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创新与实践

2022-06-28 12:58冯雪梅王珊珊
河北开放大学学报 2022年3期
关键词: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历史

冯雪梅,温 瑞,王珊珊

(河北医科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河北 石家庄 050017)

一、创新缘起——反思教学“痛点”

近年来,虽然《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教学改革创新不断推进,取得了很多成果,但是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仍然有很多“痛点”亟待解决。

1.学生学的“痛点”

(1)主动性很差。大部分学生处于被动学习状态,学习动力不足、课上参与度低、课下自主学习意识缺乏,是“要我学”,不是“我要学”。造成学生学习主动性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最主要的原因在于教学内容陈旧、教学方法死板、考核方式单一等。所以,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要通过教学内容的重组、教学方法的变革、考核方式的革新来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点燃学生心中的“小火苗”,让他们逐步开展自主学学习。

(2)问题意识不够。不少思维活跃的大学生坐在课堂上,却问不出问题。传统的高中历史学习让他们非常熟悉一些历史命题,知道是什么,却很少去问为什么。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重组教学内容、变革教学方法等,不断去问学生为什么,鼓励学习去问为什么,而不是单纯地讲历史是什么、怎么样。通过不断的发问,不断激发学生主动发问的欲望,让学生内在的疑惑与历史知识产生共鸣。[1]

(3)获得感不强。在教学过程中,一方面,由于教师讲授的历史知识是“百度”就能找到的历史知识,讲授的理论又不能直面学生的思想困惑、解答学生的内心疑虑;另一方面由于学生学习主动性差、问题意识不强,很少主动思考,学生觉得收获不大,获得感不强。所以,在教学中需要教师在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上下功夫,将理论讲透彻,真正能解答学生思想上的困惑。需要教师不断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深度参与课堂的积极性,使学生由等待教师“塞”变成时刻自己“拿”。

(4)认同度不够。大部分学生学完课程,不能真正认同“四个选择”,坚定“四个自信”。因此,学生“知道了”不等于“认同了”,只有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通过自主探究(理论探究+实践探究)来获得水到渠成的答案,他们才能对大道理真懂真信。

2.教师教的“痛点”

(1)教学理念陈旧。一些教师仍然坚持以教师为中心,一言堂,满堂灌,学生只能被动接受,学习的主动性与问题意识被压制。这就需要教师更新教学理念,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问题意识。

(2)教学内容单调。教师没有将教材体系转化为教学体系,讲授内容囿于教材内容,无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应该重构教学内容,将教材体系转换为教学体系。

(3)教学方法单一。许多教师坚持传统的讲授法,不注重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教师应改变教学方法,注重信息技术的应用,不断推动新媒体新技术与课堂的融合。

(4)考核方式单一。通过期末考试来评价学生学习效果,不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教师应采用多元考核方式,坚持过程性考核与终结性考核相结合,重视学生自评与学生互评,科学评价学生的学习效果。

二、创新理念及举措——解决教学“痛点”

1.教学理念

教学理念:坚持“学生主体、教师主导、师生共同体”的理念。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学习效果、学习反馈,及时改进;学生关注教师的指导与反馈,自查自改,教师与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共同成长。

2.创新举措

(1)重组教学内容。本课程坚持“内容为王”,通过重组教学内容,不断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学生的获得感和认同度。以“四个选择”为核心,以“问题链”形式对原有教材章节重组,4个专题的教学内容: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社会主义道路?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改革开放?每个专题的“问题链”选择有针对性、时代性、理论性的问题,使教学内容有高度、深度、广度和温度。

教学内容有高度:所谓高度就是家国情怀要深、政治站位要高。[2]教师不仅要讲历史知识,更要讲历史使命和责任担当。例如讲五四运动时,要设计这样的问题:五四精神是什么?怎样代代相传?大学生应该如何弘扬五四精神?通过这些问题去培养学生为党、为国、为民的历史担当意识。

教学内容有深度:所谓深度就是要洞察理论背后的历史逻辑,不仅要讲知识,更要讲清理论;不仅要讲是什么?更要讲为什么。本课程每个专题设计的“问题链”就是在问为什么。例如,专题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马克思主义这一专题中就设计了以下问题链:如何理解中国共产党的“应运而生”?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诞生是开天辟地的大事件?为什么“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为什么中国共产党能铸就百年辉煌?

教学内容有广度:所谓广度就是要体现思维和视野的广泛性。[3]本课每个专题讲授内容不是局限于中国近现代的历史,而要在中华文明5 000年、世界社会主义运动500年、中国近代180多年、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年、新中国建立70多年、改革开放40多年的广阔视野中讲清楚“四个选择”。

教学内容有温度:所谓温度就是要有共情意识,要使学生与历史产生共鸣。本课程坚持以故事阐明理论,以现实回应历史,把中国历史故事与中国当代故事联系起来,讲好、讲透、讲清理论。例如,在讲述近代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时,将近代关税自主权的丧失与中美贸易战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关税自主权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

(2)更新教学模式。形成网络教学、课堂教学、实践教学“三联动”的混合教学模式。网络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课堂教学以师生共同探究为主,实践教学以学生自主探究为主。其中要解决的关键是网络教学与课堂教学的有效衔接,即线上与线下的衔接,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有效衔接,即理论与实践的衔接。

通过“三精”:精准定位、精心反馈、课堂精讲,实现线上与线下的有效衔接。精准定位就是教师一定要根据学情、课堂讲授内容精准确定网络教学的内容,一定要充分利用国家精品课资源确定内容;精心反馈即教师一定要精心对网络教学环节的学习情况进行反馈与量化评价;课堂精讲即对网络教学环节学生出现的共性问题精讲。

通过“三关联”:实践目标与课程教学目标相关联、实践内容与课堂理论相关联、实践成效与成绩评定相关联,实现理论与实践的有效衔接。实践教学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实践教学的目标一定要与本课程教学目标相向。学生实践选题一定要和课堂上的教学内容相关联,不能毫无联系。实践成效一定要量化评价,及时反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实践教学的目的。

(3)改变教学方法。第一,实行探究式教学方法。探究式教学是一种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分析和讨论,进行知识建构的教学方式,其特点是把问题研究、讨论贯穿于教学过程,强调学生要主动参与问题探究,具有很强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为解决教学“痛点”,唤起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问题意识,在教学中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运用探究式教学方法需要进行精心设计、严格操作,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4]整个教学环节我们非常注重三个层面:首先,精心设计问题。教师应根据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学生困惑以及现实热点,筛选出若干问题。其次,精心选择文献。教师应依托各章后所附录的“必读文献”和“延伸阅读文献”为基础,加上党史最新研究成果,形成具有较强的原始性和可读性的基本文献,供学生参考。最后,精心点拨反馈。教师要对小组讨论的情况进行反馈,并对学生讨论的问题进行系统的总结。

第二,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等手段建设智慧课堂,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展探究式教学。教师可以使用超星学习通或“雨课堂”等技术手段辅助教学。例如使用超星学习通的抢答功能、一键分组、主题讨论、词云分析等功能,使得探究式教学更为便捷高效。

(4)强化实践育人。依托河北省红色文化资源积极拓展教学资源开展实践教学,形成“校内实践与校外实践”相结合的实践教学形式。

河北是革命老区,拥有波澜壮阔的革命历史,留下了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政课实践教学中运用好红色资源,能够使大学生在感悟历史中接受精神洗礼,加深对理论的认同,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信念,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5],自觉为实现伟大梦想而不懈奋斗。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充分利用河北省红色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学。一是让红色文化进入课堂,丰富教学内容。本课程每学期都会安排学生观看由西柏坡纪念馆讲解员艺术团演出的专场舞台剧《新中国从这里走来》,让学生重温党的光辉历史和艰苦卓绝的战斗岁月,使他们对西柏坡精神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对历史和人民为什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有了深入的理解。二是让学生走出课堂,体验历史现场。近三年来,本课程逐渐形成科学的实践教学流程(如图1所示),新增5个实践教学基地,为师生进行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提供了保障与平台。

图1 实践教学流程图

(5)注重多元评价。科学合理的评价方式也会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多元评价。

第一,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是思政课,最主要的是立德树人与价值引领。因此,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评价,就必须运用辩证的思维方式,把近期效果和远期效果、显性效果和隐性效果、直接效果和间接效果的评价结合起来,得出全面客观的评价。我们对学生学习效果的考查,不能仅限于学生知识和能力的增长,更应包括其价值观念的发展和实践中的言行;考查的途径不能仅限于学生的期末考试的最终结果,应该同时考查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基于此,本课程采取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多元评价方式,教师制定了清晰合理的评价规则和标准,积极创造学生自我评价和同伴互评的机会,使得教学评价更加客观、科学。

第二,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在教学中的应用使得过程性评价成可能。“雨课堂”、超星学习通等智慧教学手段会记录学生整个学习过程,形成详细的数据。这些大数据方便教师课后处理分析,为教师评价学生学习效果提供一定的参考。

终结性评价主要是通过期末考试来实现,在标准化试卷中要体现评价指标,确定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与价值观目标在试卷中的占比。此外,对价值观目标的考核,要综合学生自评和同伴互评结果。

三、创新效果——教学“痛点”缓解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通过采取以上教学创新措施,教学“痛点”得到缓解,学生和教师在这一过程中共同成长。

1.学生成长

(1)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高。通过课程创新,学生在网络学习中自主学习内容的完成率提高、课堂的出勤率和抬头率提高、探究学习的参与度提高、课下师生的交流频率提高、参与自主创新项目的数量增多等,这些方面无不说明学生学习的主动性逐渐提高。

(2)学生的问题意识增强。通过课程创新,在课堂中、课间、课下主动来问为什么的学生增多,主动找教师探讨问题的学生增多,主动表达自己学习过程中遇到的困难与疑惑的学习增多。此外,在实践教学的选题、自主创新的项目选题等方面,学生能够自主发现非常有价值的问题并进行研究。

(3)学生获得感提升。获得感是思政课教学效果的重要评价标准。通过每学期的网络问卷调查数据、学生座谈会的反馈、学生自评结果的情况,能看出学生的获得感提升。学生普遍感觉在本门课程中收获的不仅仅是具体的历史知识,更多的是历史观、历史思维、历史评价能力等方面。

(4)学生对理论的认同度提高。从网络问卷调查数据、实践教学的成效、课外学生自主实践的情况等方面来看,学生对“四个选择”(历史和人民选择马克思主义、选择中国共产党、选择社会主义道路、选择改革开放)的认同度提高。

2.教师成长

(1)教师职业信念感不断增强。学生学习状态的改善、学习效果的提升增强了教师获得感,这种获得感能增强教师的职业信念感,进而促使教师更加积极投入教学活动,信心满满地上好思政课。

(2)教师教学水平不断增长。随着学生问题意识的增强,学生在课上或课下经常提出问题与疑惑,这些问题与疑惑促进教师不断学习、不断反思、不断成长。

(3)教师科研能力不断提升。教与学是相互促进的两个环节,教师在不断解答学生疑惑、指导学生进行自主创新的过程中,不断发现新的研究问题,不断查阅新的研究成果,进而形成新的研究论题,教师的科研能力不断提升。

猜你喜欢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教学内容历史
综合利用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单元复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历史基础
新历史
等差数列教学内容的深化探究
《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三位一体式教学研究初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教学路径研究
新形势下中国梦教育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的融合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