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

2022-07-19 14:03陈少芝许颖慧肖秀琼陈洁芳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13期
关键词:无缝经皮心肌

陈少芝,许颖慧,肖秀琼,陈洁芳

(汕头市潮阳区大峰医院 广东汕头515154)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是一类常见的心血管系统疾病,其临床表现多为心绞痛、心动过速等症状,且具有发病急骤、病情进展快等特点[1]。若患者未能采取及时有效的治疗措施,随着病情进展,可出现心室游离壁栓塞、室壁瘤形成等并发症,严重威胁其生活质量及生命安全[2]。现阶段,在临床救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时,主要采取传统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诊救治护理,其在一定程度上可缩短急救时间,控制患者病情,但其在临床应用中抢救流程不规范,以至于早期再灌注治疗难以实施,从而错过最佳治疗时间[3]。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是一种新型的护理模式,其主要是通过多学科医务人员无缝链接式协同进行救治,从而缩短救治延迟时间,提高临床预后效果,临床常用于治疗重型颅脑损伤、重症中暑等疾病[4]。本研究旨在探讨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的应用效果,以便寻找出更有效的护理方案。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2019年9月1日~2021年3月31日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诊断标准:以《2015中国急诊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临床实践指南(二)——诊断篇》[5]中相关诊断标准作为参考。纳入标准:①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者,且经影像学及心肌坏死血清标志物检查确诊者;②患者或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同意;③伴有心绞痛、心动过速等症状者;④有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指征者。排除标准:①院前经静脉溶栓治疗者;②合并肝、肾等功能严重异常者;③病情不稳定而影响再灌注疗效者;④不接受本研究护理方案者;⑤抢救之前死亡者。根据入院时间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男20例、女10例,年龄45~70(58.25±5.48)岁;梗死类型:ST抬高26例,非ST抬高4例;病变血管数:单支11例,多支19例;梗死部位:前壁12例,非前壁18例;合并症:高血压9例,高胆固醇血症10例,糖尿病11例;心肌肌钙蛋白I 4~17(10.58±2.57)ng/ml。观察组男21例、女9例,年龄46~71(58.26±5.45)岁;梗死类型:ST抬高27例,非ST抬高3例;病变血管数:单支12例,多支18例;梗死部位:前壁11例,非前壁19例;合并症:高血压10例,高胆固醇血症11例,糖尿病9例;心肌肌钙蛋白I 5~17(10.56±2.52)ng/ml。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审核并批准。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传统院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诊救治护理,即接诊、心电监护、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术前准备等。观察组实施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具体内容如下。①院前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抢救组织管理。组建院前专科救治护理团队,成员有心血管专科护士、“120”急救护士、护士长、心导管室护士等,并对院前专科救治护理团队成员进行培训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救理论、网络医院救治、急救技能等内容,并将院前急救流程进行优化,重点关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处置,此外,还需要制订急救绿色通道(快捷、有效),使急救结果、院前急救措施、患者一般资料填写、其他护理内容规范化,从而减少院前院内交接时发生遗漏重要病情等情况,且有利于院内护士根据患者实际情况继续展开抢救措施。②急救信息网络管理系统建立。当收到“120”指挥系统拨打的急救电话后,院内护士需要联系报警人,并询问患者发病情况及相关信息,院前医护人员根据患者情况做好相应的急救准备;医护人员使用信息管理系统,向医院传播救护车行程动态情况及急救现场的患者信息,以便院内对患者急救动态进行追踪;院前急救护士在转回途中可通过网络急救系统密切联系院内,实时向院内联网的电脑上传输患者的初步检测结果,心内科医生据此可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信息,以便对救护车内的“120”急救医护人员展开持续抢救进行指导。③院前急救护理干预。当院外急救护士抵达现场后,需要及时评估患者病情,并遵医嘱予以急救处理(服用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此外,对救护车上的患者给予血氧、血压监测、心电图检查、心电监护等措施,并检测快速肌钙蛋白I,同时向院内及时告知患者信息,以便及时通知各科室(心血管科、急诊科、心导管室)做好抢救准备,缩短急救延迟时间。转运期间护理人员需要对患者及家属讲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的相关内容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效果、意义等,以便缩短患者及家属关于治疗知情同意时间,改善其心理状态。④院内抢救护理。在接诊患者后,心血管科护士需要与“120”急救护士快速交接及协助医生进行复诊,从而确定最佳的治疗方法。在此期间,需要对患者的心电变化、并发症等情况进行密切监测,以便及时解决突发状况,若患者需要与实施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需要立即与导管室护士联系,使导管护士提前做好术前准备。此外,选择急救绿色通道,服务模式采取先抢救后付费,同时协同医生完成术前相关工作(如签手术知情同意等)。⑤ 心导管室护理。导管室护士须在收到通知后20 min内启动导管室,并做好术前准备、术中准备(用药、抢救药物配备等)。此外,导管室与心血管科医生共同开展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在术中密切监测患者生命体征(心电图、呼吸等)及并发症(恶性心律失常、心包填塞等)发生情况。手术完成后可将患者送入重症加强护理病房。两组均于急救期间进行护理,并于护理后3个月进行随访。

1.3 观察指标 ①统计两组各个阶段的救治时间,主要包括到达医院至球囊扩张开通血管时间、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时间、到院经心血管专科转诊至导管室时间(转诊时间)情况。②统计两组护士的工作效率,主要包括从告知患者及家属需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至手术知情同意书签署的时间(获取知情同意时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术前准备时间、护士到达导管室时间、抢救技能合格率情况。③统计两组预后情况,主要包括护理后3个月心功能指标: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情况,检测方法使用心功能检测仪。④统计两组护理满意度、住院期间存活情况,护理后3个月通过使用我院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评分量表评估满意度情况,其中护理满意度评分总分100分,81~100分为满意、61~80分为一般、0~60分为不满意。

2 结果

2.1 两组各个阶段救治时间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各个阶段救治时间比较

2.2 两组护士工作效率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护士工作效率比较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住院期间存活情况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满意度、住院期间存活情况比较[例(%)]

2.4 两组预后情况情况比较 见表4。

表4 两组预后情况比较

3 讨论

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主要是因心肌耗量增加、冠状动脉痉挛等因素导致机体出现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血管痉挛等症状,进而引发心肌急性缺血或坏死的一系列症状[6]。开通梗死相关动脉的时间越早病死率越低,患者的心肌功能改善、心脏重塑越有效[7]。传统院内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急诊救治护理主要是通过多科室救治或单科室独立救治的方式进行救治患者,因此,其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原因在于多科室救治易导致衔接不当,从而延误救治时机,单科室救治则易导致预后不佳[8]。

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主要是通过结合院前急救、院内抢救、网络信息传递、专科救护等方面开展救治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的一种护理新模式,其可协调不同管理部门的格局,使救护工作环环相扣,进而提高救护服务效率,争取抢救时间,降低病死率,提高预后效果[9]。本研究结果显示,观察组到达医院至球囊扩张开通血管时间、首次医疗接触到球囊扩张时间、转诊时间、护士获取知情同意时间、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术前准备时间、到达导管室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抢救技能合格率、护理后3个月满意度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住院期间存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护理满意度及护士工作效率,且住院期间存活率高,与赵阳等[10]研究结果相符。LVEDD、LVEF均为反映机体心功能状态的敏感指标,其中LVEDD主要是指左心室舒张末期前后的直径,其水平升高表明患者的心室增大,心功能损伤,进而加重病情[11];LVEF主要是指心脏每搏射出量在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中的占比,其水平升高提示患者的心肌收缩能力增强,其病情好转[12]。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主要是通过缩短抢救时间,提高护士工作效率,使患者在较短时间内完成开通血管等相关救治,进而可减少心肌受损、坏死面积,改善心肌能量代谢,促进近远期心脏功能恢复,提高预后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3个月,观察组LVEDD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LVEF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表明全程无缝链接式护理应用于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患者中,可有效改善心功能,且效果显著。

猜你喜欢
无缝经皮心肌
经皮迷走神经刺激对抑制控制的调节机制*
让农民工培训与就业“无缝对接”
经皮耳迷走神经刺激抗抑郁胆碱能机制的探讨
超声诊断心肌淀粉样变性伴心力衰竭1例
经皮椎体成形术中快速取出残留骨水泥柱2例报道
探究房建施工中大体积混凝土无缝技术探究
CCTA联合静息心肌灌注对PCI术后的评估价值
高盐肥胖心肌重构防治有新策略
天衣无缝/画龙点睛
查出“心肌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