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造影技术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分析

2022-07-21 09:12谢爱荣辽阳市中心医院新城医院辽宁辽阳111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年11期
关键词:颈动脉造影硬化

谢爱荣 辽阳市中心医院新城医院 (辽宁 辽阳 111000)

内容提要: 目的: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分析。方法:将2017年3月~2019年12月本院50例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设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作分组设计,均实施超声造影技术、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方法;以CT检查方法的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超声造影技术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结果:超声造影技术的软斑块检出率、硬斑块检出率、钙化斑块检出率、混合检出率与超声造影技术增强技术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超声造影技术与超声造影技术增强技术的软斑块检出率、混合斑检出率均无明显差异性,P>0.05;超声造影技术的硬斑块检出率、钙化斑块检出率较超声造影技术增强技术升高明显,P<0.05。结论: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实施超声造影技术可以作出准确的颈动脉斑块稳定性情况评估、斑块内部新生血管情况评估,并且可以实现实时无创检查,能够有效区别颈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而且超声造影技术具备良好的重复性,操作简便,无创性,而且无需注射造影剂等优势,对于肾功能不全、造影剂过敏等患者更适用,能够为临床急性脑梗死诊断提供预测价值。

粥样硬化斑块破裂是心脑血管事件诱发原因,由于人体颈部血管位置较表浅,因此可以利于临床识别颈动脉斑块性质,并及时开展心脑血管疾病早期预防[1]。粥样硬化斑块破裂能够使得冠状动脉病变的程度以及范围得到有效反映,是一个临床常用的心血管事件预测指标。通过对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积极评估干预,可以实施早期有效治疗干预措施,从而有助于心血管疾病发病率有效降低[2]。超声技术的重复性好,属于无创检查,而且简单方便,能够实现动态监测等优势,因此被临床应用于颈动脉斑块性质、稳定性的评估[3]。本文就探讨超声造影技术对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稳定性分析作出如下简述。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采用随机数字表方法作分组设计,将2017年3月~2019年12月本院50例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设为研究工作对象。50例患者中:男性37例(占比率为74.00%),女性13例(占比率为26.00%);年龄63~88岁,平均(70.85±6.50)岁;体重指数:22.50~26.50kg/m2,平均(24.75±2.50)kg/m2;其中28例患者有吸烟史(占比率为56.00%),22例患者无吸烟史(占比率为44.00%);24例患者高血压病史(占比率为48.00%),26例患者无高血压病史(占比率为52.00%)。50例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及其家属均对此次研究工作的内容知情同意,且已经签署知情同意书。

纳入标准:患者均接受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检查方法、超声造影技术;患者年龄60岁以上,且90岁以下;患者配合依从性、主动性良好。排除标准:合并其他类型心脏疾病如心肌扩张患者、先天性心脏病患者、风湿性心脏病患者等;合并严重肝功能不全患者、外周血管病变患者、恶性肿瘤患者等;合并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急慢性感染患者、血液疾病患者等。

不稳定斑块又称为“易损斑块”,主要病理特征是脂质核大、纤维帽薄、斑块内出血和表面溃疡、炎症细胞浸润和丰富新生血管形成。其中斑块内新生血管可导致斑块进展和破裂,是斑块不稳定的重要指标之一。新生血管的形成与缺氧和炎症反应诱发刺激有关,斑块内新生血管作为一个连接间隙,可促进炎症细胞、脂质和红细胞聚集,导致斑块体积增大;并可引起斑块内出血和斑块破裂,最终导致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或脑卒中等脑血管事件的发生。研究表明,斑块内新生血管增生程度与斑块内出血和炎细胞浸润程度相关,是引起缺血性脑卒中的主要病因[7]。在一项前瞻性研究中,董军键等[8]将颈动脉内膜剥脱后斑块进行免疫组化分析,病理组织学显示斑块内血管密度与随访发生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明显相关,斑块内血管密度越高,随访3年时的脑血管事件发生率亦越高。可见,斑块内新生血管是评估斑块稳定性的重要预测因子。

1.2 方法

所有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均接受超声造影技术、CT检查方法。

超声造影技术:检查顺序从颈总动脉,到颈总动脉分叉处,到颈外动脉,再到颈内动脉;探讨选择9L线阵探头,调整探头频率为2.40~10.00,仔细观察患者的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情况,并详细记录斑块位置、斑块大小、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确定清晰图像显示斑块情况,将造影剂经肘前静脉弹丸式推注;完成注射后,操作者启动实时超声造影,并仔细观察、详细记录超声造影图像,结合斑块二维图像回声特点,划分为软斑块、硬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所有动态成像过程资料均统一存于主机硬盘,并且作为图像实时动态分析指标。

CT检查方法:扫描参数调整:层厚为1.0mm,层间距为0.5mm;首先将60~80非离子型碘海醇造影剂经肘前静脉弹丸式注射;选择颈动脉分析软件对颈动脉斑块进行分许,并且需注意避免附近管腔、动脉邻近脂肪组织,从而有效预防造成误差;检测混合斑块过程中,需保证非钙化组织含40.00%,从而有助于减低钙化灶伪影所影响;斑块密度即最小CT值。

1.3 观察指标

分析所有老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两种检查方法的动脉硬化斑块检出数量、检出率;超声造影技术的不同性质动脉硬化斑块检出数量、检出率。

1.4 统计学分析

所得数据经SPSS23.0软件处理,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种检查方法的动脉硬化斑块检出数量、检出率比较

超声造影技术的软斑块检出率、硬斑块检出率、钙化斑块检出率、混合块检出率均与CT检查方法无明显差异性,P>0.05,见表1。

表1.两种检查方法的动脉硬化斑块检出数量、比较(n)

2.2 超声造影技术的不同性质动脉硬化斑块检出数量、检出率分析

超声造影技术的软斑块检出率、混合斑检出率均与超声造影技术增强技术无明显差异性,P>0.05;超声造影技术的硬斑块检出率、钙化斑块检出率明显高于超声造影技术增强技术,有明显差异性,P<0.05,见表2。

表2.超声造影技术的不同性质动脉硬化斑块检出数量、分析(n)

3.讨论

脑血管疾病的主要诱发因素包括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结构以及成份。其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结构不稳定的斑块容易造成血栓阻塞动脉管腔的破溃、脱落等不良情况。而且不稳定斑块多表现为不规则性,个别可伴有溃疡斑、纤维帽薄弱、裂隙现象;斑块内部可见出血情况、富含脂质、新生血管丰富等,其发生原因以血管破裂导致为主[4]。一直以来,颈动脉粥样硬化均被作为发生脑血管疾病的主要高危因素之一,而且目前脑卒中已逐渐成为国内的第一大致死疾病类型,其中,缺血性病变发生率占70.00%。临床以往对于管腔狭窄程度加强重视,而近几年来,在脑缺血性病变发生中,颈动脉斑块稳定性在临床诊断中也越来越重视。相关研究学者认为,颈动脉斑块数量并非最重要影响因素,而颈动脉斑块性质、成分方为危险性决定性因素。临床目前针对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查评估影像技术较多,虽然大多数临床学者认为DSA、IVUS及CTA可以应用于临床评价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性质的“金标准”,但是上述技术均存在花费较多、检查时间较长及有创检查,在临床实际工作中存在一定临床限制[5]。

超声检查方法属于无创性检查手段,被广泛运用于临床工作中,且常常作为初步检查颈动脉硬化方法。随着超声造影技术不断发展进步,可提升超声检查斑块内新生血管检测能力,进而可以作用于斑块稳定性检测中[6]。超声检查结果显示,低回声斑块及混合回声斑块的脑血管疾病发生风险更高,当回声越低表示内部的性反应越加强烈,并且新生血管越丰富。对颈动脉斑块性质、成分作分析得知,可以划分为稳定型与易损型。稳定型即脂质比较少而且纤维帽比较厚,不稳定型则脂质比较大而且纤维帽比较薄,此类型斑块容易受破损,并且破损后随着血液流动,进而发生血管栓塞[7]。超声显像技术可以使得血管及周围组织成像清晰度提高,更利于病变情况显示。超声显像技术目前被作为斑块内新生血管及评估斑块稳定性的临床诊断重要依据,虽然如此,但是超声显像技术需要给予患者注射造影剂,从而使得增加肾脏负担风险、影剂肾病风险增加。超声造影技术为一项新型超声显像技术,能够清晰显像组织内部的低速血流情况,使得背景组织信息有效消减,利于极低速血流显像的敏感度全面提高;而且超声造影技术具备众多优势,如不需造影剂、重复性好、无创性等,具有更广泛适用范围[8]。

此次研究结果得知,超声造影技术与CT检查方法的斑块数量检出率均无明显差异性;但是对于软斑块、硬斑块、钙化斑块、混合斑块这四类型斑块比较而言,硬斑块检出率、钙化斑块检出率则相对较低。而临床目前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进行临床诊断以及临床治疗评估过程中,超声造影检查方法被广泛性应用,并且临床相关学者也进行大量的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超声造影检查评价应用效果[9]。总体而言,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评价中的超声造影检查效果良好,与此同时,也会出现某些因素所影响,其中以超声探头扫描范围限制作为最主要因素,并且包括扫描区域定位可因吞咽动作而受影响,并且斑块成分衰减差异容易出现造影增强显示影响等。上述因素可造成不利的超声造影检查结果影响,更会容易出现应用偏差。在评估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斑块稳定性当中,超声造影检查对于临床治疗效果起到重要的评估作用。虽然目前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应用超声造影检查过程中存在一定局限性,但是也起到十分显著的效果,并且随着现今临床超声影像学技术的持续发展进步,超声造影检查技术手段也随之不断完善、不断成熟,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的临床诊治中,该技术手段必将起到越来越重要的作用[10]。

综上所述,此次研究结果得知,通过超声造影技术可以较好的进行定性分析斑块,以及判断其稳定性,从而对于临床预防脑血管疾病的发生起到重要作用价值,能够作为缺血性脑病的临床预防、临床诊治可靠参考依据。

猜你喜欢
颈动脉造影硬化
山东:2025年底硬化路铺到每个自然村
超声造影在鉴别诊断胆囊壁弥漫增厚性疾病中的应用研究
MTHFR C677T基因多态性与颈动脉狭窄及其侧支循环形成的关系
共沉淀法制备YOF:Yb3+,Er3+造影颗粒的发光性能及正交优化
双源CT对心脏周围脂肪组织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相关性
基于深度学习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成分识别
超声评价颈动脉支架植入术后支架贴壁不良的价值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
输卵管造影疼不疼
超声对颈动脉蹼的识别意义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