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课题研究的实践与思考

2022-06-30 23:08何益秀
广东教学报·教育综合 2022年75期
关键词:选点课外课题

何益秀

一、课题研究的实践背景与意义

《语文課程标准》(2022年版)指出:“课程教材要发挥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作用”“体现人类文化知识积累和创新成果”。在修订原则部分强调“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国家安全、生命安全与健康等重大主题教育有机融入课程,增强课程思想性”“注重对实际问题的有效回应”“强化课程综合性和实践性”“凸显学生主体地位”以及课程目标的学段要求里指出“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260万字”等信息,都明确给出语文教学的方向:立足课内,得法课内却用法于课外,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让其工具性和人文性实现有效统一,真正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课内教学延伸至课外阅读”是指教师在课堂教学传授知识的过程中,重视对学生学法的指导,让学生学会学习,切实提高学生的学习素质和学习能力。它的实质在于变重教为重学,变被动为主动,它蕴含着学习内在力量转换后新的学习能量的生成和积淀。为此,我们以“文学作品的课内教学延伸至课外阅读策略的研究”为课题,旨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减负提质”的教育教学目标真正落地。

二、课题研究的实践构想和过程

根据学情调查及学校阅读教学的现状,课题组以7、8、9三个年级课内经典篇目为依托,从文字、文学和文化三个方面入手,涉及成语、典故的知识积累,相关作家、作品的拓展,或是链接民风民俗等文化现象,立足课堂延伸课外,并及时反思总结,形成可用的经验方法。

我们运用系统论的观点,以“课内文学作品教学延伸至课外阅读的方法”作为切入点,研究课内教学、课外阅读有机衔接的方法体系,形成有效策略,进而指导7-9年级段学生进行广泛的课外阅读,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具体实施操作如下。

1.采用问卷方式调查并了解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分析研究学生阅读过程中的问题,找到对应策略,形成调查报告。

2.在教学中探索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阅读的方法和策略,探索具体的课堂指导模式,主要构建常规教学中的“选点延伸”型、课外阅读“方法指导”型、名著阅读“重点品读”型、文学作品“快乐分享”型等四种课型。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将课堂作为课题研究的主阵地,认真钻研文本,阅读相关资料,寻找所选课内篇目与课外阅读拓展的链接点,整理出书目表,以待使用。

(2)举办课题研究教研周活动,课题组老师认真参与备课、上课、听课、评课活动,在具体实践中课研。

(3)定期召开课题研讨交流会,分享经验,提出问题。

3.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利用各种有效途径,积极挖掘可阅读书籍资源

(1)全班范围内定期举办“好书共分享”交换活动,共育阅读情感。

(2)建立班级图书库,培育班级读书氛围,拓宽学生阅读面。

(3)组织学生去学校图书馆阅读,并由老师进行指导。

(4)鼓励家庭创建“读书角”,并以身示范,营造家庭良好的读书氛围。

4.积极开展各级各类活动,激发学生阅读兴趣,培养学生阅读习惯,促进学生由课堂学习自主迁移到课外阅读

(1)结合学校举办的读书节活动,推广阅读、写作,评选“优秀读写标兵”,营造了良好的文化氛围,培养学生语文素质。

(2)举办读书交流会,好书推荐会,交流读书心得,让学生乐于阅读、精于阅读。

(3)开展各类读书征文、手抄报等活动,在阅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审美能力。

(4)开展美文朗诵比赛、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等,带领学生走出课堂,走进社区、融入生活,在阅读的基础上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

(5)开创“谜语竞猜”活动,丰富学生的课外知识,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6)举办“家长书友会”,邀请家长进校园开展专题讲座,分享读书故事,营造家庭学习浓郁的读书氛围。

(7)在日常中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写读后感,记阅读记录卡,写好周记等。

5.实施阅读评价,促进阅读习惯养成

课题实施中,为了总结经验,不断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课题组采用了多种评价方式对学生的语文课外阅读能力进行考核评价。课题组建立并实施包括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的评价体系,评价体系尽可能遵循简明科学性可操作、可量化原则,具体的方式有检查、倾听、评价、奖励等。

检查。检查课堂笔记和课内与课外阅读记录、日记等,各班级对学生的阅读数量、质量进行检查登记。

倾听。各班举办阅读交流会,听学生谈自己的阅读经验、阅读感受,他们交流、讨论中的发言和朗读水平,由老师和学生代表组成评委打分。

评价。评价学生的读书笔记,评价他们的自由写作情况,采用“课外阅读竞赛”的形式,定期地出综合性的试题。考察学生的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以及在阅读过程中素养的提高情况。

奖励。通过以上三个环节综合评定学生的阅读水平,同时还进行班级、校园“读书之星”“书香班级”“书香家庭”的评比。

三、课题研究的实践引发的思考

(一)课内教学延伸至课外阅读的选点篇目三原则

(1)选点的准确性原则

我们所选用来研究的篇目,特别是课外链接篇目应吻合学生的成长认知,富有正能量。例如:林海音的《窃读记》是讲述作者的一段真实经历。在贫穷的年代里,文中的“我”因为对知识的渴求,促使自己到书店里不付费而偷偷阅读。通读全篇,读者感同身受。结尾处“记住:你是吃饭长大,读书长大,也是在爱里长大的”让读者仿佛一下子突破自我,获得了质的提升,明白物质重要,精神食粮重要,对身边的人心怀感恩更重要。

(2)选点的趣味性原则

在指导学生进行课外作品阅读的时候,我们的指令有时并不有效。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孔子也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对于年龄尚小的初中学生而言,理性阅读毕竟还是较为困难的,为此,找寻引导学生阅读的方式方法的趣味性,进而获得有效性,那是研究的重点。

(3)选点的代表性原则

我们在选课内作品时,其特点务必明显,适合学生学习阅读和写作。七年级下册宗璞的《紫藤萝瀑布》是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散文代表作,而其《丁香结》《燕园树寻》《好一朵木槿花》等也属于这类作品,为此我们授课后可以顺势延伸至一类作品阅读,引领学生从一篇到群文进行阅读,这样既能帮助学生有效掌握此类作品的阅读技巧,又能更好认知这类散文的写作方法,还能更广更深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情感。

(二)课题研究有效推进“四坚持”

1.要有课题意识,坚持阅读与实践,让自己理论“厚实”,实践“扎实”。

2.坚持研究课内外衔接的具体方法和操作流程,及时记录和整理。

3.坚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手段之一,探索活动类型,引领学生爱上阅读。

4. 坚持及时评价,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情况进行检查、督促、交流、评价,形成良好的教学评一体化运作。

总之,新课标下的课题研究要充分用好课程教材,合理整合身边资源,强化课程综合性与实践性,着眼学生的长远发展,让“减负提质”的教育教学目标能落地生根,让学生的课外生活因阅读而丰富,学生的知识增长因阅读而丰盈。

猜你喜欢
选点课外课题
小满课外班
我的“课外老师”
初中小说教学“选点”例谈
第十单元 课题1常见的酸和碱(第二课时)
“选点”让课堂阅读教学更精彩
选点 还原 比较
竹溪县实施“五个一”工程开展草根课题研究
“研”
从课题指南或总课题中选课题
取经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