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多形式健康教育对持续动态心电图监测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影响

2022-07-19 14:03时冬玭石倩倩王文娟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13期
关键词:心电图动态护理人员

时冬玭,石倩倩,王文娟

(兰州市第一人民医院 甘肃兰州730050)

随着老龄化日益严重,老年冠心病发病率逐年增加,以心肌梗死、心律失常、心绞痛等为主要表现[1]。动态心电图是指在日常生活状态下对患者24 h或持续记录心电活动的全过程,是一种无创检查,对患者病情变化分析、用药后疗效评估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意义[2]。但老年患者理解能力、适应能力、依从性因年龄增加均有所下降,在接受持续动态心电图监测过程中,可能对准确性造成一定影响发生心电图检查伪差,说明常规健康教育在老年患者已无法达到理想效果。在互联网科技快速发展下新媒体逐渐应用于临床科室并取得良好效果,为避免心电图伪差发生、提高检查结果准确性,我们对70例持续动态心电图监测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新媒体多形式健康教育,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收治的14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冠心病相关诊断标准[3]者;②临床资料完整者;③具备基本沟通、理解能力者;④签署研究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肝、肾、脑、肺等重要脏器功能代谢障碍者;②有精神系统疾病、认知功能障碍者;③入组前参与其他临床试验者;④拒绝参加本研究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70例。研究组男37例、女33例,年龄60~78(67.95±4.38)岁;病程1~10(5.26±1.57)年;体重55~75(58.74±5.11)kg;体质量指数(BMI)(23.10±0.69)。对照组男36例、女34例,年龄61~80(59.05±4.87)岁;体重57~77(60.12±5.18)kg;BMI(23.13±0.65)。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两组均接受持续动态心电图监测。对照组给予常规健康教育,包括向患者介绍冠心病相关知识、告知持续动态心电图监测期间注意事项。研究组在常规基础上给予新媒体多形式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如下。①成立新媒体健康教育干预小组:确定新媒体干预形式,通过网络电视、微信、短视频等形式对患者进行相关健康教育。②疾病知识:指导患者关注科室微信公众号,邀请其进入微信群,并告知公众号、微信群内均有冠心病相关知识简介及动态心电图仪正确佩戴方式,采用视频的形式方便患者理解,患者对不理解、疑惑之处随时在群内询问或向护理人员了解。通过网络电视、微信、短视频的形式,播放患者佩戴动态心电图仪后不遵医嘱出现的不良后果,讲解持续动态心电图监测重要意义,加强患者认知度。③生活指导:通过网络电视、微信、短视频指导患者日常生活起居,指导其在耐受能力下进行适当运动,如有不适时立即停止,在上肢活动时注意力度避免心电图仪掉落。另外,告知患者在动态心电图监测期间应远离电源、磁场,选择防静电、宽松棉质衣物;嘱患者佩戴心电图仪前洗澡,佩戴前酒精擦拭皮肤,对胸部体毛多者进行备皮处理并擦拭1~2次,期间勿洗澡,避免液体进入心电图仪影响准确性;告知患者如贴片处发红、发痒勿自行抓挠处理,应及时询问护理人员。在监测结束后观察患者皮肤状况,如发红应指导使用爽身粉、炉甘石洗剂涂擦;如有水疱,指导其使用硼酸软膏涂擦;如有破损,指导其使用莫匹罗星软膏。④心理指导:在进行动态心电图监测前,通过网络电视、微信、短视频的形式,向患者介绍为何进行持续动态心电图监测,获取患者理解配合;在监测期间利用以上媒介转移患者注意力,缓解其焦虑、抑郁负性情绪,指导其放松心情。

1.3 评价指标 ①心电图伪差:比较两组伪ST-T、伪心律失常、记录中断、肌电干扰、基线漂移发生情况。②皮肤不适反应:比较两组红疹、发红、发痒及表皮损伤情况。③心理状况:采用汉密顿焦虑量表(HAMA)[4]评估两组干预前后焦虑状况,包括14个条目,每个条目采用0~4分5级评分法,分别表示从无症状到极重状态,以14分为划界值,总分≥14分存在焦虑,<14分无焦虑;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5]评估两组抑郁状况,共20个项目,总分乘以1.25取整数为标准分,评分>72分表示重度抑郁,63~72分表示中度抑郁,53~62分表示轻度抑郁,<53分表示无抑郁。④生活质量:采用生活质量综合评定量表(GQOLI-74)[6]评价两组干预前后生活质量,该量表包括心理、躯体、社会及物质功能4个方面共20个因子、74个条目,采用5级评分法,每个条目1~5分,总分、维度分、因子分通过公式转化其分值为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生活质量越好。

2 结果

2.1 两组心电图伪差发生情况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心电图伪差发生情况比较

2.2 两组皮肤不适反应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皮肤不适反应比较

2.3 两组干预前后HAMA、SDS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HAMA、SDS评分比较(分,

2.4 两组干预前后GQOLI-74评分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干预前后GQOLI-74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冠心病是常见心血管疾病,好发于中老年人群,严重影响患者健康及生活质量。随着社会环境变化、生活压力增加,冠心病年轻化趋势愈加明显[7]。在老年患者入院后为了解病情变化及顺利开展治疗,给予持续动态心电图监测。常规心电图记录时间短暂,疾病不发作时无法捕捉到异常心电图,在诊断某些疾病时可能出现假阴性结果显示正常心电图导致漏诊,从而延误患者病情[8]。通过动态心电图监测反映患者24 h心电活动情况,对心电异常进行评估,但持续动态心电图监测时间长,监测期间易受外界因素干扰尤其是患者自身因素影响而发生心电图伪差[9]。常规健康教育依赖于护理人员完成,但护理人员日常工作的繁忙性,使其在对患者健康教育完成中缺乏及时性、连贯性。

健康教育是临床护理工作的重要内容,通过向患者介绍疾病相关知识、指导培养健康方式以改变患者健康意识,从而提升自我管理能力[10]。受高新技术力量推动,我国新媒体发展趋向成熟且接受群体普遍,大众可随时随地接收信息,健康传播渠道、形式逐渐多样化,尤其近年来“移动互联网+医疗”模式备受青睐,其中智能手机作为重要媒介发挥重要作用。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心电图伪差发生率、皮肤不适反应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提示对持续动态心电图监测老年冠心病患者给予新媒体多形式健康教育,可减少心电图伪差、皮肤不适反应发生。分析其原因可能是护理人员通过网络电视、微信、短视频,指导患者正确佩戴心电图仪、介绍相关注意事项,通过观看视频、阅读公众号、加入微信群等方式,加深患者对自身疾病的了解程度,使患者明白接受持续动态心电图监测重要性及降低心电图伪差发生率意义。通过网络电视、微信、短视频,引导患者正确对皮肤进行护理,从而减轻因患者自行处理所造成的皮肤不适及损伤。与常规健康教育比较,新媒体式健康教育可弥补其不足,护理人员无法随时随地了解动态心电图监测情况,但通过微信为患者提供咨询、解答疑惑;另外,新媒体式健康教育促进护理人员综合能力提升,同时促进护患关系发展[11]。冠心病患者可能受疾病及医护沟通不畅影响导致心理压力加重,从而出现紧张、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12]。另外,在患者动态心电图监测过程中皮肤出现红疹、发红、发痒会干扰休息从而影响情绪,因此,应注重心理干预。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研究组HAMA、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提示对持续动态心电图监测老年冠心病患者给予新媒体多形式健康教育,改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有利于稳定患者病情。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GQOLI-74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提示对持续动态心电图监测老年冠心病患者给予新媒体多形式健康教育,可提高其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对持续动态心电图监测老年冠心病患者实施新媒体多形式健康教育,可降低患者心电图伪差和皮肤不适反应发生率,有效改善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从而提高生活质量。

猜你喜欢
心电图动态护理人员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动态心电图与常规心电图诊断冠心病的应用
国内动态
心电图机检定方法分析及简化
《思考心电图之176》
探讨新型冠状病毒肺炎隔离病区护理人员希望水平、心理健康及其影响因素
《思考心电图之174》
护理管理者如何保护和调节护士的身心健康
脑外科护理人员必须加强自我保护及预防护理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