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刀神经触激术联合神经松动术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效果*

2022-06-28 09:59莫贤晓欧阳泽亮黄仁珍陈世飞吴日科李朗莉陈佳佳
中外医学研究 2022年12期
关键词:根型针刀颈椎病

莫贤晓 欧阳泽亮 黄仁珍 陈世飞 吴日科 李朗莉 陈佳佳

近些年,伴随人们劳动及生活方式发生改变,加上社会老龄化加重,这也使得颈椎病发生率呈现出递增趋势,而且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这一疾病发生率也呈现出年轻化趋势[1]。当前,针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可以通过手术方式治疗,也可以通过非手术方式治疗,因手术创伤严重,容易产生多种并发症,因此多数患者更倾向于非手术治疗[2]。西医对于这一疾病的非手术治疗主要包括牵引疗法、物理因子治疗、神经松动术等,其中神经松动术可以利用外力作用,使受压神经本身内部血液循环得到直接改善,使因外界挤压神经而导致的麻木及疼痛等症状得到改善[3]。中医则认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属于“痹症”,通常是因外伤、劳损及寒湿邪侵袭而导致,中医治疗包括很多种方法,如中药、推拿、小针刀等,其中针刀疗法作为当前公认治疗颈椎病有效的方式。本文选取佛山市南海区第六人民医院2020年2月-2021年9月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析针刀神经触激术联合神经松动术治疗的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20年2月-2021年9月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纳入标准:符合相关诊断及分类标准[4];意识清醒。排除标准:关节不稳定;骨折未愈;治疗部位皮肤红肿及发热等。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30例。对照组男女比例为12∶18,平均年龄(49.93±9.48)岁,平均病程(3.26±0.89)年。研究组男女比例为11∶19,平均年龄(49.95±9.50)岁,平均病程(3.33±0.90)年。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有可比性。患者对本次研究知晓且同意参与,本次研究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神经松动术治疗,(1)正中神经松动(5 min/次):患者取仰卧位,头向对侧偏,术者位于患侧,一手握住患侧手掌,一手握住肘关节,用一侧大腿支托住患侧上臂,慢慢做伸肘伴腕背伸、前臂旋后,将患侧各手指关节伸直到某一角度,术者感觉其有牵扯感,同时寻找其终末感,然后在起始与终末点来回滑动。(2)尺神经松动(5 min/次):患者取仰卧位,头向对侧偏,术者位于患侧面对患者而站。术者一手按压肩胛骨下沉固定,另一手抓握手指使手指伸直(4、5手指尤为重要),肘伸展、腕背伸、前臂旋前、肩外展110°,逐渐屈肘,使肘关节靠近患侧耳朵,术者感觉其有牵扯感,同时寻找其终末感,然后在起始与终末点来回滑动。(3)桡神经松动(5 min/次):患者取仰卧位,头向对侧偏,术者立于患侧,一手握住患手,用一侧大腿支托住患侧上臂,慢慢将患侧肩外展、伸肘、前臂旋前、腕关节掌尺屈,术者感觉其有牵扯感,同时寻找其终末感,然后在起始与终末点来回滑动。每天实施1次治疗,1个疗程为5 d,持续治疗3个疗程,每个疗程之间需要间隔2 d。

研究组在神经松动术基础上实施针刀神经触激术,涉及两个入路方式,(1)斜角肌间臂丛:体位选择去枕平卧位,头部向病变对侧偏移,上肢处于身旁位置,手呈下垂状态,将患侧颈部显露出来。取从环状软骨向后作一水平线与肌间沟的交点为进针点。颈部皮肤常规消毒,左手拇指在进针刀点用力下压(将锁骨下动脉置于拇指后)至骨面,右手持针刀紧贴拇指指甲垂直刺入达颈椎横突,进针刀深度1.5 ~2 cm。进针刀方向应与皮肤垂直,刀口线应与血管走行平行,向尾侧、后侧或内侧45°,患者出现手臂酸胀、麻木感后,固定针刀深度,摆动针刀加强触激,以患者耐受为度。(2)腋路臂丛:体位选择仰卧位,头部向病变对侧进行偏移,外展患侧上肢,且呈90°,屈曲肘关节,外旋前臂。触腋横纹部位,确定动脉搏动最强点,在此处做好标记,之后以该点双侧为进针点,于动脉搏动最强点内/外侧进针刀,呈垂直状态,当腋动脉鞘被突破时可出现落空,同时针刀将会随着动脉搏动而出现摆动现象,对针刀进行固定,使针刀体小幅度摆动,强化触激作用,以患者耐受为度。术后按压针孔3 ~5 min。1次/周,每1次为1个疗程,休息6 d进行下1个疗程,神经松动术同对照组,共治疗3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1)临床疗效:比较两组临床疗效,临床症状均消失,颈及肢体功能恢复正常为治愈;临床症状明显改善,颈及肢体功能得到改善为好转;未达上述标准,临床症状无变化为无效。治愈+好转=总有效。(2)疼痛情况:比较两组治疗前,治疗1、3周后的疼痛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法(VAS)评价,评分0 ~10分,评分越高疼痛越严重。(3)临床症状:比较两组治疗前及治疗1、3周后的临床症状,采用颈椎病临床评价量表(CASCS)评价,共计100分,评分越低临床症状越严重。

1.4 统计学处理

2 结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

研究组总有效率为96.7%,高于对照组的80.0%(P<0.05),见表 1。

表1 两组临床疗效对比[例(%)]

2.2 两组疼痛情况对比

治疗1、3周后研究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 2。

表2 两组疼痛情况对比[分,(±s)]

表2 两组疼痛情况对比[分,(±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1周后 治疗3周后对照组(n=3 0) 4.7±0.9 3.9±0.9 2.6±0.8研究组(n=3 0) 4.8±0.8 2.8±0.6 1.3±0.5 t值 0.4 5 5 5.5 7 0 7.5 4 8 P值 0.3 2 6 0.0 0 0 0.0 0 0

2.3 两组临床症状对比

治疗1、3周后研究组CAS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见表 3。

表3 两组临床症状对比[分,(±s)]

表3 两组临床症状对比[分,(±s)]

组别 治疗前 治疗1周后 治疗3周后对照组(n=30) 50.6±15.9 65.2±10.0 80.3±10.3研究组(n=30) 50.4±15.3 70.6±8.3 86.1±11.0 t值 0.050 2.276 2.108 P值 0.480 0.027 0.039

3 讨论

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出现通常与机械压迫有关,使得神经根内缺血,并发生水肿现象,加上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韧带肥厚,将会对神经根及其营养微血管造成直接压迫,在没有神经外膜保护作用下,神经根对机械刺激作用的敏感程度提高[5]。因长期受到压迫作用所以会出现严重粘连、渗出、水肿等现象,使得神经微血管血液障碍,最终导致一系列生物化学反应。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治疗中,神经松动术属于常用治疗方式,其是近年来传入国内的治疗方法,通过外力作用直接改善受压神经本身内部的血液循环,从而改善了神经系统的微循环、轴向传输等,改善了缺血状态,促进神经系统内致痛物质的消散,缓解了疼痛[6-7]。此种方式可以使神经组织及血液循环保持通畅状态,对外周营养物质输入有促进作用,可以将神经内炎症物质、有害物质排除,术者可以帮助患者患侧受压神经进行滑动并延展,使其神经压力得到改善,促使其恢复至正常解剖位置,对粘连部位进行松解,使患者生理功能恢复正常[8]。神经松动术的实施可以有效调节受压神经根,但如果牵拉过度,或频率过快,则会损伤神经[9]。针刀神经触激术中,针刀触及神经根鞘膜,对局部粘连进行松解,并引起全身应激反应,产生内源性镇痛物质,使炎症、水肿引发的疼痛得到改善,进而实现治疗目的,此种治疗方式不仅有效而且安全[10]。此种方式比较新颖,针刀刺激脊神经根,并刺激神经干,对机体防御机制充分运用,神经根的应激反应、逃避反应可治疗椎间盘病变、椎间孔狭窄或纤维化所致的神经根受压和神经、肌肉痉挛性疾病[11]。目前此种方式治疗的研究文献出现较少,尚未出现相关治疗模式,希望在对本研究临床效果观察的同时,对其应用进一步拓展,为患者提供一种新的治疗手段[12-13]。本次研究中,通过针刀神经触激术联合神经松动术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治疗,研究组总有效率达到96.7%,而对照组单纯实施神经松动术治疗的患者总有效率仅为80.0%,明显低于针刀神经触激术联合神经松动术的效果。同时在疼痛评分与临床症状评分上,治疗1、3周后研究组VA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CASC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说明针刀神经触激术联合神经松动术治疗效果明显优于单纯神经松动术治疗,说明这两种方式联合治疗可以使患者颈肩部疼痛及不适得到有效改善。

综上所述,在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中,针刀神经触激术联合神经松动术对疼痛等症状有改善作用。

猜你喜欢
根型针刀颈椎病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颈椎病采用针灸治疗的效果分析
肌骨超声引导针刀进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效果分析
超微针刀治疗上斜方肌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效果
多功能治疗仪联合颈通颗粒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效果
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护理方案的运用效果观察
CT和磁共振用于颈椎病诊断临床价值比较
肩关节针刀闭合松解麻醉推拿术治疗肩周炎的疗效
针刀镇痛的原理和针刀治疗的安全性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取穴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