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博物馆馆藏清代蒙古族二十九旗札萨克印赏析

2022-07-22 08:46黄培培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0期
关键词:清政府蒙古族青海

黄培培

(青海省博物馆,青海 西宁 810001)

青海省博物馆藏有五方清代“雍正四年四月礼部造”年款的青海蒙古族二十九旗札萨克印。此五方札萨克印于1987年由青海省考古研究所移交到省博物馆收藏。据文博界老同志讲,这五方印是1958年宗教改革时期从青海藏区寺院收来的,但具体寺院不详。1992年经青海省文物鉴定委员会鉴定为馆藏一级文物。蒙旗札萨克印是清代官印,为雍正年间清朝政府统一铸印发给青海蒙古族二十九旗札萨克。此五方印形质、大小、年款相同,皆为虎纽银质方形印,印通高11厘米,边长为10.7厘米见方,重为3780克,虎的前腿直立,后退下卧,呈半蹲状,全身装饰着细小而密集的竖线纹装饰虎纹。印文为朱文,有蒙文和满文两种文字。印的正前方印汉文“礼部造”,后面刻有满文“雍正四年四月礼部造”年款,虎纽两侧阴刻满文边款,内容与印文相同。经中国民族语言学会斯钦朝克图先生协同有关历史学家辩译,五方印分别汉译为“青海西部右翼后旗札萨克之印”“青海西部左翼前旗札萨克之印”“青海西部左翼后旗札萨克之印”“青海南部右翼首旗札萨克之印”“青海北左翼末旗札萨克之印”。此五方印一直藏在青海省博物馆库房当中,对印的历史管辖内容知之甚少,是研究清代青海地区政治制度和民族关系重要的实物佐证,是清政府管理蒙古族及青海地方民族史的历史见证,清代蒙古族二十九旗的蒙旗制度对青海民族融合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

1 清代青海蒙旗制度产生的历史背景

明、清两代,蒙古族部落多次大批移入青海地区。17世纪前期,西藏政局纷争不断,藏传佛教内部教派斗争激烈。公元1636年,固始汗应西藏格鲁派黄教摄政索南群培和四世班禅之请,前往拉萨商议入藏事宜。随后进军青海,击败却图汗,占据青海。固始汗统一青藏高原后,自己镇守西藏,而将青海辖境分为左右二翼盟,分给其八个儿子做领地。公元1646年,遣使入京,正式归顺清朝。公元1653年,顺治帝颁赐金册、金印,册封固始汗为“遵行文义敏慧顾实汗”。到公元1698年,清政府封达什巴图尔为和硕亲王,达什巴图尔是固始汗之第十子,公元1714年,达什巴图尔死后,其子罗卜藏丹津袭亲王之位。1717年,蒙古准噶尔部侵扰西藏。1720年,清政府派军与准噶尔部作战,收复了西藏,开始了清政府对西藏真正的管理。清政府在收复西藏后并没有将西藏继续交给青海蒙古和硕特部管辖。虽然罗卜藏丹津在对准噶尔部的战斗中表现积极,但清政府在后来对罗卜藏丹津的嘉奖封赏中厚此薄彼,致使其对清政府大失所望。罗卜藏丹津同青海和硕特部亲清政府派内部矛盾激烈,罗卜藏丹津于雍正元年(1723)五月,胁迫诸台吉于察罕托洛亥(今青海共和县倒淌河乡境内)会盟,以“复先人霸业”自称达赖浑台吉,欲脱离清政府管辖。

清政府获悉甘州官吏呈报后,指派驻西宁理藩院侍郎常寿前往罗卜藏丹津处设法制止,反被扣押,几经说服制止无效,于是令川陕总督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率四川提督岳钟琪出兵镇压。1724年春,清军平定了罗卜藏丹津叛乱。川陕总督抚远大将军年羹尧提出管理青海蒙古族的初步设想,清政府采纳了其所奏的“青海善后事宜十三条”及禁约青海十二事,削弱分散青海蒙古各部落力量,对青海蒙古各部分别仿照蒙古札萨克制度分而制之,划旗定界,将青海蒙古族部落统一编旗,还对参加起事的青海蒙古族实行了功过赏罚。年羹尧还建议,对各部会盟朝贡等作相应的规定。青海地区的蒙古族各部分别游牧居住,不得私下来往结盟,仿内番管理办法编制佐领以札萨克统领之,共编制五个部二十九个旗,分别是和硕特部二十个旗、土尔扈特部四个旗、绰罗斯部两个旗、喀尔喀部一个旗、辉特部一个旗,共计二十八旗,又将察罕诺门汗编为一个旗,俗称“喇嘛旗”。规定各旗划旗界分别游牧居住,每旗设札萨克一人,授原部落首领为台吉“札萨克”(旗长),统辖所属人口(表1)。受封的札萨克都会得到清政府颁发的官印作为权力的象征。札萨克主要管辖处理旗内的司法、赋税、徭役、行政、军事以及贸易等事务。每旗一百户编为“佐领”,不满百户的为半佐领。每一“札萨克”之下设协领、副协领、参领各一员。每一佐领之下设副佐领、骁骑校各一员,催领四员。若一“札萨克”辖有十佐领以上,添设副协领一员,佐领二员,酌添参领一员。在钦差大臣或青海办事大臣监督下,各部首领每岁会盟一次,“奏先盟长,不得私行妄推”。另规定自公元1725年起,各旗王公、贝勒等分为三班,三年一次,九年一周,自备马驼赴京朝贡觐见。每季仲月为蒙古各部与内地贸易之期,开边处(今日月山)为集市,以官兵督守,禁止私入边境。从而加强清政府对青海蒙古族各旗的直接统治。

表1 清青海蒙古族二十九旗分布表

通过对罗卜藏丹津反清活动的清缴镇压,青海额鲁特蒙古的联盟和硕特部在青海的统治势力被彻底击垮。到雍正四年(1726)四月,清廷统一铸印发给蒙古族二十九旗札萨克,进一步加强对青海藏区蒙古族的统治,馆藏五方札萨克印就是这一历史时期的见证物。清代青海蒙古二十九旗的设置,极大地加强了清朝政府对于青海的统治。

2 五方清代二十九旗札萨克印解析

青海北翼末旗札萨克之印(北左末旗,图1),属和硕特部,北有左右两末旗,北左末旗属左翼和硕特部,于清康熙三年封固始汗之玄孙伊什多尔扎布为札萨克一等台吉,旗长俗称“盐池札萨”,又称为“茶卡王”,辖佐领四。原定受牧地东起柴吉齐沁,南到盐池,西起哈塘和硕,北到和特克。现在牧地茶卡盐池附近,位于今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乌兰县东部地区。初编户约600余户。

图1 青海北翼末旗札萨克之印

青海西部左翼前旗札萨克之印(西前旗,图2),属左翼盟和硕特部,于清康熙四十二年授封固始汗之孙策旺阿喇布坦为札萨克多罗郡王,俗称“青海王”,辖佐领八。原定牧地东至乌图起尔沙托洛海,南达希拉库图尔、果库图尔(接玉树),西起察罕乌苏呼鲁恭纳(接班禅商上堪布驻牧地),北到布哈河边锦楞(北接甘州边界),在今海西州乌兰县希里沟、都兰寺以东以南,茶卡以西一带。初编户约1200余户。

图2 青海西部左翼前旗札萨克之印

青海南部右翼首旗札萨克之印(南右首旗,图3),属右翼盟绰罗斯部,于清康熙四十二年授封元臣孛罕后裔巴图尔珲台吉之孙为札萨克多罗贝勒,旗长俗称“克尔里克贝勒”。辖佐领四。原定牧地当青海湖东南岸,东至博尔巴齐他尔、察汗鄂博、哈拉乌苏接西宁边界,西至窝尔登诺尔、伊克察汗哈达,南起固尔班他拉贡诺尔,北至青海湖,位于今海南州江西沟一带。后移牧于海南州共和县。初编户为600余户,民国期间达到2000户。

图3 青海南部右翼首旗札萨克之印

青海西部左翼后旗札萨克之印(西后旗,图4),属左翼盟和硕特部,于清康熙五十五年授封固始汗之曾孙达彦为扎隆可多罗贝勒,俗称“八宝王”,旗长俗称“柯柯贝勒”。佐领九,原定牧地跨柴集河(今切吉河),东自锡申川盐海子、察罕托罗海,西至今海西都兰县沙柳河源,南自合约尔巴尔克,北至果库图尔希拉库图尔。位于今海南州切吉一带。后移牧于柴达木尔力代乃及赛什克,柯柯盐池等处。初编户约1350余户,现属牧地都兰县。

图4 青海西部左翼后旗札萨克之印

青海西部右翼后旗札萨克之印(西右后旗,图5),为右翼盟和硕特部,于清雍正三年授封固始汗曾孙色布腾博硕特图为札萨克一等台吉,旗长俗称“巴隆札萨”。辖佐领一。原驻牧地跨柴达木河,东自希昔,西至乌拉斯台,北起柴达木,南至诺门罕木鲁,接玉树边界。位于今海西州大格勒稍东以南以北地区。后驻牧于柴达木巴隆,初编户约200户,民国时期约500余户。

图5 青海西部右翼后旗札萨克之印

此五方蒙旗札萨克印是青海蒙古族二十九旗存在的实物资料,对进一步研究二十九旗青海蒙旗制度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它实证了清政府在平息罗卜藏丹津叛乱之后,加强对青海蒙古族藏族的统治和管理。1929年青海建省后,蒙古族居住地区仍袭用以往的蒙旗组织形式,分为左右二翼、五部二十九旗。

3 青海蒙古族二十九旗札萨克印文物研究

博物馆收藏的每件文物都有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时代价值。青海二十九旗札萨克印是民族融合发展历史的缩影,这些文物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宣传教育的宝贵资源,通过认真挖掘、梳理、研究这些文物,把凝结着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文物保护好、管理好、研究好和利用好,让文物说话,以史鉴今,加强民族文化研究,促进民族团结,讲述好各民族共同缔造、发展、巩固统一的伟大祖国的历史。让观众深刻体会到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是先人们留给我们的丰厚遗产,展现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美丽画卷,进而进一步加强爱国主义教育,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博物馆的责任与使命。

①李峰.边疆稳固之印——青海西左前旗札萨克银印探析[J].文物鉴定与鉴赏,2019(18):40-41.

②芈一之,张科.青海蒙古族简史[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2013.

③年羹尧.年羹尧奏陈平定罗卜藏丹津善后事宜十三条折[G]//中国藏学研究中心.元以来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关系档案史料汇编.北京:中国藏学出版社,1994.

④芈一之.青海蒙古族历史简编[M].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1993.

⑤周伟洲.西宁办事大臣考[J].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1):32-41.

⑥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青海历代建置研究[M].西宁:青海省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1987:262-271.

猜你喜欢
清政府蒙古族青海
全民阅读擦亮“书香青海”品牌
国家公园省 大美青海情
大美青海
图解:如何把学习教育贯穿全过程?青海这样做!
卢汉铁路筹款问题探析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纪律检查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候补委员当选名单
中国共产党内蒙古自治区第十届委员会委员当选名单
《里瓦几亚条约》对清政府外交的考量
甲午战争后清政府第一次政治大借款的意图与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