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模式对糖尿病患儿血糖控制及临床效果的影响

2022-07-19 14:03张英莉付成燕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13期
关键词:循证低血糖血糖

张英莉,马 燕,刁 敏,付成燕

(山东第一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山东泰安271000)

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的糖代谢障碍性疾病,其中血糖升高、胰岛素分泌不足及胰岛素抵抗为主要病理特点,以多食、多饮、多尿、消瘦等为主要临床症状。儿童糖尿病以1型最为常见,且儿童的临床表现较成人严重[1]。糖尿病病因复杂多样,目前研究认为,小儿糖尿病受遗传因素影响,其他外界因素及饮食习惯的作用也是重要诱因。由于儿童糖尿病的早期症状十分隐匿,容易被大多数罹患糖尿病的儿童及家长忽视,直到表现明显的“三高一低”症状后才被诊断为糖尿病。另外,小儿机体弱,治疗配合度、依从性、自我调节能力差,不能忍受长期、反复的血糖监测及用药治疗,这些因素均可以导致儿童糖尿病治疗棘手、预后不良,病程长而治疗不当的患儿可以影响生长发育[2]。有报道显示,儿童糖尿病治疗期间的护理措施对患儿的血糖水平影响较大[3]。为此,在临床治疗儿童糖尿病过程中应该辅以针对性护理干预措施,目的在于有效控制患儿的血糖水平和减少并发症的发生[4]。近年来,循证护理的临床应用逐渐增多,该护理模式是通过检索文献来获得最新、权威的护理干预对策,再结合临床实际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护理干预方式,获得最佳的护理质量,是临床护理决策依据的过程[5-7]。2020年6月1日~2022年1月31日,我们对36例糖尿病患儿采用循证护理模式,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同期我院收治的72例糖尿病患儿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糖尿病检验诊断报告模式专家共识》[8]的诊断标准者;②在本研究前未接受其他治疗者;③病历资料齐全者;④家属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合并其他遗传性、先天性疾病者;②对研究涉及药物过敏者;③合并恶性肿瘤、重要器官合并先天性畸形等者;④罹患其他严重疾病,重要脏器功能障碍、衰竭者;⑤治疗配合度、依从性均较差或随访期间失联者;⑥存在认知、精神、心理障碍者。本研究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儿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6例。对照组男20例、女16例,年龄4~15(7.5±2.5)岁;观察组男21例、女15例,年龄4~14(7.3±2.6)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糖尿病常规护理,主要包血糖监测,实时报告患儿血糖危急值,随时调整胰岛素、二甲双胍、格列毗嗪等药物剂量。指导患儿及家长如何用药,告知出现低血糖时的症状及报告方法,告诉家长患儿一旦岀现低血糖的症状,可以先口服糖水、果汁等,严重者需要遵医嘱输注高渗糖溶液。做好小儿用药监护。指导家长为患儿配制合理的饮食,监督其食物摄入量。向家长介绍1型糖尿病的相关科普知识,以提高家长对儿童糖尿病的认知,做好心理准备,更好地配合临床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循证护理模式,具体内容如下。①循证问题:循证小组针对目前糖尿病护理管理的情况,讨论后提出如下问题:诱发血糖升高的诱因,高血糖带来哪些风险,如何提高降糖效果及生活质量,如何降低糖尿病带来的相关并发症,如何缩短患儿住院时间等。②循证支持:根据问题使用万方数据、中国知网等学术网站搜索相应问题,关键词包括“儿童糖尿病”“循证护理”“1型糖尿病”“糖尿病并发症”等,找到对应的糖尿病护理相关文章15篇,结合本组患儿的实际情况,借鉴其中安全可行的循证护理措施,提出科学、合理的护理方案。③循证应用:首先成立循证护理小组,由1名副护士长担任组长,成员包括2名主管护师及4名护士。组长负责培训小组成员,培训内容包括:监测患儿血糖水平,根据情况每日测量3~5次,以便及时了解血糖水平及病情转归,及时与医生沟通、调整治疗方案。除了合理使用胰岛素降糖治疗外,还需要控制患儿饮食,以高蛋白、粗纤维饮食为主,避免升高血糖的食物摄入。为患儿安排合理运动,以提高机体免疫力,尽可能做一些简单的体育活动,运动量遵循患儿的耐受度。另外,在治疗期间保持患儿的口腔卫生,降低口腔感染风险。

1.3 观察指标 ①比较两组干预前、干预2周后血糖控制情况,包括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糖化血红蛋白水平。②记录两组低血糖发生情况。③采用满意度调查问卷对大龄患儿及家长的护理满意度进行调查,得分>90分为非常满意、75~89分为基本满意、<75分为不满意。满意度(%)=(非常满意例数+基本满意例数)/总例数×100%。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干预前后血糖水平比较

2.2 两组低血糖发生情况比较 观察组无低血糖症状发生,对照组发生低血糖4例(1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235,P=0.040)。

2.3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满意度比较

3 讨论

儿童糖尿病是儿内科常见的慢性消耗性疾病,临床分为1型与2型2种类型,儿童以1型糖尿病最常见,多发于5~8岁的儿童。患儿由于年龄小,治疗配合度、用药依从性均较差,不能忍受长期、反复的血糖监测,容易产生逆反心理。有研究显示,儿童发病主要受到遗传因素的影响[9]。儿童糖尿病早期无明显症状而导致该病难以早期确诊,延误治疗时机。儿童糖尿病如果治疗不及时会引发酮症酸中毒、休克、昏迷等严重并发症,甚至导致患儿死亡,给家庭带来严重伤害[10]。有学者认为,对糖尿病患儿给予科学、全面、合理的护理方法,有助于控制血糖[11]。糖尿病患儿较成人的治疗更为棘手,胰岛素用量需要严格控制[12]。近年来,随着循证医学的逐渐普及,循证护理已成为护理学发展的必然趋势。本研究为帮助患儿获得理想的血糖控制效果,实施循证护理干预。通过循证结果并结合患儿的实际情况而实施,其最大优点是采取的护理措施均通过查阅文献资料进行论证,保障护理措施的有效性、针对性。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观察组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及血清糖化血红蛋白均低于对照组(P<0.01),说明循证护理模式能有效控制血糖水平,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示循证护理模式用于糖尿病患儿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分析原因:循证护理能最大限度地满足患儿的护理诉求,更加严格地控制用药和饮食,最终取得满意的护理效果,与蔡子奕等[13]研究结果一致。观察组低血糖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未出现酮症酸中毒、休克、昏迷等并发症,说明循证护理中的健康教育可以有效性控制血糖水平。观察组护理满意率高于对照组(P<0.05),提示循证护理模式有助于增加患儿及家长信任度、改善护患关系、减少护患纠纷、提升服务质量和医院的社会形象,进一步证实循证护理的有效性、专业性、针对性更高。此外循证护理作为一种新的护理模式,有利于培养护士终身学习的习惯,应用最新研究成果,适时调整护理策略,使护理措施能适应疾病变化的特点,对控制和稳定患儿的血糖水平、提升家长糖尿病防治知识具有切实作用,值得今后进一步研究。

猜你喜欢
循证低血糖血糖
细嚼慢咽,对减肥和控血糖有用么
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一吃饺子血糖就飙升,怎么办?
您对低血糖的这些看法 原来都是错的
居家监测血糖需要“4注意”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诊烧伤患者中的价值
《循证护理》稿约
糖友,当心低血糖突袭
糖尿病患者当心酒后低血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