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画中的日月星辰画像探析

2022-07-22 08:46陈鹏
文物鉴定与鉴赏 2022年10期
关键词:画像史记

陈鹏

(东营市旅游发展促进中心,山东 东营 257091)

汉画像石包罗万象,汉代又是一个多神崇拜的社会,祭拜信仰的对象众多,对于众神的研究是一个非常大的课题。本文只是把汉画祭祀礼俗中关于日神羲和、月神常羲、太一星、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牛郎织女星等作为研究对象,进行简要的分析,来充分说明汉代的人们对这种自然神祭祀的重视程度。

1 汉代祭拜自然神的起源

自然神来源于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现象的崇拜。日、月是人们最崇拜的自然神。对日神、月神的祭拜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山顶洞人祭拜用的赤鹿角上的鸟、太阳图案,是目前考古发现的最早的祭拜太阳神的祭品,约4000年以前的连云港将军崖是一处远古时期的祭祀场所,岩画上面有3个排列规整的同心圆加放射线的太阳图案,反映出古代东夷部落的太阳崇拜,在云南沧源、宁夏回族自治区与内蒙古自治区交界处的贺兰山岩画上都有太阳神的形象。对于月神的崇拜同样追溯到远古时期,古代先民通过对月亮阴晴圆缺的观察,发现它是在晴天的晚上给人类带来光明。古代也将日月同称为“明神”,《国语·周语》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乎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

对于日月星宿的祭祀早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存在。据甲骨文的记载,殷人所祭祀的神祇,除了祖先和上帝外,还有对日、月、星辰及山、河等众多自然神。而且周朝时已经有完备的祭祀日、月的仪式。《礼记·祭义》记载:“祭日于坛,祭月于坎,以别幽明,以制上下。祭日于东,祭月于西,以别内外,以端其位。日出于东,月生于西,阴阳长短,终始相巡,以致天下之和。”祭日称为“朝日”,祭月称为“夕月”。秦朝,秦始皇东游海上祭祀八神,月日分属第六第七神,祭日于成山,祭月于莱山。

到了汉代之后,对于自然神的祭祀依然存在,尤其是对日月祭祀占有一定分量,武帝时在太乙坛祭日月,黎明之时向东方祭拜,夜晚向西方祭拜。后来又简化为在宫殿的庭院中行礼。目前汉画中有大量关于日中金乌或九尾狐、月中蟾蜍或玉兔、日神羲和、月神常羲、太一星、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牛郎织女星等题材的画像,可以充分认识到当时的人们对这种自然神祭祀的重视程度。

2 汉画中的日月星辰画像

2.1 日神、月神

古代祭祀日月的时间定在每年的春分和秋分两个日子,正所谓“春分朝日,秋分夕月”,定在春分和秋分祭祀日月古人是有想法的,“盖天地至尊,故用其始而祭以二至。日月次天地,春分阳气方永,秋分阴气向长,故祭以二分,为得阴阳之义”。由于祭祀日月的时间与岁月时令的联系,日、月祭祀不是官方祭祀的专利,汉代民间祭祀日、月是普遍现象。中秋拜月的民俗在汉代已经形成,枚乘《七发》载:“将以八月之望,与诸侯远方交游兄弟,并往观涛乎广陵之曲江。”这个民间风俗流传至今。

汉画中没有明确的祭祀日、月的场景画面,而日、月图像却非常普遍地出现在帛画、壁画、画像石、画像砖上。汉代的日、月图像在当时社会的语境下有不同的含义,有的是天文图像的宇宙模式图,有的是反映汉代的神仙思想,但是溯本求源,汉代画像的日、月图像是远古以来人们对日神、月神的崇拜,在祠堂、墓室中具有“象天通神”的作用,在祠堂画像中,日、月图像与祖先的神灵一起,成为祭祀的对象;在墓葬画像中,“是人们生前生活的模拟及‘现世’生活的投射”,是一定的宗教仪式的转化。

汉代画像中的日、月形象是按照古代神话传说的形象设计的。《论衡·说日》记载“日中有三足乌”,这点也正好解释了我们从汉画像中所见的日中金乌(图1),这也说明了金乌与太阳有着极为密切的联系。《山海经·大荒东经》记载:“汤谷上有扶木,一曰方至,一曰方出,皆载于乌。”古人认为太阳的运行是由“乌载日”而行的。月中有玉兔、蟾蜍(图2),是古代先民通过月亮表面的阴影想象出来的。晋代傅咸《拟天问》中有这样的记载:“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淮南子·精神训》记载:“日中有踆乌,而月中有蟾蜍。”汉代人为了与太阳相对应,在表现月亮的形象时,往往也刻有“乌载月”而行的样子,不过乌的头部刻成女性的发髻,象征着“太阴”之神。不论是日中有乌,月中有蟾蜍还是玉兔,都为日神、月神增添了神性的色彩。

图1 徐州苗山汉墓的“日中金乌”图

图2 徐州苗山汉墓的“月中玉兔蟾蜍”图

古代先民对日、月神崇拜的过程中,他们将“羲和”作为太阳神的名字,同样还把“常羲”作为月亮神的名字;正如文献《山海经·大荒南经》记载:“东南海之外,甘水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曰羲和,方日浴于甘渊。羲和者,帝俊之妻,生十日。”通过这个故事可以知道羲和和帝俊是一对夫妻,据郭璞考证,“羲和盖天地始生,主日月者也”,可以看出羲和就是日神。《山海经·大荒西经》载“有女子方浴月,帝俊妻常羲,生月十有二,此始浴之”,可见常羲就是月神。在山东临沂、河南南阳、四川等地都发现有关“日神羲和”和“月神常羲”的画像。如山东临沂白庄汉墓刻有日神羲和、月神常羲图,羲和人首蛇尾,手持规,以像天,身躯为圆形太阳,日轮中有金乌、九尾狐(图3);常羲人首蛇尾,手举矩,以像地,身躯为月亮,月轮中有玉兔、蟾蜍(图4);在汉代阴阳五行、谶纬神学的影响下,逐渐把日神羲和和月神常羲进一步地演化为伏羲和女娲,这也说明汉代对日神、月神的祭拜还有生殖崇拜的意义。

图3 日神羲和

图4 月神常羲

2.2 太一神

与“朝日夕月”祭祀相对应的是对天上星辰的祭祀。星辰之祭主要是五星、二十八宿。五星是东方岁星、南方荧惑、西方太白、北方辰星、中央镇(填)星;五星同时出现在东方是最佳的天象,《史记·天宫书》记载:“五星分天之中,积于东方,中国利;积于西方,外国用(兵)者利。五星皆从辰星而聚于一舍,其所舍之国可以法致天下。”二十八宿是东方苍龙七宿:角、亢、氐、房、心、尾、箕;北方玄武七宿:斗、牛、女、虚、危、室、壁;西方白虎七宿:奎、娄、胃、昴、毕、觜、参;南方朱雀七宿:井、鬼、柳、星、张、翼、轸。祭星也泛指众多的星象之神,祭祀天地时从祀的星神数以百计,影响较大的星辰有《周礼》所说的“司命”“司中”“司民”“司禄”。注释家说司命主老幼,司中主灾咎,司民主户口,司禄主赏功。

祭星主要是国家祭祀的对象,秦时雍城有许多祭祀星辰的庙,据《史记·封禅书》记载,有参、辰、南、北斗、荧惑、太白、岁星、填星、二十八宿及许多不见名数所出的小神“百有余庙”。许多星辰,掌管着人们的生老命死,是民间祭祀的对象。如关乎寿命的寿星,《尔雅·释天》:“寿星,角亢也。”郭璞注:“数起角亢,列宿之长,故曰寿。”汉代的寿星祠,“於杜、亳有三社主之祠,寿星祠”。唐代司马贞索隐:“寿星,盖南极老人星也,见则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寿。”如祈求丰收要祭祀灵星,传说灵星是主稼穑农事之神。《后汉书·祭祀志下》记载:“汉兴八年,有言周兴而邑立后稷之祀,于是高帝令天下立灵星祠。言祠后稷而谓之灵星者,以后稷又配食星也。”

在众多的星辰中,“太一”是祭祀规格最高的神。尽管对“太一”的确切含义还在争议中,但一般认为“太一”本是战国时期楚人的上帝,《九歌·东皇太一》所描写的祭祀场面,和古代祭星礼仪吻合,是献给星神的歌诗,“吉日兮良辰,穆将愉兮上皇。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到了汉朝文帝时期,在渭阳建五帝庙,“祭泰一、地祗”“皆并祠五帝”,这时候太一的地位已经开始显现了;到了武帝的时候,正式确定太一神为至尊神,《史记》记载:“天神贵者太一,太一佐曰五帝。”《汉书·祭祀志上》记载:“天神贵者泰一,泰一佐曰五帝。”《汉书·祭祀志下》记载:“天增授皇帝泰元神策,周而复始。皇帝敬拜泰一。”我们不难发现太一神不论是在西汉时期还是在东汉的社会中均占有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以至于皇帝都能绝对的去崇拜它、信仰它。

根据司马迁的《史记·天宫书》的记载,太一为天极星,“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山东省济宁嘉祥武氏祠堂上就有一幅太一神出行的画像(图5),从画面上可以清晰地看到天帝乘坐一辆北斗星车出行的场景,天帝坐在魁内,魁下为轮状云气纹,象征车轮,摇光上站立羽人,周围是仙人向天帝朝拜。同样的画面见于河南南阳王庄汉墓天帝(太一)出行的画像(图6)。图中的天帝坐在五星车上,车前有三神人合力牵引,车上一驭者,后面有一个护卫神,还有神鸟的伴随,直观地诠释了天帝出行的场面。实际上,这两幅天帝出行图中,都能够凸显太一神的中心地位,如《史记·天宫书》所说:“斗为帝车,运于中央,临制四乡,分阴阳,建四时,均五行,移节度,定绪纪,皆系于斗。”还说明了北斗是绕北极循环不息的帝车。

图5 山东嘉祥武氏祠画像太一出行图(北斗七星)

图6 河南南阳王庄汉墓天帝(太一)出行图

在山东长清的孝堂山祠堂里面发现了一幅关于日神、月神、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牛郎织女星等交织的画像(图7)。画像自左向右为北斗七星、内有玉兔和蟾蜍的月轮、三星三公、南斗六星、牛郎织女星、内有金乌的日轮、朱鸟为象征的南宫诸星。正如文献《史记·天宫书》记载:“中宫天极星,其一明者,太一常居也;旁三星三公,或日子属。”

图7 山东长清孝堂山祠堂画像:日轮、月轮、北斗七星、南斗六星、织女星

汉画像石图像中的北斗七星和南斗六星与汉代的民间信仰有一定的关联,古人将北斗作为观象授时的重要星象,它具有指示时间和季节的作用外,《后汉书·天文志》记载:“十年三月癸卯,流星如月……是天子大使将出,有所伐杀。”当时的人们还把北斗作为主寿夭之神。文献《星经》记载:“南斗六星,主天子寿命,也主宰相爵禄之位。”后民间流行“南斗主生,北斗主死”的说法,被道教吸收后将南斗六星神格化,成为司命主寿的六位星君。

3 结论

汉代祭祀是一个非常庞大的系统,本文只是撷取汉代画像中的日神、月神、太一神等画像,通过这些抽象的画面来表达时人图腾崇拜,甚至祈求得道升仙、长生不老的美好夙愿。本文正是通过整理汉代画像石中有关日月星辰祭祀的图像资料,结合相关的历史文献资料,为我们研究汉代社会祭祀风俗提供重要的参考。

①上海师范学院古籍整理组.国语:周语上[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37.

②杨天宇.礼记译注:下[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615.

③张廷玉.明史:卷四十九:志第二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74:1269.

④刘惠萍.图像与神话——日月神话之研究[M].台北:文津出版社,2010:220.

⑤袁柯.山海经校注:大荒东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54.

⑥刘安.淮南子:精神训[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9:69.

⑦袁柯.山海经校注:大荒南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381.

⑧袁柯.山海经校注:大荒西经[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404.

⑨临沂市博物馆.临沂画像石[M].济南:山东美术出版社,2002.

⑩司马迁.史记:天宫书:卷二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59:1328.

⑪司马迁.史记:封禅书[M].北京:中华书局,1959:1376.

⑫范晔.后汉书:祭祀志下:志第九[M].北京:中华书局,1965:3204.

⑬闻一多.神话与诗[M].北京:古籍出版社,1956:267.

⑭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31.

⑮司马迁.史记:封禅书:卷二十八[M].北京:中华书局,1959:1386.

⑯班固.汉书:郊祀志上:卷二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62:1218.

⑰班固.汉书:郊祀志下:卷二十五[M].北京:中华书局,1962:1244.

⑱⑳司马迁.史记:天宫书:卷二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59:1289.

⑲司马迁.史记:天宫书:卷二十七[M].北京:中华书局,1959:1291.

㉑范晔.后汉书:天文志上:志第十[M].北京:中华书局,1965:3220.

猜你喜欢
画像史记
星星的画像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画像
漫画史记
漫画史记
画像
莫尼卡的画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