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视角下疾病多维管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

2022-07-19 14:03廖兰香廖清香童国荣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13期
关键词:循证服药精神分裂症

廖兰香,廖清香,童国荣

(江西康宁医院 江西宜春331211)

精神分裂症在精神疾病中较为常见,常伴有感知、行为、思维、情感等多方面障碍与精神活动不协调,包括幻听、妄想、思维匮乏、扩散、情感躯体被动体验等,致残率与复发率较高[1]。部分患者患病初期症状不明显,多伴有头痛、记忆力减退、失眠等现象,以精神活动逐渐消退为特征,不易引起重视,经药物治疗后可有效控制疾病复发,但多数患者缺乏服药依从性与自知力,导致其未按时服药或拒绝行康复训练,从而使病情反复发作[2-3]。另外,住院患者因受情感淡漠、内向孤僻、不合群等症状因素影响,导致其社会功能较差[4];长期管理式生活状态与外界环境、亲人朋友无法接触,也加重患者精神症状,产生对事物缺乏兴趣、思维能力下降、对自我肯定能力,减缓病情康复进程[5]。有研究表示,精神疾病康复不仅是治疗问题,还是家庭、社会、个人等多维度现象[6]。运用到精神领域的护理模式多种多样,肖剑英等[7]研究表明,团体心理治疗对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自知力具有显著优势。宋籽良等[8]研究显示,焦点解决式健康指导对患者病情稳定有一定意义。也有研究证实,团体绘画艺术干预可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阴性症状,促进其社会功能恢复[9]。本研究旨在探讨循证视角下疾病多维管理模式在精神分裂症患者护理中的应用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抽取2019年1月1日~2021年5月31日江西康宁医院精神科收治的80例精神分裂症患者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符合CCMD-3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中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标准[10]者;②住院时间≥2个月,病情稳定者;③首次发作,接受常规治疗者。排除标准:①无法准确表达自我感受者;②伴有器质性病变者;③行动障碍者;④依从性差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对照组男17例、女23例,年龄22~52(34.31±7.24)岁;病程0.5~5.0(3.12±0.77)年;婚姻状况:已婚13例,未婚21例,离异6例;受教育程度:大专以下27例,大专及以上13例。观察组男16例、女24例,年龄22~52(34.34±7.27)岁;病程0.5~5.0(3.11±0.72)年;婚姻状况:已婚15例,未婚20例,离异5例;受教育程度:大专以下25例,大专及以上15例。两组性别、年龄、病程、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等方面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已获得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所有患者均知情本研究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1.2 方法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包括药物治疗、观察病情变化、保证生活环境安全等。观察组采取循证视角下疾病多维管理模式,具体操作如下。①组建干预小组并制订干预方案:a.小组成员包括1名主任护师、1名副主任护师及5名护士,通过网络或图书馆查阅国内外精神分裂症相关护理管理模式文献;b.通过电话、微信等方式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了解患者生活习惯、疾病产生原因、现阶段病况等;c.与患者进行30 min或以上交谈,引导其倾诉内心状况,描述最真实感官与其愿望;d.将科研结果与临床经验、患者实际情况相结合,制订合理、明确的管理方案,并从个人状况、兴趣爱好、强化护理3个维度对患者进行管理。②个人状况:a.入院后,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知识教育,通过案例经验结合临床实际进行了解,使患者及家属对精神分裂症有基础的了解与认知;b.将既往不良事件包括不按照医嘱自行加减药物或停药行为导致病情加重,药物不良反应包括肠胃功能紊乱、头晕、恶心等,并告知患者及家属,调整其心理预期和对疾病认知偏差;c.通过电话、到院等方式对家属进行针对性社会心理精神教育,建议家属对患者多予以鼓励、支持、理解行为,提供良好家庭氛围;d.对患者饮食及作息进行干预,以清淡、高蛋白饮食为主,忌食高热量饮食,避免出现肥胖、高血压等状况,保持规律、充足睡眠,避免日夜颠倒或难以入睡影响大脑功能紊乱。③兴趣爱好:a.平时有阅读习惯的患者,可安排与护士共同阅读包括《扬起生活的帆》《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等正向反馈文章;b.喜欢观看电视或电影的患者,可安排观看具有生命意义及生活美好向往的电影、纪录片等,观看结束后使患者之间相互讨论、交流观后感;c.爱好听音乐的患者,可按实际情况与护理方案选择包括轻音乐、民族乐,具有轻松、欢乐、愉快感的乐曲;d.每2周进行1次表演活动,通过自我展示、护患组织舞台剧或小型晚会开展。④强化护理:a.提供安静、整洁的住院环境,每个病房适当摆放绿植,嘱患者定时浇水;b.结合典型病例选择药物依从性好、复发少的患者作为正面教材作现身说法,耐心告知患者长期服药对控制病情稳定的重要性,对药物不良发育预防详细解答,宣传精神药物特殊性,且长期服药不会引起内脏器官损害,发生后及时停药也能逐渐恢复;c.严格观察患者服药情况并记录,观察是否有不适状况,若有不良反应发生及时上报,并给予患者心理支持;d.主动与患者沟通,了解其工作性质、家庭状况、心理特征等,在情感上与患者产生共鸣,并适当表达关心与鼓励,寻找患者存在心理障碍加以针对性梳理,帮助患者减轻心理负担。⑤出院患者定期电话随访。两组均给予3个月护理。

1.3 观察指标 ①精神症状、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采用简明精神病量表(BPRS)和自知力与治疗态度问卷(ITAQ)分别对两组入院时、护理后进行评定。BPRS分数越高表示精神症状越严重[11],预调查Cronbach′s α为0.774。ITAQ由11个项目组成,每个项目为0~2分,总分为0~22分,分数越高表示患者对药物认知及服药态度越好[12],预调查Cronbach′s α为0.876。②心理健康水平: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估两组护理前后心理健康水平,包括躯体化、强迫、人际关系、抑郁、焦虑、敌对、恐怖、偏执、精神病性9个因子,共90个项目,每个项目采用0~4级评分法,分数越低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越高[13],预调查Cronbach′s α为0.862。③总体幸福感:采用总体幸福感量表(GWB)比较两组护理前后总体幸福感,包括对健康担心、精力、生活满意与兴趣、抑郁或愉快心情、对情感与行为控制、松弛与紧张共6个因子,总分0~100分,分数越高表示幸福度越高[14],预调查Cronbach′s α为0.783。

2 结果

2.1 两组入院时、护理后BPRS、ITAQ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两组入院时、护理后BPRS、ITAQ评分比较(分,

2.2 两组护理前后SCL-90评分比较 见表2。

表2 两组护理前后SCL-90评分比较(分,

2.3 两组护理前后GWB评分比较 见表3。

表3 两组护理前后GWB评分比较(分,

3 讨论

精神分裂症不仅给患者及家人带来精神压力与经济负担困扰,还对社会有一定程度的危害性[15]。长期使用药物可稳定患者病情,但多数患者存在一定程度的自知力缺陷及对药物、疾病认知不足,导致无法长期坚持服用药物,也使病情反复[16]。同时,患者长期处于与外界环境隔绝状态,缺少基本社交环境与沟通能力,面对压力时难以做出应对,可出现心理应激反应,进一步加重病情[17]。循证医学又称为实证医学,以完善设计与执行证据做出最佳决策为中心理念,与传统医学不同,循证医学不以个人经验为主导,而采用现存最佳研究结果结合个人丰富临床知识与医学理论,做出最为明确、严谨的治疗措施。多维管理模式从不同层次、不同角度、不同方位考察疾病不同因素,对其健康教育、日常行为等维度进行管理,不仅符合临床护理工作需求,还能达到疗效最大化,单一健康教育方式治疗疾病已不能满足临床需求,需要采用多元化教育方式使患者及家属接纳[18]。

本研究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BPR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ITAQ评分高于对照组(P<0.01),SCL-90各因子得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P<0.01),GWB各因子得分和总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表明循证视角下疾病多维管理模式有助于控制精神分裂症患者病情,提高自知力与幸福感。其原因在于与患者及家属沟通,了解其个人兴趣爱好与生活习惯,有助于护理人员制订针对性的护理方案,有利于提高治愈效果;查阅国内外精神分裂症疾病相关文献结合患者实际情况与护理经验,做出最佳护理决策方案,以达到最佳护理效果。入院后对患者及家属进行知识教育,可使其对疾病有正确认知,避免抵触情绪与抗拒服药行为产生;针对不良事件进行现身说法,让患者及家属对疾病治愈效果有基础了解,避免心理落差较大失去治疗信心甚至消极行为;通过电话、到院形式对家属进行针对性教育指导,可帮助家属建立共情心理,为患者提供理解、包容家庭氛围,减轻长期住院患者对外界事物抵触;调整患者饮食及作息时间,有助于稳定其激素水平,避免大脑功能紊乱,加重病情症状;为患者提供兴趣爱好活动,可在有限活动范围为其提供精力最大化输出,避免长期无事可做产生低落情绪,降低大脑思维能力;每2周1次的表演活动,可提供患者之间交流机会,加强人际关系活动,保持生活积极感。安静整洁的居住环境可平复患者焦躁情绪,对服药后患者进行严格观察,避免服药后不良反应疏忽事件发生,保证突发事件可控,不良反应发生后提供心理支持,可缓解因不良事件产生服药抗拒心理;与患者生活、心理产生共鸣,可加强其社交功能与幸福感。

猜你喜欢
循证服药精神分裂症
中老年人服药切记4不要
循证护理在上消化道出血护理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循证医学教育在麻醉临床教学中的应用
食品防腐剂治疗精神分裂症,靠谱吗
奥氮平在老年期精神分裂症患者治疗中的成效分析
饭前服药和空腹服药不是一回事儿
服药不能猛仰头
PCC0104007在精神分裂症大鼠模型中的药学研究
探讨循证护理在急诊烧伤患者中的价值
《循证护理》稿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