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雪因缘图册中的半亩园

2022-07-14 09:41徐小蕾
收藏家 2022年6期
关键词:因缘道光

半亩园的第一任主人为贾汉复,建园者为李渔,建成后半亩园一时名满京城,但其后几经兴废更替。麟庆在道光辛丑年成为他的主人后,修复半亩园,使得其又恢复了初建的景象。麟庆是一位出身显赫的治水名臣,在其《鸿雪因缘图册》中用多篇幅文字记录了半亩园的景象,并请画家配以图画。经过两百多年的变迁,半亩园现已不复往昔。此前,大家能从一些笔记、杂记中看到有关半亩园的文字,但文字不够具象,现可看到的大多图像是来自于《鸿雪因缘图记》刻本,但原画《鸿雪因缘图册》中的图像鲜有所见,原画中的图像更为生动、准确,故现将两者试作比较,更好地还原麟庆时期的半亩园景象。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有一套《鸿雪因缘图》册,共计十二册,分为初集、二集、三集,每集四册。该套藏品于1959年购买征集入藏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为馆藏一级品。

该册所绘主人公为麟庆,麟庆(1791〜1846),生于乾隆五十六年,卒于道光二十六年,字见亭,完颜氏,满洲镶黄旗人。嘉庆十四年进士,授内阁中书,迁兵部主事,改中允。道光三年,出为安徽徽州知府,调颍州,擢河南开归陈许道,历河南按察使,贵州布政使、护理巡抚,十三年擢湖北巡抚,寻授江南河道总督,十九年署两江总督,管两淮盐政,仕途可谓一帆风顺。麟庆因职领封圻,得以周游大江南北,又好探历史旧事,搜寻名人遗踪,“探二水三山之名胜,搜六朝五季之遗闻”,他把在各地为官、探访古迹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再请画家配图成就这套纪实性册页。所绘图像体现地域之广、名胜之多、见闻之丰富,实属不可多得,且一些历史遗迹或民风民俗现已不存或已面貌大变,故该套册页的图像及文字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参考资料。

初集绘制麟庆自幼年至四十岁的生活,二集绘四十五岁至五十岁的生活,三集绘五十至五十五岁的生活。这三集册页,每集八十开,共计二百四十开,其中第三集中有九开的篇幅是记录有关半亩园的建筑及其趣事,可见半亩园在麟庆心中的地位之重要。

根据《半亩营园》篇所记,麟庆在道光辛丑年(1841)购得半亩园,成为了半亩园的第四任主人,从康熙至道光年间,半亩园数度易主,直到麟庆买下加以重新修葺,还半亩园立园之初的景象,成为当时京城名噪一时的私家园林。

一、半亩园的前世今生

“半亩园”第一任主任人为贾汉复,贾汉复(1605〜1677),字胶侯,号静庵,明末为淮安副将,清顺治二年降清,隶正蓝旗汉军,入清后,悉心吏治,为民兴利。李渔在做贾中丞幕僚时“为葺斯园垒石成山,引水作沼,平台曲室,奥如旷如。”李渔为清代著名园林建筑师,此园为李渔精心设计、铺造的宅院。根据麟庆的记述,清朝建立初期,国力鼎盛,京城王侯宅邸连云,竞相造园,而李渔是叠石高手,王侯都以请来李渔为坐上客造园为雅事。当时,李渔在京城造了两处园子,一处为南城芥子园,在南城韩家潭,另一处就是半亩园。

在第一任主人贾汉复之后,半亩园易主,逐渐荒落。直至乾隆初,杨静庵员外重新修整园子,一度改为囤积所,后来归春馥园观察(名庆,满洲人),改歌舞场,半亩园已不复往日园林之面目。直到道光辛丑(1841),半亩园被麟庆购得,从第一次得知半亩园,到购得半亩园,已经过去三十年,《半亩营园》篇记:“忆昔嘉庆辛未(1811),余曾小饮南城芥子园(在韩家潭)中……内城有半亩园,而皆出于翁手,余闻而神往,计自辛未至辛丑,凡三十年,余以少年企慕所不可必得者,而竟得之,且几兆于三十年前,事成于三十年后,而修复工作竣于癸卯四月余到以五月,因缘天成,何其幸也。”三十年前种的心愿,在三十年后得偿所愿,正如此册名称“鸿雪因缘”所揭示的,万事都有因缘。

购得园子后,麟庆命大儿崇实请良工修复绘园烫样邮寄江南,并购置奇石异宝、请诸公卿题写楹联匾额,花费巨资和精力来修筑半亩园,此时的半亩园以“结构曲折、铺陈古雅见长,富丽而有书卷气,故不易得”而闻名京城。

即便是麟庆殁后六十年,半亩园仍是京中盛景。据《天咫偶闻》记载:“先生(麟庆)故,已近六十年,完颜门庭日盛,此园亦堂构日新。”但随着清王朝的覆灭,半亩园陷入沉寂、破败、没落。后人无力再维持,园中所藏奇珍异宝、书画古玩逐步变卖,最后,园子也易主了。

半亩园在清末为瞿鸿机所有,民国后为其子瞿兑之所有。1947年,天主教怀仁学会购得此园,几位西方汉学家重整了园中建筑花木,并对半亩园的历史进行系统梳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归国有,半亩园及东半部宅院归北京市公安局占用。1980年,半亩园花园部分被拆除,在原址上兴建了办公大楼。1986年被定为东城区文物保护单位。

自乾嘉以来,不少杂著、笔记都记载过半亩园,记述北京沿革的书籍都有关于“半亩园”的记载,可惜今天的“半亩园”已经不复往日“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的盛况了。不过好在,除了《鸿雪因缘图记》刻本等黑白图像外,我们还可以从《鸿雪因缘图册》原画中一窥其在道光年间的风采。

二、《鸿雪因缘图册》中的半亩园

人们所知道的道光时期的半亩园大多是来自刊刻于道光二十九年(1849)的《鸿雪因缘图记》刻本以及光绪十年上海点石斋石印本,之后道光刻本又由北京古籍出版影印本,該影印本流传较广。除此以外,《鸿雪因缘图记》刻本的原本,即《鸿雪因缘图册》,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册页为左右对开式,一画一文,右页为画,左页为文,画为兼工带写的设色国画,书法为娟秀的小楷。该套册页体量大,共二百四十幅字、二百四十张画,绘画之精美、文字之秀雅、文史之丰富,实属难得的精品。

在这套册页中麟庆用细致的文笔来描绘自己的住宅——半亩园,并请画家根据文字一一绘图,相关的篇幅有《半亩营园》《双仙贺厦》《拜石拜石》《嫏嬛藏书》《近光月》《园居成趣》《五福祭神》《退思夜读》《焕文写像》,这些篇幅并不是编排在一起的,而是根据时间先后顺序排列,当中有穿插叙述其他事件。下面就该册中涉及的半亩园建筑构造及发生的趣事加以阐述。

1.半亩营园

《半亩营园》(图1)文字篇记录的是半亩园在麟庆之前的流转,直至道光辛丑归麟庆,“命大儿崇实倩良工修复,绘园烫样,邮寄于江南,因定名曰:云荫,其旁轩曰‘拜石’,廊曰‘曝画’,阁曰‘近光’,斋曰‘退思’,亭曰‘赏春’,室曰‘凝香’,此外有‘嫏嬛妙境’‘海棠吟社’‘玲珑池馆’‘潇湘小影’‘云容石态’‘罨秀山房’诸额,均倩师友书之,随自撰云荫堂楹帖曰‘源溯白山幸相承,七叶金貂那敢问’,清风明月,居邻紫禁,好位置二十年,琴鹤愿常依,舜日尧天。又在扬购得棕竹,楹帖系梁阶平相国(名国治,浙江状元)书,曰:‘文酒聚三楹,晤对间,今今古古。烟霞藏十笏,卧游边,水水山山。’句奇而法,与园景合,因同悬之。”后麟庆再忆及三十年前在南城芥子园的做客,企慕半亩园,三十年后得到园子,感叹因缘天成,何其幸也。

从这段文字我们基本可以知道半亩园在清代的沿革以及其与麟庆的因缘,道光辛丑(1841)麟庆购得园子以后,花费巨大精力与钱财来经营园子,修复工程竣工于癸卯(1843)四月,修复装潢近两年。该年五月,麟庆从江南归,住到新宅邸——半亩园。

2.双仙贺厦

《双仙贺厦》(图2)文字篇记叙的是关于麟庆夙来与太常仙蝶有缘分的故事,此前麟庆一直见到过一只蝴蝶,直到读到文章说文庄公(德保)薨时有出现过仙蝶双飞的场景,才知道有此奇景,之后还听陈北溟说,曾到金兰畦尚书宅做客,亲眼见到双蝶飞集花下,该场景还由朱本貌描绘下来,并延请翁方纲题“太常仙蝶”四字,一时间名公巨卿争相属和。麟庆对于双蝶神之向往,己亥年(1839)是麟庆第一次看见双蝶同时出现,第二次就是在癸卯(1843)五月十有七日新宅半亩园福寿厅内。

该篇文字记载:“己亥,余偕内子凭栏看花,双蝶忽翩然来仪,内子敬献双爵,蝶一大一小,黑质黄章,金目四足,各集一爵,伸须吸饮,眷属聚观,咸夸眼福……癸卯五月十有七日,余初登新宅子福寿厅小坐,即至奎楼拜星,五福堂恭拜祖杆。福寿、五福二额皆历年所受御书也。忽僮报仙蝶现来半亩园,倒缀退思斋石洞口,正拟往观,蝶已飞来。”

篇末麟庆赋诗又以“因缘”二字结尾“蘧蘧栩栩复翩翩,载咏南华第二篇……拂柳穿花翔且集,忽来忽去总因缘。”

3.拜石拜石

《拜石拜石》(图3)文字篇描绘的是“拜石轩”,半亩园中有各种石头,有太湖、石、灵璧、英德、锦州石等,还有滇黔朱砂、水银、铜、铅各矿石,罗列在轩中,镶嵌在窗几上,还有用文石架来叠放石经石刻,墙壁上还悬挂石笛石箫。

篇中提到:“前三楹,一木假石高九尺,质系泡素,洞窍玲珑。一星石,围四尺,上勒晋卞忠贞公壶诗,成哲亲王(讳永瑆)诒晋斋跋,色黑而黝,古光可鉴。一大理石屏,高七尺,九峰嶙峋,旁镌阮云台先生点苍山作,屏即先生所赠也。又插牌一,天然云山,云中一月,影圆而白,山头有亭,四柱分明,承以檀座,座以吴匏庵、姜西溟跋,谓为山高月小,然是矣,而未画亭之妙,盖因缘在我,故画仙特绘见亭耳,因名曰见亭石,照袍笏拜之,遂颜轩曰拜石。”并题楹帖云:“湖土立翁,端推妙手,江头米老,应是知音。”点出了由于该轩以藏石为主,所以叫“拜石轩”。

篇尾还提到张诗舲、方伯(名祥河,江苏进士,时河南入觐)来园小坐,赋赠二律,以及当时麟庆在编辑《半亩园帖》,老友钱楳溪(年八十有六)寄跋识来。麟庆又寻张春岚来游,绘制了二十四景册,诗又都做了志赞。

画中除主要物品,还描绘了许多小动物,有石上的小猴、门洞下的双兔、太湖石上的两只喜鹊,生活气息自在活泼,反映出麟庆书斋生活的多样与闲适。

4.嫏嬛藏书

半亩园中的“嫏嬛妙境”也是京中著名的藏书楼。“在半亩园最后,垒石为山,顶上建小亭,用南横板作桥,下方人可通行,西面仿嫏嬛山势,开两个石洞。后轩三楹颇爽,曰:‘嫏嬛妙境’,请汤贻汾篆自集句为楹帖曰:‘万卷藏书宜子弟(黄山谷诗),一家终日在楼台(元微之诗)’。”

该篇《嫏嬛藏书》(图4)文字中记述到“癸卯闰七月,烦暑既除,乃率两儿理青箱、启行簏,检书列架其中。赐书为初印《佩文韵府》,康熙间五世祖存斋公官武英殿时,监刻书成,得赏家藏。则宋谢叠山先生所选《文章轨范》,天聪年间,始祖达公略地山东时携归者,后载存斋公手记,麟庆谨跋其末,函以香楠。余则《经》以宋版《诗》《书》《易》为最,煦斋师赠。《史》以元版《文献通考》为优,文雨畦给谏(名丕,满洲,诸生)赠。《子》以旧本文中《鹖冠》二卷为古,李书仙布艺(名广爱,江苏人,业书贾)赠。《集》以万花楼所刻《文选》为工,查生青华(名人渶,浙江人,官知县)赠。逸书有日本国十三种,程小葵(名洪溥,安徽商籍职员)赠。统计八万五千余卷,盖萃六七世之收藏,数十年所贻赠,而后得此亦云富有。”

该篇文字记述了嫏嬛妙境在半亩园的位置,以及麟庆家六七世的藏书概况,麟庆为当时藏书大家,并编有《嫏嬛妙境藏书目录》四卷,麟庆在该目录的序言中描述了编写此目情形:“余营半亩园成,择爽垲处藏书而言其庐曰嫏嬛妙境,盖有慕于晋张华轶事而与寓世守青箱之志也。书以圣祖仁皇帝颁发《佩文韵府》暨先世相传宋版《文章轨范》为最,其余师友赠贻与自购者,统计八万余卷。”这里的叙述与《嫏嬛妙境》文字中的叙述几乎不差。“岁乙巳(道光二十五年),家居养疴,暇日率二子崇实、崇厚检旧箧、庋新架,坐擁自娱。所惜卷帙浩繁,每难探手而得。因仿《四库全书》例,析经、史、子、集四门,标签以显。签分四色:经黄、史青、子绿、集白,架以黄山谷诗‘万卷藏书宜子弟’七字为号,有余则分贮别室,随编《书目》。每类首列御制及钦定书,尊王也;次列先人撰述,尊祖也;又次列师长著作,尊师也;其他人诗文,余为弁言,与余诗文序,载明卷数,注明架所,请年家子胡岫桐(世华)于丙午(道光二十六年)夏缮成四册,俾得按籍以稽。”

包括麟庆的后代,完颜景贤,崇厚次孙,后来也成为了清末民国初首屈一指的图书和艺术品鉴藏家,近代大藏书家邓邦述、傅增湘、袁克文、张元济、章钰都曾提到完颜景贤(景朴孙)。他所藏清钞本《皇朝大臣纪盛八卷》,就是麟庆辑纂的,上钤有“琅嬛妙境”朱文印,又半亩园藏书签题,其家所藏稿本。

5.近光佇月

《近光佇月》(图5)篇文字记到:“‘近光阁’在平台上,为半亩园最高处,以其可望紫禁城大内门楼、琼岛白塔、景山寿皇殿并中峰顶‘万春’‘观妙’‘辑芳’‘周赏’‘富览’等五亭,故名……台广丈有咫,长倍之。南有松,生石洞上,传系笠翁手植。其西石磴三折,即来路。入洞再转,为退思斋……对斋为偃月门,院有海棠二,西轩为海棠吟社……东出为曝画廊,廊及退思斋,顶即平台也。台上宜于清晓。”由文字可判断,画面右上方的房间为“近光阁”,“近光阁”前方有一平台,狭长,南头有两棵松树,据说是李渔亲手所植,平台的西边有三折石台阶,通过台阶可上下平台。下到地面,入假山洞,转弯为退思斋。平台下方西轩为海棠吟社,东边为曝画廊。图像描绘的是清风明月之时,麟庆及家眷在平台上饮酒,两位女儿抚琴、歌姬起舞、听琴赏月,眺望紫禁、北海、景山的场景,感叹阖家团圆大欢喜,紫禁琼楼不胜寒。

6.园居成趣

《园居成趣》(图6)篇记:“时园中花果,有海棠、苹婆、石榴、核桃、枣、梨、柿、杏,并葡萄二架,一巨者在西南隅,旁倚方亭,前临流水、小桥,后植修竹,间以石坊,旧额‘潇湘小影’,余集禊帖为联曰:‘寄兴于山亭水曲,得趣在虚竹幽兰。’不数武,墙阴静处,有亭如扇面式,颜曰‘小憩’,题楹帖云:‘得三隅法,是一转机。’七月杪,綠阴成幄,紫实垂珠,偶携幼女,佛芸保童孙嵩祝盘桓其下,会雨骤至,女乃束莲壳作渔翁像,剥枣为磨,引孙嬉笑……既而雨过虹见,云曰摩荡半霁半淫,横亘连蜷,晕成蜀锦。女问雅名,举诗云‘(虫+带)蝀骚歌挈二,白虎谓之天弓。’”

该篇描绘了园子里花果丰硕,绿树成荫,并有小桥流水,假山方亭,闲时休憩片刻,七月,绿荫成幄,紫藤盛开,忽遇降雨,雨过虹见,麟庆与儿孙共赏美景、赋诗作乐。

7.五福祭神

《五福祭神》(图7)篇记述:“道光二十有五年(1845),岁次乙巳,麟庆年五十五岁,蒙恩,居家调理腿疾。秋八月,夙恙就痊,只以腿弱,未敢请安,而精神已复。并因两儿崇实、崇厚连获科第,长孙嵩祝出痘平安,七月又举第三孙,命名华祝,发愿祭神于宅内五福堂。其名五福者,则以官总督时,叠邀御书福字之赐,摹其五,永迓嘉祥也,爰蠲吉日,选牺牲,前期命长媳造醴酒,打洒糕……”

此处的五福堂在《双仙贺厦》篇中出现过一次,为五福堂外立面,《五福祭神》图中描绘的是五福堂内场景,画面中刻画祭祀礼器完备、翔实,《五福祭神》文中所记述的祭祀过程也非常繁复,在此不赘述。

8.退思夜读

《退思夜读》(图8)篇记:“退思斋在半亩园海棠吟社之南,后倚石山有洞可出,前三楹面北,内一楹独拓东牖,夏借石气而凉,冬得晨光则暖。余之家居养疴也,自夏徂秋,每坐此读《名山志》以当卧游,读《水经注》以资博览。八月夜,篝灯展卷,忽闻有声自西南来,心为之动,起视中庭,凉月初弦,玉绳低耿,回顾童子垂头而睡,与欧阳子赋境宛合。伫立移时,夜气渐重,仍闭户挑灯,再读检得汉《诸葛武侯诫子书》,读至‘非淡泊无以名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句,忆少时壮志未除,每谓天下事业,功名悉成于动,岂‘淡静’二字所能该,迄今阅历仕途三十余年始悟……偶有所见,援笔记之。童子欠伸,报漏已传丁矣,乃掩卷出退思斋,归燕寝。”

该篇道出了退思斋的位置,画面中的退思斋朝画外的这一面为东窗,其南面为假山石,可结合图1、图5看,从这个角度画退思斋,可以体现文中所述“面北内一楹,独拓东牖,夏借石气而凉,冬得晨光则暖。”由于退思斋冬暖夏凉,所以麟庆居家养病期间,经常在此读书。

9.焕文写像

《焕文写像》(图9)文字篇记:“贺焕文名世魁,顺天大兴人也。道光四年(1824),因禧仲藩尚书(名恩,宗室)荐,恭绘御容松凉夏健图,称旨,供奉如意馆,加六品衔,又恭绘皇太后圣容,拜蟒缎、荷包等赐。十年,逆回平,行献俘礼,有旨:着贺世魁在午门楼上观看绘图。随绘御前大臣,太保大学士杨威勇公长龄(蒙古生员,卒谥文襄)等五十二功臣像。御题藏之紫光阁。寻又奉绘平定回疆战图十幅,镂以铜版,颁赐大臣,麟庆拜领一分。由是,世魁之名倾动京外,无不得一画为幸,且下笔有神,每图不过时许,以视他名手,或半日或一日方成者,又奚能仰对。殿陛森严之际哉,计供直凡十三年,以目疾引退,壬寅夏(1842)来游淮浦,癸卯(1843)同舟北归,闰七月,余承命于役东河,焕文来送,邀陈朗斋同坐,玲珑池馆流云槎上,焕文起而言曰:‘在淮时,知君防堵治绩,并闻每抚所藏明开平王宝剑自慨,兹鸿雪因缘第三集又将告成,请绘珥貂佩剑像为冠,一以表公之忠赤,一以抒魁之别忱。’遂立而执版传神,顷刻图就,余揖谢讵。逾年,焕文竟归道山矣,朗斋伤良友之殁,请作绘像图为殿以志缘。此外,前后以书画从游者,马秋药、张船山(张问陶)、盛甫山、邵百一四先生,那长松侍卫、盛子履广文、廖裴舟、朱青立、虞步青、周豹臣、李梅生五布衣,振之舅氏、畹香外弟、六舟、醉琴(山东大明湖道士)。铁笔则董小池、黄楚桥、程蘅衫合并志之。”

该篇为第三集最后一篇,该篇点明地点在玲珑池馆,贺世魁为麟庆写像,“请绘珥貂佩剑像为冠”顷刻图就。按照文中所说“朗斋伤良友之殁,请作绘像图为殿以志缘”,意思是请把贺世魁为麟庆图绘的小像的场景画成图放在第三集最后以作纪念。

贺世魁,生卒年不详,由于其高超的写实画像技巧被道光皇帝赞许而留在如意馆供奉,《造办处清档·如意馆》记录“闰七月十六日库掌常明、太监武进忠来说:总管内务府大臣禧恩面奉谕旨:画画人贺世魁自八月起照如意馆画画人每月着赏给钱粮、公费银六两,不必入馆当差,毋支给口分米石。钦此”。之后,贺世魁逐渐取代沈振麟的地位,成为宫中为皇族画像的主笔。此年为道光四年,供值十三年后,以目疾引退。道光十七年后,沈振麟才重新回到画御容像第一主笔的位置。

陈鉴,字朗斋,甘泉人(今江苏扬州),工花鸟,以画麟庆见亭河帅《鸿雪因缘图》付梓,遂有名。

图10为《鸿雪因缘图册》第三集第一册开头第一张画,落款为“内廷如意馆六品供奉贺世魁恭绘”,钤“臣贺世魁”“内廷供奉”。此画应该就是《焕文写像》文字篇中提到的贺世魁在半亩园当场为麟庆所绘珥貂佩剑像。如果这张就是文中所提到的画,此时壬寅(道光二十二年,1842)闰七月,麟庆应当是五十一岁。不知为何,《鸿雪因缘图记》刻本中,第三集首的麟庆像并非以此张画为底本刊刻而成,而是落款依然是“贺世魁”的另一张麟庆五十三岁(1844)小像(图11)。

上文中提到“逾年,焕文竟归道山矣,朗斋伤良友之殁,请作绘像图为殿以志缘。”“逾年”有几种解释:1.亦作“年”。2.谓时间超过一年。3.一年以后:第二年。4.经历年岁。目前因为贺世魁生卒年不可考,所以只能作推测,此处“逾年”如果是按第二年理解,也就是1842年后的一年,即1843年,贺世魁去世。如果是这样,贺世魁不可能再为其画像,故刻本中此像应当是托名以纪念贺世魁;如果“逾年”按时间超过一年理解,那贺世魁有可能又为麟庆创作了一幅五十三岁时的画像,此幅画像的原本不知在何处,如果存世,或许能获知作者为谁。刻本为何不用这张已经完成的披红斗篷的像,猜测可能是绘制时间(1842年闰七月),麟庆仍为江南河道总督,而当年的十一月,由于鸦片战争,英吉利军舰驶入长江,道光命麟庆筹办淮、扬防务以保运河河道,但在秋季,黄河在淮安府桃源县崔镇决口,好在漕船回程,改由中河灌塘济运,通行无误,还是造成很大的损失。后道光帝顾念麟庆办理防务及协助漕运辛劳,仅予革职,免罪。原画(图10)中画的是麟庆治水时披风帽的画像,刻本中(图11)画的是麟庆顶戴一品花翎的画像,更为正式。麟庆在《鸿雪因缘图册》(图12)及《鸿雪因缘图记》(图13)中的小照自题中写到“最大海水,最好家山。持节防堵,著屐游观。抚三尺剑以寄志,披一品衣而息肩。”这应当是他授意描绘更加正式的一品官服画像的缘由。

册页中的这九篇纪文及图画,基本勾勒出了麟庆时期半亩园的景象与生活。第三集图画的大部分作者为陈朗斋,陈朗斋也经常跟随麟庆四处探访,并对景写生。这九篇文字及图画基本勾勒除了半亩园的建筑结构及屋宇器物陈设,可以看到麟庆生活的方方面面、所思所想以及可以部分还原李渔所构建园子的美学意蕴。

三、《鸿雪因缘图册》原画与《鸿雪因缘图记》刻本中的木刻版画

《鸿雪因缘图记》木刻版画是根据《鸿雪因缘图册》刻板、印刷制成,据《鸿雪因缘图册》第三集末,崇实、崇厚在《鸿雪因缘图记叙》中提到的“先君自叙生平梗概,凡所阅历,每事必制一记,每记即绘一图,自髫年以迄终身,共成三集,计二百四十帧。初、二集脱稿于南河节署,门下士取付剞劂。时以图帙缜密,未得镌手,故只刊纪文,未刊图画,似不合‘图记’命名之义。第三集脱稿于家,居之丙午,是年秋,先君弃养,遂绝笔。”“先君幕客陈朗斋者,自京师归扬州,以画稿半出其手,爰嘱见匠江南,合初、二、三集图记,重锓阅两寒暑而蒇事……道光二十九年(1849)岁在乙酉秋七月,男崇实、崇厚敬识。”由此可见,《鸿雪因缘图记》第一次刊刻只初集、二集,除了每集开头的麟庆小像,并未有其他的图画,后面的纪文都未配插图。直到道光二十九年,才让陈朗斋到江南找到刻工,把初集、二集、三集的配图都刻制出来,合集印刷出版。

《鸿雪因缘图册》原画是属于兼工带写的细笔中国画,每开绘制都属精心之作。在现代印刷术诞生之前,印刷成书需要先制成木刻版画,再印刷。在刻制木板时,刻工会根据底本进行加工,把画面元素转化为线条,再刻制木板。由于《鸿雪因缘图册》画面本身非常细致、内容繁多,刻工在版画语言转换时,定会进行一定的精简,如此一来,必然会丢失一部分画面信息。并且,《鸿雪因缘图记》木刻版画由于是黑白印刷,而原作属于设色画,颜色丰富,当转换成黑白版画时,失去了丰富的色彩,也会丢失一些原本画面上的信息

比如《鸿雪因缘图记》(刻本)中《半亩营园》(图14)一图中,與图1相比,主要建筑物正堂及六角门上的牌匾信息都缺失了,正堂牌匾为“云荫堂”,六角门牌匾为“半亩园”,以及“云荫堂”后院中的假山石和亭子都被省略了,以及堂前的石狮子形状的太湖石在刻本中似乎看不出形状,院中的柳树的树叶也被省略,只剩光秃秃的枝条。

《拜石拜石》(图15)文中提到“一星石,围四尺,上勒晋卞忠贞公壶诗,成哲亲王(讳永瑆)诒晋斋跋,色黑而黝,古光可鉴。”“一大理石屏,高七尺,九峰嶙峋,旁镌阮云台先生点苍山作,屏即先生所赠也。又插牌一,天然云山,云中一月,影圆而白。山头有亭,四柱分明,承以檀座,座以吴匏庵、姜西溟跋,谓为山高月小,然是矣,而未画亭之妙,盖因缘在我,故画仙特绘见亭耳,因名曰见亭石,照袍笏拜之,遂颜轩曰拜石。”《拜石拜石》原画中的星石可以看到是黑色的,似可发光,大理石屏风可领略九峰嶙峋、巍峨大山的气象,除此以外,还可以看清各物的材质,且原画中建筑匾额上有“拜石”二字,上文中提到的许多点缀生活气息的小动物,也都在版画中略去或减少。

上文中提到,麟庆因仿《四库全书》例,析经、史、子、集四门,标签以显。签分四色:经黄、史青、子绿、集白,架以黄山谷诗“万卷藏书宜子弟”七字为号,有余则分贮别室,随编《书目》。在原画中可以看到这些书籍的函套外观分黄、青、绿、白色,以及该间房间的牌匾上有篆书“嫏嬛妙境”四字以及楹联“万卷藏书宜子孙,一家终日在楼台”。这些信息在版画里也同样是被省略了(图16)。

再如《园居成趣》(图17)一图,原文“时园中花果,有海棠、苹婆、石榴、核桃、枣、梨、柿、杏,并葡萄二架,一巨者在西南隅,旁倚方亭,前临流水、小桥,后植修竹,间以石坊,旧额‘潇湘小影’,余集禊帖为联曰:‘寄兴于山亭水曲,得趣在虚竹幽兰。’”原画在右侧假山石后的石坊额上标出了具体的地点名称,即“潇湘小影”,而刻本图中未有牌匾文字。原画中的彩虹有色彩及光晕的表现,更好地表现了原文中“雨过虹见,横亘连蜷,晕成蜀锦”的文义。以及“七月杪,绿阴成幄,紫实垂珠”这些在原画中都有真实地体现,绿荫成片、紫藤花开,这些在刻本中被简化了。

诸如此类,不一一列举。不过,由于当时没有现代印刷技术,木刻版画印刷成书,再刊布传播,都不失为传播文化的一种有效途径,在这种途径下,麟庆的事迹为更多人所知道,他的治水政绩、探访古迹山川等雅事都被流散得更广。

综上所述,《鸿雪因缘图记册》在历史价值、艺术价值上不言而喻,此文仅就麟庆住宅半亩园为切入点,还原半亩园在道光年间的景象,浅谈其历史与绘画价值,该套图册还涉及山川、古迹、风土、民俗、河防、水利、监务等等,方方面面都值得好好品味,留待进一步研究。

徐小蕾 中国国家博物馆

(责任编辑:李红娟)

猜你喜欢
因缘道光
一道光
道光玩弹弓
Qinghu: Glorious Trade Town on Silk Road
论高等教育学与教育学的“因缘”
《相宗络索》笺解续一
从《心经》看佛教的“空”观念
瘦身TIPS,在夏天瘦成一道光
“二拍”中的爱情宿命
前后三鼎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