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策略研究
——基于42家“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的实证研究

2022-07-18 02:30陈代春
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22年11期
关键词:双一流一流图书馆

陈代春

(湘潭大学 图书馆,湖南 湘潭 411105)

移动互联网时代,在信息技术和社交网络推动下,新媒体成为人们获取信息及信息传播交流的新方式。信息素养是新媒体时代图书馆用户必备的学习、工作与研究素养,作为一类核心的信息捕捉、分析与利用能力,信息素养对高校师生的日常教研与社会实践的作用更是不言而喻[1]。笔者调研了42家“双一流”建设高校(以下简称“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情况,归纳总结相关实践和创新模式,旨在使信息素养教育更广泛、更灵活地嵌入高校大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以提升大学生信息素养。

1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1.1 调查对象与方法

笔者于2020年12月—2021年3月多次访问我国42家“双一流”高校图书馆网站及其微信公众号,同时在“学堂在线”“网易公开课”“中国大学MOOC”等网络平台中检索各相关高校的信息素养课程,以调研42家“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途径与模式,掌握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总体概况和创新模式。调研中,笔者将所采集的信息用图表形式进行归类整合与统计,系统梳理现阶段各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实践和创新举措,以探索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发展对策。

1.2 总体情况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主要途径包括新生入馆教育、讲座培训及课程教学,通过“线上(网络教学平台、慕课、微课等)、线下(传统教学)、线上线下相结合”教学模式予以施行。其中嵌入式信息素养教学是指根据专业教师的需求,将文检课分段嵌入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也将其归入信息素养教学新模式予以统计。调查总体情况见表1。

1.3 结果分析

调查结果显示,有40家“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在图书馆网站设置含2个以上信息素养教育途径(新生入馆教育、讲座培训、课程教学等),占比约95%(40/42)。在新生入馆教育方面,有38家“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在图书馆网站或微信公众号平台有相关栏目设置,占比约90%(38/42)。这些高校图书馆通过读者指南、新生培训课件、视频、游戏等形式,让新生主要通过自主学习快速了解图书馆资源与服务,提升自身信息素养能力。如,北京大学图书馆的“玩转大图”、武汉大学图书馆的“拯救小布”、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的“闯关达人”等游戏形式。在培训讲座方面,42家图书馆均有开展,形式有专题讲座、预约讲座、临时讲座等。在课程教学方面,有31家“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开设了信息素养课程教学,占比73.8%(31/42)。除了传统的线下教学与培训,有的图书馆还通过网络教学平台(MOOC、学堂在线、网易公开课、腾讯会议App直播等形式)开展信息素养教学与培训。主讲老师有图书馆老师、相关院系老师和数据库商家等。新媒体环境下,“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在信息素养教育方面呈现出如下一些特点。

1.3.1 教育形式层次化。2018年,教育部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和“充分认识提升信息素养对于落实立德树人目标、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作用”[2]等理念。部分“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出现了针对不同学科、不同年级的学生开展不同层次的信息素养系列课程。如:复旦大学图书馆等专门设立信息素养教学平台,分别有针对本科生、研究生(文、理)的课程设置和医学生的医学信息检索课;同时还有根据专业教师的需求,将文检课分段嵌入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的嵌入式教学。信息素养教学平台还整合了课程教学资源,如课堂实录、视频课件、讨论课视频、微课程、课程教案、案例资源库、教学大纲、教材及参考文献等。

1.3.2 教育模式多样化。新媒体环境下,传统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受到前所未有的冲击,出现了多维度混合式的教学模式,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成为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的关键。“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中,有17家通过自购的教学平台或是腾讯会议App、QQ课堂、数据库商家的在线课堂等,开展网络教学平台的信息素养教学与培训。有17家图书馆通过微课的形式开展信息素养教育。有9家图书馆开展了嵌入式教学(见表1)。其中还有9所“双一流”高校通过“学堂在线”“网易公开课”“中国大学MOOC”等,开设了相关的信息素养课程(见表2)。

表1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现状

表2 “双一流”高校信息素养网上课程

1.3.3 信息素养教育品牌化。为使信息素养教育持续、规范化发展,赋予信息素养以全新内涵,“双一流”高校中有14家图书馆对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以特定的名称,形成该馆信息素养教育特有的品牌(见表3)。

2 新媒体环境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发展策略

我国高校图书馆开展的信息素养教育,通常以信息素养类课程作为本科生和研究生的通识教育课,辅以新生入馆教育和培训讲座作为拓展。教学模式除了传统的课程教学,还拓展了在线平台、网络直播课堂、嵌入式教学、微课等其他教育模式,但依然存在着一些不足,如较为统一的信息素养教育体系尚未形成、各高校的信息素养教育自成一体、名称栏目各异、资源开放共享性不强等。在迅速变化的信息技术与教育环境下,面对读者多样化的需求,高校图书馆应探寻适合用户行为特点的信息素养教育,借力新媒体技术环境谋求突破与创新。

表3 “双一流”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品牌

2.1 拓展信息素养教育内容

2015年,《高等教育信息素养框架》取代了《高等教育信息素养能力标准》,作为新信息环境下信息素养教育纲领性文本,指导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内容的设计和学生批判性思维的培养,促进高校信息素养教育课程的发展[3]。目前,信息素养教学课程内容出现这样的一种趋势,即从以本校图书馆的纸本资源和电子资源的检索使用为主向结合学生专业需求的信息素养优化内容资源转变,从培养学生利用图书馆和获取信息的基本能力到专业性的精准素养教育深化,如对科学研究的持续性探究、对信息的批判性使用等。

2.2 开展多样化的信息素养教育教学模式

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创新发展模式使“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方式逐步向“以学生为中心”的自主学习方式转变,不断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教学手段与方法方面,利用雨课堂、案例教学、辩论赛、翻转课堂、微课堂、超星学习通等,将信息素养教育与情境、定制相融合,以适应日益发展的信息技术以及在数字化背景下成长起来的“数字原住民”读者不断增强的信息获取需求。许多高校图书馆通过 MOOC、微课等多种形式创新图书馆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并取得了一定成效[4]。如利用超星学习通或雨课堂等,设置任务点,要求学生课前观看与所授主题相关的文档、视频,学生通过手机端随时可以观看。在课堂上引入小游戏,通过比赛、微电影、微视频等学习内容调动学生积极性,达到寓教于乐的学习效果。

2.3 重视信息素养教育移动端的应用

当前,移动学习已成为受关注的学习方式之一。通过调查42家“双一流”高校图书馆微信公众号发现,除了推介图书馆活动通知、资源介绍、数据库使用、培训预告等,有的图书馆还在微信公众号平台中设置了“新生专区”、信息素养教育、微课堂等栏目。信息素养教育结合移动设备和移动网络优势与特点,充分利用社交媒体平台,如微信、小程序、移动图书馆等,构建适合移动学习的信息素养教育资源及学习平台,如设立专门的信息素养公众号或是在图书馆的微信公众号上设立信息素养栏目及利用小程序发布信息素养学习资源,提供全媒体泛在化学习等[5]。

2.4 强化信息素养教育人才队伍建设

高校图书馆馆员是高校信息素养教育的引领者和实施者,馆员的信息素养直接影响信息素养教育水平。高校图书馆需注重人才结构的优化和合理配置,培养和引进高素质、高学历,既有协调沟通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又有较高信息素养的图书馆员,打造强大的信息素养教育人才梯队[6]。同时,也可利用本校教学资源,引入其他相关院系教授进行信息素养课程的教学,或是充分利用网络课程,加入本馆的信息素养教学内容等。

3 结束语

信息素养教育是高校图书馆工作的重要内容,也是信息化时代高等教育的重要环节,对我国高校人才培养具有重要意义。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应顺应教育信息化和新媒体技术的发展,立足高校发展与人才培养需求,融入学校学术生态,嵌入学校人才培养流程,积极利用新技术、新媒体开拓信息素养教育的创新实践[7]。总之,高校图书馆信息素养教育应开展不同的信息素养教育模式,从普及到拓展再深入,教育内容与时俱进,教育形式有主有辅,教育方法注重创新与整合。只有这样,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素养教育才会不断焕发生机与活力。

猜你喜欢
双一流一流图书馆
关注一流学科
我校获批4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
“双一流”建设如何推进
图书馆
高校“双一流”能否打破身份制
“双一流”需 从去行政化做起
去图书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