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服务乡村振兴在包装设计课程中的实践

2022-07-17 12:07李永慧
绿色包装 2022年6期
关键词:农产品服务课程

李永慧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济南 250014)

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乡村振兴科技创新行动计划(2018-2022年)》中指出,要坚持服务导向,聚焦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中的重大需求,优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推进产教融合[1]。高校应主动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大学生应胸怀家园,勇于担当,用所学知识深入生活,发挥高校优势,发挥专业特长,为乡村振兴提供服务支撑,加快农村现代化,积极推进学科优势与乡村振兴相结合,用先进的设计理念和技术服务乡村。

设计作为产业的驱动力量、文化的生动表征,应展现出深厚的文化底蕴、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强烈的时代精神。包装设计课程学生应对地方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提出新的策略,从形式创新、品牌化构建、信息化建设等方面加强对地方特色农产品包装设计的重视[2]。

1 包装设计课程与服务民生

包装设计课程是有目的地对产品包装的结构、形态和视觉传达的设计,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专业课程。要求学生具有较宽的专业视野、理性的思维和艺术的表达能力。近年来高校包装设计课程越来越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理论联系实际是包装设计的教学宗旨。该课程主要目的是使学生系统化的解决产品包装问题,亟待与社会、职业、行业需求对接,从而提升包装设计的人才培养质量和水平。

山东工艺美术学院一直践行设计服务民生,学校在服务“三农”和区域经济发展中,也一直在发挥高校设计创新优势和人才资源优势。不断用艺术和设计的力量,解决乡村振兴中的实际问题,为乡村振兴作出实质性贡献。文化发展上,坚持文化自信,增强人民精神力量,设计助力创新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社会发展上,推动乡村振兴,设计凸显民生主题;生态建设上,设计推动可持续发展。通过设计介入,改善民生状况,提高民众生活质量,培养设计人才,培养有情怀、有责任、懂生活的设计师[3]。

2 农产品包装设计服务乡村振兴

乡村是自然、社会、经济特征的地域综合体。乡村建设引入设计服务旨在于专业设计者引导村民共同创造价值,构建美丽乡村建设共同愿景[4]。设计服务于农业、农村和农民,应因地制宜发展乡村特色农产品产业,设计彰显时代精神、国货国潮中文化的赋能作用、数字经济中创意研发机制的全面转变、生态回归趋势下持续探索的环保主题,以及围绕一系列民生热点形成的具体生活优化方案等[5]。

2.1 加强农产品品牌建设

现今大部分农产品还处在被动包装状态之下,产品没有品牌,农产品包装同质化严重。在包装设计课程中重点强调建设农产品品牌,旨在提升农特产品品牌标识创新和包装水平,助力打造农产品精品品牌,提升品牌传播效应,打造更具品质化、品牌化的农产品,扩大市场占有率,推进消费帮扶提档升级。比如“掌生谷粒”是台湾农业的百年品牌,品牌善于向内深入探索,以精致而细腻的手法创造农产品附加价值,他们卖的不仅是米,还有中国的农业文化,台湾人的生活态度、劳作方式、情感与民间艺术。

2.2 突出地域文化内涵

如今大部分农产品的文化属性不强。应善于发现和挖掘本土历史文化与当地特色资源,包括剪纸、刺绣、雕刻、泥塑、编织、漆艺、瓷器等乡村独特的文化资源。民间艺术的视觉形象和造型格式蕴含了丰富的文化历史信息,表达了人民群众的心理、愿望、信仰和道德观念。包装设计学生助力地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在尊重当地文化、保留当地传统的基础上,运用创新的方式方法,找准传统工艺与现代生活的结合点,通过新奇创意包装打造出特色品牌。

2.3 加速迭代创新

随着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和审美能力的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要求体现出了多样化的特点,对包装要求越来越高。包装设计已由保护和使用功能上升到商品推销战略新阶段。因此,要注重对农产品包装进行迭代创新,包装设计中创新性的信息传达可使农产品有更好的社会效应和生命力。如图1的大米包装设计,不论从造型、材质还是色彩,都和普通大米包装有很大的差异性,在货架上可以快速引起消费者的注意。

图1 大米包装

在包装设计课程中引进乡村振兴项目,以特色农副产品包装升级为主题进行创意设计和表达,教学与市场接轨,注重学生对包装设计创意的开拓,可充分展现学生扎实的专业实践能力。以精心设计的外包装与消费者产生情感共鸣,培育品牌,拓展市场。

3 包装设计服务乡村振兴课程实践

3.1 推进课程思政

在包装设计课程中引入农产品包装项目,有助于落实课程中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重点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文化自信。

将农产品包装设计项目带进课堂,学生在课题实践过程中锤炼专业本领,培养热爱人民、热爱劳动的情怀,树立主动服务国家乡村振兴战略意识,埋下勇担责任与使命的种子,可以有效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帮助其更好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同时在课程中引导学生详细调查农产品背后的农村现状、地域特色与民俗文化,深入挖掘地域历史、民俗文化、非物质文化遗产、红色文化等信息。充分调研的同时拓宽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文化自信,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性和创造性进一步提高。以沂蒙公社山楂卷包装(图2)为例,沂蒙公社山楂品牌策划组巧妙嫁接公社文化背后为人民服务的美好印象,让人们体味到过去无添加的朴实味道,同时“沂蒙”二字嫁接山楂原产地,有着“革命圣地”之称的沂蒙山,让消费者感受红色文化的同时,强化品牌为人民服务(为消费者服务)的印象。

图2 沂蒙公社山楂卷包装

3.2 强化学科交叉融合

包装设计课程涉及学科较多,一般的包装设计作品都是由跨学科多知识领域的专业人才共同完成的。包装设计课程不仅包括材料、结构和工艺等科学元素,也包含美学、艺术、心理等人文元素。包装设计课程的学科交叉融合是基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改革课程体系,培养具有实践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包装设计课程融入农产品包装设计项目,学生可在实践过程中综合相关学科,深入农产品生产、加工和销售一线,详细考察农产品包装行业发展现状,梳理项目产业发展的痛点及区域特征下的难点等问题,着手策划农产品包装设计方案,在丰富的实践活动中逐渐认同乡村价值,唤起服务意识。

以生鲜农产品为例,目前市场上很多生鲜农产品销售过程中损耗较大,主要是储存物流过程中没有合适的冷藏保鲜。推动乡村冷藏保鲜设施建设有助于延长农产品市场周期,提升农产品商品化和产品溢价。也可通过技术创新实现农产品转型升级,以新疆的杏、冬枣等产品为例,这些鲜果可以通过冻干技术,保留原色原味。在对此类农产品做包装策划时,可综合以上技术条件,选择合适的包装设计方案。

3.3 引入设计思维

设计思维本质上是一系列创造性的思维活动,学生3-5人为一小组进行研究设计,要求设计调研除了资料查阅、网络调研之外,还要针对用户及相关情境展开现场调研。设计构思和方案表达可以草图、效果图及实物模型相结合,并对设计结果做评估测试。

设计项目进行过程中重点将学生引至用户视角,通过同理心去感受用户需要,能够更好的提高消费体验。学生可结合年轻人的视角做改良创新,创造新场景、开拓新市场、吸引新客群,让农副产品走进更多年轻人的生活中,从而提升农产品的品牌社会影响力。

教学目标是通过设计思维创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综合能力的提升,同时在创作过程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共情能力、统筹能力、可视化表达能力、动手能力和领导能力等,为学生进入社会阶段前打好充实的理论与实践基础。课程当中或课余时间鼓励学生参加农产品包装设计相关比赛,利用设计思维完成参赛设计作品,开拓视野的同时进一步巩固课程知识(图3)。

图3 学生参赛作品

4 结语

高校培养学生的同时要积极服务于地方,将所学知识应用于社会需求的相关领域,引领广大师生积极参与助力乡村振兴活动,提升个人能力、展现自己风采、彰显家国情怀、实践报国之行。包装设计课程中用学生的创新创意思维和专业知识真正服务农村,以优秀的包装设计提升农产品销量,助力乡村振兴,用社会实践服务青年成长,让青年的个人实践与社会公益形成有机统一。

猜你喜欢
农产品服务课程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数字图像处理课程混合式教学改革与探索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软件设计与开发实践课程探索与实践
为什么要学习HAA课程?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服务在身边 健康每一天
A—Level统计课程和AP统计课程的比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