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个油茶主栽品种在广东的光合特性比较

2022-07-20 09:40陈锐帆林嘉蓓奚如春
经济林研究 2022年2期
关键词:主栽净光合利用效率

张 恒,陈锐帆,林嘉蓓,奚如春,2

(1. 华南农业大学 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广东 广州 510642;2. 广东省森林植物种质创新与利用重点实验室,广东 广州 510642)

油茶Camellia oleifera是山茶科Theaceae 山茶属Camellia植物中富含油脂的物种统称,为常绿小乔木或灌木,与乌桕Triadica sebifera、油桐Vernicia fordii及核桃Juglans regia合称为我国四大木本油料植物[1-2]。油茶籽油中脂肪酸主要由油酸、亚油酸、软脂酸等组成,脂肪酸组成比例与橄榄油相似,有利于人体吸收[3]。此外油茶籽饼粕中的茶皂素还具有灭菌、杀虫和消炎等作用[4]。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和消费理念更新,我国油茶产业发展迅速。根据《全国油茶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 年)》,全国油茶产区分为最适宜栽培区、适宜栽培区和较适宜栽培区,其中最适宜栽培区包括湖南、江西、广西、浙江、福建、广东、湖北和安徽8 省(区)的292个县(市、区)的丘陵地区[4]。广东地区油茶产业发展潜力巨大。

光合参数因树种特性和环境条件等内外在原因而表现出差异性[5]。有研究结果表明,油茶光合速率日变化一般分为单峰型和双峰型,后者在午间光合速率降低,存在“午休”现象[6-7]。另外,最大净光合速率、暗呼吸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等光响应参数能反映出植物对光的适应范围及利用能力[8-9]。植物的光合特征与其生态环境密切相关,是评判植物生产力的重要指标,同时在解释其应对环境的生理生态学机制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10-12]。因此,在品种区域试验评价中,光合参数能反映品种对当地环境的适应性。目前,已有相关学者对各地方油茶主栽良种进行了光合特性研究[6-7,13],而有关各地油茶主栽品种在广东地区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鲜有报道。本试验中测定比较了19 个油茶主栽品种的光合特征,旨在为广东适生油茶品种引进提供参考。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位于广东省广州市天河区华南农业大学苗圃(113°21′26″E,23°9′26″N),属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2.1 ℃,年降水量1 500 mm。

1.2 试验材料

供试苗木均为来自各产区的2 年生嫁接苗,容器袋规格为30 cm×35 cm,栽培基质为黄心土和泥炭(体积比为3∶1)。试验材料来源及基本情况见表1。

表1 各参试油茶主栽品种的材料来源及基本情况Table 1 Sources and basic information of test materials

1.3 指标测定方法

1.3.1 光合日变化指标

2021 年8 月,选择晴朗天气的6:00—18:00,选取完整、无病虫害的正常功能叶,使用LI-6400XT 便携式光合仪进行测定,测定参数包括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胞间CO2浓度(Ci)、叶温下蒸汽压亏缺(Vpdl)、光合有效辐射(PAR)、大气CO2浓度(Ca)、大气温度(Ta)、大气相对湿度(RH)等。每参试品种测定3 株,每隔2 h 测定1 次,重复5 次读数,取平均值。计算水分利用效率(RWUE)。

1.3.2 光响应曲线

2021 年7 月,选择晴朗天气的8:30—11:30,选取完整、无病虫害的正常功能叶,使用LI-6400XT 便携式光合仪的红蓝光源叶室进行测定。参比室CO2摩尔分数设定为400 μmol/mol,叶室温度设为(25±1)℃,气体流速设定为500 μmol/s。光合有效辐射(PAR)梯度设定为2 100、1 800、1 500、1 200、900、600、400、200、100、75、50、25、0 mol/(m2·s)。每参试品种测定3 株。采用Farquhar 直角双曲线模型对各光合参数进行拟合分析[14-15]。

1.4 数据处理

使用LI-6400XT便携式光合仪自带软件进行参数分析。使用SPSS 20.0 软件进行因子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差异显著性检验(Duncan 新复极差法,P<0.05)。使用DPS 软件计算灰色关联度[16]。使用Origin Pro 软件绘图。

2 结果与分析

2.1 试验地环境因子日变化特征

试验地环境因子日变化如图1 所示。由图1 可知:光合有效辐射在12:00 达到峰值1 832.39 μmol/(m2·s),大气温度在14:00 达到峰值47.62 ℃,二者均呈早晚低、午间高的单峰趋势;大气CO2摩尔分数和大气相对湿度均在14:00 达到最低,分别为401.85 μmol/mol、27.99%,呈先下降再上升的趋势。

图1 试验地环境因子日变化Fig. 1 Daily variation of environmental factors at the test site

2.2 各参试油茶品种光合参数日变化特征

2.2.1 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

各参试油茶主栽品种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如图2所示。由图2 可看出:在湖南主栽品种中,除华金外,其余品种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皆为双峰型曲线。湘林210 和华硕的首峰在10:00 出现,分别为7.38、7.64 μmol/(m2·s),华 鑫 的 首 峰 在8:00 出 现,为6.22 μmol/(m2·s),三者次峰均在14:00 出现,其值分别为5.45、7.32、5.67 μmol/(m2·s)。华金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单峰型,在10:00 出现峰值,为5.40 μmol/(m2·s)。

图2 各参试油茶主栽品种净光合速率的日变化Fig. 2 Daily variation of photosynthetic parameters of main planted C. oleifera varieties

在长林系列品种中,长林3 号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双峰型,存在“午休”现象,第1 次峰值在10:00 出现,为12.82 μmol/(m2·s),第2 次峰值在14:00 出现,为7.58 μmol/(m2·s)。长林4 号、长林40 号、长林53 号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单峰型。其中:长林4 号和长林53 号的峰值均在12:00 出现,分别为6.06、8.57 μmol/(m2·s);长林40 号的峰值在10:00 出现,为7.83 μmol/(m2·s)。

在广东、广西两地区主栽品种中,岑软3 号、高州油茶和粤韶75-2 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为双峰型,存在“午休”现象,第1 次峰值均在8:00 出现, 分 别 为7.27、6.38、6.67 μmol/(m2·s), 第2次峰值出现时间存在差异,其中岑软3 号第2 次峰值在12:00 出现,高州油茶在14:00 出现,粤韶75-2 在16:00 出现。粤韶77-1 和岑软2 号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单峰型,峰值分别在10:00 和14:00 出现,分别为8.62 和5.06 μmol/(m2·s)。

在江西主栽品种中,赣州油1 号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双峰型,2 次峰值分别在12:00 和16:00 出 现,分 别 为6.35 和4.09 μmol/(m2·s)。赣石83-4、赣石84-8、赣州油7 号、赣无2 和赣兴48 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为单峰型。其中:赣石83-4、赣石84-8 的峰值均在10:00 出现,其值分别为8.88、9.94 μmol/(m2·s);赣州油7 号、赣无2和赣兴48 的峰值在12:00 出现,其值分别为7.98、6.60、11.15 μmol/(m2·s);

参试品种的净光合速率日均值见表2。由表2可知,各参试品种的净光合速率日均值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赣兴48、长林53 号、赣州油7 号、长林3 号、赣石84-8、赣石83-4、岑软3 号和长林40 号的净光合速率日均值较大,分别为6.55、5.72、5.52、5.42、5.41、5.33、5.26、5.20 μmol/(m2·s);长林4 号的净光合速率日均值最小,为2.97 μmol/(m2·s)。

表2 各参试油茶主栽品种光合参数日均值†Table 2 The daily average values of photosynthetic parameters of each participating oil tea main planting varieties

2.2.2 胞间CO2浓度的日变化

各参试油茶主栽品种胞间CO2浓度的日变化如图3 所示。由图3 可看出,各品种胞间CO2浓度日变化呈“V”形或“W”形的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趋势基本相反。胞间CO2浓度呈早晚高、午间低的趋势,主要是因为早晚植物呼吸作用强于光合作用,所以胞间CO2浓度较高,而午间叶片气孔关闭,植物仅能利用叶片内的CO2,所以造成胞间CO2浓度低的现象。导致净光合速率降低的原因主要包括气孔因素和非气孔因素,气孔关闭伴随胞间CO2浓度下降这是气孔因素,反之胞间CO2浓度不变或上升则为非气孔因素[17]。如:华硕、湘林210、高州油茶、粤韶75-2 等的净光合速率在午间下降,主要为非气孔因素造成的;长林4 号、赣石83-4、赣石84-8 等的净光合速率下降,则为气孔因素造成的。各地油茶主栽品种光合参数日均值见表2。由表2 可知,各参试品种的胞间CO2浓度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图3 各参试油茶主栽品种胞间CO2浓度的日变化Fig. 3 Daily variation of photosynthetic parameters of main planted C. oleifera varieties in each province

2.2.3 气孔导度的日变化

各参试油茶主栽品种气孔导度的日变化如图4 所示。由图4 可看出,华硕、华金、长林4 号、长林53 号、岑软2 号、岑软3 号、粤韶75-2、粤韶77-1、高州油茶和赣州油1 号的气孔导度日变化均为双峰型,其余品种均为单峰型。各品种的气孔导度首峰在8:00 或10:00 出现,次峰多在14:00 出现,也有少量品种的次峰在16:00 出现。

图4 各参试油茶主栽品种气孔导度的日变化Fig. 4 Daily variation of photosynthetic parameters of main planted C. oleifera varieties in each province

参试品种的气孔导度日均值见表2。由表2 可知,赣石84-8、赣石83-4 和华硕的气孔导度日均值较大,分别为0.112、0.099、0.101 μmol/(m2·s);岑软3 号、湘林210、粤韶75-2、华鑫、华金和长林4 号的气孔导度日均值较小,分别为0.042、0.056、0.047、0.035、0.053、0.050 μmol/(m2·s)。

2.2.4 蒸腾速率的日变化

各参试油茶主栽品种蒸腾速率的日变化如图5 所示。由图5 可看出,蒸腾速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与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一致。多数品种的蒸腾速率在10:00 达到峰值,这可能是因为温度升高,光合有效辐射增强,植物为维持叶片温度,蒸腾作用加强。湘林210、华硕、长林40 号、岑软2 号、岑软3 号、粤韶75-2、高州油茶和赣州油1 号的蒸腾速率在8:00 便达到峰值,说明此时植物气孔张开程度均达到最大,蒸腾作用加强。在12:00 蒸腾作用减弱,在14:00 蒸腾速率再次达到峰值,这主要与气孔开合有关。

图5 各参试油茶主栽品种蒸腾速率的日变化Fig. 5 Daily variation of photosynthetic parameters of main planted C. oleifera varieties

参试品种的蒸腾速率日均值见表2。由表2 可知,各品种的蒸腾速率间存在显著差异(P<0.05)。其中:长林53 号、长林3 号、赣石84-8、赣石83-4 和华硕的蒸腾速率较大,其值分别为3.44、3.58、4.23、3.72、3.94 μmol/(m2·s);粤韶75-2、华鑫、岑软2 号和长林4 号的蒸腾速率较小,其值分别为1.76、1.30、1.85、2.15 μmol/(m2·s)。

2.2.5 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

各参试油茶主栽品种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如图6 所示。由图6 可看出,总体上各地油茶主栽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在6:00—8:00 均呈上升趋势,8:00—10:00 呈下降趋势,此后各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基本稳定,至14:00 后开始下降。这可能是因为:在6:00—8:00 各油茶品种的净光合速率上升,蒸腾作用较弱;在8:00—10:00,净光合速率虽仍在升高,但蒸腾作用开始增强,使得水分利用效率下降;在14:00 水分利用效率总体增加,叶片气孔打开,光合作用开始恢复;在14:00 后光照强度减弱,净光合速率开始下降,而蒸腾速率仍维持一定水平,进而水分利用效率开始下降。其中,岑软2 号的水分利用效率在6:00—10:00 上升,这可能与其净光合速率增加而蒸腾速率仍维持在较低水平有关。

图6 各参试油茶主栽品种水分利用效率的日变化Fig. 6 Daily variation of photosynthetic parameters of main planted C. oleifera varieties

参试品种的水分利用效率日均值见表2。由表2 可知:赣州油7 号、岑软3 号、湘林210 和岑软2 号的水分利用效率处于较高水平,其值分别为2.40、2.26、2.08、2.16 mmol/mol;赣石84-8、赣石83-4、华硕、长林4 号的水分利用效率较低,其值分别为1.04、1.04、1.01、1.06 mmol/mol。

2.2.6 叶片蒸汽压亏缺的日变化

各参试油茶主栽品种的叶片蒸汽压亏缺的日变化如图7 所示。由图7 可看出,各地油茶主栽品种的叶片蒸汽压亏缺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其中大部分品种的叶片蒸汽压亏缺在14:00 达到峰值,仅长林4号在12:00达到峰值。由表2可知,各参试品种的叶片蒸汽压亏缺不存在显著差异(P>0.05)。

图7 各参试油茶主栽品种叶片蒸汽压亏缺的日变化Fig. 7 Daily variation of photosynthetic parameters of main planted C. oleifera varieties

2.3 各参试油茶品种净光合速率与相关生理生态因子的关联度

对各参试油茶主栽品种的净光合速率与相关生理生态因子进行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见表3,关联度越大表明其对净光合速率影响越大。由表3可知:各生理因子按照与净光合速率的关联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蒸腾速率、叶片蒸汽压亏缺、水分利用效率、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按照与环境因子的关联度由大到小排列依次为大气温度、大气CO2浓度、大气相对湿度、光合有效辐射。蒸腾速率、叶片蒸汽压亏缺和大气温度分别是影响湘林210、华硕、长林3 号、岑软2 号、岑软3号和高州油茶的净光合速率的重要生理因子和环境因子。在生态因子中,仅华鑫的净光合速率与光合有效辐射的关联度较大,这说明其净光合速率主要受光照强度的影响。

表3 各参试油茶主栽品种的净光合速率与相关生理生态因子的灰色关联度Table 3 Gray correlation between net photosynthetic rate and related physiological ecological factors

2.4 各参试油茶品种的光响应曲线及特征参数

2.4.1 光响应曲线

利用非直角双曲线模型进行光响应曲线拟合,结果如图8 所示。由图8 可知,光合有效辐射在0 ~200 mol/(m2·s)时,净光合速率实测值近似为一条直线,利用直线拟合求出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SP)。拟合系数均达到0.95 以上,表明拟合效果较好。各地油茶主栽品种光响应曲线变化规律较一致:在光强为0 ~200 μmol/(m2·s)时,各品种的净光合速率均呈直线上升;在光强为200 ~1 200 μmol/(m2·s)时,各品种的净光合速率上升变缓;在光强为1 200 ~2 100 μmol/(m2·s)时,各品种的净光合速率趋于饱和。

图8 各参试油茶主栽品种的光响应曲线Fig. 8 Light response curve of each main planted C. oleifera varieties

2.4.2 光响应曲线特征参数

各油茶主栽品种的光响应特征参数见表4。由表4 可知,19 个参试品种的光响应参数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长林3 号、赣石84-8和高州油茶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显著高于其他品种,分 别 为16.65、15.97、15.29 μmol/(m2·s),说明其光合效率较高,对光的利用能力较强;赣无2的暗呼吸速率、光补偿点和表观量子效率均最低,分别为0.60 μmol/(m2·s)、32.13 μmol/(m2·s)、0.020 mol/(m2·s),但其光饱和点显著高于其他品种,为673.30 μmol/(m2·s),说明其呼吸作用较弱,光合产物消耗较少,弱光利用能力较强,能在光照较强的环境下正常进行光合作用,对光的生态适应能力较强。

表4 各参试油茶主栽品种的光响应特征参数†Table 4 Light response characteristics parameters of main planted C. oleifera varieties

对19 个油茶品种的叶片光响应曲线特征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见表5。由表5 可知,最大净光合速率与暗呼吸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均极显著正相关,与光补偿点显著负相关;暗呼吸速率与光补偿点显著正相关,与光饱和点极显著负相关,与表观量子效率极显著正相关;光饱和点与表观量子效率极显著负相关。

表5 油茶主栽品种光响应曲线特征参数的相关系数†Table 5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 of light response curve characteristic parameters of main planted C. oleifera varieties

2.5 各参试油茶品种光合日变化参数的因子分析

利用KMO 检验法和Bartlett 球体检验法对原始数据进行因子分析的适用性检验。得出的KMO值为0.67(>0.5),Bartlett 球体检验结果为59.63(P<0.05),说明指标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适用于因子分析法。因此,对19 个参试油茶品种的光合日变化参数进行因子分析,利用主成分分析法确定初始因子载荷,分析结果见表6。由表6 可知,6 项指标共有2 个公因子特征根大于1,累计贡献率84.50%,说明这2 个公因子已能反映光合日变化参数的大部分信息。第1 公因子主要由气孔导度、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和叶片蒸汽压亏缺这4 个指标决定;第2 公因子主要由水分利用效率决定。由此可见,第1 公因子反映植物“光效”,第2 公因子反映植物“水效”。

表6 各参试油茶主栽品种光合参数的因子分析结果Table 6 Factor analysis results of photosynthetic parameter of main planted C. oleifera varieties

各参试油茶主栽品种光合参数的因子得分及排名见表7。由表7 可知:在第1 公因子中赣石84-8、长林53 号、华硕和赣兴48 的得分较高,但华硕、赣石84-8 在第2 公因子中得分较低,说明其“光效”表现较好而水分利用效率较差,即节水抗旱能力相对较弱;赣州油7 号、岑软3 号、湘林210 在第2 公因子中得分较高,其中岑软3 号在第1 公因子中得分较低,反映出其“水效”表现较优而光合性能一般。从综合得分来看,长林53 号、赣兴48、赣州油7 号和粤韶77-1 的综合得分相对较高,“光效”“水效”表现均较佳,即拥有良好的光合性能和节水抗旱性能。

表7 各参试油茶主栽品种光合参数的因子得分及排名Table 7 Factor scores and ranking of photosynthetic daily variation parameters of main planted C. oleifera varieties

2.6 各参试油茶品种光合参数的聚类分析

采用平均距离聚类法,将各参试油茶主栽品种的2 个因子得分作为变量进行系统聚类,结果如图9 所示。由图9 可知,在距离为1.5 时可将参试油茶主栽品种分为4 类,这与因子分析结果较一致。第1 类在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方面均表现较好;第2 类在净光合速率方面整体表现较好,而水分利用效率处于较低水平;第3 类在净光合速率方面表现一般,但水分利用效率处于较高水平;第4 类在净光合速率、水分利用效率方面均表现一般。综合来看:长林53 号、赣兴48 号、长林40 号、粤韶77-1、长林3 号和赣州油7 号在净光合速率和水分利用效率方面表现优异,属于高净光合速率、高水分利用效率品种;赣石83-4、赣石84-8 和华硕属于高净光合速率、低水分利用效率品种;湘林210、岑软3 号和粤韶75-2 属于较高净光合速率和高水分利用效率品种;高州油茶、岑软2 号和华鑫属于低净光合速率、高水分利用效率品种;赣无2、华金、赣州油1 号和长林4 号属于低净光合速率、低水分利用效率品种。

图9 参试油茶主栽品种的聚类分析结果Fig. 9 Cluster analysis results of the main C. oleifera cultivars in the test

3 结论与讨论

各参试油茶主栽品种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呈双峰型或单峰型。华鑫、华硕、湘林210、长林3 号、岑软3 号、高州油茶、粤韶75-2、赣州油1 号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为双峰型,即存在“午休”现象;华金、长林4 号、长林40 号、长林53 号、岑软2 号、粤韶77-1、赣州油7 号、赣石83-4、赣石84-8、赣无2、赣兴48 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曲线为单峰型。灰色关联分析结果表明:在各生理因子中,蒸腾速率与净光合速率的关联度最大,其次为叶片蒸汽压亏缺,与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的关联度较小,说明净光合速率的下降多为非气孔因素限制,如高温影响参与光合作用的酶活性等,造成净光合速率下降;在环境因子中,大气温度与净光合速率的关联度最大,与大气CO2浓度的关联度次之,光合有效辐射与净光合速率的关联度较小,表明影响净光合速率的主要环境因子是大气温度和大气CO2浓度,而不是光合有效辐射。在光响应参数中,最大净光合速率与暗呼吸速率、表观量子效率均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分别为0.39 和0.37,与光补偿点显著负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30;暗呼吸速率与光补偿点显著正相关(P<0.05),相关系数为0.31,与光饱和点极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57,与表观量子效率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80;光饱和点与表观量子效率极显著负相关(P<0.01),相关系数为-0.71。长林53 号、赣兴48 和赣石84-8 在“光效”“水效”方面的综合表现较好。粤韶77-1、岑软3号和湘林210在“水效”方面表现较好。各地油茶主栽品种在广州地区光合效率的综合排名由优到劣依次为长林53 号、赣兴48、赣石84-8、赣州油7 号、粤韶77-1、长林3 号、长林40 号、华硕、赣石83-4、湘林210、岑软3 号、粤韶75-2、赣无2、高州油茶、岑软2 号、华金、长林4 号、赣州油1 号、华鑫。

光合作用为植物提供营养物质和干物质,对植物正常生长发育及果实产量和品质形成具有重要作用,植物的光合能力由环境和品种基因型共同决定[18-20]。本研究中对19 个油茶主栽品种的光合日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来自湖南地区的油茶主栽品种中,湘林210 和华金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规律与何之龙等[21]、袁军等[22]的研究结果一致,而华鑫和华硕的净光合率日变化规律与吴方圆等[7]的研究结果基本相同,均呈双峰型曲线;在长林系列中,长林4 号、长林40 号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均为单峰型曲线,与王金凤[6]的研究结果相同,而长林3 号、长林53 号与其结果不一致,这可能与环境温度、种植条件及苗龄等不同有关;江西地区的赣州油1 号、赣石84-8 和赣无2 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分别与宋祥兰等[23]、左继林等[24]的研究结果一致;高州油茶的净光合速率日变化为双峰型曲线,与胡加新等[25]的研究结果相同。

“午休”现象主要是气孔因素限制和非气孔因素限制所造成[17]。净光合速率下降,气孔导度降低,胞间CO2浓度下降,即为气孔因素限制;净光合速率下降,气孔导度降低,胞间CO2浓度上升,即为非气孔因素限制。当2 种因素均存在时,胞间CO2浓度变化方向依赖于占优势的因素[26],因此“午休”现象可能是2 种因素共同影响所造成。随着温度上升,叶片蒸汽压亏缺急剧上升,且当叶片蒸汽压亏缺增大时,叶片大量失水,造成细胞水势降低,蒸腾速率下降,影响植物进行光合作用[27]。

通过拟合光响应曲线能得到植物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光补偿点、光饱和点和表观量子效率等参数,进而反映植物的光合能力[28]。本研究结果表明,长林3 号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最大,这可能与其具有较高的表观量子效率有关。岑软3 号、赣无2、赣州油1 号的光饱和点较高,说明其对强光的利用能力较强;赣石84-8、高州油茶、湘林210 的暗呼吸速率和光补偿点较低而表观量子效率较大,表明其对弱光的利用能力较强。

各地油茶主栽品种在广州地区的光合能力存在差异,并对广州地区的气候表现出不同的适应性。为避免盲目引种,仍需要通过品种区域试验来进行广东地区适生油茶品种的筛选。本研究中仅对各地油茶主栽品种的光合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而油茶属于经济树种,后续将对各品种的生长特征、物候特征、生理生态适应性及果实经济特征等进行研究,以此评判其在广东地区的综合适应性表现。

猜你喜欢
主栽净光合利用效率
中国耕地低碳利用效率时空演变及其驱动因素
浅埋滴灌下不同滴灌量对玉米花后碳代谢和光合氮素利用效率的影响
灌区灌溉水利用效率分析与节水改造研究
耐密植大豆品种沈农12号光合速率的研究
高粱净光合速率的遗传分析
梨树建园时为何要配置授粉树
避免肥料流失 提高利用效率
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对包头市主栽作物施肥水平的影响
如何区分总光合与净光合
果园授粉树的选择与配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