院的流动性,丰富了庭院的景观体验(图11)。

图11 建筑有机形态对景观空间的影响(图片来源:作者自绘)

4 基于功能复合的书院底层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的原则与方法

4.1 基于功能复合的书院底层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原则

文章所提到的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是指在功能复合化背景下,书院底层建筑与景观通过一体化的设计手法,在功能上满足学生日益多样化的学憩活动需求,在空间上整合成多层次、一体化的育人环境,从而形成建筑景观有机整体的过程。因此,粤港澳地区高校书院底层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4.1.1 功能匹配原则

功能复合化背景下的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强调利用景观空间组织建筑功能,增加景观空间的建筑涵义,一方面需利用景观空间限定、分隔建筑空间;另一方面还需赋予景观空间建筑功能,且与对应的建筑功能空间相匹配,成为建筑功能的室外延伸。

4.1.2 空间渗透原则

建筑与景观一体化设计的本质是空间的渗透与融合,这往往表现在多个维度,如水平层面上的界面消解、立体层面上的绿化植入。推动建筑与景观空间多维渗透、融合成有机整体是一体化设计逻辑的起点与内在脉络。

4.1.3 地域适应性原则

粤港澳地区特殊的气候条件和人文环境是影响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的重要因素。将空间(Space)转化为场所(Place)是融合建筑与景观,形成多层次育人环境的重要一环,人文环境直接影响场所的建立,而气候条件则影响建筑景观的空间形式。因此二者共同作用于建筑和景观的设计[12]。

4.2 基于功能复合的书院底层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方法

基于对上述典型案例的分析,在功能复合化视角下,建筑景观一体化设计方法应聚焦于景观组织建筑功能的设计方法、建筑与景观空间融合的设计方法、建筑与景观地域适应的设计方法三个方面。

4.2.1 景观组织建筑功能的设计方法

在功能复合的背景下,书院景观空间作为建筑空间的室外延伸,往往需承担交通、集散等多项功能。利用景观空间对建筑功能空间进行组织是建筑景观一体化的重要特征和策略。这一方法可分为利用廊、庭院进行组织设计。

(1)以廊空间为纽带的多向衔接

廊空间因其本身联系引导的功能属性和作为线性空间强烈的秩序感,是组织功能流线最常见的空间载体之一。廊空间一般作为外廊串联起建筑空间,是功能空间的外部流线和过渡空间,或者独立于建筑之外,作为连廊线性串联功能空间,参与空间的整体性营造。除交通功能外,廊空间也是重要的室外活动空间[13]。廊空间由于其线性、开放的特性,对活动人数的承载力较弱,故多与人数较少的建筑空间结合布置,作为短时活动的室外场所或建筑与景观之间的过渡空间,推动建筑景观的空间融合。

(2)以庭院为载体的相互穿插

庭院作为景观中的核心构成要素,是空间营造的重点。在景观空间对建筑空间的组织方法中,庭院不会孤立存在,而是多与廊道或架空结合设置,共同完成对内外空间和流线的水平组织。庭院作为景观中的“面”状空间,往往与建筑中人流密集、长时间活动的空间结合设置,其功能组织方法可分为两类:整合和分隔功能空间。以澳门大学第三书院为例,东西两侧庭院(A、C)结合外廊,整合了架空入口空间和生活服务功能,并形成洄游、环绕的水平路线。而中间庭院(B)则起到了分隔多功能厅、食堂空间的作用,同时也将景观、采光和通风引入到了建筑空间之中,形成多层次的一体化设计。中间庭院(B)亦承担了院落入口、食堂、多功能厅的交通集散功能和室外用餐、休憩功能,促进了建筑景观在功能层面上的一体化。

4.2.2 建筑与景观空间融合的设计方法

建筑与景观一体化设计的本质是建筑与景观的空间融合,建筑需要消解边界,延伸建筑空间、引入景观空间,将内外环境融为一体,建立一体化的场所精神。简而言之,就是建筑设计要有景观意识,景观设计要有建筑意识[14]。

(1)建筑界面的消解模糊

消解建筑界面的根本目的是提升建筑开放性,依靠空间外化、界面模糊的处理,打破空间的封闭围合,以将室内活动引入景观空间,将景观元素引入室内空间,进而提升空间和视觉上的连续性和层次感。

手法上多为架空、外廊、玻璃界面、立体绿化:架空、外廊空间与建筑空间在水平方向上相复合,着重提升水平方向上的空间渗透。玻璃界面虽没有影响空间的形态和体积,但从视觉观感上令建筑空间和景观形成一体。立体绿化则注重垂直复合,打破建筑顶界面与景观的割裂关系,将二者融为一体。

(2)建筑实体的景观化设计

将建筑作为景观要素进行设计,本质是利用建筑的实体属性,对景观空间进行围合与限定,这是岭南园林的常见手法。建筑实体在景观设计中多作为隔景、障景、借景的限定手段,进而影响视线、路径、空间序列,从而在体验上达到建筑与空间的一体化,或以建筑形态影响景观形态。以香港科技大学南部宿舍区为例,大面积底层架空使建筑属性消解,建筑或成为隔景、对景、借景的景观要素,或借助其有机形态活化景观空间,增强空间的流动性与整体性,成为景观中的点缀,建筑的景观内涵得到了极大提升,二者走向了空间融合与统一。

(3)岭南园林的路径组织

岭南园林的路径具有动态性、连续性特征,游人在路径中随着视线的变化,多种平行的意象和片段式的场景被路径串联成动态连续的空间体验[15]。功能复合的书院底层流线相对复杂,其路径也具备同样的特征。利用连廊、庭院等景观要素进行流线组织,形成环绕、洄游、叠加的园林式路径,令使用者产生动态、连续、整体的空间认知。

水平动线的洄游是指减少尽端流线,从而减少消极空间。环绕指动线围绕建筑或庭院空间边界展开,避免从空间中间穿过,以此延长动线长度、丰富动线体验。叠合则指动线在空间转折、相接处的重叠,以此在有限的空间内增加体验的多样性,进而营造建筑与景观的一体化体验。

(4)内外互换的图底关系

建筑与景观的融合本质上是内外空间、虚实空间的转换。亚历山大[16]在城市设计新理论中说过:“为了使这项设计具有整体性,由建筑物创造的空间具有正向特征是十分重要的。这一点很难做到,因为在我们所处的时代,在房屋建成后城市空间己经具有负向特征,即剩余空间。”[16]简言之即是,“建筑物环绕空地”,而非“空地环绕着建筑物”。建筑与景观的图底关系若是面积相似、连续、可互换的,则建筑与景观是互补、因借、一体的关系。

4.2.3 建筑与景观地域适应的设计方法

粤港澳地区特殊的气候与人文条件对建筑景观提出了较高的地域适应性要求,地域适应性设计方法可分为气候适应与场所融合两个方面。

气候适应方面,由于粤港澳地区常年高湿多雨,书院底层不适宜居住,设置底层架空可有效引入自然通风,缓解高温高湿气候带来的不良影响。将架空层与连廊结合可以进一步形成遮阳挡雨的步行系统与活动空间。调查问卷显示,45%的同学表示经常在架空层和连廊活动,因此架空层和连廊的运用可以有效降低恶劣天气对学生活动的影响、延长空间的使用时间、增加空间使用率。此外,屋顶绿化、垂直绿化等立体绿化手段也是应对气候,节约建筑能耗,进而创造宜人环境的有效策略。例如澳门大学第三书院屋顶绿化平台,一方面为底层活动空间隔热降温,另一方面也为不同标高的室内引入绿化,优化建筑内部气候环境。

场所融合的设计方法则注重建筑形式对场所精神的体现,以形式上的文化隐喻适应人文环境,塑造场所精神,是建筑景观相融入必不可少的一环。例如香港科技大学南部宿舍区利用廊空间创造一个能够反映中西合璧场所精神的空间,对表达场所人文特质有着深刻的意义。

结语

书院底层空间形式演变的根本原因在于“全面发展”教育理念的推广和功能复合化背景下学生生活方式的转变。在这一时代背景下,书院不止是学生一个暂时性的居所,也是推动学生综合发展的重要场所,功能复合完备、空间一体多元的书院底层空间必然能够满足学生们物质诉求和精神诉求,进而使学生得到综合全面的发展。面对这一要求和粤港澳地区特殊的人文气候环境,建筑与景观一体化设计成为了书院建筑底层空间必然的发展方向和重要的设计方法。

书院及其底层空间是非常复杂的组织系统,需要综合性的设计和规划,如何创造能够环境育人、综合培养人才的书院空间,很快将成为校园建筑的重要议题。从案例分析中可以看出,粤港澳地区高校作为书院实践的先行者,已在多个项目中采取了建筑景观一体化策略,并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与突破。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书院底层空间都会在建筑景观一体化的方向上持续发展下去。

猜你喜欢
底层庭院书院
航天企业提升采购能力的底层逻辑
朵云书院黄岩店
回到庭院
江南书院
庭院
宁波大爱书院样板间
庭院中的童年
《江阴介居书院成立祝词》
回到现实底层与悲悯情怀
斑鸠飞落的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