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mm徕卡M3旁轴相机

2022-07-27 07:09图文
照相机 2022年6期
关键词:镀铬扳手取景器

图文|蒋 放

2004年9月1日,著名电影导演桑弧在上海去世,享年88岁。他生前一共编剧和导演了30多部影片,他在上海的旧居位于瑞金二路132弄的金谷村10号。

金谷村是上海典型的石库门新式里弄,砖混结构,外观没有多余装饰,仅在窗洞饰有线脚。坡顶两边山墙夹持,显得朴素大方。金谷村的主弄口在绍兴路上,有5条东西横向的支弄连接各排房屋,其中3条支弄东端与瑞金二路相通。金谷村各宅有围墙和铁栅门分隔,房屋为联排式,前面入口设有小过厅,底层单开间为起居室和餐厅,二三层为卧室,盥洗室位于楼梯间的前部。

桑弧原名李培林,浙江宁波人,出生于上海。桑弧十几岁时,父母双亡,家道中落,只好辍学在上海当学徒。1933年,他肆业于沪江大学新闻系,任中国实业银行职员。1935年,他结识周信芳和朱石麟两位艺术家,在他们的鼓励下尝试文艺写作。

1941年,桑弧开始从事电影剧本创作,编写了电影剧本《灵与肉》等。在上世纪40年代,由文华影业公司出品,张爱玲编剧,桑弧导演的影片必定卖座,《不了情》、《太太万岁》、《哀乐中年》等影片红极一时。他于1947年导演的《太太万岁》最为经典,影片编剧是张爱玲,启用明星阵容,主要演员有蒋天流、石挥、张伐、韩非、程之、上官云珠。影片中,女主角陈思珍由蒋天流扮演。当时蒋天流26岁,气质和年龄与陈思珍相符。蒋天流师从戏剧名家朱端钧,在影片中将陈思珍的上海少妇风情演得入木三分,从骨子里刻画出张爱玲原著人物的内心世界。桑弧在他导演的影片中,充分表现人性、家庭,进而关注社会问题。

桑弧是开创中国电影先河的第二代导演。他导演的根据茅盾小说改编的影片《子夜》,原著里出场的人物近90位,多数在书中前五章里出现。桑弧改编剧本时认为不符合电影的艺术规律,于是他将小说人物列表,挨个梳理,最后电影里有名有姓的角色减少了一半,故事情节与当时的摩登上海更为合拍。

电影利用胶片将生活搬上了银幕,通过活动的人物和曲折的故事打动人心。机械照相机,譬如35mm徕卡M3旁轴相机,用它抓拍市井风情和世相百态,定格在底片上,在表现人性方面,与电影异曲同工。

徕卡M3旁轴相机于1954~1968年由德国徕兹(LEITZ)公司出品。1954年,在德国科隆摄影器材博览会(PHOTOKINA)上首次发布的徕卡M3旁轴相机,轰动全球。该机以古典的外形和当时最先进的工作性能,尤其适用于纪实摄影和科学摄影,而成为可换镜头小型专业照相机中的翘楚和相机制造史上的伟大杰作。

1943年,威利·史坦(WILLI STEIN)奉命设计徕卡M3相机。1953年完成设计,生产65台原型机供测试使用。当时徕兹公司的生产车间在工厂的前两层,M3相机就在那里制造。1952年后为了扩大生产规模,建造了新的第二和第三大楼。从1957年开始,所有相机生产线均移至工厂7楼。

徕卡M3相机用800多个零件装配而成,相机序号为700000~1206999。1954年,最初生产的相机起始序号为700000,1966年生产的最后的相机序号为1164865,1968年生产的一批橄榄绿军用M3相机,序号为1206962~1206999。部分M3相机在加拿大米德兰(MIDLAND)工厂制造和组装。徕卡M3在刚发表的第一、第二年,相机内外有些小变动,到1958年方才定下最终设计,随后直至1968年再未作出任何变动。

徕卡M3相机有如下三个版本

第一版:最基本设计,机身上未装适用于90mm/135mm焦距镜头的取景线框预视切换杆,装有必须连续扳动两次的卷片上弦扳手,俗称“两扳手”或“双拨扳手”。相机后盖内面装有玻璃压片板,设计师生怕过片太快会导致金属压片板和胶片之间产生摩擦火花。

第二版:从1955年开始,M3机身上装有90mm/135mm焦距镜头的取景线框预视切换杆,并将玻璃压片板改成金属压片板。第二版M3相机序号从844000起始。

第三版:采用国际标准快门速度:1、2、4、8、15、30、60、125、250、500、1000。将第一版和第二版M3的“两扳手”式卷片上弦扳手改成单次卷片上弦扳手,第三版M3相机序号从915250起始。

下文中描述的徕卡M3属于1955开始生产的第二版相机。如图1所示,该机在原来的插刀式镜头卡口接环上安装了专用于50mm焦距的M39螺口镜头转接环,再在M39转接环上安装了M39螺口ELMAR 5cm F2.8镀膜标头。徕卡M3相机的原配标头应该是5组7片SUMMARIT 5cm F1.5。该机的连动测距器内装有光学折射元件,测距的影像靶极为清晰,测距有效基线长度69.25mm,有很高的测距精度。取景器中首次采用视差自动补偿装置。亮框取景器内置有适用于50mm、90mm和135mm定焦镜头的三个取景线框,50mm标头的取景线框被固定在取景器里,90mm和135mm镜头的取景线框在未装镜头的情况下,可通过拨动机身前的取景线框预视切换杆,提前在取景器里显示。如果在插刀式接环上安装了M系90mm或135mm卡口镜头,取景器里将自动显示这两支镜头的相应取景线框。M3相机为全机械全金属结构,顶盖用整块黄铜一次冲压成形,机身整体被一次浇铸成形。该机通过原来的插刀式接环或加装专用于相应焦距的M39螺口镜头转接环,可换接多种不同焦距的M系卡口镜头或相应焦距的M39螺口定焦镜头。该机采用横走式布帘焦平面快门,快门速度范围为:B、1~1/1000s。采用双影重叠对焦,最近对焦距离1米。机身上装有镜头锁钮、自拍器、90mm/135mm镜头取景线框预视切换杆、X和M同步闪光连线插座、内置金属压片板的铰链式后盖。该机装有“两扳手”式卷片上弦扳手、调速盘、快门钮、附件插座、走片计数窗、退片功能切换钮和倒片钮。底盖上置有带折叠式弧形手柄的锁钮和三脚架安装螺孔,机身两侧装有吊带环。M3机身长138mm、高77mm、厚36mm,重830g(带ELMAR 5cm F2.8镀膜螺口标头、LEICA原厂M39螺口转接环、片轴和镜盖)。

图1 机身、镜头和转接环

正面看徕卡M3相机(图2),机身插刀式镜头接环上已安装了专用于50mm标头的M39螺口转接环,转接环表面镀铬,外径50.8mm、厚9.8mm、重30g。转接环端面刻着一圈银底黑字:M2 50mm M3 28-50mm Ernst Leitz GmBH Wetzlar Germany DBP。M39转接环已被左侧机身上的镜头锁钮锁定在原来的插刀式镜头接环上,随后可将ELMAR 5cm F2.8镀膜标头尾部的M39螺纹拧到转接环上,ELMAR标头即被牢固地安装在M3机身上。

图2 相机正面

ELMAR标头前镜内环镀铬面上凸显一圈银底黑字标识:Elmar f=5cm 1:2.8 Nr.1451456 Ernst Leitz Wetzlar。前镜环外径42mm,圆周饰有直丝滚花。前镜环后面是外径43.8mm的光圈设置环,设置环左右两侧饰有直丝滚花,设置光圈值时可当作旋转设置环的捏手。设置环的上下两个对称圆弧面上,分别凸显同样的6档光圈值:2.8、4、5.6、8、11、16。实际设置光圈值时,可用两指捏住直丝滚花并左右旋转光圈设置环,将所需光圈值对准前端镀铬环上的黑点,镜内光圈叶片随着设置环旋转作相应收缩或张开。

ELMAR 5cm F2.8标头可缩进和拉出,俗称“缩头”。标头装在M3机身上,缩进时长度19.4mm,拉出时长度39.6mm。可伸缩的镜颈外径29mm、长20.5mm。实际拍摄时,可从镜头后端的镜座内拉出镜头并顺时针旋转以锁定之。拍摄完毕,逆时针旋转镜头并使之缩进镜座。

镜颈后面是调焦环,调焦环外径41mm。环上装着调焦钮柄,钮柄不用时被置于左下侧的锁槽中。实际调焦时,可摁下钮柄使之脱离锁槽,用中指按住钮柄并左右旋转之,调焦环跟着钮柄一起旋转以驱使ELMAR标头整组镜片前后移动。与此同时,通过机后取景器目镜监视所摄景物是否处于双影重叠状态,若出现双影重叠则说明对焦正确。对焦结束,再顺时针旋转调焦环,使环上钮柄返回锁槽。

镜头右侧,机身上装着取景线框预视切换杆。切换杆表面镀铬,长10.5mm。左右拨动切换杆,可在取景器里提前看到90mm或135mm定焦镜头的取景线框。切换杆回到原位时,取景器内只有一个固定的50mm标头线框。如果在插刀式接环上安装M系90mm或135mm卡口定焦镜头,取景器内即自动显示相应取景线框。如果在插刀式接环上安装了专用于90mm或135mm焦距的M39螺口转接环,则可将这两支镜头分别装在螺口转接环上,取景器内将自动显示相应取景线框。由此可见,不同焦距的M39螺口镜头应配置相应的专用螺口转接环,否则取景器里显示不出相应线框。

镜头左侧,机身上装有镜头锁钮。摁下锁钮可装卸M系卡口镜头或M39螺口转接环。镜头锁钮左侧,机身上装着自拍器延时操纵杆,操纵杆表面镀铬,长23mm。实际操作时,先连续两次将机顶上的卷片上弦扳手扳到底,再将自拍操纵杆按逆时针方向旋转到底,然后摁下操纵杆后面的启动钮,以驱动已上弦快门延时开启。

自拍操纵杆上方,机身上装着退片功能切换杆,切换杆表面镀铬,长12mm。需要退片时,可将切换杆按箭头方向推至R标记,以使机内走片齿轮进入“脱开”(非啮合)状态。然后拔起机顶上的倒片钮并顺时针旋转之,直至机内胶片退入暗盒。最后将退片功能切换杆拨至原位,机内走片齿轮即恢复到原来的“啮合”状态。

镜头朝上,看机顶(图3)。机顶右端是可自动归零的走片计数窗,计数窗左侧是“两扳手”式卷片上弦扳手和快门钮。实际操作时,连续两次将扳手扳到底,走片计数窗内即显示进位数值,然后摁下已上弦快门钮以启动布帘快门。

图3 相机顶部

机顶中央固定着附件插座,插座上方镀铬面上凸显相机型号和序号:M3-832724,附件插座右侧装着快门调速盘。调速盘表面镀铬,外径17mm、厚2mm,圆周饰有颗粒滚花。调速盘端面周边凸显11档快门速度值:B、1、2、5、10、25、50、100、250、500、1000,M3相机的X同步闪光速度为1/50s。设置快门速度时,左右旋转调速盘,并将所需速度值对准左侧镀铬面上的黑线。

机顶左端是倒片钮,倒片钮表面镀铬,外径14.6mm、长7.8mm,圆周饰有颗粒滚花。倒片钮的拔起长度为18mm。倒片钮与附件插座之间,机顶镀铬面上纵向排列着四行银底黑字:Leica、DBR、ERNST LEITZ GMBH、WETZLAR GERMANY。

图4 相机背部

图5 相机底部

图6 相机内仓

图7 ELMAR 5cm F2.8镀膜标头所摄样片

镜头朝前,看机背(图4)。机背左上角,机壳镀铬面上固定着外径16.3mm的取景器目镜,目镜里可见固定的50mm标头取景线框。实际对焦时,先用线框框定所摄景物,再旋转调焦环以使景物双影重叠,最后摁下已上弦快门钮。

取景器目镜右侧,镀铬面上置有X和M同步闪光连线插座。左面X插座用于万次闪光灯,右面M插座用于单次闪光泡。

如图6所示,M3相机背面装着可翻起的铰链式后盖,后盖内面固定着弹性金属压片板。后盖长90mm、宽52mm。后盖中央置有胶片感光度ASA/DIN设置盘,设置盘表面镀铬,外径26.3mm,中央小盘可左右旋转,按需设定不同拍摄条件下的ASA/DIN感光度。后盖只能在卸下底盖后被翻起。卸下底盖,后盖被“解锁”。翻起后盖,机内结构坦露眼前,可见横走式快门布帘、走片齿轮轴杆、片轴仓和暗盒仓。

底盖表面镀铬,一端置有三脚架安装螺孔,另一端置有带折叠式弧形手柄的锁钮。顺时针旋转底盖锁钮,底盖被锁紧。逆时针旋转锁钮,可卸下底盖并翻起后盖。

在徕卡M3机身上,在它原来的插刀式接环上安装了专用于50mm焦距的M39螺口镜头转接环,从而将ELMAR 5cm F2.8螺口标头通过专用转接环固定在M3机身上。ELMAR 5cm F2.8螺口镀膜标头生产于1957~1962年,序号1402001~2503100。该镜头光学结构为3组4片,视角45°,长47.3mm,重245g(带原厂Leica镀铬金属镜盖)。镜头金属部分为黄铜镀铬,ELMAR 5cm F2.8标头的第一片和最后一片镜片用了镧系玻璃。该镜头在全开光圈时,总体反差较低,还不如ELMAR 5cm F3.5标头,成像边沿柔化细节模糊。当光圈收到F4时,它的成像质量明显优于ELMAR 5cm F3.5标头,总体反差中等,中心成像质量极佳。当光圈收到F8时,它的成像质量可与1957年生产的SUMMICRON 5cm F2标头媲美。由此可见,ELMAR 5cm F2.8是一支优秀的螺口镀膜标头。

徕卡M3是徕卡M系相机中首屈一指的顶级专业相机,是德国相机制造业的一枚奇葩。35mm徕卡M3旁轴相机外形朴拙古秀,气韵超逸,风神卓绝。M3相机以其精密耐用的机械配合、完美无比的镀铬工艺和稳定可靠的工作性能,历经65年时光淬炼,已被玩家视为囊中神品。香港照相机收藏家陈烘在上海的一次研讨会上说,纵观世界著名135相机,快门机构精度最高、卷片扳手操作手感最佳的只有两台相机,一台是德国蔡司伊康公司于1959~1966年出品的CONTAREX “Bullseye”单反相机,另一台便是徕卡M3旁轴相机。这两台相机的卷片上弦机械系统内均装有精密滚珠轴承。

脖子上挂着徕卡M3旁轴相机,走进滚滚红尘,寻踪都市欲望和时尚风流。释放体内的多巴胺和内啡肽,好得意!

猜你喜欢
镀铬扳手取景器
基于多维感知控制型电动定扭矩扳手研究
圆柱形零件镀铬均匀性的优化研究
常见表面处理对飞机结构装配尺寸的影响
可爱金狮狨上线当摄影师脑袋钻进遮光罩站错位置
能自动卡紧螺栓的扳手
有缩小镜吗?
我有相机,你愿意拍照么
国际空间站打印出首个3D扳手
可调节智能六角扳手
活塞杆表面镀铬质量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