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次氯酸喷涂治疗PICC 穿刺点感染的效果研究

2022-07-15 08:06钟玲玲
中国现代医生 2022年18期
关键词:次氯酸换药创面

钟玲玲

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国际医疗中心,浙江杭州 310012

部分PICC 置管患者由于免疫力低下,化疗药物毒副反应,汗液、渗出液刺激及置管处细菌侵入等原因,极易发生穿刺点感染。穿刺点感染在临床上表现为穿刺点红肿、疼痛、皮肤组织变硬、穿刺点周围分泌物等,组患者带来不适和痛苦,治疗不当可导致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严重时甚至会危及生命。碘伏是一种高效的广谱外用消毒剂,碘离子可迅速渗入皮下组织,迅速减少创面分泌物,促进创面干燥,消除红肿,但碘伏对皮肤黏膜有一定的毒性作用。相关研究表明,次氯酸对伤口感染中常见细菌、真菌和分歧杆菌感染具有较好的杀菌效果,近年来已逐渐应用于皮肤和软组织感染的伤口处理中,临床效果较为显著。本研究对比纯次氯酸喷涂和碘伏湿敷在治疗PICC 穿刺点感染上的临床疗效,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9 年4 月~2020 年10 月浙江省立同德医院收治的64 例PICC 穿刺点感染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表现为穿刺点发红、肿胀、疼痛、皮肤组织变硬或硬结、穿刺点化脓,明确诊断为PICC 穿刺点感染,符合《血管导管相关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2021 版)》中的相关标准;②能够与医护人员沟通并积极配合治疗。排除标准:①已发生导管血流感染或合并其他严重感染者;②合并严重心脑血管疾病者、精神类疾病,无法配合完成研究者;③碘剂过敏者。

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32 例。试验组中,男17 例,女15 例,年龄23~78 岁,平均(56.29±7.18)岁,置管时间27~167 d,平均(138.39±30.67)d;对照组中,男18 例,女14 例,年龄26~76 岁,平均(56.55±7.23)岁,置管时间29~161 d,平均(136.57±31.19)d。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本研究经浙江省立同德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通过,所有入选患者均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患者采用碘伏湿敷进行治疗,采用无菌棉签将穿刺点部位的脓性分泌物清理干净后,采用洗必泰对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按照碘伏原液和生理盐水1∶1 的比例配制碘伏稀释液,将4 cm×4 cm 无菌纺纱浸湿于碘伏稀释液后湿敷在穿刺点感染部位15 min,湿敷完毕后采用无菌纱布包扎;每日换药1次,治疗疗程5 d。

试验组患者采用纯次氯酸喷涂进行治疗,采用以洗必泰对局部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后,采用纽储非(含有浓度为0.01%的纯次氯酸生理盐水)在PICC 穿刺点感染处喷涂,之后采用无菌纱布进行包扎,每日换药1 次,疗程5 d。

1.3 观察指标及评价标准

①比较两组患者的换药次数、治愈时间和治疗费用。以PICC 穿刺点红肿消失,无局部疼痛感即为治愈,治愈时间从首次诊断穿刺点感染起,直至诊断为治愈为止。②治疗5 d 后评价两组患者的感染治疗效果。显效:局部感染症状完全消失;有效:局部分泌物减少,红肿、硬结消退;无效:上述症状无改变或进一步加重。总有效率(%)=(显效+有效)例数/总例数×100%。③分别于第1、2、3、4 次换药时采用细菌培养管采集患者的创面分泌物,送检验科进行细菌培养,统计、比较两组患者的细菌转阴率,细菌转阴率(%)=(创面细菌培养有阳性转为阴性的例数)/入组时创面细菌培养阳性的例数×100%。④比较两组患者局部皮肤组织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包括皮肤灼伤、皮疹、皮炎、过敏)。

1.4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换药次数、治愈时间和治疗费用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换药次数、治愈时间和治疗费用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换药次数、治愈时间和治疗费用比较()

2.2 两组患者的感染治疗效果比较

试验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93.7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的感染治疗效果比较[n(%)]

2.3 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细菌转阴情况比较

试验组患者在第1、2、3、4 次换药时的细菌转阴率分别为28.13%、46.88%、81.25%和96.88%,均明显高于同期对照组(分别为6.25%、21.88%、56.25%和81.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的细菌转阴率比较[n(%)]

2.4 两组患者局部皮肤的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试验组局部皮肤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为3.1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8.7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4。

表4 两组患者局部皮肤的并发症发生率比较[n(%)]

3 讨论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因其有留置时间长、操作简便、可避免反复穿刺外周静脉等优势,目前被广泛应于长时间静脉输液、肠外营养支持、肿瘤化疗及各种危重症患者的临床给药治疗。然而,PICC 属于有创侵入性操作,穿刺点感染等相关并发症难以避免。

西医认为,PICC 穿刺点感染是细菌入侵穿刺点引起的局部感染,并未引起血性感染,治疗方案以局部抗感染治疗为主。碘伏湿敷作为临床治疗局部感染的常用手段,具有抗菌效果迅速、强大、持久,渗透性极强,可促进血管内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的增殖,从而能够促进创面干燥,快速消除红肿。另外,碘伏还能够在创面表层形成保护膜,保护创面不被细菌再次侵入,起到保护创面的目的。然而,碘伏容易对患者皮肤造成灼伤,加之部分患者容易对碘伏过敏,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

氯离子在来自中性粒细胞的髓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的共同作用下发生氧化反应而产生次氯酸,属于先天免疫系统的组成部分之一。作为一种新型非抗生素类的抗感染化合物,纯次氯酸具有极好的抗菌效果,不易产生耐药性,并不会对感染组织造成额外的毒副作用。近年来,纯次氯酸已逐步用治疗皮肤和软组织感染中,临床效果显著。相关研究发现,次氯酸对非结核分歧杆菌、厌氧菌、真菌等皮肤软组织常见病原菌均具有较好的杀菌活性。在杀菌过程中,次氯酸能够直接穿透微生物细胞、孢子壁和阿米巴包囊外,直接破坏细菌生物膜的同时,并不会干扰伤口上皮和成纤维细胞的正常生长,不具有细胞毒性和细胞耐药性问题,并不会对肉芽组织造成破坏,有助于伤口创面的组织再生和快速愈合。

本研究对比纯次氯酸喷涂和碘伏湿敷在治疗PICC 穿刺点感染上的临床疗效,结果表明,采用纯次氯酸喷涂治疗的患者,换药次数、治愈时间和治疗费用均明显低于采用碘伏湿敷治疗的患者,治疗总有效率、各时间点的细菌转阴率均明显高于采用碘伏湿敷治疗的患者。采用纯次氯酸喷涂治疗的患者,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碘伏湿敷者,治愈率更高,治愈速度更快。分析原因,次氯酸的抗菌范围较广,抗菌活性较强,能够在较短时间内控制局部炎症,协助细胞修复,在血管新生、肉芽组织生成、活化上皮组织细胞和促进表皮细胞生长因子转化方面能够发挥积极作用,从而使局部环境更加有利于创面愈合。

另外,本研究还对两组患者局部皮肤的并发症发生情况进行比较,结果显示,采用纯次氯酸喷涂治疗的患者的局部皮肤发症总发生率为3.13%,明显低于碘伏湿敷治疗者的18.76%。碘伏稀释液湿敷治疗PICC 穿刺点感染,容易刺激部分患者的局部皮肤,造成穿刺点局部皮肤产生灼伤、皮疹皮炎、过敏反应等并发症。这一原因也是导致其临床疗效、治愈速度劣于纯次氯酸喷涂治疗的主要原因。

综上所述,纯次氯酸喷涂在治疗PICC 穿刺点感染上优于碘伏湿敷治疗,治疗效果更好、治愈速度更快,治疗过程比较安全,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

猜你喜欢
次氯酸换药创面
Safety and feasibility of modified duct-to-mucosa pancreaticojejunostomy during pancreatoduodenectomy:A retrospective cohort study
贴膜固定法换药在压疮治疗中的应用
次氯酸水在消毒领域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多功能荧光探针用于次氯酸及微环境检测
微酸性次氯酸对番茄灰霉病和灰叶斑病的抑制作用
rn-bFGH(盖扶)对创面修复的影响
创面治疗新技术的研发与转化应用系列丛书
换药处置架在行负压引流术糖尿病足换药中的应用
加强党建 换汤又换药
“次氯酸分解的数字化实验”设计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