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位一体护理模式在学龄期哮喘患儿慢病管理中的应用

2022-07-19 14:03于向英侯艳玲王昭霞鞠海超吕玲玉
齐鲁护理杂志 2022年13期
关键词:学龄期校医哮喘

于向英,侯艳玲,王昭霞,鞠海超,吕玲玉

(威海市中心医院 山东威海264400)

哮喘是学龄期儿童常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目前我国哮喘患儿的总体控制水平不佳,严重损害其身心健康,并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和精神负担[1-2]。哮喘反复发作的特点决定患儿需得到院外持续的延伸照护,鉴于学龄期哮喘患儿具备一定的认知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我们借鉴其他学者的研究成果[3-4],建立医院-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学龄期患儿哮喘护理模式,旨在为患儿及家属提供专业、系统的哮喘管理,提高患儿自我管理水平,降低哮喘发作及减少就医次数,提高肺功能水平及生活质量。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2019年11月1日~2020年11月1日诊治的35例学龄期哮喘患儿作为研究对象。纳入标准:①均符合2016版《儿童支气管哮喘诊断与防治指南》的诊断要求[5-6];②患儿接受规范化哮喘治疗;③年龄7~12岁(1~5年级),确诊时间6~12个月者;④认知能力正常,语言表达能力良好者;⑤患儿家长知悉相关内容并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①患儿或家长有认知功能障碍;②伴有严重心、肺、肝、肾功能障碍者;③移居外地无法继续随访者。男19例、女16例,年龄7~12(7.60±0.95)岁;主要照顾者均为父母亲,家庭关系和谐,患儿父母有一方受教育程度:大学及以上27名(77.1%),初中及以下2名(5.7%),其他6名(17.2%)。本研究经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获得批准。

1.2 方法

1.2.1 实施前 2019年11月1日~2020年5月1日实施常规健康教育,向患儿及家长讲解相关知识,包括哮喘诱发因素,饮食和用药指导、常规的家庭和学校保健及哮喘急性发作时的先兆和用药,按医嘱定时进行门诊随访,病情变化随时就诊;建立“哮喘之家”微信群,由2名哮喘专科医生、2名哮喘专科护士、1名社区护理专业委员会委员和家属组成,通过微信群对患儿和家长进行指导。

1.2.2 实施后 2020年5月2日~11月1日实施三位一体护理模式,在原有干预方法基础上,通过患儿家长与班主任及校医沟通,在微信群内加入校医和班主任;编制《儿童哮喘医患沟通手册》,将哮喘病因、诱发因素、症状、治疗、危害及家居环境管理、控制与急救用药等疾病知识,采用患儿喜闻乐见的卡通形象、漂亮的小插图、简短易懂的文字进行说明,借此将哮喘疾病知识及治疗相关事项传递给患儿和家长;录制吸入治疗、峰流速仪监测、哮喘控制测试(ACT)[7]、记录哮喘日记等教育视频。通过微信群推送视频和健康教育材料并答疑解惑,群内患儿及家长之间的信息交流增强其治疗信心,强化行为,达到知信行的目的。校医与班主任、体育老师进行沟通,在座位安排、打扫值日、体育课活动等方面科学安排;通过抽查哮喘日记,与患儿进行互动式讨论,掌握哮喘控制情况,重点了解患儿在校期间哮喘发作、体育课和课间活动情况,多关注运动性哮喘患儿,嘱在校发作如何自救用药并立即报告老师,从学业和运动两个方面促进患儿加强自我健康管理。对微信群内因哮喘控制不佳、呼吸道感染、家长咨询问题的患儿,由小组成员与校医、家长沟通,允许患儿将吸入器、峰流速仪带到学校,校医利用课余时间给患儿反复口语化地示范讲解,并根据哮喘日记中需记录的项目开展针对性的讲解,确保患儿遵医嘱规范地吸入用药;小组成员与家长微信视频以解答疑问,根据患儿症状、用药情况、呼气流速峰值和ACT评分变化情况进行评估,调整用药,将治疗依从性不同结果的真实案例分享给患儿和家长,让患儿和家长深刻认识到遵医坚持治疗的益处。

1.3 评价指标 ①生活质量:采用汉化版哮喘儿童生命质量调查问卷(PAQLQ)[8]评估本组患儿实施前后生活质量,包括症状、活动及情感3个方面,共23个条目,每个维度为7分,分值越高表示患儿生活质量越高。②哮喘控制情况:采用C-ACT评估本组患儿哮喘控制情况,总分27分,≥23分为完全控制,20~22分为部分控制,≤19分表示未控制。总控制率为完全控制率+部分控制率。③比较实施前及实施6个月患儿门诊随访次数、哮喘发作次数、急诊就医与住院情况。

2 结果

2.1 实施前后本组患儿PAQLQ评分比较 见表1。

表1 实施前后本组患儿PAQLQ评分比较(分,

2.2 实施前后本组患儿哮喘控制情况比较 见表2。

表2 实施前后本组患儿哮喘控制情况比较

2.3 实施前后本组患儿门诊随访、哮喘发作、急诊就医、住院次数比较 见表3。

表3 实施前后本组患儿门诊随访、哮喘发作、急诊就医、住院次数比较(分,

3 讨论

C-ACT与PAQLQ联合具有较高的可信度,可以准确地评估患儿病情变化[9-11]。不仅为临床医生提供简单、有效的评价哮喘疗效和患儿全面健康状况的方法,且在患儿和家长填写问卷时,引导其回顾近期哮喘控制情况、哮喘发作导致痛苦和困扰,能够提高家长对规范治疗的认知,从而强化用药的依从性和规范性;专科门诊护士指导患儿及家长使用C-ACT与PAQLQ进行评价时,积极引导患儿和家长参与疾病自我评估和管理中,增强医患信任感,获得更好的健康教育效果,尤其增强自主意识较差家属的信赖,促使提高治疗依从性。

哮喘需要长期坚持规范治疗,不能单纯依靠医护人员的治疗和护理。王英杰等[12]提出以家庭为中心的教育干预,鼓励患儿、家属与医护人员合作,可以有效提高医疗资源的利用率,改善患儿自我护理能力。为更好发挥家庭自我管理功能,针对不同的家庭照护功能、家庭照护模式进行针对性分析,医护人员采取针对性干预措施和健康教育,从而既合理地分配医疗资源,又能更好地改善患儿及家庭的生活质量[13-14]。李永丽等[15]探索采用“医院-社区-家庭管理模式”加强学龄期哮喘患儿的护理,充分发挥社区医疗资源在哮喘患儿慢病管理中的作用。基于学龄期儿童认知和理解能力的局限性,且大部分时间在家庭和校园中度过,充分发挥校医保健服务角色和功能,参阅国外文献资料结合实际情况,实践医院-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哮喘患儿护理模式,以微信群为载体,校方、医护、家属和患儿建立哮喘管理关系,加强哮喘患儿自我管理教育[16]。校医培训、“哮喘之家”微信群和世界哮喘日医护人员进校园义诊活动,使校医和班主任更好地参与哮喘患儿健康教育中,发挥在校园、家庭、医院三者之间的桥梁作用,尤其对家庭照护功能欠缺和困难患儿,医护人员和校医进行沟通,联手共同弥补家庭教育不足,教师的关心、爱护能给予患儿最有力的心理和情感支持,能够加强控制哮喘发作的动机和信念,有效地控制哮喘发作,促进患儿健康成长。本研究结果显示,实施后,本组患儿PAQLQ、ACT评分均高于实施前(P<0.01),门诊随访次数低于实施前(P<0.01),说明建立医院-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学龄期患儿哮喘护理模式,与校医做好对接、培训,通过医院、学校、家庭三方的共同努力对患儿进行慢病管理,改善患儿自我管理行为,控制哮喘发作,提高生活质量,降低医疗成本。

猜你喜欢
学龄期校医哮喘
了解并远离支气管哮喘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上)
如何治疗难治性哮喘(下)
学龄期难治性肺炎支原体肺炎临床特点及危险因素分析
综合干预改善学龄期住院患儿医疗恐惧的效果
学龄前与学龄期儿童变应性鼻炎的临床表现对比分析
护理干预对学龄期哮喘儿童氧驱动雾化吸入的效果
浅谈校医在高中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校医对职校生的行为习惯的影响
校医皮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