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用型民办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建设的探索

2022-07-13 20:52周月红黎海珍
领导科学论坛 2022年6期
关键词:教学团队思政课程新工科

周月红 黎海珍

摘要:自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思政格局形成以来,核心要求就是培养适应新时代发展的现代化应用型人才。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民办高校要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建设,要厘清新工科提出的背景,解决掣肘教学团队建设的问题。文章通过剖析问题根源,明确应用型高校办学定位,围绕制度建设保障团队发展、通专融合扩大团队建设广度、赛教结合丰富团队建设内涵构思教学团队建设,实现“跨学科、应用型、新体验”协同育人。

关键词:新工科;课程思政;思政课程;教学团队

基金项目:南宁学院2021年度校级教改项目“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建设研究”(2021XJJG25)。

作者简介:周月红,南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黎海珍,南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广西南宁530200)

中图分类号:G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5103(2022)06-0128-04

应用型本科高校专业类别多为工科类,课题组成员通过座谈调研发现,应用型本科高校特别是民办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教学存在如下问题。一方面,专业课程教学过程中只注重专业知识的传授,较少系统研究思政元素的融入,忽视了对学生思维的批判性、辩证性,以及家国情怀和人类命运共同体思考能力的培养,尽管在课程思政推行过程中此种状况有所改善,但是在实施中仍存在专业课教师不知何为思政元素,不知如何设计课程思政等问题,对课程思政的认知、重要性的认识、能力与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另一方面,思想政治理论课(以下简称“思政课”)教师授课对象是各个专业的学生。通过座谈调研发现,其授课内容也只注重政治理论的讲授,忽略结合授课对象的专业背景来阐述相关理论,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适用性不强,从而提不起学生的学习兴趣。由此可见,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授课出现“两张皮”现象,未能达到教育部《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的要求。因此,如何建设一支胜任、善任、乐教、善教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学团队已然成为高校育人工作的重要任务。

一、应用型民办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建设背景及现状分析

(一)应用型民办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建设背景

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是各国发展的宝贵资源。高校承担着培养人才、发展科技、服務社会三大职能,不仅要传播知识,更要注重思想培育和创新能力培养。为此,教育部办公厅在《教育部关于推荐新工科研究与实践项目的通知》中明确指出,对于新工科的研究试点,分为三种类型,分别是工科优势高校组、综合性高校组、地方高校组,对这三种开展不同课题实践研究,目前已有部分成果被应用。2016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指出,高校各教师要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各教师应当“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与思政课共同育人,形成协同效应。在此发展背景下,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教学团队建设对培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的现代工程师尤为重要。把教学团队建设作为探索加快培养适应和引领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工程卓越人才,既强调教学团队在引领变革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同时指明了今后应用型本科高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推进方向。

(二)应用型民办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建设现状

自从课程思政探索以来,取得不少应用成果,如“思政课+显性思政”“专业课+思政元素”“通识课+思政元素”“大学工+隐形思政”育人模式相继诞生。但也存在一些不足,对各学科专业课程思政开发情况以及课程思政推进中的问题与改进思路研究较多,而对应用型本科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建设探讨不多,特别是在新工科背景下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教学团队建设的探讨极少,“真正的批判要分析的不是答案,而是问题”[1]。

首先,教师理念未能从根本上转变。高新科技快速发展,经济发展方式日新月异,在实用主义的影响之下,一些应用型高校专业课教师信奉着技术至上的观念。在课堂教学中注重的是技能与技术掌握潜力的挖掘,而忽视专业知识背后的人文价值和文化底蕴。有教师认为课程思政是生搬硬套,不敢大胆讲授有关思政的内容,还有教师将其占用为专业授课时间,这些消极的观念导致课程育人的实效性减弱。其次,思政课教师年龄结构不合理。应用型民办高校的思政课师资队伍结构不合理,年长的返聘教授和刚毕业的硕士居多,导致创新能力不足,教学理念未能适应应用型民办高校教学发展要求,因此在推进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团队建设过程中,教师观念转变是首要工作。再次,师资队伍国际化视野欠缺。应用型民办高校受资源约束局限,办学定位通常是为地区发展服务,师资结构同质化严重,人才引进缺乏国际视野,不利于培养德才兼备的高素质新工科人才。最后,缺乏系统的机制支持。在新工科背景下推进应用型民办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建设,要求思政课教师和专业课教师都要充分利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使学生在课堂上既能掌握专业知识,又能受到思政教育。除了专业课教师与思政课教师协同育人外,各个部门和学院之间也要凝聚共识,建立畅通的协同育人保障机制,在教学部门到行政部门的双重支持下共同打造好协同育人团队。但现实却差强人意,协同育人团队建设缺乏教学部门和行政部门的机制保障,许多工作仅停留在“纸上谈兵”阶段,实际的考核评价机制并未落实,特别是缺乏深度融合,这导致协同育人团队的成员组成、目标、宗旨、经费落实等举步维艰。

二、应用型民办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建设展望

新工科背景下,应用型民办高校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建设不能一蹴而就,应在实践的基础上逐步形成,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学团队建设不能仅仅依靠教师的单一力量,需要行政、教学、教师等三部门联合,为团队建设、学生发展保驾护航。本文以南宁学院为例就团队建设提出展望。

(一)制度建设保障团队发展

夸美纽斯曾指出:“学校的长处全在于制度,它包括了学校发生的一切事,因为制度才是一切的灵魂。”[2]247推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建设,制度是保障。在团队建设上,以满足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同向同行为导向,要求成员能够增强团队教育改革创新力度,及时捕捉新工科发展趋势对于团队建设的要求。因此,团队成员应具备政治觉悟高、专业本领强、创新意识足的特质,符合习近平总书记对“四有”好老师的要求,以此为团队制度建设的导向。在价值传承方面,马尔凯也曾指出,“学科知识是在同行研究者磋商的过程中确立起来的,只有经过直接互动,学科知识才能得以有效传播”[3]97。因此,需要确立团队的合作氛围是合作与竞争的关系,更应该在价值理想和专业技术上树立共同的目标,以此加强团队凝聚力。教育部颁布的《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提到:“要紧紧抓住教师队伍‘主力军’课程建设‘主战场’、课堂教学‘主渠道’,让所有高校、所有教师、所有课程都承担好育人责任,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教师在团队建设中拥有较强的归属感、人情味,那么这个主力军在人才培养时就能增强责任感,传递正能量。

另外,要明确团队建设是系统、连贯和持续发展的,应用型民办高校受资金保障、人员流动等因素影响较大,因此需要得到各层级部门的支持,使党委成为团队建设的核心领导力量。建立“以一导多”的机制,所谓的“一”是指思政课教师,“多”即是专业课教师。建立“以一导多”机制的目的就是思政课教师在重大问题上起到领航作用。各专业课教师各司其职,明确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在信仰引导、价值观念上保持一致,配合完成人才培养,真正做到知行合一,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完善学校党委领导机制,成立专门的协同育人团队建设指导委员会,逐步构建育人体系,切实保障团队建设良性循坏。

(二)通专融合扩大团队建设广度

要使教学团队建设能够顺利进行,首先必须处理好专业体系、思政体系之间的关系。以南宁学院为例,学校的办学理念是“应用型、开放式、新体验”。办学使命与传统的综合性大学不同,评价标准、办学模式、人才培养目标也有所不同,因此教学团队建设也不同。只有立足校情,把握趋势,扎实实践,才能在教学团队建设中取得进步。一方面,以学校教务处牵头,马克思主义学院为平台,各二级学院相配合,以“四史”学习教育为契机,形成了马克思主义学院全体思政课教师与各个二级学院专业课教师结对共建的机制。即在马克思主义学院内,资深教授带领较年轻教师的导师,在课程思政教学上指导专业教师开展教学,每个学期学院教师都要深入对接的专业二级学院开展听课、研学课程思政实施的现状、问题及解决对策,帮助专业课教师更好地开展课程思政教学。从一对一到点面结合,专业课教师与学院教师相互学习相互融合,加强沟通与交流,破除专业隔阂与促进育人观念转变融合,做到专业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另一方面,结合南宁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办学宗旨,经过几年的有效探索实践,各个二级学院教师推荐作品。以学生为中心的热门专业课为主线,“通专结合”的育人路径。推动思政课与信息技术融合,初步建立起“教师—学院—学校”“三级”育人教学团队,做到每门课程有思政,每位教师讲育人。

(三)賽教结合丰富团队建设内涵

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目标是适应新时代技术发展的现代化创新型、应用型人才。与一般的人才培养相比,创新型应用型人才更注重好奇心、求知欲、自主学习能力、扎实专业能力,以及良好的道德修养品格。由此可见,具备创新精神、创新能力,在电子、能源、数字经济、人工智能、土木工程、计算机等领域作出创新和贡献的人。新工科建设作为贯彻落实国家“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的重要途径,为人才供给侧改革提供了可行的实施路径。育人是高校功能之一,创新创业教育是实现学生由学习领域向创新创业领域转变的途径之一,创新是为了谁?创业是为了谁?这个核心观念必须清楚,就学生而言,需要具备深厚的家国情怀,拥有创新创业为民、创新创业为国的坚定信仰。

南宁学院在广西的应用型大学中率先将“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纳入大学建设总规划。将“创业有能力”写进应用型大学的人才培养目标与规格,提出创新创业教育发展全链条,搭建校企合作企业重要载体,根据各专业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组织开展专业学科技能大赛及国家级创新创业大赛等比赛项目,通过“赛教结合”的方式,提高学生创新实践能力,形成多元化的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路径。构建“三金工程”“三春计划”等创新创业教育工作体系。逐步构建了“课程体系”“师资体系”“孵化体系”“文化体系”“保障体系”相结合的应用型大学“五位一体”创新创业生态系统。培养适应新时代新技术新发展需要的新工科应用型人才,在实施过程中将思政课教师、通识课程、成绩显著,这次参加全区创新创业比赛,南宁学院有18个项目进入决赛,有13个项目获得了金奖。

(四)结合广西区位优势拓宽教学团队建设的深度

赛教结合旨在实践中不断探索中国特色新工科应用型高校改革的路径,这是南宁学院适应时代发展趋势和讲好大思政课的重要抓手,实现“做人有品格、就业有本领、创业有能力、深造有基础、发展有后劲”的人才培养目标[4]4,达到以赛促学、促教、促改、促创的良好循环格局,为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教学团队的相互融合提供平台,丰富了教学团队的内涵建设。

2021年,教育部出台的《关于大力推进教师教育课程改革的意见》提出,要创新育人方式,优化育人体系。基于新工科建设发展趋势,南宁是“一带一路”沿线发展的重要平台与桥梁,是中国与东盟国家加强合作的重要窗口,南宁学院结合应用型办学性质,结合自身处于“一带一路”重要窗口城市的特殊位置,将“开放式”作为办学理念之一,率先在广西探索形成主体多元、形式多样、深度融合的协同育人模式,这就对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的教学团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学团队建设要结合广西区位优势,努力将专业教师与思政课教师的优势与特长相互结合,共同培养具有开放型人格的服务广西经济的合格人才。

四、启示与思考

经过探索与实践,南宁学院的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教学团队建设虽然取得一定的成效,但也遇到了很多困难与阻碍,为适应新工科发展趋势,南宁学院这种应用型民办高校还应该加强人才引进与激励机制建设,扩大团队协作广度,推进国际化进程,不断优化团队建设。首先,加强人才引进激励机制建设。应用型民办高校因其办学性质,受到诸多因素的制约,从而影响了教师队伍的稳定性。为了保障团队良性循环发展,应用型民办高校需要在人事管理、岗位聘任、职称评定、科研和教学评价等制度上作出有利于团队发展的调整。其次,扩大团队协作广度。育人团队协作不能仅停留在理论层面的合作,更应该在实践教学层面加强协作,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运作制度,保障团队良性发展。再者,推进团队国际化进程。中国已走向国际化舞台,共筑中国梦的伟大理想信念需要充足的高素质、技能型劳动人才。应用型本科高校是培养新工科人才的主阵地。大学人才培养关键在于教师的传导力量,因此应推进教师团队国际化,积极拓展人才培养渠道,通过多种方式培养具有国际视野的新工科人才,构建起“跨学科、应用型、新体验”的协同育人宏伟格局。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通知[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 8/s7056/202006/t20200603_462437.html.

[2]夸美纽斯.夸美纽斯教育论著选[M].任钟印,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5.

[3]迈克尔马尔凯.科学与知识社会学[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

[4]陈雄章.应用型课程改革新体验——南宁学院走应用技术大学之路论文集2018[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9.

责任编辑:聂慧丽

猜你喜欢
教学团队思政课程新工科
面向新工科的Python程序设计交叉融合案例教学
新工科形势下高校二级学院毕业设计管理探索
新工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探索
对高校思政课程创新的探索
传统节日德育资源在思想政治课程中的应用
土建类专业双师型教学团队的建设研究
现代学徒制背景下的校企双师团队建设研究
生物工程教学团队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网络营销》精品课程师资队伍建设研究
案例教学法在高职思政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