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劳动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融合发展研究

2022-07-11 14:49马晓文王子杰
现代职业教育·高职高专 2022年25期
关键词:层面培育劳动

马晓文 王子杰

[摘           要]  在当下以劳动教育为代表的综合素质教育在大学中受到的关注逐渐增多,劳动教育的重要价值越来越受到重视,同时在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探索传统文化与当代高等教育的结合也成为学界关注的热点话题。通过分析调查问卷,发现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现状和对劳动教育的态度,从实践层面、主体层面、保障层面分析劳动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提出具有操作性和现实意义的建议。

[关    键   词]  劳动教育;传统文化;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22)25-0007-03

自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提出“培育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后,关于劳动教育现状问题反思的研究一直是学界研究的热点。在众多相关研究中,有学者提出了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进行跨界融合的发展方向,而劳动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融合发展无疑是一个十分具有价值的发展领域。通过检索知网数据库发现,从2017年开始,关于传统文化与劳动的研究呈上升趋势,理论成果丰富,显示出高校劳动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融合发展有着较高的研究热度和良好的发展前景。

一、劳动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价值审视

(一)劳动教育的价值

劳动教育是高等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引导学生在劳动创造中追求幸福感、获得创新灵感,培育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劳动教育具有经验性、先进性、前置性的人生核心素养培育活动的鲜明特点,具有教育的全属性机制,劳动教育是人生的第一教育。五育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劳动教育的价值可以具体从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和劳动本身五个方面来认识。

以劳树德,有利于培养学生传承艰苦奋斗的传统美德,大力弘扬劳动教育能够显著增强德育工作的效果。从智育的方面来看,劳动涉及不同的工作和工具,也有着不同的技巧,学生可以从劳动教育中学到知识,增长智慧。劳动本身就是对体力和意志力的锻炼,因此劳动教育在锻炼学生身体、增强学生的精神信念上也能发挥特殊的价值。劳动最美丽,智慧劳动能增加人的审美情趣,在美育上发挥价值。

(二)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价值

大学生群体作为中国未来的建设者,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大任的承担者,应当担负起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和责任。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价值,具体可从提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培育合格的社会公民、塑造健全人格三个方面来看待。

提高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在国家和民族层面的价值。有学者指出,高校大学生在文化自知方面存在问题,主要表现为学习程度肤浅,存在相关知识面似是而非等问题。培育合格的社会公民是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培育在社会层面的价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深深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关于社会层面的要求就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培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能够发挥公民教育的作用以帮助大学生更好地成为合格的社会主义公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打好大学生健全人格底色的重要来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主张的勤劳、勇敢等都是社会所需要的健全人格应有的人格特征。

二、高校劳动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融合发展的现状

(一)问卷设计以及施测

本次调查问卷共设15道题,包含五个维度:对传统文化与劳动的了解;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对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活的观点;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对传统文化融入大学劳动教育的看法。调查对象以江西省内某高校学生为主,专业包括人文社科类学科及理工科。调查共发放问卷325份,回收有效问卷325份,问卷有效率100%。

(二)问卷结果分析

1.对传统文化与劳动的了解

在对了解程度自我评价上,选择“了解一些”的受访者占比为68%,反映出大部分学生自我评价不高,但自我评价更佳者比例远高于自我评价更差者(分别为30.47%和1.54%),因此对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可以抱有较为乐观的态度。在传统文化中关于劳动的内容的了解与实践上,选择“知道一些,且认同其中大部分观点”和“知道一些,且生活中有过实践活动”的人数合计占比78.46%,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劳动观有较高的认同感。

2.对传统文化价值的认识

在结合传统文化的劳动教育对精神境界提升是否有帮助的观点上,绝大多数受访者认为有帮助(98.46%)。在传统文化能够起到哪些作用的问题上,选择比例最高的三个选项分别为:劳动观和实践态度(83.08%),个人与社会品德(77.23%),学习和对知识的态度(74.15%)。这一维度的数据整体上反映出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价值较高的认可度。

3.对传统文化与大学生活的观点

在傳统文化是否有必要深入大学生活的问题上,大部分受访者都认为有必要。数据从总体上表现出大学生认为传统文化有必要较早地进入大学生活并应当有较高的学习要求。

4.对传统文化的感知

在对生活中传统文化影响的感知上,有49.54%的受访者认为“有体会且正面与负面影响兼备”,有42.77%的受访者认为“有体会且正面影响较多”,可见当前社会环境中存在较好的传统文化传播氛围。在是否有传统文化为主题的课程或者明显有传统文化元素的课程的问题上,有24.62%的受访者认为“没有,希望保持现状”或“没有,希望增加”,这一维度的数据反映了大学生群体对传统文化去芜存菁地进行现代化处理和增加传统文化相关课程与活动的诉求。

5.对传统文化融入大学劳动教育的看法

在“劳动教育是否应该是当前大学劳动教育的发展方向之一”这一问题上,有85.54%的受访者回答为“是”,体现出大学生群体对这一发展方向的认可。在“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中应该具有的特点”的问题中,选择比例最高的三個选项分别为:趣味性(88.31%),知识性(79.69%),思想精神教育(67.08%),表明在传统文化融入劳动教育的过程中,除了应当统筹发展以外,还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观点,在这三点上有一定的倾斜。

通过此次调查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较为良好但仍有待进一步提升。当代大学生对传统文化劳动观认可度较高,对结合传统文化的劳动课程十分期待。

三、劳动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融合发展的逻辑理路

(一)“以劳动育文化、以文化促劳动”的关联逻辑

中国先民自古以来就有着艰苦奋斗的精神,中华民族的辛勤劳动诞生了无数伟大的工程和发明,这也使得劳动相关内容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劳动教育融合起来可以架起当代青年和传统文化之间的桥梁,这可以成为培育当代青年文化素养的有效途径,真正实现钱穆先生所说的“对其本国历史有一种温情与敬意”。同样,有研究指出,就传统文化而言,相比较抽象的部分,大学生对具象的东西认识较深,大学生对具有鲜活表现的传统文化兴趣更高,而传统文化相关的各种实践活动就是标准的“具象”。两者之间双向互动,能够实现“以劳动育文化、以文化促劳动”的效果。

(二)从“单向育人”到“协同育人”的合作逻辑

早在20世纪,国内教育界就有人将协同论引入教育教学中,初步应用于讨论教学改革的问题。一直以来,高校教育存在单向育人的现状,这一问题在劳动教育中同样存在。协同育人体系是在当前社会体制模式下提出的,需要两个及以上育人活动的责任承担者,在培养合格人才的过程中相互配合、共享资源、共担责任。劳动教育致力于培育学生的劳动能力和勤劳、热爱劳动等美德,传统文化素养培育致力于以传统文化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培养高尚的品格等,二者统一于

促进学生发展的共同目标之下,可以实现良好的协同

育人。

(三) 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育人价值逻辑

劳动教育要求学生在劳动实践中充分调动身体进行活动,运用思维解决劳动中的问题,发挥社交能力和组织能力与同伴共同完成劳动任务等,是对人全方位的锻炼,而与传统文化培育的融合发展可以丰富劳动教育的活动内容和形式,提高劳动教育的育人效果。实现个体全面发展的同时,劳动实践可以将传统文化中的理论知识落实在学生的实践活动中,如在实践中体会制作糍粑、汤圆等传统食品的技术,在活动中领会传统“耕读文化”的思想精髓等,既学习了劳动技能,又提升了文化素养,从而实现个体的全面发展。

四、劳动教育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融合发展的实践路径

(一) 实践层面

在实践层面,构建“课程+实践+文化”的实施路径。课程层面,打通劳动教育与文化素养培育之间的壁垒,强化二者内在联系。一是通过开设新的课程,如“劳动与传统文化”“劳动文化学”等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美德的角度引导学生爱劳动、懂劳动。二是开发现有专业文化类课程中的劳动教育要素。如“汉字与文化”中关于汉字造字与生产劳动的关联;“古代文学”课程中关于讴歌劳动人民的精品力作。实践层面通过充分利用公益劳动、实习实训、志愿劳动、技能大赛等途径,构建“劳动+文化”的实践体系。文化层面推进建设“爱劳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园文化建设,培育校园文化氛围,增加传统文化元素以提升校园文化气息和文化品位浸润学生的心田。运用新媒体平台、学生社团组织宣传劳动模范人物、组织各种劳动教育活动及与传统文化技艺相关的劳动产品的展示与推广。

(二)主体层面

主体层面,高校应当健全“三全”育人机制,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培育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构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动格局,充分发挥家庭成员在劳动教育以及文化传承中的协同作用。本次调查也显示长辈讲述虽然不是大学生接触传统文化最主要的渠道,但也占据不小的比重。学校层面要在人才培养目标、方案、课程评价标准中明确劳动与文化素养培育的知识和能力素质要求,从而指导劳动与文化素养培育相关课程与活动的具体开展。同时,积极开发利用社会资源,包括社区、志愿者组织、教育基地等开展传统文化传承为主的“劳动+文化”活动,将学习的场所拓展到校外。

(三)保障层面

保障层面,构建“制度+师资+评价”的保障环境。制度层面包括专门的机构、合理的经费投入以及科学的时间和空间安排,学校组织专门的部门指导和组织相关课程和活动的开展,协调校内不同部门之间及校内与校外社会组织,实现高效联动,同时具体推动相关设备的采购与设施的建设,全面促进教育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融合发展。师资层面一是建设校内劳动素质有保证、教学方法有高度、劳动技能有水平的师资队伍,具体可以从两点入手,一方面就现有教师队伍进行培育,同时发掘有传统文化技能或知识的教师开设课程或参与组织劳动教育活动。另一方面招募少量有特殊传统手艺或技能的人员加入教师队伍,提供更为专业的支持。二是积极凝聚社会型劳动师资队伍,加强校内与校外的协作,与相关领域的社会人员或组织以外聘教师、校外劳动实践基地等形式广泛开展合作。最后应将劳动教育与传统文化素养培育的目标、内容设计、过程及完成度等纳入教师评价和学生评教指标,从而促使教师注重在课堂中加入与学科相关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

参考文献:

[1]林克松,熊晴.走向跨界融合:新时代劳动教育课程建设的价值、认识与实践[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20(3).

[2]曲霞,刘向兵.新时代高校劳动教育的内涵辨析与体系构建[J].中国高教研究,2019(2).

[3]徐长发.新时代劳动教育再发展的逻辑[J].教育研究,2018(11).

[4]郑孝平,张明明.文化自觉意识下培养大学生文化“自知之明”[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8(12).

[5]谭德礼.培育大学生传统文化素养的思考[J].中国青年社会科学,2017(3).

[6]钱穆.国史大纲(修订本)[M].北京:商务印书馆, 1994.

[7]程为民,熊建生.当代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认同状况分析:基于国内十余所高校700名大学生的问卷调查[J].教育研究与实验,2016(1).

[8]陈永福,陈少平,陈桂香.大学生中华传统文化教育状况调查研究:以福州大学城10所高校为例[J].思想教育研究,2016(1).

[9]徐绍仲.用协同论指导教育教学改革[J].语文教学通讯,1990(9).

[10]孙琳煊,王春艳.高校协同育人模式的构建[J].科教导刊,2020(33).

[11]陈黎,传统文化视域下的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山西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2(12).

[12]游珍花,汤梅.培育大学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素养探析[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1(7).

[13]雷亮,周永华,高校传统文化教育价值透视和困境突破[J].湖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1(6).

[14]李燕.大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现状与对策分析[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

编辑 马花萍

猜你喜欢
层面培育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第十二道 共同的敌人
热爱劳动
未来或可培育无味榴莲
第十道 生相克
蟑螂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二孩,人生如果多一次选择!
横看成岭侧成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