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州地区西汉时期陶猪圈的发现与问题讨论

2022-07-06 12:23李明珠
农业考古 2022年3期
关键词:汉墓西汉猪圈

李明珠

畜圈模型明器,是两汉时期一种重要的随葬品。既是对汉代现世生活的形象模拟,也反映了当时“事死如事生”的丧葬观念。目前出土数量较多的陶猪圈模型,更是蕴含了丰富的考古学信息。所以,对陶猪圈进行系统研究的必要性不言而喻。而徐州,既是两汉的重要封国之一,政治、经济地位可见一斑,且已发掘的汉墓数量众多,出土陶猪圈的数量也相当可观。然而到目前为止,对徐州西汉墓所出陶猪圈的研究,多见于发掘简报中的器物描述,尚未见有专文做全面探讨。虽然已有学者注意到模型明器研究的重要意义,但多作为陪葬品进行讨论。基于此,笔者尽可能地搜集了徐州地区出土陶猪圈的西汉墓资料,对这些陶猪圈进行系统梳理和类型分析;并且,对陶猪圈作为墓葬随葬品出现及流行的原因,以及它对汉代世俗社会的反映做进一步讨论,从而对徐州地区西汉时期的丧葬思想、圈厕的建筑构造、农业发展水平等,有更多的认识和了解。

一、徐州地区西汉时期陶猪圈发现概况

迄今为止,徐州地区,已发掘陪葬有陶猪圈且已公布发掘资料的西汉墓葬20余座:火山汉墓,九里山汉墓M1,奎山西汉墓群M10、M11,凤凰山M1,琵琶山M2,东 郊 陶 楼 墓 群M3,李 屯 西 汉 墓,大孤山汉墓M2,碧螺山墓群M5,荆山汉墓,拖龙山墓群M3-M5,石桥汉墓M2,贾汪官庄墓群M7-M24,荆山墓群M13,玫瑰山M2、M3。参见表1。

表1 徐州西汉墓出土陶猪圈统计简表

需要说明的是,西汉时期的徐州地区主要是刘姓楚王管辖。但截至目前,考古工作者对十二代刘姓楚王,除第六代襄王刘注的陵墓确定外,其他楚王的陵墓尚未明确,所以西汉楚王陵墓是目前学术界最主要的研究对象,而中小型墓葬的研究较为薄弱。再有,中小型墓葬多是抢救性发掘,所以多数发掘简报和报告还未公布。此外,并不是所有已发掘的西汉墓都有陶猪圈出土,这与时代先后、墓主身份等多种因素有关。

二、陶猪圈的形式划分

研究者业已指出“根据汉代考古资料的记载,猪圈通常与厕所建在一起,这与厕所的古汉字‘溷’相符合,‘溷’即猪在圈中之意”。考古出土的陶猪圈也多由厕所和猪圈组成。笔者依据发掘简报中陶猪圈的器物描述,结合现有研究成果,根据陶猪圈主要结构和设施的差异,将其分为A、B二型。需要说明的是,残猪圈或主要设施极残缺的陶猪圈不计入拙文的形式划分。

A型,陶猪圈比较完整,平面基本呈方形,由厕所、圈棚与小院三部分组成,圈棚与厕所均为两面坡顶。根据圈墙的差别,分为两个亚型。

Aa型,圈墙上无两面坡式覆瓦,厕所与圈棚对角设立,顶部方向一致。院内有食槽,有猪。根据围墙上缺口的差异,又可分为四式。

Ⅰ式,圈墙上有长方形缺口,厕所在围墙上开一门,并有一洞与圈内相通。典型器物见九里山汉墓M1。值得注意的是M1:12院墙四面各绘一斗拱,这也是与西汉早中期,中小型墓葬随葬陶器上施有彩绘图案现象相符合的(图1,1)。

Ⅱ式,圈墙上有半圆形小缺口,厕所在围墙上开一门,并有一门与圈内相通。如东郊陶楼墓群M3:9(图1,2)。

Ⅲ式,圈墙上缺口呈弧形,厕所在围墙一侧开一小门,并在靠院内一侧有孔与内相通。如李屯西汉墓M:15(图1,3)、大孤山汉墓M2:65(图1,4)。

Ⅳ式,圈墙上无缺口,厕所在靠院墙一侧开一门。如碧螺山墓群M5:2(图1,5)、荆山汉墓TJM:43(图1,6)。

Ab型,院落围墙上覆两面坡式瓦。根据厕所与圈棚的相对位置,又分为三式。

Ⅰ式,圈棚与厕所对角设立,且顶部方向与厕间相反,厕间向外开一长方形门,院内有食槽。如大孤山汉墓M2:55(图1,7)。

Ⅱ式,圈棚与厕所对角设立,且顶部方向与厕间相同,厕间向外有一长方形门,院内有食槽,有猪。如拖龙山墓群M3:22(图1,8)。

Ⅲ式,厕所位于与圈棚相邻的另一角院墙外侧,顶部方向与圈棚相同,下有地台,院内有猪。如贾汪官庄墓群M24:18(图1,9)。

图1 A型陶猪圈

B型,平面基本呈方形,没有厕所及食槽,只有两个圈棚对角设立,且屋顶作两面坡状,院墙一侧开一门,推测是供猪进出使用,应是其他研究者提出的“当时人们对猪的饲养采取圈养与牧养的方法”。此外,有研究者认为“大概是因为屋状厕所弱化成了圈棚,使得猪圈只有两相对的圈棚”。根据圈内是否有猪,分为两型。

Ba型,无猪。但根据陶猪圈模型是否施彩,又可分为两式。

Ⅰ式,猪圈四周围墙及屋顶皆施以红彩。典型器物见琵琶山M2(图2,1)。当时的陶器表面多施彩,但此件模型的红彩是否为具体的彩绘图案,简报中未有详述。

Ⅱ式,泥质灰陶,未施彩。如拖龙山墓群M5:5(图2,2)。

Bb型,有猪。但根据圈墙上门的形状,分为三式。

Ⅰ式,圈墙上未见小门。典型器物是凤凰山M1:8(图2,3),猜测可能是当时存在对猪进行舍饲的方式。

Ⅱ式,院墙一侧有一小门。如拖龙山墓群M4:13(图2,4)、荆山墓群M13:1(图2,5)、玫瑰山M2:11(图2,6),大致是上文提到的圈养与牧养相结合的喂养方式。

Ⅲ式,圈墙为斜壁,一侧开梯形小窗。典型器物是玫瑰山M3:15(图2,7)。值得注意的是,此件陶猪圈年代更晚,圈棚设在圈体一角,且呈不规则状,陶猪也作简化处理。

图2 B型陶猪圈

早在西汉早期,徐州地区的模型明器中就已经出现了陶猪圈,见于火山汉墓和九里山汉墓M1。至早期偏晚阶段,奎山西汉墓群M11S随葬的陶器组合中出现陶猪圈,而未见当时多数墓葬中常有的陶鼎、盒、壶、钫等仿铜陶礼器组合,表明模型明器已较完备。但是总体来看,这些已发掘且已公布发掘资料的西汉墓葬中,陶猪圈数量偏少,多仅有一件,中期的一些夫妻合葬墓中出现了随葬两件的情况。再者,并不是所有陶猪圈都是由厕所、猪圈棚和小院组成,也并不是所有圈中都有猪,而有的圈中甚至是母猪在哺乳多头仔猪,这大概与墓主人的身份地位、财力状况、死后的未来期许等有关。

虽然徐州地区西汉墓葬中随葬有陶猪圈的时间跨度从早期到晚期,但晚期的个别墓葬中出现了制作粗糙的陶猪圈,典型器物如玫瑰山M3:15——“圈墙上一侧开梯形小窗,圈内底部平躺一小猪,呈月牙状,圈体一角设有不规则圈棚”。主要结构和设施较同时期的M2:11而言,见不到精心制作的痕迹,圈内小猪更似为随意捏制而成。再结合墓葬规模较小,以及“M3填土是开凿墓坑所致的较为杂乱的山土”,推测墓主人身份地位较低或埋葬时间仓促。

三、相关问题的讨论

模型明器,是对死者生前生活的直观再现。虽然墓葬中出土的陶猪圈不是现实中的猪圈,但仍具有反映真实猪圈的参考价值,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当时社会的习俗和经济发展水平等。所以本部分主要探讨的是,徐州地区西汉墓葬出现并流行陶猪圈模型的原因,以及这些模型如何反映汉代的实际生活。

(一)陶猪圈模型出现及流行的原因

1.政治原因

考古材料显示,汉初的统治者们通过随葬陶礼器,彰显地位和权力。而西汉初期,楚国的政治地位可见一斑。诸侯国制同中央,徐州地区西汉早期的墓葬中出现仿铜陶礼器组合也就不难理解。但少数墓中,有随葬模型明器如陶猪圈的情况,可能是某些人对财富的炫耀。如九里山汉墓M1,墓主人有较高的政治经济地位,墓中还随葬有仿麟趾金的陶饼90余枚,大致是用来显示生前受到的恩宠。至西汉早期偏晚阶段,楚王刘戊参与“七国之乱”兵败。汉武帝又采取削弱诸侯国的政策,楚国的政治地位由此下降。统治阶层们的丧葬观念随之受到了冲击,所以他们将现实中的财富带入地下,渴望死后还可以继续享乐,并且希望来世仍有荣华显贵。种种因素的影响下,随葬仿生活类明器开始普及。

2.社会经济

汉初,统治者为恢复经济发展,实行休养生息政策。《汉书·食货志》记载“至武帝之初七十年间,国家亡事,非遇水旱,则民人给家足,都鄙廪庾尽满,而府库余财”。当时的徐州地区,因特殊的政治地位带动了经济发展。尽管经历“七国之乱”,政治地位不如往昔。诸侯王和贵族的权力因此下降,地方官僚和地主阶层却借此发展起来,象征财富的陶猪圈被随葬入墓中,或彰显墓主人的财富,或表达墓主人对富贵的渴望。如凤凰山M1,尽管墓主人身份地位较低,但是随葬的陶猪圈内有一头大猪和七只小猪。

3.丧葬思想

研究者业已指出“政治因素和丧葬观念在徐州汉墓的演变过程中的作用较大”。而徐州地区西汉时期的丧葬思想,是如何促进陶猪圈模型的出现及普及的呢?

(1)“事死如事生”思想

汉代,儒家思想的主导地位正式确立。丧葬是儒家思想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庸·齐家》要求“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儒家思想作为现世准则,自然会对人们的思想、行为乃至民风民俗等产生影响,徐州地区也不例外。所以,活着的子孙尽管财力有限,仍为逝去亲人陪葬了种类多样、数量可观的明器,以满足他们在阴间的生活需要。考古材料也表明,西汉初年,仿生活类的明器组合仓、灶、井、磨已经产生,但并不普及。至西汉早期,徐州地区最早出现陶猪圈,形成仓、灶、井、磨、猪圈的组合,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们随葬品观念的转变。

(2)重孝和厚葬思想

儒家思想的影响下,汉代统治者甚至将孝和政治政策联系起来,企图“以孝治天下”。孝廉成为统治者选拔人才的重要标准,也因此成为儒生和低级官员加官进爵的凭借。权贵和平民都非常重视孝,厚葬就是他们显示孝的重要手段。所谓“生不能致其爱敬,死以奢侈相高。虽无哀戚之心,而厚葬重币者则称以为孝,显名立于世,光荣著于俗”。《后汉书》亦载“世以厚葬为德,薄终为鄙”。因此,模拟现实生活的畜圈模型明器开始出现并逐渐普及。

综上所述,特殊的政治渊源为徐州地区西汉时期墓葬中随葬陶猪圈创造了条件,经济的发展建立了物质基础,儒家思想的统治地位为出现和普及提供了思想引导。

(二)陶猪圈模型对现实生活的反映

1.对建筑的反映

考古发掘出土的陶猪圈固然存在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但确实是以现实生活中的猪圈为创作原型的。基于此,可以获知当时的一些建筑信息。

首先,大部分猪圈内都配有厕所。古代文献也有佐证。所以,当时的猪圈内配有厕所是毋庸置疑的。厕所、圈棚,以及部分圈体的围墙上覆有两面坡式的瓦,多数模型厕所靠围墙一侧开有小门,且有孔洞或门与院内相通,这也是符合实际情况的。

诚然,有些陶猪圈模型的艺术加工痕迹比较明显。如九里山汉墓M1:12——“圈墙四面各绘斗拱,斗拱为一斗三升”。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特有的一种结构,现实生活中,常被用来区分建筑等级的高下,还用于装饰。所以,此件猪圈模型大概既显示了墓主人较高的政治、经济地位,也表达了他对来世生活的美好期许。全国其他地区也出土了诸如此类的汉代陶猪圈,在保留现实生活中猪圈特征的情况下,也寄托了人们的美好憧憬。同时,囿于人们的经济负担能力、制作水平等,出土的陶猪圈与汉代实际生活中的猪圈存在或多或少的差别。如玫瑰山M3:15。

2.对农业生产水平的反映

出土数量众多的陶猪圈模型业已表明,当时对猪主要实行圈养,且已经形成不小的规模。圈内常有食槽,主要与当时人们比较富足的生活有关,可以用多余的粮食或饭后剩余食物作为猪的饲料,这也是被普遍认同的。有些猪圈还与厕所相通,极可能是以厕所内的便物作为猪的补充食料。并且已有研究者提出“汉代养猪实行圈猪积肥以提高地力,以人粪喂猪,再用猪粪肥田”。

研究者也指出“判定一时代的农业发展水平,耕作技术和施肥是不可忽视的内容”。大部分带有厕所的陶猪圈模型,当表明当时的百姓已经拥有成熟的积肥经验,也说明徐州地区至少在西汉早期,就已经意识到施肥对农业生产的重要作用。所以,厕所与猪圈的合并,既满足了人处理粪便的需求,也增加了猪食料的来源,并且为农业生产提供粪便肥料。

3.对经济与财富状况的反映

《史记·货殖列传》中记载:“……牛千足,羊彘千双……此亦比千乘之家,其大率也。”意思是,如果一个家庭中有养牛、羊、猪等一千只以上,就是大富大贵之家。由此可见,猪是人们财富状况的象征。当时的百姓养一头母猪,就意味着可以过上不错的生活。朱天舒先生曾通过对115座汉墓出土陶家禽家畜模型的对比分析,将“一两只猪、三两只鸡、再加一条狗”概括为当时家庭畜产的理想水平。结合已发掘出土的这些猪圈模型,圈内还有母猪在哺乳多头小猪,当体现了人们对财富的积累。

四、结语

以上就是笔者对徐州地区西汉墓出土陶猪圈的初步探讨。毋庸置疑,模型明器是对当时生活的生动模拟,进而反映了人们对理想家园的期许,和对死后仍能享受荣华富贵的渴望。“七国之乱”作为西汉楚国政治地位遭遇变故的转折点,对当时的丧葬制度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从而促进了徐州地区西汉时期陶猪圈模型的出现及流行;繁荣的经济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儒家思想统治下丧葬观念的改变奠定了思想基础。陶猪圈模型源于生活,又区别于生活,对于研究当时圈厕的建筑构造、农副业发展水平,以及社会财富状况,都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

猜你喜欢
汉墓西汉猪圈
走马楼西汉简所见赦令初探
一幅西汉伏羲女娲图像
改建后的银雀山汉墓竹简博物馆
大云山汉墓发掘记
西汉
西汉玉器的鉴定
1940年4月郭沫若在重庆嘉陵江北岸发掘汉墓
劫持“小不点”
一头好猪
单独中的洞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