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红船精神”在高职院校课程思政中的应用

2022-07-03 12:33朱彦瑾
快乐学习报·教师周刊 2022年30期
关键词:红船精神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摘要:“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是高校思政工作的根本性问题。“红船精神”昭示着中国共产党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初心,产生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实践,承载着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历史使命。作为中国革命精神的源头,其首创精神、奋斗精神、奉献精神三大核心内涵蕴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有着重要价值。

关键词:红船精神;高职院校;课程思政

一、什么是“红船精神”

2005年6月21日,时任浙江省委书记的习近平在光明日报发表文章《弘扬“红船精神”走在时代前列》,首次提出并阐释了“红船精神”,并把“红船精神”凝练为“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此后,学者们围绕这一论述,对“红船精神”的含义进行了深入研究,从不同角度对“红船精神”的含义进行了具体解读,其阐述也略有不同,“红船精神是中国共产党创立和早期革命实践中形成的共产党人精神实质的历史概括,这一观点得到多数学者的认同”

二、“红船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意义

隐性知识与隐性课程是构成隐性教育的两大因素,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提出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的统一”,这个要求为我们在隐性层次上各类课程开创“大思政”格局提供了新视野。而课程思政就是要深入挖掘、提炼专业课程中的隐性知识,并将其显化,将专业课程中所涉及的思政元素巧妙融入课程教学中,通过潜移默化的影响,使隐性教育能够顺利达到其效果。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曾说:“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高职院校80%左右的课程是专业课程,因而专业课教师投身教书育人的程度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成效。不同于显性课程,课程思政不拘泥于固定的教学形式,能发挥隐性课程的德育功能,在教学的各个环节中通过不断重复的训练、行为模仿、言语暗示将“红船精神”润物无声地渗透入专业课程教学活动之中。“红船精神”凝聚了我们党在前进道路上攻坚克难、不断夺取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力量,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伟大实践中有着重要价值和意义。同样,“红船精神”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也有重要价值,将“红船精神”融入高职院校全员育人的教育理念,可以加强高校意识形态建设,推进党团建设工作,丰富校园文化内涵。对于大学生而言,更有助于培育政治情感、坚定理想信念,增强创新意识、发扬奋斗精神和加强奉献意识。

三、“红船精神”融入高职院校课程思政的方法

(一)转变教育教学理念。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育教学理念决定教师教学行动的方向。专业教师在进行课程思政的过程中,可能会因“红船精神”属于意识形态领域,所授学科属于专业领域,认为二者有较强的理论深度难以融合,进而生拉硬套采取传统的单向灌输的教育教学理念。然而随着社会的进步,当前大学生受网络环境影响,自主性探索愈发强烈,专业课教师“唯知识论”、“满堂灌”的课堂授课方式与培养全面发展大学生的教学目标已经格格不入。因此,教师应转变自身理念,综合利用多样化的教育教学理念,如综合运用“资源”理念、“时代”理念、“主体”等理念,将其运用于具体的教学实践,促进“红船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进程。

(二)丰富专业教师的“红船精神”学习平台

卢梭在《爱弥儿》一书中,强调教师必须先受教育,才能教育他的学生,教师如果不进行教育与自我教育,就会丧失教育的能力,就会不可避免地沦为无知或盲目、陷入陈旧和落后。高职院校必须要为专业课教师提供学习“红船精神”的平台,拓宽学习渠道,打造“课程思政转化工程”,帮助专业教师及时挖掘课程中的“红船精神”,运用和掌握能够吸引大学生的授课方式与技巧,渗透式地开展课程思政,从而通过实现专业课课堂内容、观念、方法等方面的创新,增强课堂的吸引力与实效性,实现教师自身的“蝶变”。

(三)从知识点中发掘“红船精神”元素

知识点是教学的基本单元,也是思政元素最基本的承载点,专业教师要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特色和优势,科学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广度、深度和温度。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指出,“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这既回答了新的时代条件下教育的首要问题,即“培养什么人”,也回答了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内容,“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内涵的新要求,也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国化的最新发展。专业教师应结合具体知识点讲好案例和故事,通过学科的发展史、学科与专业成就的故事講述开天辟地、敢为人先的首创精神;讲述科学家与大师的故事、学科的重要事件来展现坚定理想、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通过教师的个人经历与感悟等讲出“故事背后的故事”,讲述立党为公、忠诚为民的奉献精神,在专业伦理中发掘、呈现和升华出“红船精神”价值观,将民族振兴的责任与担当刻入学生理想信念中,教学生如何做人。同时专业教师在实验课、实训课等动手基本能力训练点中可以发掘“红船精神”的思政元素,通过与课程相关的参观,社区活动,宣教,调研等社会实践,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批判精神、创新思维、制度的敬畏与遵守、敬畏生命、工匠精神等,教学生如何做事。

“红船精神”的形成不仅是历史与时代的需要,而且有其深厚的文化根基。在中国共产党诞辰一百周年之际,大学阶段作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的关键时期,无论是哪科教师,都应在课程思政中坚持正确的育人导向不含糊、不动摇,推动全员育人、全过程育人、立德树人更好地落细、落实。

参考文献:

[1]张志松,黄化.红船精神史学探源及其教育实践研究[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

[2]温树峰.红船精神研究综述[J].嘉兴学院学报,2018(1).

[3]杨少雄,李静亚.体美劳协同推进新时代育人的实现路径[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究,2019(11).

作者简介:朱彦瑾,性别:女,出生年月:1984年7月,籍贯:浙江宁波,职称:讲师,学历:本科,单位:浙江药科职业大学,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以及心理健康教育。

猜你喜欢
红船精神课程思政高职院校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下的民办高职院校师生关系构建
红色寻宝 感悟“红船精神”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初探
全球化背景下高职院校韩语专业毕业生就业现状分析
多元智能理论视角下高职院校体育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
浅谈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
红船精神如何推进文化校园建设
红船精神融入创业教育的理论逻辑与实施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