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力抗栓泵对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颅内压的影响

2022-07-21 09:12张叶天津市环湖医院天津300000
中国医疗器械信息 2022年11期
关键词:抗栓双下肢颅脑

张叶 天津市环湖医院 (天津 300000)

内容提要: 目的:分析压力抗栓泵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颅内压的影响。方法:纳入2019年10月~2020年10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6例为观察对象,根据是否使用压力抗栓泵分为观察组(n=43)与对照组(n=43),前者使用压力泵栓泵,后者不使用。结果:两组患者术后颅内压情况无明显差异,P>0.05;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结论:压力抗栓泵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术后颅内压无明显影响,其使用减少了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出现。

颅脑损伤指的是因为外力作用于脑部和头颅所引起的损伤,其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外伤类型,导致其发生的主要原因包括跌倒、交通事故以及坠落等,可能单独发生,也可能与其他损伤合并存在,患者发病后会出现头痛、呕吐以及意识障碍等相关症状[1]。重型颅脑损伤是指受伤昏迷后6h以上或者是再次昏迷的患者,是颅脑损伤中较为严重的一种,患者病情相对较为危重,入院后主要的治疗方法就是手术治疗[2]。术后患者需要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进行卧床休息,其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较高。为了避免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出现就需要联合运用术后治疗方法,以促进患者的更好恢复[3]。基于此,本文以本院收治的86例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析了在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压力抗栓泵对其术后颅内压的影响。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纳入2019年10月~2020年10月于本院接受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86例为观察对象,根据是否使用压力抗栓泵分为观察组(n=43)与对照组(n=43)。观察组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25~67岁,平均(51.36±3.67)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5h,平均(2.03±0.52)h,入院时GCS评分(5.08±1.36)分;对照组中男24例,女19例,年龄26~70岁,平均(52.06±3.32)岁,受伤至手术时间1~4h,平均(2.09±0.49)h,入院时GCS评分为(5.12±1.28)分。统计学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上述一般临床资料后可知,其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

纳入标准:入院时GCS评分3~8分;无血液系统疾病和凝血功能障碍;颅内压测量探头的留置时间在48h以上;无下肢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完整且治疗依从性较佳。排除标准:存在下肢深静脉血栓、骨折以及肺栓塞;合并存在相关压力抗栓泵使用禁忌症;存在下肢严重变形情况;血流动力学不稳定;有既往血栓病史;临床资料不完整以及对治疗配合度较差的患者。所有参与研究活动的患者均对本实验行为认可,且患者或其家属均属于自愿同意参与,不存在强制参与或者未告知患者便采用其临床数据的实验研究行为。

1.2 方法

运用常规术后处理措施实施对照组患者的治疗,在手术结束后将患者的床头抬高30 ,保证能量和水的充分摄入,同时,为了保证镇静也可以常规泵入右美托咪定,并采用物理、化学、冰毯等维持患者体温在正常的范围内。

观察组患者术后在常规处理的基础上加用压力抗栓泵,其常规处理方式与对照组患者相同,压力抗栓泵使用的过程中需要运用其背面的床钩将其悬挂于床尾挡板的位置,将以仪器面板向外的方式挂于床旁。在为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取出两个袖带,开展后抬起踝关节,并以可以伸进2个手指为最佳的松紧度包裹住左腿和右腿,保持包裹牢固。连接袖带和压力抗栓泵,保持连接管的通畅,避免缠绕或者是打结,之后将电源打开,在自动检测后开始工作,保持从远端开始序列充气,远端的压力设置为40mmHg,每天治疗2次,每次1h。

1.3 观察指标与判定标准

颅内压:①以观察组患者接受压力抗栓泵治疗前30min、治疗中30min和治疗后30min作为时间指标,分析同一时间内观察组、对照组两组患者的颅内压数值。②观察术后1~3d与4~6d两组患者颅内压值以及颅内压≥20mmHg的次数以及颅内压的最高值。

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在术后5d通过B超的方式进行检测。

1.4 统计学分析

以统计学软件SPSS19.0作为本实验研究数据的处理、分析工具,数据以±s作为保湿的方法,并采用t完成检验,如果P<0.05则表示数据结果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不同时间段颅内压比较

观察组患者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其治疗前30min、治疗中30min 与治疗后30min 颅内压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不同时间段颅内压(n=43,±s,mmHg)

表1.观察组与对照组患者不同时间段颅内压(n=43,±s,mmHg)

组别 治疗前30min 治疗中30min 治疗后30min观察组 16.03±1.87 16.11±1.63 15.21±2.14对照组 15.97±1.93 15.99±1.57 15.16±2.07

2.2 两组患者术后不同时间颅内压比较

观察组患者术后1~3d与4~6d两组患者颅内压值以及颅内压≥20mmHg的次数以及颅内压的最高值与对照组患者相比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2。

表2.术后1~3d、3~6d颅内压值、颅内压≥20mmHg次数与颅内压最高值比较(n=43,±s)

表2.术后1~3d、3~6d颅内压值、颅内压≥20mmHg次数与颅内压最高值比较(n=43,±s)

组别 颅内压(mmHg) 颅内压≥20mmHg次数(次) 颅内压最高值(mmHg)术后1~3d 术后3~6d 术后1~3d 术后3~6d 术后1~3d 术后3~6d观察组 16.32±1.23 12.10±1.36 18.54±1.03 9.87±0.63 21.36±2.24 15.46±3.21对照组 16.35±1.17 12.23±1.25 18.62±1.14 10.03±0.57 21.31±2.18 15.39±2.97

2.3 两组患者下肢静脉血栓发生率比较

观察组有患者43例,其中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有1例,发生率为2.3%;对照组有患者43例,其中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患者有6例,发生率为14.0%,观察组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P<0.05。

3.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属于临床较为常见的一种脑外科疾病,也是神经外科临床诊治中难度较高的疾病,有着较高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临床患者大多会出现意识模糊、应激反应下降、头痛、恶心、呕吐、抽搐、大小便失禁、行动障碍、昏迷甚至瞳孔扩散等严重病症表现。引起患者重型颅脑损伤的因素比较多,比如,交通事故、硬物直接击打头部、高空坠落等。重型颅脑损伤一般是指患者既出现了颅内损伤,同时又伴有脑损伤,患者必须要尽快接受积极有效的诊治,才能尽可能降低该病的致残率和致死率。从临床医学的实际诊治活动数据来看,男性重型颅脑损伤的发生率要明显高于女性,且重型颅脑损伤患病人群逐渐呈现年轻化发展趋势。因为创伤大多数患者可能会出现血管内皮细胞受损的情况,激活了内源性的凝血系统,导致了其血液处于高凝的状态,下肢深静脉血栓成为了这一疾病患者较为常见的一种并发症,除此之外,重型颅脑损伤的临床并发症还包含脑水肿、脑疝等[4]。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来说其中有半数以上的患者会出现颅内压升高的情况,不仅仅导致了脑灌注压力降低,同时,也减少脑部的血液流量,可能会出现中枢神经功能障碍,加重外周组织器官的损伤。因此,在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治疗的过程中,需要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基础上避免对颅内压造成影响[5]。

在该病的临床诊治中,为了进一步提高治疗有效性,必须要在治疗前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检查,比如,头颅X射线成像、头颅计算机体层成像(Computed Tomography,CT)、头颅超声影像、核磁共振成像、全脑血管造影、脑脊液检查、脑电图检查等项目都是比较常见的临床检查项目。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来说,由于颅内和脑内均受到严重损伤,患者的颅内压力会出现明显的升高变化,随即出现脑灌注压力下降、脑部血流通量严重下降等多种临床严重病症表现,长时间的脑部中枢区域供血不足,会导致患者的中枢神经细胞凋亡,进而引起患者中枢神经系统出现功能性障碍。这样不仅会加重患者的病情,加速脑部受伤部位及其周围脑部组织的损伤和功能障碍,甚至有可能引起患者的临床死亡,并对预后效果带来不利影响。为此,在临床上诊治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时,必须要处理好患者颅内压力升高问题,从而确保患者预后效果处于最佳[6]。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在术后大多会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下肢深静脉血栓对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康复治疗来说极为致命,如果预防措施不到位,极有可能由于下肢血栓的脱落而引起肺栓塞等严重并发症,甚至有可能造成患者的临床死亡。患者之所以会出现此类并发症,与患者体内血液流动速度减慢、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不无关系。患者在接受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时会长时间处于全麻状态,下肢缺少活动进而引起血栓;患者反复在静脉血管中置入静脉置管以及甘露醇等药物,会对静脉血管壁造成损伤,进而引起静脉血栓。为了更好地预防和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目前临床会采取压力抗栓泵治疗手段[7]。

压力抗栓泵是一种具有自动压力调整以及循环监测功能的装置,其在临床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过程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和认可,通过产生由脚踝到大腿的递减的梯度压力实现双下肢深静脉血液回流的加速,达到了减少静脉血瘀滞的目的。在为接受手术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实施术后治疗的过程中,相关方法与措施的选择不仅要考虑其是否可以达到相关的治疗目的,同时,也需要思考的一个问题就是其会不会导致患者出现颅内压增高的情况,其中,压力抗栓泵的应用并不会导致颅内压的增高,对患者术后的颅内压并不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在患者接受压力抗栓泵治疗时,医务人员必须要严格按照技术标准进行操作。先期做好压力抗栓泵的连接与固定处理,确保各个连接管连接稳定,且各个连接管没有出现打结和缠绕情况,随后检查患者腿部松紧度是否合适,松紧度以自由伸入两个手指宽度为宜,然后包裹紧固。在检查连接与固定完毕后,接通电源进行充气处理,将远端压力控制在40mmHg,再根据患者的静脉充盈时间实际情况,灵活调整充气间隔时间、排气间隔时间以及充气压力。全过程治疗时间以1h/次,每天两次为宜。在对接受压力抗栓泵治疗的重型颅脑损伤的患者治疗康复情况进行分析来看,患者出现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可能性明显降低,该实验研究的所有患者均未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由此可见,该方法对于预防和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手术治疗后的双下肢深静脉血栓有着积极意义[8]。但有临床医学资料显示,部分未接受压力抗栓泵治疗手段的患者,在接受重型颅脑损伤术后的2d内也未发现双下肢深静脉血栓,其主要原因在于术后护理措施及时、到位。这部分患者在术后定时翻身,同时适度抬高患者的双下肢高度,使双下肢与患者腰部呈现15 左右的夹角,这样能够有效提高患者双下肢深静脉血液流通量,进而避免患者出现双下肢深静脉血栓这一类并发症[9]。

综上所述,在为重型颅内压患者实施术后治疗的过程中,压力抗栓泵的运用并没有导致患者接受治疗过程中、治疗后颅内压的增加,患者颅内压的最高值与颅内压超过20mmHg 的次数与未使用压力抗栓泵的患者相比也没有明显的差异,也就是说对于重型颅内压患者相比压力抗栓泵是一种相对安全且有效的治疗措施,在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过程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在针对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临床手术康复治疗时,应当将压力抗栓泵作为预防双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重要措施,尽可能将患者的颅内压力控制在安全范围内,从而对术后患者起到一定保护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重型颅脑损伤患者都可以接受压力抗栓泵治疗,一旦在临床上判定患者已经发生了下肢深静脉血栓并发症,则不允许继续使用压力抗栓泵治疗手段,防止静脉血栓脱落增加患者肺栓塞风险。因此,必须要做好患者是否适应压力抗栓泵治疗的临床安全评估,尤其要做好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生命体征监控,并且分析和掌握患者对于该治疗手段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且在治疗过程中做好血栓出现和脱落风险评估[10]。

猜你喜欢
抗栓双下肢颅脑
急性脑梗死致发作性双下肢无力1例
优化急诊护理在重症颅脑损伤中的应用
股骨颈截骨时保留残端的长度对全髋关节置换术后双下肢不等长的影响
多脑池沟通技术在重型颅脑损伤治疗中的进展
PDCA护理模式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下呼吸道感染防治中的应用研究
低抗凝强度华法林对非瓣膜病性心房纤颤的抗栓疗效观察
双下肢静脉曲张单侧术后对对侧下肢静脉血流动力学的影响及其临床研究
ACS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抗栓治疗研究进展
请您诊断
聚焦心房颤动基础研究和上游防治中的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