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数学阅读习惯培养研究

2022-07-20 14:19林美金
数学学习与研究 2022年10期
关键词:阅读数学分析

林美金

【摘要】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该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如认真阅读数学概念、将数学问题中的关键信息勾画出来等,这些都是学生在阅读数学课本知识、解答数学题目时应做到和注意的地方.本文从核心素养角度分析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以引导学生有效阅读数学题目、寻找解答数学题目的关键信息,进而提升数学阅读水平.

【关键词】数学;阅读;方式;分析

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解答数学问题都应具备一定的数学阅读能力,因而加强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是数学教师的重要工作内容.同时,核心素养更为强调对学生阅读和理解素养的培养,以期通过有效阅读能力的培养促使学生从数学阅读之中获得关键信息.基于此,本文从对数学阅读重要性的分析、数学阅读习慣培养方法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学生数学阅读习惯培养的重要性

(一)提升学生的阅读质量

无论是理解数学概念还是解答数学题目,学生都需要具备一定的阅读能力,故适当的数学阅读习惯培养能够促使学生从日常阅读中学会如何去寻找有用的数学信息、理解数学概念知识.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对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非常重要.

(二)提升学生的阅读兴趣

并不是每个学生都喜欢阅读,尤其是在阅读一些复杂性和抽象性较强的数学概念知识时,学生更是望而却步,不想阅读.那么教师就要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让学生懂得怎样去阅读数学知识,从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使其敢于阅读,愿意去理解数学概念知识.

(三)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

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学生自身多花时间去寻找阅读的方法,这样学生的阅读能力才能得到真正提升.在学生阅读习惯的培养中,教师可以给予学生一定的阅读建议与方法,使学生懂得怎样去阅读,具有阅读的方向与动力,从而获得自身阅读效率的提升.因此,加强阅读能力的培养也是提升学生阅读效率的重要方法.

二、基于核心素养下的数学阅读习惯培养方法

(一)引导学生运用有效的方法标注阅读信息

对学生数学阅读习惯的培养可以先从阅读方法开始.教师可引导学生利用一些简单的数学标记符号将数学课本或者数学题目中的知识信息标记出来,从而使数学信息更加直观,提高阅读效率.比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利用线条、点、波浪等记符号将数学课本及数学题目中的关键信息标记出来,从而帮助学生更加清晰明了地阅读数学知识信息.

下面以这道初中数学例题为例说一说如何引导学生利用有效的阅读标注方法来获取题目中的关键解题信息:在矩形AOBC中,OB=4,OA=3,分别以OB,OA所在直线为x轴和y轴,建立如图1所示的平面直角坐标系,F是边BC上的一个动点(不与B,C重合),过F点的反比例函数y=kx(k>0)的图像与AC边交于点E,求证:△AOE与△BOF的面积相等.

解题分析:学生要想正确解答出数学问题,就必须学会利用有效的信息标注方法来突出题目中的各种信息和条件,为解题做好准备.如用“”标注出题目中的关键信息,如矩形AOBC、OB=4、OA=3、不与B,C重合等,从而为解题明确信息条件.

解题过程:标记题目信息后,学生可从其中获得解题思路,如根据题目中的三角形信息,得到△AOE和△FOB这两个直角三角形的底边长和高恰好就是E,F点的横坐标和纵坐标,且正好等于反比例函数的系数k,因而能快速求得结果.

解题反思:解题最为关键的一步就是弄懂题目中的数学信息,并利用有效的方法标注出数学题目的信息条件,为有效解答数学问题做好准备.如在上述题目的解答中,学生就可勾画出其中几何图形之间的关系条件,构建有效的数学解题路径.

(二)引导学生利用正确的阅读思想开展阅读

学生需要运用一定的数学思维才能读懂数学知识、数学题目.其中,学生应该在自己所学的新旧知识间构建起联系的桥梁,利用相关联的数学思维阅读数学题目、数学问题,从而全面、客观地了解数学题目,提取其中的数学信息,进而为解题提供条件.教师也应帮助学生回顾旧知识点,并从新的数学知识中寻找二者之间的联系,以更好地引导学生做好数学阅读,提升阅读效率.

如借助下面的数学问题引导学生运用联系的观点看待问题:如图2,已知l1∥l2∥l3,相邻两条平行直线间的距离相等,若等腰直角三角形ABC的三个顶点分别在这三条平行直线上,则sin α的值是多少?

解题分析:对于这道数学问题,学生需要挖掘其中的隐含条件,也需要具备联系的学习思维,学会联系自己所学的新旧知识点去解答这道数学问题.这道题中主要涉及全等三角形、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等腰直角三角形、锐角三角形函数等数学知识点,学生应该运用联系的观点去理解这道数学问题,才能全面、客观地求解出答案.

解题过程:根据数学题目中的知识点信息,学生可以创建数学知识点的链接,将所学的几何图形构建起联系,从而运用到数学问题的解答中.具体如下:

先过点A作AD⊥l1于D,过点B作BE⊥l1于E,根据同角的余角相等的性质,可以求出∠CAD=∠BCE,然后利用“角角边”的性质定理,证明△ACD和△CBE全等,从而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得到CD=BE,最后利用勾股定理求出AC,AB,由此进一步求得角α的正弦值.

解题反思:学生既要做好基础题目信息的阅读工作,又要懂得分析题目中信息所包含的数学知识点,才能从自身的数学知识网络中找到有用的知识点,从而创建数学题目条件之间的关系,进而一步步解答出问题的答案.因此,学生只有构建起数学知识点之间的关系,才能有效求出答案.

(三)引导学生开展阅读互动,提升数学阅读能力

每个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不同,故将每个学生的理解集合在一起去分析数学问题,能有效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促使学生养成阅读互动的好习惯,从而在阅读互动中提升阅读能力和效率.比如,在数学题目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就问题展开交流与互动,引导他们去分析数学题目中的信息条件,并要求他们讲一讲自己的想法,由此推进学生之间的阅读互动.

比如,教师以相交线与平行线为探讨主题,引导学生就该主题内容展开阅读交流与互动,将学生的智慧完全激发出来.教师可以围绕这个学习主题选择几道数学问题,引导学生展开知识的交流与互动,从而增强学生的阅读信心与动力.请看下面例题.

1.如图3所示,∠1和∠2是对顶角的是( ).

A

B

C

D

2.如图4,给出了过直线外一点作已知直线的平行线的方法,其依据是( ).

A.同位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B.内错角相等,两直线平行

C.同旁内角互补,两直线平行

D.两直线平行,同位角相等

3.某人在广场上练习驾驶汽车,两次拐弯后,行驶方向与原来相同,这两次拐弯的角度可能是( ).

A.第一次左拐30°,第二次右拐30°

B.第一次右拐50°,第二次左拐130°

C.第一次右拐50°,第二次右拐130°

D第一次左拐50°,第二次左拐130°

当给出上述例题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展开对题目的阅读,并让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想法,应运用哪些数学知识点来解答数学问题,由此引导学生交流其中的数学知识.同时,学生之间可以就自己忽略的信息点加以交流,互相分享阅读的经验与方式,又或者分享好的标注数学题目中关键信息的方法,由此增强学生阅读交流的信心与动力,从而让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逐渐养成积极互动、交流的好习惯.

(四)引导学生善用多种数学语言,助力理解数学问题

数学语言与语文中的语言有所不同,主要表现在数学语言表现形式的多样化.数学语言常用的有文字语言、符号语言和图表语言,学生在数学阅读过程中需要将三种语言互相转译,这个转译过程较为复杂,所以,学生对三种语言的理解、掌握及转译是数学阅读的关键.教师在课堂教学时应该重视培养学生语言互译的意识和能力.例如线性规划应用题,某工厂要在 A,B,C 三条生产线上生产手机、平板两种产品.经测算,每生产一个手机需要占用A生产线1个工时,占用B生产线3个工时;每生产一个平板需要占用B生产线2个工时,占用C生产线2个工时.而A,B,C生产线每天可用于生产这两种产品的时间分别是4个工时、18个工时、12个工时.已知一个手机的利润为300元,一个平板的利润为500元.问:工厂应当如何安排这两种产品的生产才能获得最大的利润?此题文字繁多,学生阅读量较大,怎样处理好题目中的数据是理清解题思路的关键.教师可以指导学生将所有信息列成表格,如下表.

数学阅读不同于文字阅读,数学阅读需要学生有理性思考,涉及数学抽象、逻辑推理等过程,还需要一定的计算.所以,教师在指导学生进行数学阅读时,要强调边阅读边思考,走马观花式的数学阅读是没有意义的.例如,阅读“一尺之锤,日取其半,万世不竭”时,学生应该有意识地将其转换成数学语言,即指数函数.因此,数学语言的转译能力是数学阅读的关键,也是数学理解、推理的重要过程.如何培养学生理解不同的数学语言、如何选择不同的语言进行转译,都是需要数学教师关注的问题.

(五)创设思考与表达机会,培养数学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与表达能力是相辅相成的.表达能力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能带动阅读理解能力的提升.课堂应是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平台,即使教师讲授再多,如果学生没有理解和消化知识,没有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就只是无意义的学习.教师在教学中要关注学生的交流,加深学生对知识的记忆,使学生深刻理解知识,同时调动学生的注意力和积极性.教师还要给学生留出思考的机会,因为课堂中自由讨论的时间是学生思考的关键时刻.如果教师在课上不给学生留下思考的机会,课下学生更不会主动去思考,长期下去,学生就会依赖教师的讲授,缺少深入思考的习惯,形成课堂上学生只带了“耳朵”、却没有带“脑子”听讲的习惯,最终一味依赖教师的解题思路,把数学学“死”,禁锢了学习思维.所以,教师不仅要在数学教学中创设交流表达的机会,还要在课下开展交流表达的活动.通過数学小组沙龙、数学故事分享、写数学感悟和小论文等形式,给予每个学生表达的机会.由此,教师也能时刻关注每个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的不足,从而更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个性化培养.

三、结 语

综上所述,培养学生的数学阅读习惯是一件长远的事情,而在此过程中,教师既要做好学生数学阅读问题的有效分析,也要从学生的阅读弱点出发给予适当的阅读帮助,教会他们运用正确的方法标记数学题目中的阅读信息,以及运用正确的思维来思考数学题目,由此增强学生的阅读信心,引导学生利用有效的方法阅读数学题目,使学生的数学阅读能力得到提升,养成良好的数学阅读习惯.

【参考文献】

[1]张淑贤.核心素养下数学阅读能力提升研究[J].高考,2019(12):199.

[2]石友梅.以数学阅读能力培养为导向 提升学生的核心素养[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0(9):94.

[3]王静.基于核心素养视野下的数学阅读习惯培养分析[J].中学生作文指导,2019(26):24.

[4]张国荣.探索如何让有效阅读为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助力[J].中国校外教育,2019(4):64.

猜你喜欢
阅读数学分析
隐蔽失效适航要求符合性验证分析
电力系统不平衡分析
电力系统及其自动化发展趋势分析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我为什么怕数学
数学到底有什么用?
错在哪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