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件“小事”

2022-07-17 15:48郭文红
江苏教育研究 2022年17期
关键词:女娃笔帽小事

到底是谁的笔帽?

那天,办公室里,同事们正在一起聊着今天的教学,门被悄悄打开。小男孩有些犹豫地走了进来,也不说话,静悄悄站在我的面前,完全不似平时的喧闹和神气。我转脸问道:“你是来找我的吗?”他缓缓地点点头,然后将手摊开在我的面前,掌心躺着一只精巧可爱的茄子状物品。他有些苦恼又有些委屈地说道:“我现在也不知道这个笔帽到底是谁的了……”

小家伙比较外向,说着说着音调就上去了,但他的表达并不清晰,逻辑性不强,因此听他说话,需要经常提醒他保持情绪稳定,并不断地进行判断和追问。经过一番费劲的对话,我终于大概听清了事情的原委。

原来,他手心里的这种茄子形状笔帽,母亲一共给他买了三个,前两个已经不知道丢在哪里了,现在只剩下一个了。他带来学校后,大家都很喜欢,都想拿过去把玩一番,一个前排的女同学还说自己也有同款的。

后来,他的笔帽就不见了。再后来,他的同桌发现,前排同学有个同款笔帽,还和自己的同桌偷玩,甚至还试图用物品遮挡着不让后排的他们看见。小男孩联想到自己丢失的笔帽,便上前询问,没想到反被他们说成“笔帽根本就不是你的,你那个是偷来的”。小男孩觉得很委屈,又说不过他们,感到很郁闷。

所以,他虽然奋力抢回了笔帽,但是并不能确定这个笔帽究竟是谁的,于是,便推开了办公室的门。

想听真话还是假话?

我赶紧找来他前排的两位同学询问原委。单从两人来到我面前时犹豫慌张的表情以及不敢直视我的表现,经验丰富的我已经看出了眉目。可是,接下来的事情却不是那么简单。

一开始,男娃和女娃有些紧张地沉默着,我平静地说道:“这个笔帽是谁的?是从哪儿来的?”女娃打破僵局,有些急促地说着:“是我从地上捡的。”男娃看到这样的场景,也赶紧说道:“是我从地上捡的。”我说:“既然是你们从地上捡的,其他人又都没有这个笔帽,那这个就应该是小男孩的,对吗?”两人点了点头。

我把笔帽还给小男孩,现在已经真相大白,物归原主,事情处理完毕。转念一想,如果事情就是这么简单的话,小男孩为什么对笔帽的归属那么犹豫呢?究竟是小男孩自己糊涂,还是这两个娃真的倒打了一耙,说“你那个是偷来的”?我感到还有很多细节自己不清楚。于是又问:“你们都说是自己捡的,到底是谁捡的呢?你们捡起了他的笔帽,为什么要說是他偷了你们的笔帽呢?”这两个问题一下子让两娃阵脚大乱,开始了互相推诿与否认。两个人各说各的,说辞出现严重漏洞,但有一点是相同的,他俩都坚决不承认自己说过笔帽是小男孩偷的这样的话。

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关键证人——小男孩的同桌,她的到场让事情变得清晰准确。她坚定且毫不犹豫地说:“他们两个都说的,我都听到的。”她准确地说出了两人分别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前后语境分别是什么等详细情况。可能是因为她严密的语言逻辑以及精确的情境再现,两个小娃终于低下了头不再否认。

过了一会,男娃微微斜着脑袋,瞪大了眼睛,脸上的表情中有一些倔强,有一些勇敢,似乎又有一些悲壮。他对我说:“你是想听我说真话还是假话?”

这问题把我搞得有些猝不及防,也让我有些生气——这叫什么话!难道说真话还要讲条件吗?看着眼前这张稚嫩又略带成熟的脸,我在思索着,是什么让这个孩子有这样讨价还价的想法?我迎着他的目光,坚定地回应着:“你觉得你应该说什么话呢?”

他自己没搜出来呀!

男娃似乎感受到了在这个问题上是完全没有商量余地的,便接着说道:“好吧,那我就跟你讲实话吧……”于是他和女娃便再一次对事情经过进行了描述。

原来,小男孩前几天带来的这个茄子笔帽,大家都没有见过,他俩都觉得很可爱很好玩,都非常喜欢。女娃家庭条件较好,家中平日也比较娇惯她,基本都是要什么买什么,通常同学们有什么新鲜物件,她也都是有的。看见了这个新奇的笔帽,她很自然地就说自己也有,但其实她心里很清楚自己并没有,这样就更加心痒痒的。

他俩想让小男孩给他们玩玩,男孩没有同意。于是,在一个课间,趁着小男孩不在教室,这两个同桌便把笔帽拿过去自己玩。小男孩回来后,发现笔帽不见了,便问他们,两个人都说没有看见,因为他俩已经决定分别将笔帽带回家玩两天再说。那时,女娃在男娃的提醒暗示下,已经悄悄把笔帽藏进了自己衣服一个很隐蔽的口袋里……

说到这里,女娃已经哭得梨花带雨了。但突然间,她狠狠地擦干眼泪,异常委屈地说了一句我完全没有想到的话:“我都让他搜了,是他自己没有搜出来呀!”说完这句后,她又倍感委屈地号啕大哭起来。

这句话的逻辑真让我蒙了——因为他没有搜出来,所以他找不到笔帽就不是你的责任了?这些二年级的娃啊,真不知道小脑袋里的弯弯究竟是怎么绕的。

我又好气又好笑地对她说:“他没有搜出来就说明这个笔帽是你的了吗?这完全是两回事啊!”

母亲为什么没问?

事情总算是弄清楚了,小男孩终于确信这个笔帽就是自己的,并扬眉吐气、名正言顺地拿了回去,男女小娃也再次明确不是自己的东西不能拿这一基本原则,也知道了不是凭着自己伶牙俐齿倒打一耙就可以改变物品归属的。但是,我以为整个事件反映出来的一些潜在问题,却并不是随着笔帽的物归原主就能得到解决的。

在整个事件中,还有一件比较蹊跷的事情——当女娃把可爱的笔帽揣在口袋里带回了家,在不断把玩欣赏的过程中被母亲发现。女孩很担心母亲会追问笔帽的来历,但没想到,母亲只是将笔帽放进自家的文具柜中,没再说什么,孩子这才把心放回到肚子里。

过了一天,女娃又偷偷从家里的文具柜中拿出这个可爱的笔帽,带到学校来给同桌玩。同桌原本也是打算带回家去玩的,可实在忍不住喜爱之情,又怕被后排的物主发现,便将手伸进抽屉偷偷玩,没承想还是被后排同学发现并报告了……

听娃说到这里,我对女娃母亲的做法感到不解,明明已经看到了不属于自家孩子的物品,为啥什么也没说就放进文具柜了呢?带着疑惑联系了女娃母亲后,母亲是这样解释的:娃很喜欢那些新奇的小玩意,家里对娃的要求基本也是有求必应,导致家中的这些新奇东西太多,母亲一时间也难以分辨物品是不是自己家的。还有,在平时的生活中,娃也会带回来一些别的孩子的东西,说是好朋友之间互相交换得到的。正因为这种情况不止一次发生过,因此她也就疏忽了。

教育无小事!

女娃母亲在与我沟通之后,不仅主动与对方家长联系,还带着自己的孩子一起给小男孩买了礼物表示歉意。男娃的母亲也发来信息,告知已经严肃教育孩子绝对不可以不经别人同意就随便拿他人的物品,并让娃写下了道歉信。在笔帽的主人收到两位同学真诚的道歉之后,他的母亲也真诚地送给几位同学每人一套漂亮的笔帽。事情到此圆满结束了。

但不知为啥,我却总还有一些隐隐的担心,因为这件事情我感觉三个小朋友都还存在着需要继续关注的地方:小男孩需要提升的是自己认知方面的敏感度以及言语表达能力;女娃需要解决自己喜欢的东西是不是“必须得到”这个问题,以及对物品归属权的认知纠偏;男娃的成熟度最高,语言表达能力最强,但那句“你是想听我说真话还是假话?”,总让我感觉还有很多需要去了解……

笔帽这件事,看上去不过就是低年级孩子的一次寻常小纠纷,但如果教师真的就只把它当成一次常见的小纠纷,可能就失去了一次深度教育的机会。对于一个称职又敏锐的教育者来说,任何一件小事可能都蕴含着深刻的教育问题,而所有抽象的教育理念都是通过一件件小事呈现出来的。通过对这些小事的层层剥茧抽丝,我们会接近教育的真谛,并且逐渐走进孩子的心灵。

教育无小事,事事皆育人。深以为然!

(郭文红,南京市芳草园小学)

猜你喜欢
女娃笔帽小事
关于发型这件小事
小事
一件小事,两种态度
笔帽上的小孔
女儿们的永生
精卫填海
精卫填海
笔头和笔帽
生活那点小事
笔帽潜水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