玻璃材料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运用研究

2022-07-08 10:03任丹丹内蒙古师范大学
天工 2022年15期
关键词:陶瓷材料肌理质感

任丹丹 内蒙古师范大学

现代陶艺注重挖掘材料新的表达方式、表现形式,并不断吸收传统文化的精华,追寻其独特的表现语言。在这个多元化的时代,艺术家的创作理念也趋于多元化。许多创作者开始摆脱材料的单一性,尝试通过不同的材质与陶瓷结合,从而产生新的艺术表现和审美空间,以此在追求个性的同时做到了材质突破,使陶瓷的艺术语言更加丰富,创作理念也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陶泥是现代陶瓷艺术的物质载体,其特别之处在于可塑性极强,通过揉捏、提拉、拍打、切割等会在材料上留下丰富的痕迹,充分体现陶泥的本性,其也是艺术家情感的抒发、理念的表达。陶瓷是火与土结合的艺术,给人与生俱来的天然亲和力,其简单质朴、厚重刚强、单一粗犷的个性中还带有一种神秘感。现代陶艺摆脱了传统陶艺的诸多局限和审美形式,在材料和空间上不断尝试和拓宽,在创作样式和创作风格上持续突破。

伴随社会的发展,人类一直在努力开发与利用玻璃材料。玻璃与陶瓷有着许多相似的艺术特征,都是凭借窑炉高温煅烧形成的。玻璃有其独特的个性和魅力,其晶莹透光且冷峻坚固,具有很强的通透性和可塑性;其纯洁无瑕且变幻莫测,具有独特的折光性和反光性;其颜色丰富且璀璨玲珑,具有神奇的表现力和装饰性。如今,玻璃艺术已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担负着实用和审美的双重功能。

一、玻璃材料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形式美法则

如今,现代陶艺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材料的组合方式也是多种多样。因此,在掌握玻璃和陶瓷材料属性的前提下,我们应该秉承形式美法则,通过创作加工将二者巧妙地结合在一起。笔者从主从与重点、质感与肌理、呼应与对比、整体与局部来探究将玻璃材料与陶瓷材料相结合时出现的形式。

(一)主从与重点

主从与重点指的是当两种或者多种材料结合时,它们之间在材料使用比例上主次关系的协调。具体来说,就是当制作陶瓷与玻璃结合的作品时,首先要明确这两种材料在数量和面积上的主导地位,在造型、色彩、材质、装饰等方面的主次之分,以强调视觉中心点。因此,在创作过程中,我们要以主要材料为重点,而次要材料只是起到衬托和点缀的作用,这样才不至于脱离具体领域的范畴。

如果以陶瓷材料作为表达中心时,玻璃材料的作用就是帮助陶瓷材料突出中心思想。例如,田中美佐(MisaTanaka)的作品《宁静的天空》从形式上看,它以亮白的陶瓷碗为主要材料配上半透明的玻璃作为底座,烧制成日本常用的传统器皿造型。这样的组合既具实用性又具装饰性,让人耳目一新,仿佛让人的心灵受到洗涤(如图1)。反之,以玻璃材料作为表达中心时,陶瓷材料的作用就是陪衬或者调和。例如,查尔斯和斯特恩在“交易项目”中利用3D打印技术和传统的玻璃制造技术创作的作品以玻璃材料为主、陶瓷材料为从,二者的完美结合,凸显了玻璃文雅的主角地位,同时又体现了陶瓷古朴的表现语言,这样的结合营造出了一种时尚的美感(如图2)。

图1

图2

总之,现代陶艺在运用除陶瓷材料之外其他材料的过程中,我们要注意这些材料在种类、数量和面积等方面要比陶瓷材料的占比小。如果在创作过程中无法避免要用到多种材料时,一般要将这些材料进行有序的整合,使多种材料形成和谐的艺术效果,这样在对作品起到调和作用的同时也满足了观者的视觉感受。

(二)质感与肌理

对于玻璃材料和陶瓷材料而言,质感与肌理是体现它们精神和个性的“身份识别证”。所谓材质,是材料的本质属性,是视觉上的直观感受,每种材质都会有其独特的质感,人们通过物体表面的质感作用于视觉上的直观感受而产生心理影响和情绪反应。例如,陶的原始纯朴、瓷的细腻光滑,会给人一种平淡、质朴的美,玻璃的晶莹剔透、纯洁无瑕会给人天马行空的无限遐想。所以,艺术家通常采用不同材料的结合进行创作,体现不同质感碰撞出的独特语言,带给观者不同的视觉效果和心理影响。肌理就是材料表面的纹理,除了材料本身所具有的肌理之外,还可以是人为的肌理表现。陶瓷上的肌理丰富多样,能使人产生一种欢快、愉悦的感受,而玻璃的肌理简洁平滑,给人带来一种宁静、安稳之感。不同的肌理表达的艺术语言不同,也能给人带来不同的视觉感受。

总之,玻璃材料和陶瓷材料的结合会使质感与肌理产生强烈的视觉冲击力,既能体现材料的语言,又能给人不同的视觉体验。艺术家也经常将两种相同或者不同材质与肌理的材料按照不同的方式组合在一起成为一个新的整体,而这两种材料本身的质感与肌理被改变了,但新的整体将被赋予新的质感与肌理效果。因此,艺术家借助于这样的特质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从而创作出体现材料质感与肌理的另一种审美形式的作品。

(三)呼应与对比

在玻璃材料与陶瓷材料结合的创作中,首先要寻找两种材质之间的相似性,然后对比语言、质感和色泽等,使作品看上去是一个整体,衔接得不会很生硬。呼应的形式通常是指材料间没有重叠、没有深度的穿插,使两种材料可以互相连接、相互支持,给人一种浑然天成的感觉。对比是材料的面积、形态、体量、质感、肌理、虚实、色彩、疏密以及组合形式等的对比,选择其中一种或者两种进行有意识的对比,使两种材料各展所长,可以更好地突出作品艺术语言的多样性,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在对比的同时注意作品的整体性。例如,戴舒丰老师的作品《青青的山》由古老的陶瓷材料与纯粹的玻璃材料以叠加的形式体现,在重叠的地方构成了一条有节奏的线条,重叠处与外缘平坦的、有穿透力的直线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作品中玻璃似水、陶瓷似山,让人仿佛穿梭在青山碧水之间(如图3)。

图3

总之,当玻璃材料与陶瓷材料结合时,先找到两种材料之间的相互呼应,然后有意识地选取一个或者两个对比点进行创作,使整件作品的格调协调,从而提升其艺术内涵。

(四)整体与局部

前面谈到的几种形式美法则的运用最终是为了寻求作品整体与局部的关系。在进行玻璃材料与陶瓷材料结合的创作时,应从材料的特性、功能、审美等方面入手,要把不同的材料看作一个整体,作品的整体不仅是表面的统一,还有内容的统一,如看到紫砂泥材料,可以让人联想到竹木;看到粗陶材料,让人联想到石头;看到细瓷泥材料,让人联想到绸缎等。所以,紫砂材料与木材结合、粗陶材料与石头结合、细瓷泥材料与丝绸结合,即使材料外表和组合方式不做刻意的调整,也不会给人别扭的感觉,这便是内容的统一。另外,在整体的基础上还要考虑作品的局部特征,使整体与局部相辅相成、和谐统一。这样可以将作品材料的美感表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刘鹏老师的作品《静语系列》是借助玻璃材料晶莹透光的特性和瓷泥极强的可塑性创作而成。鹊巢里落入一弯似溢非溢的露水,与蠢蠢欲动的喜鹊构成了一幅清新自然的鸟儿戏水景象,局部还带有青花纹饰装饰,与整体和谐统一,给予观者独特的视觉感受和心灵体验(如图4、图5)。

图4

图5

在陶艺创作过程中,局部是在整体的情况下而言的。我们要注意如果只有整体没有局部表现,作品就会显得很呆板,使人失去兴趣;如果局部表现过多,作品则很容易主次错乱,使人感到繁杂,大大降低作品的艺术效果。

形式美法则是伴随着美的事物不断发展而发展的,因此,我们在创作过程中要遵循形式美法则,要根据具体的内容灵活地运用形式美法则,而不是生搬硬套,要在形式美中体现创新性。

二、玻璃材料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意义

玻璃材质的应用日益广泛,其作为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一种创作形式或者表现媒介,赋予了现代陶艺新的审美意义,这是一种理念的拓展、逻辑的转换,使得现代陶艺的表达方式更加自由,为现代陶艺的创作提供了新的路径。

(一)思想上的持续创新

在当代艺术观念的深刻影响下,创作者的思想观念也随之改变,由此形成了一种艺术思维方式和方法论。随着时代的发展,越来越多的陶艺家将玻璃材料应用于陶艺创作中,利用其独特的表现语言,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使观者在视觉上和心理上产生特殊的体验,在创作向纵深发展中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使得现代陶艺从单一的创作材料向多元化发展,从而更好地诠释作品表现的深刻意蕴,同时,为现代陶艺的创作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

(二)实践上的不断革新

现代陶艺创作者在艺术创作中,利用玻璃材料独特的表现语言,以多种方式进行尝试和对比,打破了传统的陶艺制作方法,拓展了陶艺的表现形式,并且从多个角度、多个层面表达自身的艺术感悟,为现代陶艺的发展提供了无限的空间和更多的可能性。现代陶艺创作者通过对陶瓷艺术表现语言的探索,形成了一种全新的视觉体验与审美情趣,体现了现代陶艺创作者对陶瓷艺术的审美价值与文化价值的不断深化,同时也为现代陶瓷艺术的发展开辟了无限前景和可能。

综上所述,现代陶瓷艺术的多元化是现代陶瓷艺术发展的需要,玻璃材料的介入拓宽了现代陶瓷艺术的表达方式,使现代陶瓷美学理论体系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拓宽了现代陶瓷的审美语境,为现代陶艺走向更广阔的美学领域创造条件,并突显其必然性,对创作者也有着积极的理论指导意义,在陶瓷艺术创作中起到了促进作用。

三、结语

现代陶艺呈现出了多元化的发展趋势,玻璃材料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运用,是两种艺术门类的交叉在艺术领域的体现。陶瓷和玻璃在中国艺术发展史上有着深厚的历史背景,这为二者的结合做好了铺垫。玻璃作为综合材料的一种,以其独特的材料特性成为陶瓷艺术中的新媒介。通过对玻璃材料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的探索,艺术家从材料的材质、色彩、视觉效果、艺术表现、审美等几个方面发掘出两种材料更多更有价值的性能,并寻找二者之间的最佳结合点进行创作。玻璃材料的运用很好地弥补了陶瓷材料质感的欠缺,同时强化了两种材料在形式和意境上的差异。这是一种新的艺术表现方式在新的语境中的呈现,将为陶瓷艺术的表达提供一个更为宽广的视角。

猜你喜欢
陶瓷材料肌理质感
高温压电陶瓷材料的研究进展及应用
CeO2稳定ZrO2陶瓷材料的研究进展
B4C-TiB2复相陶瓷材料研究进展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高熵陶瓷材料研究进展与展望
空间的质感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颜料的“质感”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浓郁质感色来袭 这个秋冬有色可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