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跨境民族文化资源调查研究

2022-07-12 01:21黄碧宁杨静凤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2年13期
关键词:京族越南跨境

黄碧宁,杨静凤

(池州学院 旅游与历史文化学院,安徽池州 247000)

广西与越南交界,共有8 个边境城市与越南接壤,在此基础上形成了密切的经济往来、文化联系,并且,形成了5 个跨境民族,孕育了内涵深厚、形式多样的跨境民族文化,这些共有的文化是广西与越南睦邻友好的关键。 探明跨境民族文化的类型与特征,深入分析跨境民族文化的内涵与功能,对于广西与越南的文化交流、经济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

1 广西跨境民族概况

广西与越南地理位置毗邻,自古便有往来,在此背景下,两地形成了多个跨境民族,经识别,广西境内共有5 个跨境民族,具体如表1 所示。

表1 广西与越南跨境民族对照表

1.1 广西汉族——越南华族、艾族

最早在汉代开始,汉族就已经有迁入越南的情况,迁入原因多样,迁出地点各异,经过时期不同,迁入方式也不同,汉族迁入越南后,根据越南的民族划分标准,被识别为华族、艾族,成为越南54 个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华族是越南境内人口最多的中越跨境民族,占越南华人的一半以上,几乎遍布越南所有省、市、县、乡。 艾族在300年前迁入越南定居,而艾族最早是中国北方的汉族人,由于战乱,不断南迁,相对于地方土著来说,外迁而来的人口为客人,所以这一部分汉人被称为客家人,客家人从中国北方逐渐南迁,其中一部分逐渐迁出国境,进入越南,被识别为艾族,仍保留着典型的中原文化[1]。

1.2 广西壮族——越南岱族、侬族、山斋族

中国壮族进入越南被一分为四。 最早在公元4世纪左右,一部分壮族先民便从两广迁徙到了越南北方[2],形成了越南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民族——岱族。 另据考证,越南宣光省的部分岱族,系广西民族将领刘永福的后裔。 侬族主要分布在与中国交界的各个省份,如高平、凉山、老衔等,与中国左右江一带壮族的“布侬”为同一支系,多是在公元10 世纪前后由中国广西、云南迁入。山斋族由高栏族和山子族构成,其中,高栏人由广西移民越南,山子人则是中国瑶族的一个支系。 1978年越南民族识别,将此部分人识别为山斋族。

1.3 广西瑶族——越南瑶族、山由族、巴天族

中国瑶族进入越南后,被识别为瑶、山由、巴天三个民族[3],主要分布在广宁、高平、顺化等省。其中,山由族形成于明末清初,当时,一部分瑶族从中国广西防城港市的黄竹、高山进入越南,并沿着燕子山逐渐深入,形成了山由族。另一部分瑶人在明洪武年间与巴天人一道从海路移居越南,这一部分瑶族进入越南后被识别为巴天族。虽为瑶族迁入,在文化上却有苗族的特征,在体态上却又与苗、瑶各不相同,形成了新的民族文化,鉴于此,1974年越南将其识别为单一民族,即巴天族。

1.4 广西苗族——越南赫蒙族

苗族进入越南后被识别为赫蒙族,成为越南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 苗族最早起源于中国南方的洞庭湖地区,而越南赫蒙族便与此地的苗族同根同源。19 世纪中期,广西柳州的水苗被迫向南迁移来到越南高平省覆和县定居,以躲避战乱,其后代又继续迁移,大部分来到更深入的地方——北氵件省、太原省。另外一小部分又分成两支,分别迁往谅山省和宣光省[4]。 此外,还有一部分赫蒙族在迁移途中遇到广西民族将领刘永福,届时刘永福正在率领黑旗军坚决抵抗法国殖民侵略,便跟随其继续迁徙。

1.5 广西京族——越南越族

越南的主体民族是越族,相当于中国的汉族,而京族便是由越族迁入。 广西的京族也是中国唯一的海洋性民族,迁移历史自16 世纪初开始至19 世纪末结束,在此期间,陆续由越南涂山、芒街等地迁移到广西东兴的山心、万尾、巫头。根据京族历史记载,16 世纪初,第一批京族人迁至广西东兴的山心、万尾、巫头等小岛居住,当时是为了追逐鱼群而从越南涂山等地迁移到中国,这也是因经济生产而自然迁徙形成的跨境民族。至今,两地的京族人民仍保持着密切联系,在京族的传统节日——哈节举办之时,两地也总是互派代表团共同庆祝。

2 广西跨境民族文化的类型

关于文化的类型划分多种多样,尚未形成统一标准。该文根据跨境民族文化的呈现形态,结合跨境民族文化的特征与功能,将其分为物态文化与非物态文化。其中,物态文化主要是指由物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可感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物体[5];非物质形态文化主要是指通过口头表述、身体示范、群体思想与行为特征等表现出来的文化,具体如图1 所示。根据图1 跨境民族文化的基本类型,该文广泛查阅文献资料,并结合实地调研,走访地方文化馆、图书馆等,最终搜集到不同类型跨境民族文化243 项,将其按照图1 分类标准进行分类统计,具体结果如表2 所示。

图1 广西跨境民族文化的基本类型

表2 广西跨境民族文化的类型与数量

由表2 可知,广西跨境民族文化类型多样,数量丰富,可为跨境民族文化旅游合作提供必要的资源基础。

3 广西跨境民族文化的特征

3.1 涵容性和同质性

广西跨境民族文化具有鲜明的涵容性特征,正是因为对多元文化的兼收并蓄,才形成了内涵丰富而又特色鲜明的跨境民族文化。 由于广西地理区位的特殊性,一方面,各少数民族交错杂居,这种居住环境使各民族可以相互学习,无形中充实了本民族的文化;同时,这些民族与越南边境民族比邻而居,在各种经济文化交流活动中,相互吸收他国文化,体现了其涵容性。另一方面,边境地区具有同样的自然景观、气候条件,文化生态环境也基本一致,导致在这种背景下形成的跨境民族文化具有典型的同质性特征,尤其表现在边境线两侧。 并且,跨境民族由于跨国婚姻、 地理邻近等不同原因长期保持着密切联系,促进经济文化交流的同时,其同质性特征与旅游开发的差异性需求,也对旅游合作、旅游产品开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 地域性和特质性

特殊的地理区位和地域环境影响着广西跨境民族文化的产生、存在和发展,而正是在边境地区地理空间的综合作用和共同影响下,广西跨境民族文化体现出其鲜明的地域性特征,具有不同于其他地区的地域文化特征。 同时,即使同样是边境地区,由于不同的地理区位和不同的地域环境,跨境民族文化形态亦有所不同,反映了跨境民族文化的特质性。以春节为例,虽是汉族最为隆重的节日,但在56 个民族大杂居、小聚居的情况下,春节亦成了各民族共同庆祝的节日,广西也不例外,但广西各族之间的庆祝方式却迥异,即使同一民族,也因地区不同而有所不同,如,为了吉利,壮族地区一般春节不挑水,而出于同样的原因,居住在山区的壮族却争先恐后“挑新水”,地域性特征突出。除此之外,边境标识物景观如界碑、界河等,跨境民族独特的传统建筑、传统节日、传统服饰等,都突出体现了广西跨境民族文化的地域性和特质性。

3.3 国家性和民族性

国家性表现为不同跨境民族的国家认同不同,原本比邻而居的民族因不同原因,如躲避战乱、国家边境线的划分,或是为了从事经济生产等成了跨境民族,在此背景下形成不同的国家认同。 此外,为了加强国家认同,不同国家也会通过界河、界碑等边境标识物,以及国门、边检站等增强国家认同,宣示国家主权,树立国家形象,这些无不体现其典型的国家性,这也是跨境民族文化区别于其他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重要特征。 民族性是指一个民族在长期的生产生活过程中所造就的一种特性[6],这个特性相对于其他民族会更加突出。 广西境内有5 个民族与越南民族跨境而居,虽都是跨境民族,民族文化却千差万别。突出表现在传统建筑、饮食、节庆礼仪、精神信仰等方方面面,因而各跨境民族所创造的跨境民族文化也存在着明显的民族性特征。

3.4 传承性和脆弱性

一方面,广西跨境民族文化正是因为具有传承性特征,才能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生存并传承至今,保持其民族特征,未来,跨境民族文化的传承也仍是中越旅游合作的基础;另一方面,跨境民族文化具有脆弱性特征,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广西跨境民族的社会经济结构不断解构,传统建筑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传统生态环境受到污染,传统文化被过度商业化,种种情形都促使跨境民族文化生存环境越来越艰难,文化生命力越来越脆弱。 当下,广西跨境民族文化普遍存在着生态环境破坏、 传承后继无人等窘境,脆弱性愈发明显,急切需要我们对跨境民族文化进行保护传承与开发利用。

4 广西跨境民族文化的功能

4.1 民族凝聚功能

跨境民族文化体现着民族内部价值观念、 精神信仰,是民族内部交流的前提和基础,同时也是各民族对外沟通的一种方式。 广西各跨境民族经常举办诸如唱歌跳舞、 传统节庆等活动,在活动举办过程中,人们载歌载舞,沟通感情,由此,民族凝聚力得以增强,民族感情亦得以加深。 以侬侗节为例,作为崇左市大新县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二月十九都会隆重举办,节日举办期间,全县人民沉浸在节日的喜悦中,同时吸引大量越南人民前来共同庆祝,不仅可以促使壮族民众联络感情,巩固族群关系,更有利于其了解中越跨境民族文化,促进两国边民沟通交流,加深中越跨境民族的传统友谊。

4.2 传承教育功能

广西跨境民族文化体现了当地居民的价值取向和道德观念,具有一定的传承教育功能。以民间文学中的神话传说为例,民族将领刘永福率领黑旗军反抗法国殖民侵略、哈节中对“歌仙借传歌动员群众起来反抗封建压迫”的传颂等,都具有传承功能,有效促进了民众对本民族文化的了解、学习与传承。教育功能体现在跨境民族文化不仅是跨境民族的智慧结晶,更可以通过教育,让后人学习到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经验教训,从而少走弯路,如京族高跷捕鱼、高跷捞虾,正是体现了京族人民在海洋生产中的智慧创造,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其教育功能。

4.3 睦邻友好功能

文化相通可以有效促进沟通理解,广西与越南的跨境民族,具有相同的民族起源,文化的相通性使其往来更亲密,相处更和谐。跨境民族文化中往往具有相似的语言、共同的民族信仰等,这些都可以促进更好的互动交流,从而有助于边境和谐与安全。例如龙州壮族的天琴艺术,同样在越南广泛流传,为了促进天琴艺术的传承,双方政府和民间都会相互学习,正是在这种友好互动中,中越两国友谊不断加深,生动体现了其睦邻友好功能。

综上,广西跨境民族文化数量丰富、内涵深厚,具有突出的特征与功能,对于边境地区跨境旅游合作的开展提供了丰富的文化基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在开发利用时应注意对跨境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实现二者良性互动。

猜你喜欢
京族越南跨境
广西京族舞蹈语言的审美意韵
京族舞蹈的表演形式与风格赏析*
读图
越南Vedana餐厅
悠悠独弦琴 渺渺海上音
跨境支付两大主流渠道对比谈
在跨境支付中打造银企直联
跨境外币清算:从“走出去”到“连起来”
关于促进跨境投融资便利化的几点思考
少数民族音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