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劳动教育

2022-07-15 02:41徐红钰
北京教育·普教版 2022年4期
关键词:人教版计数劳动

徐红钰

《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生劳动教育的意见》指出:“除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外,其他课程结合学科、专业特点,有机融入劳动教育内容。”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渗透劳动教育呢?

1.运用教材中的劳动素材,渗透“劳动树德”

人教版数学教材中提供了丰富的劳动教育情境和素材,如一年级上册的“老奶奶喂鸡”、一年级下册的“小朋友参加植树”等,这些劳动教育素材涉及的勞动种类和劳动者非常丰富,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教师在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这些资源,让学生明白,劳动不仅创造了物质财富,也创造了精神财富,强化劳动观念,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价值观。

2.挖掘劳动中的数学文化,渗透“劳动增智”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我们可以结合教学内容适当介绍数学史料以及数学思想和数学的应用价值,渗透劳动启迪智慧、劳动创造文明的教育。例如,在人教版一年级上册“11-20各数的认识”一课中,在教材主题图的基础上增加了“古人计数”主题情境图,让学生模仿古人用手指头数羊,数到10后,手指头不够用了,由此思考新的计数单位是怎样产生的。这样,学生不仅知道10后面的数是11,体验到了“数(shù)源于数(shǔ)”,而且感受了十进制的起源,培养了数感。

我们的教学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数,也要渗透自然数的产生与发展过程。从“基本数觉→数数阶段→实物计数→手指计数→符号计数”这一过程看出,人类在漫长的生产劳动中创造了文明,潜移默化地进行“以劳增智”的教育。

3.开展设计与操作性数学活动,渗透“劳动育美”

教师要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的数学之美,渗透劳动创造美的教育。例如,教学人教版一年级下册“认识平面图形”一课,首先通过让学生观察衣服图案及明明家的墙砖图案等来引入教学,先让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了解生活中的这些图案里有他们学习过的基本图形,感受数学来源于生活并与现实生活密不可分。之后,让学生创作许多独特的图案。这种情境创设,锻炼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及表达能力,使学生在欣赏美、感受美的基础上表现美、创造美。

在数学教学中融入劳动教育,一要把握好尺度,从教学需要、学生实际等出发,让劳动真正成为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二要注意角度,融合劳动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数学教学,教师要从“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重角度寻找最佳融合点;三要创新方法,融合劳动教育的重点应该是让学生在劳动中获得发展,教师要创新融合方法,让学生能够获得多方面的发展。

本文系北京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2020年度一般课题“推进多学科融合的‘劳动+’课程,促进小学生全面发展”(课题编号:CDDB2020304)结题成果

编辑 _ 于萍

猜你喜欢
人教版计数劳动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古人计数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递归计数的六种方式
古代的计数方法
热爱劳动
基于历史中“人”的历史叙事——以人教版《清朝君主专制的强化》为例
这样“计数”不恼人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
人教版“两极世界的形成”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