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育实践的路径研究

2022-07-11 14:49薛启明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5期
关键词:专业课美育中华

薛启明

[摘           要]  随着时代的发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高校美育工作的开展。尽管我国美育工作正在不断走向成熟,但总体来看,美育仍然是整个高等教育事业中亟待加强的环节。高校美育始终停留在较低层次的艺术教育层面上,也往往无法真正与专业课教育进行有机结合,美育需要找准突破口和落脚点。目前,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征程中,中华文化历经千年却从未湮灭,被保存、延续、发扬至今,中华文化的优越性、包容性是毋庸置疑且经得起考验的,这就启发高校教育工作者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抓手和切入点推进美育工作,将美育寓于专业课程之中,培养大学生的民族自信和爱国情怀,真正将美育贯穿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关    键   词]  美育实践;金融工程专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路径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5-0004-03

高校美育并不僅限于思想品德教育或者纯艺术专业教育的范畴,还是各个专业教学中能够陶冶学生高尚情操、调动学习积极性、树立远大人生理想的重要教学活动。关于高校美育实施机制理论方面的研究,在《蔡元培的高校美育思想与实践述要——纪念蔡元培先生诞辰 150 周年》一文中,叶泽洲、向慧认为,高校的美育理论建设首先应在汲取蔡元培的美育思想、新时代高校美育思想精髓的基础上,积极践行有自身特色的高等学校美育理想[1]。姚跃林在《审美追求:学校教育的责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学校美育实践》提出,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很重要的一个途径就是扎中华文化之根。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教育传承有利于文化传统的赓续[2]。在强调民族复兴的今天,我们需要为国家、为社会培养拥有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高度自觉、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因此,将专业教育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中具有必要性和重要意义。高校要以弘扬中华美育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卖点”,将坚定不移地学习、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新时代美育工作的重要环节。

一、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嵌入专业课程的内在思路

美育是审美教育、情操教育、心灵教育,也是丰富想象力和培养创新意识的教育,能提升审美素养、陶冶情操、温润心灵、激发创新创造活力。自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坚持以美育人、以文化人,提高学生审美和人文素养”以来,2019年,教育部发布了《关于切实加强新时代高等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文件要求,各普通高校要强化面向所有大学生普及艺术教育;2020年10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要求各高校进一步强化学校美育育人功能,避免由于一部分高校在专业教育和人文美育方面存在失衡的现象[3],导致一些学有所成的大学生无法胜任本职工作或无法超越自我,实现理想价值。高校金融工程专业旨在培养热爱祖国,具有良好的道德修养、社会责任感、健康的心理与体魄,具有较强的社会人际关系处理能力,具有一定的文学底蕴、艺术素养和鉴赏思维,具有金融工程专业思维、较强的学科意识,具有诚实守信、勇于奉献的职业操守和职业道德,具有艰苦奋斗精神和严谨的工作态度,熟悉并且自觉遵守国家有关金融的方针、政策和法律法规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金融工程的学生在大学里学些什么、能学到什么、学得怎么样,学校的专业课教育能否成功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这些都与开展美育教学实践的方法、路径息息相关。因此,在专业课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美育,对培养具有全面素质的金融人才,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

那么,如何在金融工程专业课的教育教学中更好地渗透、融合美育?在开展美育教学实践的过程中,许多专业课教师都对美育有一定的误解,对美育融入金融工程专业课的适用性有一些质疑[4]。实际上,这些对美育的质疑与误读在很大程度上窄化了它的适用范围,导致美育效果也大打折扣,进一步限制了“五位一体”美育体系中美育理应发挥的作用。由此而言,开展美育教学实践的方法、路径就至关重要,它决定了美育与金融工程专业教育的融合是否可以达成推动教学质量提升的效果和目的,是否能够进一步为高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应用型人才提供原初能力与动力。

二、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嵌入专业课程的现状分析

(一)对美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以往的一些调研中可以发现,非艺术类专业课任课教师和学生对美育的作用缺乏较为全面的理解,时常将大美育与艺术教育混为一谈,从走访面谈的结果看,非艺术类专业认为公共美育课程是没有必要或可有可无的课程的学生大有人在,他们将美育等同于技能教育,认为美育不过是徒增负担,对美育存在严重误解甚至是抵触心理。

(二)美育模式单一,特别是在美育与专业课的结合上缺乏想象力

广义的“美”包含了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科学美等;狭义的“美”指艺术美。一部分专业课教师用狭隘的眼光看待美育,墨守成规,将美育局限于艺术教育,以为美育与专业课程教育无关,忽视了美育在价值引领、培根铸魂和为国育才方面的普遍作用,对美育知识和美育价值认识不到位,没能充分发挥专业课育人的主要作用。而且,目前许多高校教师并非“文武双全”,即便具备较强的专业素质,但在美育方面,尤其是将中华文化与专业课程相结合方面,缺乏想象力和传统文化知识底蕴,难以形成一套知识化、思辨化和理论化的美育体系,造成美育实践体验模式的单一化[5],更多的是让学生在专业外自行进行一些传统文化熏陶,缺乏专业课堂启发和引导“加持”,育人的效用大打折扣。

(三)在美育内容方面有崇洋媚外的倾向

目前,在学校评估排名和升学率、就业率的压力下,在应试教育的长期影响下,在与外来文化和外来思想大量涌入、交锋的过程中,高校美育陷入困境,竟然也出现了崇洋媚外的情形。许多美育工作者没有重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教学,更没有注重体现美育的民族性。而实际上,我国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发展,不断融合着不同时期的中华民族文化,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体系。中华文明是四大古文明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时至今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已经成为中华文化之根、中华民族之魂。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金融工程专业美育实践的切入点是非常适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帮助我们抵御外来不良文化和思想的“侵蚀”。尤其是近些年来,很多年轻的国学爱好者能够自觉维护华夏文化在中华文明圈的正统地位,这是我们几千年来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中国“密码”和“武器”。

三、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嵌入专业课程的实践探索

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嵌入专业课程时,要求打破专业学科和美育的界限,提倡其内在交融,从而构建科学的应用型人才培养体系及美育评估体系,培养真正既具有全球视野和专业能力,又具备丰富传统文化内蕴和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的新时代创新人才。

(一)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美育元素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兼容并包的文化体系,其中蕴含丰富的美育元素。在课题研究中,需要结合金融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標、体系内各课程的性质,深入挖掘其中的美育元素,并且尝试进行美育案例库的构建;同时所挖掘的美育元素要根据课程特性、课程内容、学生学情等,采取多种方式,润物无声地、自然地融入。这就要求教师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熟悉我国的历史文化,并拥有较强的能力对这些内容进行筛选、去芜存菁,留下优质的有教育性的内容,将之与课程进行有机结合。我们可以通过定期开展教师讲座、研讨会,举办“课程美育教学创新竞赛”等,提升专业教师对传统文化的认识,精心帮扶各专业教师挖掘不同课程所蕴含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美育资源,指导教学案例设计[6],从而集思广益,讲好中国故事,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助推美育有效开展。

(二)构建教师和学生双主体、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双循环美育路径

如何将美育元素融入金融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如何将教师与学生结合,如何利用多元化、多渠道方式进行美育,是实践研究的重点内容。构建教师和学生双主体、同步进行美育的路径,可以体现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调动教师和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挖掘更丰富的美育元素。此外,还尝试构建理论与实践融合的双循环路径,将美育理论深入到实践中加以检验。目前,采取的手段包括且不限于在课程教学大纲中设立德育目标和美育目标,在金融工程专业的授课环节安排中,要求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教案和讲义之中,由金融学院牵头,以兴趣为导向,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公共选修课,创立以学生为主体的传统文化美育社团,配备相应的指导教师等,根据学生处成果反馈,不断提升美育水平(如下图)。

(三)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的美育在具体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实践操作

理论在实践中具体应用才能发挥应有的效用,美育同样不能停留在理论层面,需要深入实践中具体应用,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在推进美育实践的过程中可以发现,金融工程专业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许多的结合点,如金融学、商业银行经营管理、公司信贷、金融风险管理、行为金融学、金融伦理学等专业核心课程均与中华传统美德、中国古代哲学、中国古代经济史、金融史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息息相关。因此,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为金融工程专业美育实践的切入点是非常适合的。以金融伦理学为例,第二章讲授了金融活动中的代理人、受托人和职业人士等在内的利益相关者的相关内容,在讲授利益冲突时,可引入晏子“二桃杀三士”和《吕氏春秋》中的《去私》“外举不避仇,内举不避子,祁黄羊可谓公矣”“举贤不避亲”等中华历史典故来引发学生思考。在现代的金融业务中,如基金经理或理财顾问等角色经常与投资者形成委托、代理或受托的关系,是否应该进行利益冲突的规避?再如,第三章讲授了金融零售业务中的欺骗操纵和隐瞒行为,在此我们可以在课上观看话剧《立秋》片段,结合“原油宝”事件,引入晋商“诚信文化”的兴衰,并讨论金融行业中诚信建设的现实意义,以此类内容贯穿整个授课过程,在每一个章节都做到了结合时事热点案例并有机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情动人、以美育人,最终使得每个知识点都能落脚到“育人”上面。

四、结论

习近平总书记说过,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通过美育教学实践,学生在学习专业课过程中拥有参与感、获得感与幸福感,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发自肺腑地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充分掌握专业知识的同时,自觉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捍卫者和传播者;而教师也可根据学生的美育实践反馈总结出一套符合金融工程专业特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美育体系。专业课教师向大学生传递中华传统文化之美,树立民族文化自信,这绝不是平面的、一元的目标,而是立体的、多元的教学格局。这样美育就会由此迈向多维的教学目标,获得更广阔的课堂空间,最终实现师生双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再发现和思维的重塑,真正落地“立德树人”,培养能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1]叶泽洲,向慧.蔡元培的高校美育思想与实践述要:纪念蔡元培先生诞辰150周年[J].高教论坛,2018(8):119-122,128.

[2]姚跃林.审美追求:学校教育的责任——扎根中国大地办教育的学校美育实践[J].福建教育,2019(6):18-20.

[3]马苏薇.把美育纳入学校人才培养全过程[J].清风,2020(24):5.

[4]余兰亭.新时代民办高校非艺术类专业美育实践路径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20(16):110-112.

[5]沙家强.新文科背景下学科美育交叉融合的内在理路与实践探索[J].教育理论与实践,2022,42(3):16-19.

[6]霍楷,王亚楠.探索美育教育新生态,打造综合人才培养新模式[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1,4(23):90-92.

编辑 马花萍

猜你喜欢
专业课美育中华
“新美育”的内涵与实践路径探索
融入课程思政元素的模具专业课教学探索与实践
广西高专学前教育专业美育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英语笔记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美育教师
当前学校美育实践中值得注意的若干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