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种猪国产化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建议

2022-06-30 10:48丁俊仁彭继勇刘一辉关云秀刘星月
四川畜牧兽医 2022年5期
关键词:种猪种业四川省

丁俊仁,彭继勇,刘一辉,关云秀,陈 映,刘星月

(四川省畜牧总站,四川 成都 610041)

我国是世界第一养猪大国和消费大国,猪肉长期占城乡居民菜蓝子肉类食品的60%以上,具有“猪粮安天下”的重要战略意义。四川是全国第一养猪大省和消费大省,是国家优质商品猪战略保障基地,也是《全国生猪生产发展规划(2016~2020 年)》确定的7 个重点发展省份之一,地位和作用极其重要。种猪作为生猪产业的“芯片”,是核心竞争力的重要体现,具有“良种筑基石”的压舱石作用。四川历来重视生猪种业发展,在种质资源保护、品种培育等方面均位于全国前列,但在育种攻关方面仍面临诸多困难亟待破解。

1 四川省种猪国产化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1.1 政策引领 近年来,四川省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要下决心把民族种业搞上去”等系列重要指示精神,紧紧围绕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坚持把现代种业作为3 大先导性产业之首,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建设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推进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的意见》《川猪产业振兴工作推进方案》《四川省现代农业种业发展工作推进方案》《四川省畜禽良种联合攻关计划(2020~2022)》等政策,强化引领,加大投入,在绵阳等市布局现代生猪种业园区和川猪优势产业集群建设等重大项目,大力支持全省生猪种业发展,积极打造西部生猪种业高地,取得了积极成效。据国家统计局核定,2020年6月末全省生猪存栏3 322.7万头,其中能繁母猪存栏341.3万头,种源稳定,居全国第一。

1.2 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 四川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农业种质资源保护与利用的意见》,在全省建立了比较系统的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体系。针对7个地方猪(类群)品种资源,建立了国家级保种场1个、国家级保护区1个、省级保种场5个,2019年建设了7个地方猪资源备份场。省级畜禽遗传资源基因库建设走在全国前列,近两年制作和保存了7 个地方猪品种(类群)的精液、体细胞及组织样等遗传材料6 万余份。探索利用体细胞克隆技术应用于地方巴山青裕猪保种成为全国典型成功案例。

1.3 种猪选育和品种培育 四川省先后支持建设了省种猪遗传评估中心、性能测定中心、种公猪站、遗传资源保护中心、生猪分子育种中心等生猪种业5 大平台,为四川省生猪育种工作构建了完善的创新体系。大力开展性能测定,对生猪核心育种场开展性能测定进行补贴,近两年测定数量超过5万余头,走在全国前列。经过10年持续选育,长白猪和大白猪达到100 kg 日龄的时间分别缩短11.33 天、4.93 天,总产仔数分别增加1.38 头、1.81 头,生产性能稳步提高。另外,积极推进生猪基因组选育,外种猪本土化进程加快。持续加大联合育种攻关力度,建立了以企业为主体,高校、科研、推广等部门联合育种攻关机制,成功培育出了川藏黑猪、天府肉猪、天乡黑猪3个新品种(配套系),天府黑猪、蔺乡猪2个地方猪培育新品种正在进行中试。

1.4 生猪遗传改良计划 四川省认真实施全国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建成了相对完善的育种体系。截止2021 年,全省建成生猪核心育种场20个,其中国家级生猪核心育种场7个,省级生猪核心育种场13个,现有生猪原种猪场24个,生猪一级扩繁场40 个。建立了四川种猪遗传评估中心和以场内测定为主的生产性能测定体系,定期发布种猪遗传评估报告,2021年有效性能测定数据6万余条。

1.5 种业人才队伍建设 四川省依托四川农业大学、四川省畜牧科学研究院和市州科研院所等培育了一批生猪育种专业人才,生猪种业企业不断加大育种人才引进。四川省农业农村厅建立了种业企业专家联系制度,聘请四川农业大学、省畜牧科学研究院的育种专家对核心育种场开展一对一服务指导,建立研究生实践基地,解决了核心育种场育种技术力量及人才薄弱的瓶颈问题。

2 面临的主要问题和困难

2.1 育种体系有待健全,性能测定亟待加强 四川省7 个核心场大白猪群体规模较大,可有效开展选育和实行区域性联合育种,但长白和杜洛克的核心群规模相对偏小,难以获得具有商业价值的育种进展。种公猪站大多规模小,水平不高,仅限于生产提供商品精液,缺乏用于场间遗传基因交流的区域性大型标准化种公猪站。

猪育种依赖于长期坚持不懈的性能测定,需要积累大量有效的育种数据记录,这是制约我国猪育种工作的决定性因素。目前大多数猪场性能测定的群体规模不够大,育种工作主要停留在制种、用种上,独立运作,未实现真正意义的联合育种。

2.2 核心种源受制于人,缺乏核心竞争力种猪品牌 全省大多规模养猪场以“杜长大”外种猪为主,外种猪对外依赖度15%以上。长期以来生猪核心种源需要进口,但外国种企一般不会出售其最好的种源。全省种猪企业虽然较多,近年来育种能力提升较快,但大部分规模较小,缺乏长远、系统的育种规划,研发能力较为薄弱,生猪核心种源的生产性能不高,与国外相比有较大差距。种猪企业认识不足,分散制种较为普遍,在核心育种场大范围开展种猪遗传交流较为困难,有效的联合评估机制尚不健全,制约和影响了种猪国产化进程。迄今还没有一个完全国际市场化和国内有较高市场影响力的种猪品牌,培育品种大多局限于省内推广使用。

2.3 对地方猪资源认识不足,深度挖掘利用不够 对地方猪资源保护重视不够,缺乏对地方猪品种资源的足够认识,仍存在“重引进、轻培育,重改良、轻保护”的现象。保护与开发利用脱节,缺乏创新机制,资源优势尚未转化成经济优势。对地方猪品种的优良特性认识不足,特异基因深度挖掘不够,以现有地方猪品种资源为素材,利用现代育种技术,培育新品种(系)工作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和重视。四川省虽然拥有地方猪(类群)7 个,培育配套系2 个,但目前开发利用和商业化推广较好的仅有巴山土猪(青峪猪)等,大部分地方猪品种资源未得到很好的开发利用。

2.4 育种资金投入不足,育种企业缺乏动力 生猪遗传改良计划实施10年来,基本上在猪育种方面没有稳定的投入,育种体系、技术支撑的性能测定体系、遗传评估体系、分子育种技术应用等支持力度很小,使其无法发挥应有的作用。育种是一个高投入、高风险,且持续时间长回报慢的产业,目前猪育种通常以科研项目方式进行,对以国家核心育种场为主体的育种企业支持很少,种猪企业的积极性没有充分调动起来,难以主动在育种方面加大投入。

2.5 育种人才队伍薄弱,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目前,高素质的专业育种人才主要集中在涉农科研院校,种猪企业商业化育种才刚刚起步,专业技术人才水平参差不齐、队伍不稳定,良种繁育技术研发能力较弱。随着现代生猪产业规模化进程的加快,对优质种猪需求增加,企业育种人才跟不上发展需要。因体制机制的原因,科研院校与企业结合不够紧密,科研育种资源分散,高水平育种创新人才缺乏,基础性、公益性育种研究比较薄弱,对现代生猪种业发展的支撑不足。

3 推进种猪国产化的对策建议

3.1 建立政府主导的国家育种体系 将种猪“国产化”纳入国家安全战备,制定系统、长远的国家联合育种攻关计划,配套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创新体制机制,支持建立国有控股(参股)的种业发展集团,引领推动我国种猪育种的大联合。支持生猪主产区开展区域性联合育种攻关,建立“国家大联合+区域小联合”的具有中国特色的自主育种创新模式机制,加快推进种猪国产化进程。

由政府主导建立健全生猪优质高效良繁体系。着力构建以国家核心育种场、省级核心育种场为主体,以国家区域性种公站为纽带的联合育种攻关体系。着力构建原种猪、祖代场、父母代场到商品仔猪场四级良繁场体系,以及省级区域性种公站和县级冷配点(主要服务于面上品种改良)的人工授精网络体系建设(含社会化服务),加强良种的推广和覆盖。

3.2 加强地方品种挖掘、开发和利用 将猪遗传资源保护工作置于突出位置,设立保种专项基金,较大幅度增加对地方猪遗传资源保护场的投入,深入开展地方猪特异基因挖掘研究、种质评价和遗传分析。依托科研院校和技术推广部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充分利用优秀地方猪遗传资源开展杂交选育,开展跨场间新品系的培育与配套系选育,培育具有核心竞争力的新品种、新品系,加大市场推广力度,变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

3.3 支持开展商业化联合育种 加快建立以种公猪站为纽带的种猪遗传联系网,通过利好政策促进种公猪站的优质精液在养猪场中广泛交流,反促生猪育种。支持育繁推一体化种猪企业建设,培育一批领军育种企业,发挥有效整合产学研资源作用。结合成渝双城经济圈建设和四川种猪品种规模群体大的良好基础,支持川渝两地合作共建长白、杜洛克猪区域性育种核心场和种公猪站。支持核心育种群扩大规模,组建繁殖、肉质、饲料报酬等重要经济性状参考群体,加快建立生猪种业大数据平台,利用全基因组选择等现代育种技术加快生猪育种进程。

3.4 加强育种专业人才和队伍建设 积极培养一批长期致力于生猪种业发展的产业团队,培育和认证一批扎根一线的育种技术人员。在育种人才方面给予更多政策支持,加大对育种工作有突出贡献人员的表彰奖励,加大育种专业技术人员在成果转化中的收益分配,允许高校科研院所育种专业技术人员在育种企业兼职兼薪并合法享受股权收益。推动各级政府建立健全各级生猪品种改良机构、改善工作条件,强化基层力量,保障生猪种业相关工作持续稳定开展。

3.5 支持四川打造“川系”种猪品牌 四川是全国第一养猪大省,育种工作一直走在全国前列,在西部11 个省(市、区)14 家国家级核心育种场中,四川拥有7 家。全国生猪基因组选择育种值评估企业前5 名中,四川省有2 家核心育种场。非洲猪瘟疫情影响下,四川得天独厚的自然资源条件和防疫隔离条件,吸引了国内温氏、新希望、正邦、正大、大北农、天邦、中粮等种猪企业纷纷在川布局发展,全省生猪种业发展基础坚实,具备打造“川系”种猪品牌的综合条件。建议进一步加强政策引导,加大财政投入,支持建立政产学研相结合的现代生猪育种体系,持续加大联合育种攻关和地方猪新品种培育力度,育成具有地域特点鲜明、生产性能优异的新品种(系),打造具有核心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川系”种猪。

猜你喜欢
种猪种业四川省
登海种业
登海种业
速读四川省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
2022年中国种猪信息网全年计划
部分地区种猪跌破2000元/头
天邦股份种猪事业部
五个方面着手 打好种业翻身仗
打好水产种业翻身仗
2020年种猪进口或创历史新高
四川省 多举措增强2500万 农民工获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