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新发现甘肃张家川圪垯川遗址窖藏粟黍看中国旱作农业起源

2022-07-06 12:23徐锦博徐日辉
农业考古 2022年3期
关键词:清水河距今张家

徐锦博 徐日辉

行经甘、陕两省的黄河最大支流渭水是中华古文明的重要地区之一。考古发现渭水流域从甘肃至陕西先后出现了对中华文明发展进程具有一定历史影响的重要遗址,如大地湾、西山坪、师赵村、王家阴洼、圪垯川、关桃园、北首岭、半坡、姜寨等,其中大地湾、王家阴洼、圪垯川,以及2021年1月发现的距今5000年前的董家崖、小墩山遗址,同属于渭水上游的清水河流域,范围在30千米以内。甘肃张家川圪垯川遗址距今6100—5600年,从仰韶文化早期到仰韶文化晚期,其中在面积约8万平方米仰韶文化早期的大型聚落外发现三重环壕,这在我国内属首次发现;而属于半坡时期大型窖穴,同样是目前国内年代最早的大型粮仓。张家川圪垯川遗址距离大地湾遗址直线距离约15千米。距今8200年的大地湾一期文化所发现的人工栽培粟黍,是目前北方最早,也是国内人工培育旱作植物的发源地之一,因此圪垯川大量窖藏粟黍的发现,不是孤立存在,而是大地湾一期文化的延续和发展,包括姜寨遗址在内,对于探讨北方地区旱作植物与农业文明起源,意义颇为重要。

一、张家川圪垯川遗址与周边环境

国家文物局在2021年12月1日通报了“考古中国”五个重大考古项目,即浙江余姚施岙遗址、广东英德岩山寨遗址、甘肃庆阳南佐遗址、甘肃张家川圪垯川遗址和河北张家口邓槽沟梁遗址。此五个项目分别展现了长江流域、珠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不同阶段的新石器时代文化特色。黄河流域入选两项,圪垯川遗址在甘肃陇西黄土高原,庆阳南佐遗址在陇东黄土高原。但是,对于甘肃张家川圪垯川遗址的环境及具体情况,很多学者和社会媒体了解得并不十分清楚,包括专家的点评和《光明网》的报道以及地方报纸《兰州晚报》《天水日报》等,只是进行了简单的情况通报。2021年7月团队应有关部门之邀,前往圪垯川遗址所在地的清水河流域以及水洛河流域的秦安县、张家川回族自治县、静宁县和庄浪县进行考察,其中包括大地湾在内的周边遗址,收获颇多,借此机会向各位专家做一汇报。

通报所称的“甘肃张家川”是简称,行政区划的全称是甘肃省张家川自治县(当地简称张川县),原名长川镇、长家川、长碧川,是一个小镇子,历来属清水县管辖。1953年7月6日从清水县分出,并与从秦安、庄浪两县及陕西省陇县37乡合并成立张家川自治区,1955年6月改称县,县政府驻地张家川镇。

张家川县虽然建县时间不长,但域内历史悠久文化绵长,文献记载西周初年秦人的首领蜚廉叛乱,周成王在商蓋(今曲阜一带)消灭了蜚廉,并且将他的这一支族人,迁徙到陇山以西的朱圉山一带,其中第一站便包括了张家川回族自治县。迁徙到甘肃之后历经磨难发愤图强,因其先祖非子为周王室养马有功,得到周孝王的封赐:“‘今其后世亦为朕息马,朕其分土为附庸。’邑之秦,使复续嬴氏祀,号曰秦嬴。”“邑之秦”即秦邑,作为秦人第一块合法的领地,具体就在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后川河谷川地的瓦泉村一带。这里自然条件十分优越,益农益牧,尤其是位于东北之陇山缓坡地带的秦家塬正是发达的牧业区,成为商周时期秦人“朱圉山牧区、秦邑牧区、西犬丘牧区”三大放牧区之一,至今仍然是良好的牧场。

考古资料表明,张家川回族自治县拥有多处史前文化遗址,其中在清水河流域并且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的有:西川遗址、店子遗址、圪垯川遗址、碉堡梁遗址、南山遗址、水滩遗址,年代从大地湾二期(距今6500年)到齐家文化(距今4100年),圪垯川遗址是其中之一。而且与圪垯川遗址相邻的还有著名的大地湾遗址、王家阴洼遗址。王家阴洼遗址就在大地湾旁边,亦由大地湾发掘小组进行科考发掘。

圪垯川遗址发现于20世纪80年代,原属于大阳乡,今为大阳镇,东距今县治张家川镇大约12.5千米,西距大地湾遗址约16千米(见下图)。如图所示,遗址“位于太阳乡阎家村东北角、太原河南岸第二至第三级台地上,龙(山)黑(水眼)公路横穿而过。遗址破坏较严重,残存面积约6万平方米。1987年文物调查时发现,文化层厚2米—5米,为仰韶文化半坡类型遗存和马家窑文化半山类型遗存,黑褐色土质,黏性大,干后坚硬。断崖暴露灰坑、红烧土、木炭屑、白灰面、陶片、石器和兽骨等遗迹遗物,彩陶最多,夹砂红陶次之,并有少量灰陶,采集标本有尖底瓶、杯形器和陶片、石斧等。1988年6月被列入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圪垯川遗址引起重视是因为修筑龙黑公路遭受到破坏的缘故,由于张家川自治县是国家级贫困县和甘肃省贫困县,受当时条件的限制,调查的比较粗放。好在2020年至2021年由甘肃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开展考古勘探发掘,现已确定仰韶文化遗址面积为16万平方米,超过原来调查面积的166%,随着考古资料的公布,相信会有更丰富的成果展示给全社会。

张家川圪垯川遗址窖藏大批量粟黍的出土已经引起学界的关注,如果从单一的视角去考察,似乎不能够全面地揭示其文化内涵,因为圪垯川遗址所在地的清水河流域已经发现多处史前遗址。清水河发源于小陇山,始于张家川自治县张绵驿南侧,东自县治张家川镇与陇城乡交界,西至莲花乡与静宁县交界处,全长约25公里,宽度0.5—1.0公里,二、三级阶地高约20—80米。受到清水河长时期的侵蚀堆积,“两侧保留有较完整的一、二级阶地。一级阶地仅在河曲凹岸两侧零星分布,二级阶地保留完整,厚度在10—16米之间”。远古时期的清水河流域水肥土美,植被茂密,十分宜于农耕活动。考古发现包括大地湾遗址在内,清水河川地南岸二、三级的台地和山坡上布满了新石器时代遗址。

目前,可以准确地表述,圪垯川遗址大量粟黍的出土,但不是发源地,而是大地湾一期文化黍的传承和发展。作为属于清水河小流域具有延续与发展关系的重要遗址,通过圪垯川遗址从中找出发展链条的规律,揭示渭水上游地区旱作农业起源地与发展历程是今后不可忽略的工作之一。

二、张家川圪垯川窖藏粟黍与大地湾早期文化之间的关系

探讨圪垯川遗址窖藏粟黍的重大意义,绕不开大地湾遗址,因为源头在大地湾,距今已有6万多年的发展史,作为黍的本源,单独就事论事显然是不够全面,这就是我们为什么强调区域性的关键所在。大地湾文化遗址坐落在渭水上游的渭水一级支流葫芦河的清水河流域,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年代最早和最大的新石器时代遗址之一。经过多次发掘,现已揭露面积14752平方米,出土陶、石、玉、骨、角、牙、蚌器共8296件。另外还出土了17000余件兽骨及碳化植物等。“清理出大地湾文化至仰韶文化晚期及常山下层文化各类房屋遗址241座,灶址104个,灰坑和窖穴321个,窖址35个,墓葬79座,壕沟9条。”其最早的绝对年代是:距今8200—7400年(新校正的树轮年代),被称之为大地湾一期文化。

大地湾一期文化有着诸多突破:出现了我国最早的彩陶,最早的人工种植旱作粮食作物黍,最早的彩绘记事符号等。考古工作者在大地湾一期遗址H398底部发现了已经碳化的植物种子,经鉴定为粮食作物黍和油菜籽。这是 “国内考古发现中的时代最早的标本”。陈文华先生指出“目前经过科学鉴定而年代最早的要算甘肃省秦安县大地湾遗址一期文化层中出土的炭化黍粒”。大地湾黍的发现,影响了国内考古界,它被认为是中国北方重要的旱作农业的起源地之一。

对此,参加大地湾发掘的郎树德先生经过对比研究后认为:“黍源于我国的事实逐渐清晰,其理论逐步确立。这不仅同苏联学者瓦维洛夫以及美籍华人学者何炳棣先生的观点不谋而合,而且正在打破国际上通行的中国黍来自外国的谬误。毋庸置疑,甘肃的考古材料在这个理论的建立是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我们从甘肃的材料中进而发现,还有特别应该注意的两点。第一,黍是甘肃先民自新石器时代以来主要的农作物之一。从7000多年前的大地湾到四五千年的东乡林家、兰州青岗岔,从陇西扩展到河西,直至今天,黍仍是甘肃的常见作物。黍和粟相比,耐旱性能更好,对土壤要求更低,在黄河流域各省区,相对而言自然条件较差的甘肃更多的是选择黍而不是粟。当然随着工具的改进、灌溉的产生、新品种的引进,黍在粮食作物在所占的比例逐渐缩小。第二,陇山两侧的黄土高原是黍的原生地之一。”郎先生的观点具有前瞻性,不仅证明中国是黍的原产地,而且进一步明确了发源地就在甘肃渭水上游的清水河流域,现在从大地湾最新的考古发现中终于得到证实。

黍是一种耐旱谷物,今天西北半干旱地区仍在普遍种植,称作糜子,在甲骨文里有记载。根据彭邦炯先生的研究,在商代主要粮食作物有黍、稷、麦、菽、稻等。其中甲骨文一期中就有“受黍年”,“今岁受黍年”“我受黍年”。“受年”是向神灵占卜求黍有好的年成,或指当年黍丰收得到了好的年成。黍的原始祖型是野生黍,在我国北方地区到处都有分布。2004年笔者曾经提出:“从野生黍驯化为栽培型作物,应有一个比较长的时间,如果把这个过程计算在内的话,则黍在中国栽培的历史至少以8200年为基点,可上溯至万年左右。”值得庆幸的是,当年的推测,在20年后得到了证实。

2002年至2006年有关部门对大地湾周边环境进行了的调查,2004进行试掘,2006年进行小面积的发掘,其结果“反映了大地湾遗址距今6.0万年以来由采集狩猎经济逐步向农业经济过渡的持续人类活动历史”。这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再次确立了大地湾在北方旱作农业的源头地位。

2006年的Dadiwan06探方,自下而上共有六层,下层距地表8.5米,1—3文化层距今60000—20000年,发现有人类技术砸击的石器;第4文化层距今20000—13000年,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第5文化层距今13000—7000年,以细石器和大地湾一期陶片为主;第6文化层距今7000—5000年,以大地湾二期文化为主。其中,“距今1.3万年左右(第5层), 细石器技术制品迅速增加,随后大地湾一期陶片开始出现,并且陶片数量逐步增加。第5层炭屑的AMS14C测年结果接近于距今8000a,与此前报道的大地湾一期的测年结果基本一致。炭化黍遗存和狗的骨骼同位素数据显示,黍可能在此时已被驯化,但是大量的野生动物遗存显示采集狩猎经济在大地湾一期人类的生活中仍占有重要地位”。 专家们的结论认为:至少在大地湾一期较为成熟的农业经济已经基本建立。

2006年发掘的意义非常重大,因为报告给出结论是:“探索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仍需要将来更多的工作来完善。研究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的关键在于发现类似大地湾遗址能够跨越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持续考古记录。事实上,这类遗址并不一定缺乏,只是由于学科划分和发掘工作等原因,多为人们所忽略,或者由于多数此类遗址缺乏系统测年而未体现出其重要性。我们相信,随着更多研究者的关注和更多相关工作的开展,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起源的过程会越来越清晰。”人类学家的结论对于我们更深层次地认识大地湾遗址的新的支点,告诉我们大地湾不仅仅是新石器时代遗址,而是跨越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的重要遗址。对此,现在可以称之为大地湾早期文化,而不是一期文化。新的年代序列足以证明,在目前阶段大地湾早期文化是黄土高原唯一的农业文明起源地。

当我们理清楚张家川圪垯川遗址与大地湾遗址之间的关系之后,就不难理解圪垯川出现大量的窖藏黍的内在原因,两者之间的传承关系较为清晰。

三、圪垯川遗址发展农业文明的重大意义

张家川圪垯川遗址的重要意义,国家文物局通报会上专家们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表述的非常到位。专家们认为,“是陇西黄土高原继大地湾遗址之后又一重要考古发现,代表了仰韶文化发展中的关键时期,证实了陇西地区与关中和中原地区一样是仰韶文化的又一中心,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同时,大型储粮窖穴及粟黍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仰韶文化早期生业形态也提供了实物资料”。首先,专家们肯定了圪垯川遗址是继大地湾之后的又一次重要的考古发现,因为该遗址代表着仰韶文化发展过程中的关键时期;其次,对标大地湾遗址的最新发现考察,圪垯川遗址证实了甘肃东部与关中和中原地区同样有着仰韶文化的中心,时间上可能还早一些;再次,认同圪垯川遗址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的同时,同时应以大地湾为坐标,以展现大地湾早期文化延续发展的结果。

圪垯川遗址的年代在距今6100—5600年之间,属于大地湾二期(距今6500—5900年)、三期(距今5900—5600年),早于附近王家阴洼仰韶文化遗址的5800—5500年。也就是说圪垯川遗址在王家阴洼之前就已经发展到相当规模,极有可能是大地湾早期文化向关中发展的一个重要节点。

事实上,大地湾早期文化向东方传播并不止圪垯川遗址一处,例如:陕西省临潼区姜寨遗址也发现了黍,一期年代距今6600年,“农作物遗骸发现有两处,即房屋F14和F44中各有一个陶罐内装着炭化谷物,可能是黍”。对此专家们认为:“陕西临潼姜寨遗址是仰韶文化时期的一处重要遗址,不仅出土了大量农具,如石铲、骨铲等,而且还发现了粟类的植物遗存(黍),表明先民业已从事粟作农业。”因为“姜寨遗址出土的黍,表明先民很可能业已种植黍类作物”。另外,有关专家们通过“对姜寨遗址出土原始工具的分类统计结果指出农业类工具占所有生产工具的60% 以上,结合出土的黍遗物及木耒痕迹等遗存,可以判断原始粟作农业在当时的经济活动中占主导地位”。2002年初为配合国家重点工程宝鸡——兰州铁路二线工程的修建,陕西考古所工作队和宝鸡考古队在渭水上游的河谷中段的今陕西省宝鸡市和甘肃省天水市之间的拓石关桃园,在进行抢救性发掘时,发现了大地湾早期文化在下,仰韶文化文化在上情况。同时还发现一批距今7000多年前的骨耜,与浙江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完全一致,关桃园出土的骨耜是手握的生产的工具,适用于低秆的旱作农业生产,从磨损情况分析,是长期从事旱作植物的结果。我曾经到过关桃园发掘现场,当时猜想可能与粟黍相关。如今,圪垯川遗址大批量粟黍的发现,三者之间形成稳定的链条,为进一步论证渭水上游农业文明的地位,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迄今为止,在距今6000年前出土的黍当中,圪垯川遗址无疑是最多的,其中“最大一座位于中心广场,容积约60立方米,底部保存近0.4至0.6米厚的炭化粟黍遗存”,所以专家们认为:“张家川圪垯川遗址是陇西黄土高原继大地湾遗址之后又一重要考古发现,证实本区域是仰韶文化的又一中心区域,在中华文明起源过程中具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大型储粮窖穴及粟黍遗存的发现,对研究仰韶早期人群农业种植、农作物加工储藏技术、人类生业经济提供了实物资料,对探讨中国北方地区粟黍作物驯化后粟黍农业的建立具有重要意义。”大批量粮食作物的出现,首先,客观地反映出作为主要粮食来源得益于大面积粟黍的耕地种植,表明当时农业生产的发展状况;其次,证实收获的粟黍在满足一定量的果腹之外有了较大的富余,所以才想方设法修建窖穴予以贮存;再次,当与遗址所占据的地位有关,作为大地湾二、三期文化或者说仰韶文化的又一中心,甚至推测为早期的小古国,也未尝不可,其大型聚落外三重环壕的构建,玉权杖首的发现,加之拥有同一时段最大的粮食窖藏,便是最好的见证。

从自然环境考察,专家们通过对大地湾遗址出土的1万多件动标本物与植物孢粉分析鉴定,复原出当时清水河流域的原貌:它有着大面积的森林、湖泊和沼泽以及亚热带气候特征,不仅生活着苏门犀、苏门羚、猕猴等动物,而且还生长着茂密的竹林、灌木、木本类、草本类、禾本科和蕨类植物以及丰富鱼类等,为农业文明的发展提供了优越的环境。亚热带动物猕猴的出现,有力地证实当时要比今天甘肃地区年平均气温高2℃—3℃的结论。毫无疑问,高于今天的气温,十分有利于农业生产的发展和蔬果的生长,包括家庭养殖业的繁荣,最终则反映在农业经济与饮食文化上。

清水河流域发达的农业生产不仅仅表现在旱作植物“黍”的耕作上,还表现在家畜的饲养业上。首先是家猪的饲养,在大地湾一期文化的M15和M208墓葬中就发现了殉葬的猪下颌骨;而且在每一期文化中都有猪,只是所占比重不同而已。我们看到,在圪垯川遗址当中同样有家庭饲养的动物猪头骨的发现。另外,在关桃园也发现有家庭饲养的猪,而且“猪的年龄特点,几乎全为1.5岁以下的个体分析,猪应为家猪”。1.5岁出栏,应是受到粮食产量的限制。还有,姜寨遗址的“兽骨中有鹿、猪、狗、獾等,还有一些鱼骨、蚌片和螺蛳壳等”。作为肉食原料补充,何双全先生认为:“当时家庭是以饲养猪为副食,而养猪是以农业为基础的,所以从养猪业证明农业是比较发达的。”作为人类最早饲养的主要家畜之一,猪是农业文明的标志。“同时传统的渔猎活动仍然在继续,当时渔猎的主要对象是:鹿、马鹿、麝、狍、野猪、黑熊、狸、猕猴、竹鼠、鼠、鼢鼠、渔、龟、蚌等,以及一些采集,以满足日常饮食生活的需要。从而揭示出远古时期先民们大体的生存状况,包括丰富多彩的饮食生活”。

考察农业文明的起源,地理环境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越是生产力落后,人类对地理环境的依赖性就越大,尤其在的远古时期,先民们只能依靠大自然的恩赐来维持自己的生存,长时间有目标地选择地理环境,依靠自然资源是唯一的手段。而生态环境良好的清水河流域、水洛河流域,构成了全域资源禀赋优质的生存空间,所以成为古人类生活的重要区域和农业发展的福地。

四、余论

2021年7月我们在考察清水河流域史前文化时,莲花镇董家崖、小墩山遗址是重点关注的内容。董家崖遗址位于清水河南岸莲花镇的南山半坡上,属于大地湾第四、五期文化,距今在5000年以上,面积约50000平方米。2021年1月在该遗址上发现了灰面建筑和居住面,“这是一个重要的发现,著名的大地湾遗址发现有同样的居住面,属于仰韶文化晚期,距今5000年左右,莲花镇董家崖是第二个发现地。这不是一般的居室,应该属于高等级的建筑,是社会复杂化逐渐走向文明的标志。同时,这也说明莲花镇董家崖与邻近的大地湾遗址关系密切,可能属于同一个部落联盟”。带队调查的考古学家朗树德先生称:“考察中,莲花镇发现的短褶矛蚌,大地湾也有发现,但集中出现在大地湾二期,即仰韶文化早期,距今6000多年前。”考古专家的结论是:“根据目前暴露的情况,它不是一般的遗址,可能是清水河流域较大型的中心遗址。”短褶矛蚌的发现非常关键,表明董家崖遗址至少有六七千年的史前文化。无独有偶,在圪垯川遗址、关桃园和姜寨遗址都出土了蚌,是否为短褶矛蚌尚不清楚,如果证实则意义更为重大。董家崖遗址目前还未发掘,但已通过相关鉴定,其成果同时得到甘肃省人民政府的高度重视,现已纳入清水河流域整体开发建设规划。

我们通过考察得知,董家崖、小墩山遗址最早为莲花当地热心的民众发现后经天水师范学院的刘红岩教授的推动,特聘请考古专家实地调查,才引起省里的重视。我们通过对董家崖、小墩山遗址的考察,也发现了一些新的线索。综合调查现场分析,董家崖遗址完全可能是清水河流域又一处中心聚落,与圪垯川分布在大地湾的东西两侧。对于小墩山遗址区域,我们认为该遗址的范围比目前探知的要大,年代还要早一些。

从人类生存必备的交通因素考察,以大地湾为中心,向东可直至关中,向西过葫芦河经静宁县可通向河西走廊;西北翻六盘山可抵宁夏、内蒙古;向南可达天水,直抵川、滇,特殊的地理区位,优越的自然环境,宜农宜牧的自然环境与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为先民们提供了生存的最佳场所,圪垯川的先民们得以在这片土地上繁衍生息,延续文明。

猜你喜欢
清水河距今张家
清水河边
距今1亿年的螃蟹长啥样
秀秀台
一张“废纸”
摄影家张家让眼中的锦屏
走不出清水河
黄金口岸
宁波风物志
只对你有感觉
古代一年有多少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