筝曲《行者》的音乐特色分析

2022-07-23 08:10陆媛媛杨连莲
轻音乐 2022年7期
关键词:慢板龟兹音阶

陆媛媛 杨连莲

一、《行者》简介及创作背景

古筝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3000年前各种古筝流派就层出不穷,也反映出了因风俗、地域的差异而带来的多元风格的音乐,且西安是十三王朝的发源地,是秦楚的要塞。西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使其保存了许多文化、艺术和独特的生态系统。[1]

《行者》的作曲者魏军诞生于陕西省西安,这里有着悠久的音乐历史,且作曲者以个人思想对于音乐艺术独到的见解不断地在创作曲上表现出来,例如魏军先生制作的三组组曲,先是创作了《婆罗门引》,后有了《大漠行》,再到现在的《行者》。这三组组曲同样将古文明用文字记载传承的内容将现代音乐和技术融合在一起。本文通过音乐风格、引用元素的分析来进行对古筝作品《行者》的探讨。这是一种身体、思想与灵魂的交换,作曲者创作了这首乐曲旨在对于人生历程的感悟与思考,在音乐中也有自身的人生经历和感悟。《行者》作者为乐曲命名的由来,拆解字面两个字的意思,可以看成是修行的人们对于内心信仰的追求和向往。风沙裹挟着驼铃声,一直延伸到了没有余晖散落的地方,只有留在我们心里的荣耀。

二、《行者》作品分析

(一)《行者》音乐素材分析

1.《行者》定弦与调式特点

《行者》整体借鉴了龟兹的音乐曲调,并将中国传统器乐与西方的作曲手法相结合,让古筝作品在现代音乐中有了较大的转变和改革。在古筝的定弦中,我们可以明显感觉到它与传统调式的“宫、商、角、徵、羽”五声音阶不同。[2]《行者》打破了原有的传统五声音阶调式,采用了西方十二平均律的现代音阶,并加入了龟兹音乐大二度的风格特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对于美的追求也是日益增长,早已不满足于传统调式的五声音阶以及纯五纯八的大和弦,这也使得新型的调式音阶的兴起,在古筝中作曲家们仍旧采用21弦的现代新型古筝,但调式中则采用了不完整的七声音阶定弦。[3]这种全新的作曲手法和定弦运用在古筝的发展中起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和创新点。且这种非常规的七声音阶也收到了听众的一致好评,一度成为当代音乐中的新型音乐语言。

《行者》采用了不完整八度的人工定弦调式音阶,依次为B1、E、#F、A、B、c、e、#f、b、c1、#d1、e1、#f1、g1、b1、c2、e2、#f2、a2、b2、e3。从定弦的排列顺序来看,作曲家魏军将E列为《行者》的主音,其他的音阶依次排开形成了以E为主音的燕乐商调式的七声音阶。[4]但是作曲家省略了宫音D,并将E、#F、B三个音在每一组的音阶中反复出现,因此也决定了《行者》整体的动机和发展主题;但是在定弦中出现了唯一的#d1,与c1形成了增二度音程,同时与g1形成了减四度音程,这两组不和谐音程在传统民族器乐的演奏下增加了一丝异域风情,给整首乐曲笼上了神秘的面纱。

2.龟兹音乐与西安鼓乐

随着唐朝的经济蓬勃发展,古龟兹音乐也随着丝绸之路传入了中原。因为龟兹音乐本身就是借鉴了佛教音乐,同时又加入中原音乐的色彩,所以龟兹音乐本身就是中西方两地域相结合的产物。龟兹音乐因它本身有“七声、七调”等方面的节奏韵律,再加上佛教音乐的元素,随着中原音乐的盛行和采纳,而后形成了隋唐二十八调的盛行和推广。

作曲家魏军在创作《行者》之中,也采用了佛教音乐《婆罗门引》中的音乐元素。在创作《行者》之前,魏军就已经开始借鉴《婆罗门引》,并在其中加入大量的西安鼓乐元素。西安鼓乐在唐朝也是盛行一时,西安鼓乐中也是包含了众多繁多复杂的调式、节奏和音阶变化的,其中燕乐调式音阶运用的尤其多,这是因为燕乐调式与唐朝音乐密切吻合。且再借鉴了龟兹音乐也是运用了燕乐二十八调中的七宫调式,也是唐朝的工尺七调。由此看来,《行者》在龟兹音乐和西安鼓乐中大量的吸取了两者的音乐元素。让《行者》在充满异域风情的同时有着强烈的节奏拍点,使得《行者》在现代音乐中也能够独树一帜,也为现代筝乐的繁华增添了浓重的一笔。

(二)《行者》曲式结构分析

1.结构概况

首先《行者》是一部复三部曲式结构的乐曲,其中也包括了引子和结尾。[5]我们纵览全曲可以清晰地感受到音乐的节奏和速度是在逐渐加快的。引子首先运用了两组长琶音直接定义了全曲的风格,虽然使用了不和谐的音程,但是琶音直接打在了主音e上结束,让开头的旋律变得微妙和模糊朦胧,似笼罩了一层面纱,神秘且悠长,直接将听众带入了一千多年前的无边沙漠;接着节奏从4/4到4/6再到4/2,且一直重复着4音,这也是龟兹音乐的特点之一;接着快板中的快速指序,从每一个音的颗粒感逐渐上推,使整首乐曲到达至高点,再用爆炸似的扫摇直接将听众推到最高潮,再到再现部分的悠远绵长直至结尾,让听众重新回到最初的开端,重新聆听驼铃声的渐行渐远,直至消失在远方。

段落小节数速度引子1-15自由慢板a16-2440b25-3440快板第一部分35-57150第二部分58-93150连接94-110150第三部分112-146150连接147-161150尾声162-17740

2.具体结构分析

《行者》的整体曲式结构充分采纳了现代西方的作曲技巧,分别由引子、A慢板、B快板和尾声组成。

引子:一共15小节,整体速度偏自由,开头的B1、E两个音,分别用左右手的小指指腹去演奏,力度由mp逐渐增强,使得增加音色的厚重,让听众有庄严和肃静之感;接着节奏从4/4转变到4/6,柱式和弦与钢琴伴奏的呼应;带有龟兹音乐风格的旋律音b、e、#f强弱相互交替,带出主旋律;古筝琴码左侧的非乐音的刮弦连接着均匀的六连音,节奏也是由慢渐快再由快渐慢直至减弱消失,同时也突出了龟兹音乐的异域风情,让人仿佛置身一望无际的沙漠中,宁静而悠远。最后钢琴伴奏以mp的力度半终止在a羽上,为下面慢板做铺垫。

慢板:慢板一共有19小节,可分为a乐段和b乐段,整体节奏均匀,旋律整体充满了异域风情。首先引子a乐句可分为2+3+3,前两小节是左手的大切分节奏型,这也是借鉴了西安鼓乐的音乐元素,旋律深沉且庄重,奠定了整体慢板的基调,仿佛骆驼们行走在沙漠中,步伐缓慢且又坚挺;接着右手是一段长摇指,也是借鉴了西域的长调,从b-#d1-#f1的三度音程模进,采用了龟兹音乐中的三度元素,左手依旧是大切分的匀速前进,依旧保持了西安鼓乐的风格特点;第三段右手采用了双摇指的技法,更增添了一丝异域风情,延音记号的保持,使a乐句整体奠定了龟兹音乐的异域风情,缥渺而又悠远,使听者无限向往。

快板:快板可分为三段,第一部分是35—57小节,其中又可以划分为a乐句11小节+b乐句11小节,速度整体都保持在150上下,节奏灵巧跳跃。a乐句可分为4+4+3,最开始以f的力度强而有力地运用紧凑的八分节奏型,作出四小节之间的变化重复和强弱对比,再通过后十六分音符做出四小节的变化重复对比,a乐句整体重音都在b和#f这两个音之间不断地转变;最后三小节通过八度音高的不断加强到达第一小段的强终止。b乐段可分为4+4+3,首先通过快速指序的十六分音符的“打勾抹托”进行两组的对比,最后两小节终止在属音的b上。

第二部分为58—110小节,其中可分为a乐段8小节和b乐段16小节再到c乐段11小节和a’乐段17小节的变化重复。a乐段可分为2+3+3,开头两小节完整反复,再到两个3小节的高八度变化反复,两组快速点奏的轮抹,最后结束终止在主音e上。b乐段是古筝的快速指序“托抹勾打”的均匀滚动,主旋律在古筝的左手上,最后终止结束在属音b上。c乐段旋律又重新回到了绵柔的慢板,变化重复慢板的主题,从快板的旋律中跳脱开,强拍也是开始在每小节的后半拍,与之前的快板主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a’乐段变化反复了a乐段的材料,重复了快板的主题,同时将主题推向了更高潮,最后结束在大扫弦的属音b上。

第三部分为112—161小节,其中可分为a乐段12小节、b乐段16小节、c乐段7小节、d乐段15小节。a乐段是与钢琴相互呼应,古筝运用了一段长摇指的技法,同时借鉴了慢板旋律的变化重复将旋律推到了主音e上,为第三段的乐段b做一个铺垫和准备;b乐段可分为8+8的方正乐段,每4小节都是右手的快速跑动与变化重复。c乐段又是一段右手的摇指,反复运用了e、#f、b的旋律,突出龟兹音乐的特点。d乐段通过4+4+7的方整性结构反复在#f2和g2两个音上扫弦反复最后引出主音e3结束整段的快板。

尾声是162—177小节,首先旋律再现了引子的一段材料,再利用摇指引入一段慢板的主题变化,左手再次加入了大切分的和弦,仿佛再次回归到了无边的沙漠,聆听着骆驼整齐的脚步声缓慢而庄重的走向远方,渐渐回到那光辉而又神秘的龟兹古国。

三、《行者》演奏特色

(一)快速指序

“快速指序”是古筝跨时代的代表技法之一,在《行者》中占有相当的分量。这种指法组合一般由四个手指按顺序轮弹。一般正常都是按照“打勾抹托”的顺序或者“托抹勾打”。快速指序重点就是提高手指的惯性和能动性。《行者》中存在大量的“快速指序”,弹奏时需要注意音与音之间的颗粒感。弹奏时大臂与小臂应完全放松,手腕也不参与力量的使用,而是被驱动着依次向前或向后运动。保持手指之间的独立运动是至关重要的,确保每个手指都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运动范围,指关节的坚韧度和关节的支撑也是极为重要的。腕关节连接着我们的手掌,手掌是强大内聚力的关键。腕关节和手掌要支撑以确保稳定的力量传递。关于手指运动,当三个关节一起运动时,它们不会相互摩擦并且是独立的。触弦角度应保持指甲接触琴弦三分之一的位置,触弦时也只需要用指甲的末处尖端一点点,而不是一整个指甲全部触碰琴弦,不能因为触弦过深而影响快速指序的触弦速度。练习时,四指都是同时施展力量,接力完成的。且在每组演奏完之前,要提前准备下一组指序的第一个音,以确保节奏的统一与不间断。

(二)音色特点

开头的琶音音色低沉悠远,直接将人们带到了一千年前的沙漠和旷野中,仿佛古老国度的绚丽景象如画卷般缓缓在你面前展开。引子整体速度偏自由,琶音在演奏时,重点突出相邻两个琶音的强弱和速度的对比,一强一弱,一快一慢,使音色圆润,余音拉长,增强氛围感为下面慢板做意境的渲染和铺垫。

慢板整体的速度均匀有力,浑厚庄严,使人肃然起敬。再加上古筝独特的低音音色和余音的拉长,一整段都是给人绵长的线性音乐特点,再利用切分节奏,仿佛千年之前的沙漠中骆驼们踏着缓慢而又有力的步伐徐徐前进。这里先用左手小指用肉拨低音,增加音色的浑厚感,再紧接着演奏和弦,手尽量贴近琴弦避免多次弹奏产生杂音。在演奏时,触弦的位置应选择靠近琴码而不是前岳山,使琴弦发出的声音得到更好地延伸和拉长。给听者一种由近到远的听觉感受,使音乐整体在一步步摸索中缓缓前进。

快板中大量运用了快速指序和点弹的技法,主要强调音色上的颗粒感和利落程度。为了让音色和强弱上有明显的变化,所以在弹奏时触弦的位置上也是在不断地变化。运用了多个手指快速交替的指法,将古筝速度上的优势发挥极致,展现古筝音色独特的颗粒感,彰显动感与活力。演奏快速灵活,触弦位置、深浅变化随心所欲。在演奏重音时,有时需要借助头部和腰部的辅助动作加以发力,将肢体动作带入节奏的强弱变化中,不断改变音色,或厚重或利落干脆,将听者置身于千年之前的龟兹古国,仿佛化身成为了一位热血沸腾的“行者”。

尾声的旋律再现了主题,与快板的热情奔放和热烈的氛围形成强烈的对比,同样用小指的指腹用肉音从左向右缓缓拨出,力度也是由虚到实,音色从逐渐清晰到虚无缥缈,最后以强劲的快速指序和帅气的拍板结束全曲,音色从缥渺到干脆利落的拍板,让听众瞬间从千年前的古龟兹国回到现实,给听者强烈的对比和震撼。

结 语

历史与现代的碰撞,穿越了长长的古丝绸之路,让古国龟兹在新时代再现,让人们置身于浩瀚的沙漠,身心行走在韵律上随着骆驼行走的缓慢节奏慢慢的感受古龟兹国的历史长河。作曲者之所以创作这首充满异域风情的古筝作品,是因为作者本身也是人生路上的一位行者,作曲者只是通过西方的现代作曲技术连接了古龟兹音乐与西安鼓乐的音乐元素,将中国的唐文化进行改编,形成了现代筝曲的独树一帜的音乐风格,促使当代传统音乐打破了五声音阶的传统调式,在现代筝曲的改革中闯出了新的天地。[6]

注释:

[1]李建燕.高中乡土历史选修课程教材编写程序的实践探索——以温州市龙湾区乡土历史文化教材《乡土的记忆》的编写为例[J].赤子(中旬),2014(12):129—130.

[2]杨雅楠.古筝协奏曲《陆游与唐婉》研究与演奏分析[D].西北师范大学,2016.

[3]何 鹤.试论三个不同时期筝曲的形与神[D].郑州大学,2018.

[4]方新佩.民族调式在我国流行音乐创作中的运用分析与研究[J].音乐创作,2016(09):107—109.

[5]卢 阳.《滇南山谣三首》的艺术特色和演奏分析[D].聊城大学,2018.

[6]钟瑶瑶.古筝协奏曲《云裳诉》的作品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16.

猜你喜欢
慢板龟兹音阶
潮州乐调的音阶流变梳理与分析
龟兹乐舞
三部龟兹乐考辨
大小调五声音阶,来了解一下
对称音阶(Symmetrical Scale)解析
龟兹壁画“杀犊取皮”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浅析山东梆子慢板板式
基于田野调查的澧水船工号子研究
抒海本生及其在吐峪沟壁画中的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