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2022-07-15 11:29张秀智
中国土地科学 2022年6期
关键词:资源管理方向土地

张秀智,高 赫,2,丰 雷

(1.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 100872;2.中国人民大学土地政策与制度研究中心,北京 100872)

1 问题的提出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120405)起源于原土地管理专业(020119)和土地规划与利用专业(081405),隶属于公共管理专业,多授予管理学学位或工学学位。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截至2021年12月,中国大陆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高校共有115所。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服务对象明确、专业性强,其人才培养天生具有“专门型人才”的色彩与“产学研”复合性质[1],就业集中于自然资源、住建、城市规划、房地产以及农林、交通、矿产资源等领域。

社会科学以社会服务职能为先导[1],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服务领域随国土管理实践不断革新。迈入新时代,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引领下,自然资源和空间治理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提出了新要求[2-4]。新时代需求与现行人才培养方案不匹配的矛盾主要有二[5-8]:一是学科设置争议致使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兼具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性质[9],土地科学发展与范式具备特殊性[10],依托公共管理学科易导致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特征被忽视[11],依托理工学科又难以体现政策与制度属性,故各高校未能形成相对统一的人才培养定位,培养导向因高校特色进一步撕裂。二是结合实践的应用导向不清晰。本专业旨在培养国土资源和房地产领域一线工作岗位的应用型人才,应用导向不清晰却成为普遍性问题。公共基础课多、专业课内容陈旧、实践课程薄弱问题显著[12],大类招生更进一步放大了专业基础不扎实的问题。

事实上,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根据学校特色打造,其放大自身优势、规避自身劣势现象明显,在同一专业名称下培养的人才截然不同。作为兼顾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交叉学科,现行人才培养并未能有效地将二者相融合,对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治理实践的支持明显受限,其优化迫在眉睫。

习近平在中国人民大学考察时强调:“‘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始终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13]。基于此,本文以“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纲,在总结各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布局特点、人才培养方向定位和存在问题的基础上,重点梳理了11所完整开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硕—博”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对其培养目标、核心课程和方案特点进行比较研究,进而与新时代自然资源和空间治理的中国实际与中国问题对话,为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提出建设性意见。

2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学科布局特点

2.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布局特点

在115所设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高校中,综合类和农林类高校占比超过56%,其中属于原“985工程”建设的高校有18所,属于“985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的高校有11所,属于原“211工程”建设的高校有44所。根据2017年9月三部委《关于公布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及建设学科名单的通知》,36所A类“世界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中的16所、6所B类中的4所均设立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合计占比为47.6%;在98所“世界一流学科”建设高校中,25所高校开设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占比为25.5%。

本科专业建设层面,2019年与2020年教育部“双万计划”名单中,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纳入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高校有14所,纳入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的高校有10所(表1)。其中,中国人民大学、河北地质大学和江西农业大学三所高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由省级提升至国家级。

表1 “双万计划”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名录Tab.1 List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majors in the “Double Ten Thousand Plan”

依托学院层面,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所在学院有以下10种类型:公共管理、资源环境、经济管理、地理科学、土地科学、测绘工程、地球科学、房地产、旅游管理、农林经济。其中,设置在公共管理学院内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有40个,占全部115所高校的34.7%。

2.2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层次

115所高校中培养“本科”层级人才的高校达93所,占全部高校的80.8%;具备硕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高校有78所,占全部高校的67.8%;具备博士研究生培养资格的高校有24所,占全部高校的20.9%;提供“本—硕—博”完整建制的高校有18所,占全部学校的15.7%。鉴于政府和企业的人才需求层级一般侧重于“硕士研究生层级的应用型中高级人才”,硕士研究生培养常居核心地位。

3 11所典型高校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分析

本文选取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武汉大学、吉林大学、四川大学、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和中国矿业大学11所高校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为案例进行研究

3.1 人才培养本科教学方案分析

各高校方案设计均尝试“宽口径、厚基础、专业扎实、重视课程实践”①该分析集中于专业课程,不涉及思政、语言、艺术等类别。,按照通识教育、专业教育和拓展教育三个层面进行设计,并根据院校特色进行差异化拟定,基础课与专业课情况见表2,课程模块设置见图1。

图1 土地资源管理本科专业课程模块Fig.1 Curriculum modules for undergraduate programs in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表2 11所高校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课程设置一览表Tab.2 List of undergraduate curricula of land resource management in 11 universities

(1)基础课由社会科学基础、自然科学基础和方法课三大板块构成。社会科学基础课开设频率位于前三的课程分别是经济学、管理学和公共管理学,对土地经济、土地管理和土地政策类课程提供支撑;自然科学基础课开设频率位于前三的课程分别是测量学、遥感概论、地理科学概论和土壤学(并列),对地理信息和测绘与土地工程类课程提供支撑;方法课开设频率位于前三的课程分别是地理信息系统、程序设计、数据库或统计软件应用。

(表2续)

(2)专业课由专业核心课、土地方向专业选修课、房地产方向专业选修课三大板块构成。7门专业核心课中土地管理学和地籍管理两门课程开设频率未达100%,土地经济学等5门课程则全部开设。土地方向选修课可分为空间规划实践类、土地利用工程类、土地或环境生态类、土地调查与评价等,偏向于土地管理实践;房地产方向选修课集中于房地产开发与经营、房地产金融与投资分析和建设项目管理。

(3)实践教学开设普遍但尚有不足。中国人民大学和四川大学的人才培养方案未包含专业实践教学;其他9所高校普遍开设了测量实习、土地调查与评价、土地利用规划、不动产估价实习等课程。

3.2 人才培养方向与专业课设计的对应关系分析

就人才培养方向与土地资源专业本科专业课程组群的对应关系而言,11所高校的专业教育课程可分为三种类型。

其一为公共管理本位,重视培养学生土地制度和政策分析能力的设计方案。这类方案开设完备的社会科学基础课程,除必要的测量学(地籍测量)外不开设自然科学基础课程,重视社会科学研究方法与统计学,土地制度和土地政策类课程完善,同时开设房地产方向课程。其中,除浙江大学保留部分课程及实习设计外,中国人民大学与四川大学基本放弃土地工程技术类课程,完全社会科学化。代表性高校为中国人民大学、浙江大学、四川大学,均授予管理学学位。

其二为工程技术导向,以测绘科学和地理信息为主体的设计方案。这类方案开设完备的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社会科学基础课程包括运筹学、技术经济学,重视地理信息系统和程序设计。土地方向课程完善,根据学校特色设立专门的实习和设计。以武汉大学为代表,该方案突出了遥感与测绘技术课程,有力地支撑了土地调查与土地利用,培养学生的“硬”技术。代表性高校包括武汉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吉林大学,前两所高校授予工学学位,吉林大学则授予管理学学位。

其三为土地客体导向,围绕土地理论和土地技术的设计方案。这类方案兼顾社会科学基础与自然科学基础,土地方向与房地产方向并重,课程实习与毕业设计十分扎实。这类高校的土地管理底蕴深厚、学科调动校内资源能力强,课程设计较为完备,力图使学生全面掌握土地理论和土地技术。代表性高校包括中国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华中农业大学、中国地质大学(北京)、中国矿业大学,前三所高校授予管理学学位,后两所高校授予工学学位。

3.3 当前课程设置与人才培养方案中存在的问题

从总体思路上,在“兼备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基础,解决自然资源和空间治理实践问题”导向下,上述三类方案均不能兼顾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综合性学科”与“专门型人才”或指定领域“复合型人才”的培养要求,表现为:其一,公共管理导向方案脱实向虚。课程偏重制度、政策、治理与资源配置,对学生缺乏基本技术能力培养,使其对土地的生产、生活与生态实践认识较少,为毕业生参与一线工作带来不利影响。鉴于相关高校人才培养目标是输送高级管理人才,该影响的隐患比想象更大。其二,工程技术导向方案缺乏人文社科视野。课程高度集中于具体问题的解决,缺乏必要的经济学与公共政策基础课程,容易导致学生忽视土地的复杂性,不利于深入认识土地问题,为毕业生发挥学校平台功能、参与管理工作造成不利影响。其三,土地客体导向方案缺乏深度。该方案的基础知识和方法论有所不足,单纯依靠土地客体支撑理论与技术,难以适应土地向自然资源的客体重构,对进一步的科学研究颇为不利,阻碍了相关高校强大科研实力对人才培养的支撑与转化。

基础课方面,除数学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并未就基础课程群达成共识。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三类方案的人才培养的逻辑基础与学习方法截然不同,公共管理本位和工程技术导向几乎没有相似之处,阻碍了后续合力,引致生产实践与技术制订的差距;二是基础课程尾大不掉,如第一类方案中以“组织”为研究对象的管理类课程与第二类方案中的物理、化学课程依托其各自学科门类设立,经常不是本专业、本学院教师开设,与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教学、自然资源和空间治理实践不甚相关,直接影响基础课程支撑的专业课程设计及人才培养效果。

专业课层面,同样存在理论与实践相疏远的问题。尽管各高校学科基础课程差异较大,但专业核心课程的开设较为完备,土地和房地产方向则各有侧重。值得注意的是,土地方向、房地产方向课程群内部也存在理论(如土地生态学、房地产经济学)与实践(如土地调查与评价、房地产金融与投资分析)的分野与彼此支撑,“学科基础课—专业核心课—专业方向课”可能衔接不良。具体而言,公共管理导向下的测量学与土地资源课程形同虚设,工程技术导向下的土地经济学与土地法学也流于形式,土地或房地产方向的具体实践缺乏理论支持。

总体而言问题有三:既有的自然科学基础与社会科学基础组群大而不强,作为主干不够全面、作为辅助不够精干,方法课设置不清晰;部分专业核心课程陈旧,土地方向未能就工程技术与政策制度进行进一步区分;部分高校在实践教学上有缺陷。鉴于国土资源管理实践的宏观性、复杂性和专业性,这对土地资源管理人才培养方案设计带来挑战,要求高校围绕新时代的自然资源人才需求进行课程组群的重构和专业课的精准改革。

4 基于新时代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治理的人才培养方案优化研究

4.1 为谁培养人:新时代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

我国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始终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土地资源保护与利用实践同呼吸共命运。迈入新时代,我国从重视土地资产管理和利用逐步转向自然资源的全面保护与利用,激活自然资源资产要素,国土资源管理转向合理开发利用与保护为一体的自然资源和空间治理,为高校人才培养、学科建设与教材更新等方面提出了两大挑战:

一是学科客体由土地资源向自然资源拓展,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需梳理本学科知识点并重新构建知识地图,从以广度和深度两个层面优化土地资源专业的核心教学内容;二是传统的国土资源管理向以空间规划、空间治理和实施督察一体化的全过程土地利用转变,以规划为核心的治理工具超越了既往规划师职能,这对能判别经济社会发展形势、具备强宏观掌控能力、掌握测绘、地理信息、大数据与土地工程技术等专业技术的综合性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高。

4.2 培养什么人:新时代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

新时代自然资源资产保护与管理的全新变革下,兼顾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自然资源和空间治理实践,本文认为“懂技术的高级管理人才”和“懂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应作为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的人才培养定位,实现“拓展‘土地’客体、强化‘资源’实践、变革‘管理’理念”三个目标。

首先,拓展“土地”客体回应自然资源和空间治理实践,重构人才培养基本逻辑,搭建完整的学科课程体系。“土地资源、矿产资源、海洋资源”等被统一为“自然资源”,以及“规划、管理、保护与合理利用”升级为覆盖全过程的制度体系,对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提出了新要求。从学科内容方面来看,以土地客体为核心、掌握土地理论和土地技术的“土地管理”知识体系已不再适应,要转向以“自然资源资产”管理为核心的原理、方法和技术的专业课程体系。鉴于土地客体本身内涵的拓展,自然资源和空间治理实践与“土地资源管理”之拘泥成为矛盾,“土地理论”应转换为经济学、管理学或公共政策对于自然资源客体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土地技术”作为工程技术,受客体变迁与生产力进步影响,应进一步与资源科学、测绘科学、数字信息化等技术相结合,以培养“宽口径、厚基础、跨学科”的复合型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

其次,变革“管理”理念培养“懂技术的高级管理人才”,回应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治理需求。鉴于土地资源管理转向对以自然资源和国土空间治理为核心的制度构建与治理过程,土地资源配置与管控拓展为经济学、社会学或政治学等多元视角的以自然资源(土地资源为核心)推动的经济社会发展改革实践,人才需求应为“自然资源管理与空间治理高级专门人才”,也即具备技术视野的管理人才。人才培养强调公共管理和公共政策的学科基础,以社会科学理论及研究方法为核心,在掌握自然资源要素内涵与土地制度历史逻辑及实践规律的基础上,建构基于自然资源的生产实践和空间治理导向的学科课程体系,授予管理学学位。

最后,强化“资源”实践打造“懂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服务自然资源保护与利用工程导向。鉴于土地资源转向对以空间资源为核心的多种资源,土地资源利用与保护拓展为以评价和核算为基础的各类资源开发、利用与保护,人才需求应为“资源工程与资源技术高级专门人才”,也即具备理论视野的技术人才。人才培养强调资源科学和环境生态的学科基础,以自然科学和工程技术为核心,在掌握自然资源客观存在及开发利用方法和技术的基础上,建构基于资源评估和生态环境保护与利用导向的学科课程体系,授予工学学位。

“懂技术的高级管理人才”和“懂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分别与“公共管理本位”和“工程技术导向”方案有一定联系,但既有课程群阻碍了培养计划的进一步升级,下文将进行优化讨论。

4.3 怎样培养人:优化课程群组实现教学方案改革

4.3.1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课程群组设计逻辑

专业人才培养是按照社会对不同领域和岗位的专门人才的需要[14-16],以不同领域专门人才所从事的实际工作所需的知识、素质、能力结构作为基础,组织相关课程和训练以满足相关职业要求的进程。实现“知识—能力—素质”三位一体和“理论—技术—应用”关联互补的课程体系[17],既需要人才培养方案设计者的战略思考,更需要所依托高校资源条件也即所在高校的学科体系和学科建设质量的有力支撑。

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作为向自然资源、住房保障、城市建设等领域输送人才的重要基地,其培养方案须与生态文明建设相适应,绿色、协调和共享应是主要特点:绿色在于保持客体与课程弹性,在国土实践变革中实现专业可持续发展;协调在于培养主体层次与区域分工,满足“国家—自然资源领域—区域发展”的不同层级需求;共享在于各高校互通有无,实现课程共享与校企联合,助力人才高质量公平培养。在此基础上,专业应以开放视角建设,吸纳境外一流高校相关培养方案的优点至关重要。

就专业课程方案设计而言,公共管理归属与专业本身特征必须兼顾。面向培养自然资源领域的“懂技术的高级管理人才”(以下简称“管理学方向”)和“懂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以下简称“工学方向”),专业教育课程设计既要体现包括土地理论在内的自然资源理论的传承和稳定,还要将现代公共治理理论、新一轮科技革命和技术创新下的大数据、数字产业、智慧管理等相关理论和技术课程创新性地融入到课程中,提升学生在大变局中的胜任力和适应性。

就一般性的学科建设而言,本科专业人才培养应满足“宽口径、厚基础”等原则以支持学科建设及潜在的研究生教育。但因土地资源管理的实践性,其科研与实际工作结合紧密,后续研究也需要坚实的应用方向为支撑。理顺课程组群、打通应用方向则是本科人才培养的必须之策。

4.3.2 不同学科背景下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优化

课程改革以理顺组群逻辑关系为前提,优化提升基础课程群与专业核心课,独立组建方法课程组,围绕应用方向组建个性化选修,建构“基础课—专业核心课—方法课—应用方向”的课程体系。

(1)基础课程群体现交叉科学。基础课的目标在于夯实学生的知识基础,培养学生的理论素养。土地资源管理本科教学方案的社会科学基础类课程组和自然科学基础类课程组,实现了“管理学方向”和“工学方向”的学科基础。以培养复合型专门人才为目标,管理学方向的社会科学课程组和工学方向的自然科学课程组,都应设计2~3门的交叉课程(图2),其中,管理学方向增设测量学和地理学,工学方向增设管理学、经济学和公共政策学。

图2 管理学方向和工学方向的社会科学基础课程群和自然科学基础课程群Fig.2 Social science foundation course cluster and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course cluster for management direction and engineering direction

(2)专业核心课拓展课程知识内容。专业核心课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知识。随着土地客体向自然资源客体的转变,土地资源管理专业的核心课程需要从课程内容和课程逻辑链条两个方面进行优化。课程本身内容的拓展与深化,表现为“土地”知识扩充到“自然资源”。例如,“土地资源学”拓展为容纳更多资源类型的“自然资源学”,“土地利用规划”拓展为包含城乡规划原理和技术知识在内的“国土空间规划”。同时,一门专业核心课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依据课程内容以基础课为基础建构的专业课程逻辑链条(表3)。例如,“地籍管理”的先导课包括“测量学”(或“地籍测量”)和“自然资源学”。

表3 专业核心课的课程建构逻辑Tab.3 The logic of curriculum construction of professional core courses

(3)加强方法课规划与建设。方法课是培养学生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和手段的课程。以现代治理理论和新兴技术为愿景,各高校均应加强土地资源管理本科教学方案中方法课的规划与设计,两个方向均应重视地理信息系统、遥感概论、程序设计、数据库(统计软件应用)、国土空间大数据、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统计学等方法类课程,重在培养学生的空间规划、地理信息与大数据分析能力。

(4)不同人才培养方向的课程群组设计。应从基础课、方法课和实践教学三个层面厘清人才培养路径,有机结合课程群与实践教学,重在培养学生对某一领域知识的掌握与实践,回应不同部门和不同领域对人才的需求。工学方向设置自然资源资产调查与核算、土地整治与生态修复、遥感与土地信息三个,管理学方向设置土地制度与政策、国土空间规划、住房与房地产三个方向。在此导向下,基础课、专业核心课和方法课相对稳定,重在实现本科人才培养的“宽口径、厚基础”。鉴于本科专业教育的目标是职业导向的,针对学生未来的就业方向而设计的人才能力培养方案,通过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程来实现。每个方向群由包括专业选修课和实践课程在内的3~5门课组成,学生可结合个人兴趣和科研实践需求进行选择(表4),目标是使其在掌握了扎实的理论基础、实用的方法后而习得在某一领域的工作胜任力。

表4 基于人才培养方向的课程群设计方案Tab.4 Course cluster design program based on talent training direction

此外,各高校人才培养方案因高校层级、类型而各具特色,相关设计应在一致性结论下充分考虑高校情况:一方面,高校招生质量与人才培养层级决定方案导向。部分高校为高级管理部门与企业输送人才,其培养计划需强调专业核心课的全面掌握,强化专业选修课与方法课的政策、经济与社会研究属性,实践课程可相对压缩;部分高校侧重培养一线生力军,其专业选修课的工程属性便应强化,实践课程比重应提高。另一方面,高校更加尊重自身的资源禀赋与建设条件。综合性院校应对学生潜在方向有清楚认识,在领域内鼓励适于本校学生的定位;专业类院校在充分考虑自身优势领域的基础上,强化打造一条或数条以某一就业方向为核心的“专业核心课—选修课—实践课程”路径。

5 结论与展望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由高速朝向高质量发展,生态文明建设和自然资源资产保护日趋重要,对国土空间治理和自然资源资产治理领域的高素质人才需求亦更加强烈。本文面向生态文明建设与新时代自然资源和空间治理需求,就土地资源管理专业建设概况和典型高校人才培养方案进行阐述,提出了新时代自然资源和空间治理人才培养路径,描绘了培养路线改革的目标与方案。总体上,本文就优化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得出以下两点结论:

第一,以土地资源为本,适当拓宽自然资源在专业课知识体系中的比重,建构有力支撑自然资源和空间治理实践中高级人才需求的专业课程体系。解决自然资源和空间治理实践问题,需要培养“懂技术的高级管理人才”和“懂管理的高级技术人才”。本文建构的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标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两个方向的学科基础课程群,是土地资源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基石;专业核心课和专业选修课则要以土地资源为本、适当拓展到自然资源,目的是实现新时代土地资源管理专业面向学科客体内涵重构和综合性人才需求的双重挑战。

第二,以培养复合型人才和高水平应用人才为目标,需要重视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方法课和实践课程。80%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本科生毕业后将直接走上工作岗位,从事自然资源管理相关工作。学生的就业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是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重中之重。本文结合自然资源管理需求设计了方法课和实践课程,其学分在教学方案中的占比应达到15%~20%,目标在于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硬”技术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自然资源管理的动态性,要求高校及时变革课程体系和培养体系,调整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知识地图,积极应对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对人才的需求。本文只是对自然资源与空间治理背景下的土地资源管理专业人才培养优化方案进行了初步探讨,未来自然资源管理专业建设以及该领域的人才培养逻辑和培养方案还需要进一步思考与讨论。

猜你喜欢
资源管理方向土地
2022年组稿方向
人事档案管理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作用
人力资源管理促进企业绩效提升
我爱这土地
企业人力资源管理
2021年组稿方向
2021年组稿方向
重视社保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地位和作用
对这土地爱得深沉
位置与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