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加强和改进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探析

2022-07-06 17:37吴红张如军
安徽教育科研 2022年17期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校园文化

吴红 张如军

摘要:当前农村中小学存在爱国主义教育地位边缘化、实施形式化、内容陈旧化、方式单一化和结果低效化。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管理和评价体制、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等诸多要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环境和氛围,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的短缺以及农村青少年学生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特点。解决上述问题应采取以下措施:改进和完善农村教育的管理和评价体制,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地位;拓宽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渠道,改进教育方式方法;丰富教育内容,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重视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营造爱国主义的浓厚氛围;强化“课程思政”的地位,形成全过程育人格局;强化社会、家庭、学校的协调配合,追求整体育人效应。

关键词:农村中小学  爱国主义教育  校园文化  课程思政  整体育人

爱国主义是民族精神的核心内容之一,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最恒久的历史传统,也是国家、民族发展进步的精神前提和情感支撑。21世纪中期我国要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离不开一批又一批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意识的社会主义劳动者和建设者。因此,强化对青少年的爱国主义教育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国民教育的重要环节。然而,由于诸多方面的原因,当前农村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存在种种问题。有鉴于此,新时代加强和完善农村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在农村青少年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这对于我国这样一个农村面积广大、农村人口众多、农业水平尚欠发达的国家来说,尤具现实意义和深远意义。

一、当前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广大农村中小学在青少年德育工作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在爱国主义教育上也存在不少问题,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其一,从角色地位看,爱国主义教育边缘化。从近年来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随着课程结构的不断调整,除传统的语、数、外、理、化等科目外,又增加了科学教育、信息技术教育、劳动与技术教育等内容;同时,道德与法治课教学内容也日益增多,新的教学版块不断增加。由上述情况造成的后果是,爱国主义教育在时间、空间和内容上不断受到挤压,加之各种检查考核评比的指标设计因素,爱国主义教育在农村中小学的地位日渐边缘化。

其二,从实施过程看,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化。爱国主义教育的实践效果不像其他课程那样可以以直观的形式显现出来、便于用数量化的方式加以检测。这就使得近年来农村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大多停留在计划、口号、墙面、材料上,缺乏真枪实弹的有力实施。即便是道德与法治课中的爱国主义教学内容,也仅仅停留在简单的知识性讲读和死记硬背的教学要求层面。一些被公认为成效显著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升国旗、唱国歌等,也因为缺乏严密的组织、严肃的氛围、庄重的仪式等而流于形式。

其三,从教育内容看,爱国主义教育陈旧化。从主要内容看,爱国主义教育包括知识传授、文化熏陶、情感激发、价值引导、心理养成和行为培育等。然而从当前农村中小学的实际情况来看,这一教育的主要内容是爱国主义知识的传授,除此以外是少量的文化熏陶和情感激发。爱国主义知识的传授主要限于道德与法治课堂,并且多集中于思想理论灌输。虽然课堂教学中也会辅之以历史人物、历史故事,但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和鲜活性,更难以同学生的日常生活实践联系起来,因而无法对其行为形成有效影响。此外,在校园文化的塑造上虽也包含爱国主义成分,但内容单薄、形式呆板,以至于对学生的震撼力和感化力严重不足,难以产生理想效果。而爱国主义情感激发教育大多就是升国旗、唱国歌,此外基本没有别的内容,并且这样的教育也尚未做到每周必有的常态化。总之,当前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陈旧内容,使得这一教育的引导力、震撼力和感召力严重不足,从而制约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功能发挥和目标实现。

其四,从教育方式看,爱国主义教育单一化。当前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较为普遍的是采用灌输、说教的方式,教育方式单一、教育成效低下。表现为以课程教学为渠道的课内爱国主义教育为主,以主题活动等形式组织的课外爱国主义教育不足;课堂爱国主义教育中教师“表演”居多,学生参与较少;教学方法上爱国主义的刚性说教居多,启发引导缺位;教育模式上显性的正面爱国主义教育居多,隐性的潜移默化教育偏少;教育手段上传统教育为主导,现代教育技术和平台利用不够;等等。这就造成农村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缺乏吸引力、渗透力、影响力,难以达至精神上塑造学生的理想预期。

其五,从教育结果看,爱国主义教育低效化。农村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成效最直观地体现在农村青少年的思想、情感、意識、行为和价值观等方方面面。从这些方面来看,近年来农村青少年的爱国主义精神有所弱化,主要表现为: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历史意识、国防意识较为淡薄,热爱祖国、心系祖国的情怀不太明显,对民族英雄、爱国典范的心理崇拜和行为追随不够突出,自觉维护祖国形象和尊严、积极投身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稍显不够。不可否认,农村青少年群体身上出现的上述变化有着复杂的主客观原因,但近年来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低效化无疑是其中最主要也是最致命的根源。

二、当前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存在问题的原因

第一,实用主义的教育理念消解着爱国主义教育的意义。近年来,实用主义的理念弥漫于社会的方方面面,教育领域当然也不能幸免。从整个社会看,由资本和舆论所主导的对个体的评价尺度是权位、金钱、名气甚至是流量,由此造成不少社会成员在追求成功的路径选择上快速实用主义化。在青少年学生的教育方面,学校、家庭、社会大都秉持实用主义思维,这就导致重理轻文、重“实”弃“虚”、重技术贬人文的教育理念盛行,而人格养成、人文素养、思想道德素质则被忽视,爱国主义教育当然也会遭受冷遇。

第二,以应试教育为中心的管理和评价体制冲击着爱国主义教育的地位。多年来,在涉及学校、教师和学生的管理和评价体制中,升学率、成绩、分数、排名等应试教育的核心指标仍然居于首要地位,有时甚至完全遮蔽了其他要素。在这样的体制主导下,学校和教师重视爱国主义教育、改进爱国主义教育和认真组织爱国主义教育活动的动力严重不足,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校园文化环境等长期滞后,德育和智育逐渐失衡,爱国主义教育慢慢地被边缘化和形式化。而在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地处偏远地区的农村中小学,这种情况更为严峻。5201FFD8-8CFA-400F-A3C5-4C10FFCBC5BA

第三,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等诸多要素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环境和氛围,侵蚀着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精神养成的社会基础。21世纪的中国,全球化、信息化和市场化等扑面而来。它们在给我国的发展进步带来大好机遇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制造着消极效应。例如,全球化在给我们带来西方发达国家先进的技术、资金和管理经验的同时,也让我们遭受着西方文化的渗透和冲击。西方文化中裹挟的个人主义、拜金主义、利己主义等影响着包括青少年学生在内的全体中国国民。又如,信息化、网络技术在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学习和娱乐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造成负面信息泛滥、黄色和暴力充斥、消费主义盛行。市場化一方面激发出全社会的积极性和创造力,提高了效率;另一方面也造成各种社会思潮激荡、价值观日趋多元等后果。在上述几方面因素的交互作用下,近年来我国青少年学生成长的环境和氛围尤为复杂,其爱国主义精神养成的社会基础不断遭到侵蚀。而农村的实际情形是,中小学生接受学校教育的时间明显少于置身于社会环境和氛围的时间,这令原本就薄弱的学校爱国主义教育在功能上被大大削弱。

第四,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资源短缺。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多重原因,我国城乡二元结构依然存在、城乡差别依然突出,城乡教育资源差距较大。这种二元结构和差异也制约着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发展进程,影响了农村青少年学生爱国主义意识的构筑。例如,我国大多数城市学校具有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资源,它们除了拥有较为充足的经费支持、常态化的学生校外参观考察制度,还有历史文化场馆、红色教育景点、革命烈士陵园以及各种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可以利用。而农村中小学在这些方面显然不能与城市学校同日而语。资源的短缺导致农村中小学的爱国主义教育体系不发达不完善,教育效果也必然大打折扣。

第五,农村青少年学生特殊的成长环境和成长特点。近年来,我国的新农村建设虽取得一定进展,但农村各方面依然相对落后。并且,农村中小学生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大多数都是留守青少年——父母不在身边、基本无人管束、情感孤独甚至性格孤僻。相对落后的农村环境本来就不易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再加上家庭教育缺位、情感孤独、青春期叛逆、自控力差、沉迷网络游戏等因素,学生的精神世界就更为空虚了,培养爱国主义情怀谈何容易?

三、新时代改进和完善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措施

爱国主义作为一种高尚的精神品质,主要体现为对祖国的深沉情感及由其支配下的自觉行动。新时代提高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实效必须从多方面入手,采取有力措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筑牢其爱国意识、强化其爱国行动的自觉性。

第一,改进和完善农村教育的管理和评价体制,提高爱国主义教育的地位。一方面,地方政府部门和各级教育行政部门要改进对农村中小学的评价和管理,摒弃唯升学率、唯分数成绩、唯排名的评价机制,将爱国主义教育纳入评价体系或提高该指标的评价权重并细化指标参数,让评价更全面、更具体、更科学,以发挥评价机制的引导作用,改变爱国主义教育形式化和被边缘化的局面;同时,加大对农村中小学的经费、师资和其他方面的支持力度,增加爱国主义教育资源供给,提高教师的爱国主义教育本领,增强教育实效。另一方面,农村中小学要改变教育理念,科学理解“培养什么样的人、为谁培养人、怎样培养人”这一社会主义教育的重大问题,充分认识爱国主义教育的重大意义,把爱国主义作为学生成长成才的一个重要考量因素,不断完善爱国主义教育方案并注重强化落实,以提高育人实效。

第二,拓宽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渠道,改进教育方式方法。在爱国主义教育方面,农村中小学在利用好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这一主渠道的基础上,要重视开发和利用好各种资源,进一步拓宽其他渠道,避免单一化的课堂灌输式、说教式教育。例如,除常态化的校园升国旗活动之外,不定期组织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强活动的仪式感,强化学生的爱国主义感受和体验;清明节组织祭扫烈士陵园,以建党、建军、建国等重大节日为契机举办各种爱国主义教育主题活动,以引起学生心灵上的震撼,激发出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共鸣;利用网络、信息技术和自媒体等,开发新的爱国主义教育平台,讲好爱国主义故事,传播爱国主义理念;等等。

第三,丰富教育内容,增强爱国主义教育的吸引力、感染力。农村中小学在用好传统的爱国主义教育素材的同时,要注重挖掘新素材。例如,可以将国情、形势与政策纳入进来,让学生了解祖国的过去和现在,以形成对比;也可以邀请爱国英雄模范来校讲故事、作报告,以形成榜样示范效应;还可以用一些鲜活的事例对学生进行国家安全教育,把正面教育和反面教育结合起来。另外,红色教育也是培养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抓手,学校和老师可以通过唱红色歌曲、看红色电影、讲红色故事、读红色文学、学红色英模等形式丰富爱国主义教育的内容,增强吸引力、感染力。

第四,重视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营造爱国主义的浓厚氛围。要改变爱国主义教育低效的现状,还必须在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上下功夫。为此,农村中小学在校园文化和环境建设中要把爱国主义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让爱国主义渗透在校园文化的方方面面,让校园环境成为爱国主义精神的有效载体。例如,可以通过校训、标语、命名、宣传牌、图片等传播爱国理念,还把热爱祖国植入读书会、演讲比赛等活动之中;在学生中大力倡导“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耻”的荣辱观,有条件的学校还可以在校园景观、雕塑中渗透甚至直观地标示爱国主义要素,从而形成热爱祖国的浓厚校园氛围。

第五,强化“课程思政”的地位,形成全过程育人的格局。除道德与法治课外,中小学的语文、历史、地理、科学、社会、音乐等各门课程中蕴藏着丰富的爱国主义教育内容,也便于将其他一些爱国主义内容植入其中。因此,着眼于增强爱国主义教育实效,农村中小学要重视整体设计和统筹安排,善于优化、整合课程资源,充分发挥“课程思政”的功能,将爱国主义教育融入上述各门课程的日常教学之中,以“润物细无声”的方式培养学生的“中国心”。

第六,强化社会、家庭、学校的协调配合,追求整体育人效应。培养青少年学生的爱国主义精神仅仅靠学校教育难以达到预期目标,这需要家庭、社会的大力配合。实践证明,家庭教育的理念错了,社会大环境的导向出了问题,学校教育则孤掌难鸣、难见成效。只有学校、家庭、社会三方通力协作,才能产生整体育人效应。一方面,在农村地区强化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同时,要组织动员社会传播和践行爱国理念,让学生走出校园看得见、听得着。例如,可以在农村公共场所和标志性地段张贴、悬挂、设置同爱国主义有关的标识和提示,可以在文化宣传栏展示祖国建设的成就、进行国防和国家安全方面的宣传教育,还可以在国庆节组织社区居民和农村村民悬挂国旗,等等。另一方面,还要重视改善家庭教育状况,让父母、长辈以自身的爱国主义情感和行为影响青少年学生,以自身的经历和感受去感化青少年学生。为此,各级政府尤其是农村政府各部门要重视对农村成年人的爱国主义教育,尤其要通过扶危济困、祛病治贫、敬老抚老等方式关心、帮助一些特殊境况、特殊遭遇的家庭,培养这些家庭对党和国家的拥戴之情,有预见性地防范和消除负面情绪甚至是反社会心态,铲除同爱国主义相悖的一切不良情感的滋生土壤。

参考文献:

[1]习近平.大力弘扬伟大爱国主义精神 为实现中国梦提供精神支柱[N].人民日报,20151231(1).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N].人民日报,20191113(4).

[3]陈俊珂.论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创新的基本取向[J].青少年学刊,2018(4).

[4]陆莺燕.爱国主义精神在中小学音乐教育中的思考[J].素质教育,2013(28).

[5]马鹏群.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的策略探究[J].甘肃教育,2020(24).

责任编辑:黄大灿5201FFD8-8CFA-400F-A3C5-4C10FFCBC5BA

猜你喜欢
农村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校园文化
智慧校园在中职学校校园文化中的建设与应用
持续深化校园文化建设 助力基础教育阶段人才培养
新生态学校的校园文化
浅谈如何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渗透爱国主义教育
推进中小学艺术教育区域发展的对策研究
农村中小学音乐教育在新课改背景下的改革
浅谈化学教学中德育思想的渗透
河南省农村中小学体育教学现状与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