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2022-07-15 04:43周文科
经济研究导刊 2022年18期
关键词:人才培养模式高校

周文科

摘 要:在新的时代环境下,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已经成为学校教育体系中备受关注的一个重点问题。从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现实状况来看,地方高校应把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困惑,并通过改变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式和推动产教融合、创新性发展等途径,打造以教学目标为引领、以校企合作为基本形式、以市场需求为实际导向的人才培养模式,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可以获得学习能力的提升,在完善我国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基础上,实现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为社会培养高素质人工智能专业人才。

关键词: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8.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18-0149-03

在信息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人工智能的发展逐渐成了社会各界所关注的焦点。人工智能在给生产生活带来诸多方便的同时,也推动了我国人才培养的创新性发展。作为高校管理者,在推动人工智能领域专业人才培养的同时也要积极地推动教师教育教学能力的提升和地方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感受到人工智能对我国社会发展和经济进步的重要影响,并以自身的实际行动促进人工智能专业的发展完善。同时,随着产教融合理念的发展,加强校企合作已成为当前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发展的重要方向。地方高校教师也要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为我国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理念

实现地方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高校管理者和教师都应当落实主体责任,并推动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的高水平发展。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通过高校、企业和政府共同参与到人才培养过程中,学校可以培养出更符合市场需求的专业人才。当然,这需要企业高校以及政府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并推动人才培养系统稳定的协同发展,在符合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实现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

(一)产教融合理念

产教融合理念是实现新时期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校化的必然要求。作为一种通过学校和企业之间教育共享和资源共享的模式,产教融合理念可以推动职业与教育的高水平发展,在满足市场需求的基础上创新高校人才培养的方式,也能确保高校为企业输送源源不断的创新型人才。产教融合理念要求高校以雄厚的科研实力和教育资源为支撑,同时成为推动企业生产发展的技术力量,这在促进企业各方面发展的同时,也给高校教育教学水的提升带来了帮助。

(二)校企合作原则

校企合作原则要求高校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要关注到人才培养的最终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进而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培养人才,使学生能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而市场作为检验人才优秀与否的重要试金石,要想提高高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就必须制定相关的行业人才标准,学校依靠这一标准进行人才培养,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获得更大的进步,只有以行业标准为依托,学生才能在学校里获得市场所需的职业资格及技术技能。因此,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课程内容的选择上都应考虑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要求,相关的行业标准为依托培养学生。在校企合作稳步推进的背景下,高校应发挥人才培养主体的作用,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能力和综合水平。因此,高校要严格贯彻落实基于市场发展形势制定的教学标准,在抓住人工智能市场发展主流趋势的基础上调整教育教学内容,适应企业转型和升级的基本要求,以创新驱动为重点,实现创新性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培养要求[1]。同时,高校要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应以政府制定的行业标准为着力点,关注人才在未来工作中的价值及作用,提高人才培养的科学性和合理性,并为学生的就业以及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更优质的保障。

二、地方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现状

在当前阶段,许多高校已经关注到了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高水平发展的意义,也在以市场需求和政策导向为依托,推动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但是从地方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状况来看,许多学校的人才培养模式依旧存在问题。

(一)校企合作模式的意義不明显

在学校和企业对接水平日益提升的基础上,许多学校致力于通过推动校企合作模式的发展,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共同育人及资源共享。这一系列的合作活动给学生的人工智能专业学习带来了许多的正面影响,学校也可以围绕企业的生产需求和发展需要开展相关的教育教学活动,这种人才培养模式在发挥学校的人才优势和企业资金技术优势的同时,实现了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2]。同时,一些学校也通过校企合作的模式,让学生亲身参与企业生产的全过程,感受到人工智能在现代经济体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从而实现专业素养的提升。但是一些学校对人工智能专业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的认知不清,没有关注到学生的职业素质与实习之间的关系,这就导致了校企合作流于形式,没有将其深入到课堂,教师和企业管理者之间的交流相对较少,无法掌握行业前沿理论,这也影响了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尚未形成体系

订单化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指企业根据自身的发展需求和生产需要与高校签订培养协议,而高校则根据企业的实际需求为其培养具有高水平且能力对口的专业型人才。在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引导下,高校学生可以参与到企业的招工过程之中,在毕业之后也解决了就业问题,可直接进入企业工作。这种教育模式和人才培养方案,提高了地方高校人工智能教育的针对性。但是许多学校尽管实施了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但关于人工智能专业与企业之间的联系并没有比较深入的探索,这就导致教学内容仍然存在盲目性,在签订订单之后,学生往往对自己的未来充满希望,而在接触人工智能这一领域之后,却会对订单式的人才培养模式存在不满,这就影响了学生的就业和企业的人才吸引工作[3]。

(三)实习基地建设不够完善

完善的实习基地建设是提高人工智能专业学生综合素养的必然要求。对于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而言,校园内学习到的知识是具有较强理论性特征的,而在新的时代环境下,学生参与企业实习的形式应当进行创新,要通过完善实习基地建设形成以高校教学为主以企业实习为辅的学工交替教学模式,强化学生的实践能力。从现阶段企业人才培养的实际情况来看,许多学校尽管在推动实习基地建设,但是学生在实习基地内往往不能获得能力的全方面提升。此外,实习基地的建设也存在着实践性不强的问题,这需要高校在未来的工作中给学生更多的自主权,按照学生的人生规划制定科学的人才培养方案并合理分配实习基地。

三、推动地方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完善的策略

推动地方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完善,需要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加强与企业之间的沟通交流,在创新人工智能理论课程设计模式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空间,让学生在学校既能学到理论知识,也能提高实践技能,为日后的工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具体而言,学校管理者和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研究。

(一)加强人工智能专业建设

学校和管理者要关注到新一轮产业变革的核心驱动力量正是人工智能,而人工智能作为一门新兴的信息技术,在新时代环境下正处于高水平发展的态势,人工智能必将引领行业未来的发展。为此,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认识到,人工智能在新材料等新兴产业集群中的应用,在深化校企合作模式的基础上,实现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和企业发展之间的有效对接,构建学校教育和企业人才需求相匹配的专业课程体系。从当前阶段人工智能专业课程设置的现实状况来看,一些学校并没有关注到学生理论知识、学习和实践技能提高之间的关系。而作为新时期的教师,应在对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有深入认识的基础上,填补人工智能专业建设方面的空白,完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体系并通过核心技术的交流,制定相关的教学标准,通过搭建技术创新平台等方式,加强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建设[4]。当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建设得以完善之后,学生的学习能力必然会获得提升。

(二)明确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明确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是实现地方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高水平发展的必然要求。在产教融合的背景下,提高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教师和相关管理者要制定科学明确的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构建起理论实践一体化的应用型课程体系,将学生的知识性内容学习和实践技能的提升相结合,为我国制造业的智能化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5]。首先,学校要推动人工智能专业特色的打造,在改变传统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体系的过程中,对人工智能专业课程进行精准定位与设计,以市场为导向制定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并将市场需求贯穿于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全过程。学校要保证课程设置的灵活性,对人工智能专业课程进行模块化的处理,在挖掘学生个性优势的同时采取专业基础课程加特色选修课程的模式形成以专业课程为基础,以拓展性内容为重点的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引导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发挥个性优势,最终实现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有效培养。

(三)推动校企合作深入发展

学校在完善人工智能专业课程设计的过程中也应当推动校企合作的深入发展。首先,学校要与政府各个部门进行沟通,尽快完善相关政策法规,落实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的具体政策,明确高校和企业在此过程中应承担的责任与义务,从而形成高校和企业相互促进的人才培养模式[6]。其次,高校应积极地与其交流,构建起高校和企业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通过完善相关政策和行业标准,并将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工作中,拓宽校企合作的深度及广度,这有助于高校人才培养模式的优化,也能为企业吸纳更多技术性人才,从而为我国人工智能事业的发展奠定基础。最后,高校要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模式深入发展的背景下努力形成协同育人、全方位育人的新格局。学校通过科研立项等方式,为学生提供创新途径,并鼓励学生发挥专业优势,帮助企业解决技术难题。企业也可以在学校里选拔优秀人才进行重点培养,作为其未来的技术骨干和管理精英。

(四)创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

创新高校人才培养体系是实现新时期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学生高水平发展的必然要求。在21世纪,我国需要同时具备创新性和专业性的人才,而对于人工智能专业的学生而言更是如此,人工智能专业的人才培养,应着眼于创新性的目标,在结合学生心理发展规律的同时,以提高实践能力和认识水平为重点整合现有资源并与企业沟通、交换意见,共同制定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的模式。学校要整合现有资源并与企业合作,共同开发课程,实现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拓宽教学实践训练和理论教学的内涵及外延,高校也要完善校内人工智能专业的实验环境,建设学生实践平台,为学生提供大量的实践机会,促进人工智能专业实用型人才的高水平培养。

学校要认识到,推动人工智能专业人才的发展需要师资力量的支撑。通过定期组织教师参与人工智能专业培训的方式,引導教师了解人工智能专业的新成果和前沿知识,学习人工智能先进理论,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能感受到人工智能领域创新性发展的意义,也可以让学生接触到最前沿的专业知识和实践技能,强化学生的创新能力,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发展潜力,打造课堂教学的新生态。这不仅是创新高校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的方式,也是推动我国高校人才培养体系创新性发展的必然要求。

结语

总而言之,实现高校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的高水平发展并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完成的事情,学校管理者和教师要认识到校企合作模式的重要意义,让学生在校园里能学到足够多的理论知识,同时通过实践锻炼提高学校人才培养的质量,以产教融合理念为重点推动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同时,加强同人工智能相关企业的交流合作,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基础上为我国人工智能产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人才,实现人才培养体系的优化,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有更大的收获。

参考文献:

[1]  刘永,胡钦晓.论人工智能教育的未来发展:基于学科建设的视角[J].中国电化教育,2020,(2):37-42.

[2]  尹睿,黄甫全,曾文婕,等.人工智能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创生智能课程[J].教育科学文摘,2019,(1):71-72.

[3]  姚玲.人工智能时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升级表征与发展路径[J].职教论坛,2019,(2):22-27.

[4]  张茂聪,张圳.我国人工智能人才状况及其培养途径[J].现代教育技术,2018,(8):19-25.

[5]  黄河燕.新工科背景下人工智能专业人才培养的认识与思考[J].中国大学教学,2019,(2):20-25.

[6]  方华,张惠.人才培养视角下人工智能专业建设的探析:以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为例[J].教育进展,2019,(5):534-539.

猜你喜欢
人才培养模式高校
校企合作下的应用型物流人才培养模式研究
提升高校官方微信公众平台传播效果的几点思考
独立学院商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索
中日高校本科生导师制的比较
试论高校党建工作中的党史教育
学研产模式下的医药英语人才培养研究
高校创新型人才培养制度的建设与思考
高校科研创新团队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