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共同养育理论为基础的行为与认知健康教育对初产妇母乳喂养的影响

2022-07-19 14:03郑明娟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13期
关键词:养育初产妇母乳喂养

孙 燕,郑明娟,周 萍

(苏州市立医院东区 江苏苏州 215000)

相关临床研究表明,早期母乳喂养不仅会促进母亲机体的快速恢复,还能增强新生儿对外界的免疫力,促进生长发育,降低新生儿疾病率和病死率[1]。但有研究显示,2013年经过调查和统计,新生儿纯母乳喂养率均有20.8%,而仅有19.5%的新生儿纯母乳喂养到1岁,与《中国儿童发展刚要》《国民营养计划》相关母乳喂养目标仍存在较大差距,而初产妇母乳喂养在多种因素的影响下母乳喂养率仍较低[2]。因此,在初产妇母乳喂养的同时,实施科学、有效及系统的干预措施,对提高母乳喂养率,促进新生儿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意义。2018年2月1日~2021年2月28日,我们对40例初产妇实施以共同养育理论为基础的行为与认知健康教育,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取同期在本院分娩的80例初产妇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产妇为单胎妊娠;②分娩前各项检查结果、各项指标均正常者;③婴儿月龄<12个月;④出生孕周37~42周;⑤出生体重2500~4000 g者;⑥产妇初次分娩,乳房发育良好;⑦无母乳喂养的禁忌证者;⑧产妇认知功能正常,能够进行正常的沟通和交流;⑨产妇及家属对本研究内容均知情了解,并签订知情同意书;⑩本研究在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同意和批准下实施。排除标准:①合并妊娠并发症和产后并发症者;②具有母乳喂养禁忌者,如传染病急性期、长期使用慢性药物、半乳糖血症;③双胎妊娠或多胎妊娠者;④既往进行过母乳喂养者;⑤合并机体较严重心脏病者;⑥产后出现严重的抑郁者;⑦既往精神病病史或家族精神病病史,无法进行正常沟通者。根据倾向性评分将初产妇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40例。对照组年龄(28.67±3.24)岁;分娩方式:自然分娩27例,剖宫产13例;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4例,初中、高中、中专14例,大专及以上22例。实验组年龄(28.98±3.15)岁;分娩方式:自然分娩20例,剖宫产20例;受教育程度:小学及以下6例,初中、高中、中专10例,大专及以上24例。两组年龄、分娩方式、受教育程度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实施常规健康指导。入院后,由责任护士评估产妇母乳喂养的意愿,并进行统一的母乳喂养知识教育。建立小组形式的微信群,邀请同期分娩的产妇加入微信群,以小组形式进行知识教育和技术指导,并将母乳喂养的知识推送至微信群内,嘱产妇及家属学习和掌握,至产妇入组及产后1个月后均利用微信群发动相关知识,对产妇提出的疑问,可通过微信进行回答和指导[3]。

1.2.2 实验组 实施以共同养育理论为基础的行为与认知健康教育,具体内容如下。

1.2.2.1 共同养育母乳喂养讲座 讲座在产前进行,参与者应包括产妇及配偶,讲座的主要内容以母乳喂养为主体框架,总体时间保持在1.0~1.5 h。将讲座分为5个部分:①视频讲解。播放共同养育母乳喂养的视频,视频内容主要包括共同养育的意义和重要作用,母乳喂养中父亲造成的不良影响,视频中可穿插共同育儿的经验、技巧、方法等,并分享持续母乳喂养过程中的感受。②母乳喂养持续及原因。通过查阅文献、实践研究评估,为产妇讲解母乳喂养时间及原因,WHO研究结果表明,为了促进婴儿生长、发育,保证机体健康,在其出生后6个月应保持母乳喂养,6个月后在母乳喂养的基础上增加其他食物。在讲解后协助产妇制订夫妻共同养育母乳喂养指标,即保证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延长母乳喂养时间[4]。③如何成功进行母乳喂养。通过婴儿模型,由专业的护理人员进行示范,指导产妇正确的喂养体位、婴儿含接乳头姿势、操作方法,并全面分析母乳喂养过程中存在的误区,进行指导和纠正。④产后夫妻互相支持。产妇及配偶应共同学习育儿知识、母乳喂养知识,父亲可学习基础的婴儿护理,如进行背部按摩、安抚、评估进食情况,同时也可帮助产妇进行力所能及的事,保证产妇有充足的时间和精力进行母乳喂养,并根据自身掌握知识协助产妇解决母乳喂养中遇到的难题[5]。⑤沟通技巧的讲解。讲解的主要内容包括夫妻间相处沟通、婆媳间关系的协调、不良情绪的疏导、母亲和父亲角色的适应,使产妇在产后能够有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1.2.2.2 共同养育喂养图文手册 根据国外设计的母乳喂养手册内容,对本次制订的手册内容进行调整和改进,将共同养育的意义及作用加入其中,在讲座完成后,发放至产妇或家属手中,嘱其进行学习[6]。

1.2.2.3 建立产妇母乳喂养微信群 以对照组实施干预内容为基础,以小组形式将产妇配偶加入群内,在分享母乳喂养相关知识基础上定期分享共同养育知识,内容主要包括父亲如何育儿、出现丧偶式育儿因素及非暴力沟通问题。在固定时间对产妇及配偶提出的问题进行解答[7]。

1.2.3 一对一指导 产后48 h内对产妇及配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评估其对母乳喂养知识掌握、共同养育知识的了解,指导内容可包括初次与婴儿的肌肤接触、预防乳头疼痛和皲裂、母乳喂养姿势等,再次对产妇及配偶相关知识点的强化[8]。

1.2.4 微信随访 产后2周,通过微信群对产妇及配偶进行随访,评估产妇身体的恢复情况、母喂养情况、共同养育的情况及因而发育情况,若有异常情况,嘱其及时复诊或给予指导。

1.3 观察指标 比较两组产妇对母乳喂养知识的掌握度,出院时、出院4周、出院6周母乳喂养率,干预前后自我效能及共同养育质量。①自我效能:采用母乳喂养自我效能自评量表(BSES-SF)评估两组干预前后自我效能,量表包括内心活动维度、技能维度2个维度,采用Likert 5级评分法,总分范围为30~150分,产妇自我效能与得分呈正相关[9]。②共同养育质量:采用中文版简易共同养育量表(Brief-CRS)进行评估,量表包括相互支持、相互认可、相互伤害、冲突、家务分配5个维度,采用Likert 8评分,其中2项进行反向计分,总分范围为0~84分,共同养育质量与得分呈正相关[10]。

2 结果

2.1 两组对母乳喂养知识掌握度及出院后母乳喂养率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对母乳喂养知识掌握度及出院后母乳喂养率比较[例(%)]

2.2 两组干预前后BSES-SF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干预前后BSES-SF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干预前后Brief-CRS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干预前后Brief-CRS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有研究表明,母乳喂养对婴儿健康、生长发育的重要性。近年来,WHO研究显示,母乳喂养能够降低新生儿病死率,并维持机体健康至其成人。根据人口基础理论研究,婴儿在出院后6个月时间均进行纯母乳喂养,是保证其健康生长的重要条件,6个月后在母乳喂养基础上添加相应食物,保证机体营养供应[11]。虽然母乳喂养具有重要作用和意义,但部分初产妇由于对母乳喂养知识的缺乏、配偶及家庭因素,母乳喂养率不高,而在产后婴儿的异常情况也会降低产妇的自我效能,影响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因此,在初产妇产后尽早实施科学、有效的干预措施,对提高母乳喂养率具有重要作用。

以共同养育理论为基础的行为与认知健康教育是针对产妇母乳喂养的一项新型干预模式,其以共同养育理念为主要理论思想,在该理论下对产妇及配偶进行认知和行为教育和指导,强化对母乳喂养知识掌握的同时,重视共同养育理念,保证产妇产后母乳喂养的顺利进行[12]。本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对母乳喂养知识掌握度高于对照组(P<0.01);实验组出院时、出院4周、出院6周母乳喂养率高于对照组(P<0.01,P<0.05);干预后,实验组BSES-SF中内心维度、技能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与朱红丹等[13]研究结果一致,表明对产妇实施以共同养育理论为基础的行为与认知健康教育,通过共同养育母乳喂养讲座,使产妇掌握母乳喂养方法、操作流程,明确持续母乳喂养的重要意义,在共同养育理论基础上夫妻相互扶持,出现问题及时沟通,并通过发放手册,巩固育儿知识和母乳喂养知识,强化产妇对相关知识的掌握,提高母乳喂养知识掌握度同时,增加母乳喂养率[14]。本研究结果显示,干预后,实验组Brief-CRS中相互支持、相互认可、冲突、相互伤害、家务分配得分及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与秦怀雪等[15]研究结果一致。在讲座和发放手册的基础上,利用微信群、一对一指导等对产妇及配偶母乳喂养及共同养育的情况进行评估、指导和监督,使其在养育的同时学习技巧,提高共同养育的质量。

综上所述,在初产妇母乳喂养中应用以共同养育理论为基础的行为与认知健康教育,使产妇及配偶了解、掌握与母乳喂养和共同养育的知识,就诊产妇对母乳喂养的态度,促进产后夫妻之间对育儿的配合,保证产后顺利康复,促进婴儿生长发育。

猜你喜欢
养育初产妇母乳喂养
无保护会阴接生法降低初产妇会阴侧切率的效果
助产士主导疼痛管理模式在初产妇分娩中的应用分析
无保护助产在促进初产妇自然分娩中的应用效果分析
妊娠期连续细致化护理对高危妊娠初产妇不良情绪及对剖宫产率的作用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养育学堂
母乳喂养进社区
母乳喂养 好处多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