扎根理论在我国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应用与反思
——一项基于国内重要期刊的文献分析(2000年-2020年)

2022-07-28 13:31覃晓琪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质性扎根研究者

覃晓琪

(广西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广西 柳州 545006)

1 引言

质性研究(qualitative research)是社会科学领域中重要的研究范式之一。应用语言学国际权威期刊TESOL Quarterly在1994年开设了“TESOL 研究的多元性” 专题讨论,[1]详细讨论了七种质性研究方法。这标志着质性研究成为语言研究中独立、成熟的学术范式,并在第二语言习得领域里向传统量化研究的权威地位提出挑战。[2]因此,“我国应用语言学的方法建设需要……在普及量化方法的同时加强质化方法的介绍”[3]。

扎根理论作为质性研究的一种范式,是上世纪六十年代由Barney Glaser和Anselm Strause 两位学者共同建立,被认为是当今社会科学领域中最具影响力,最前沿的研究范式之一。[4][5]龚嵘指出在二/外语教育领域,定性研究法也日趋成熟丰富,其中就包括扎根理论探究。[6]扎根理论的核心是在没有任何理论假设的前提下,通过逻辑归纳法采用持续比较的分析(Constant Comparison Analysis),从大量的原始资料中自下而上层层提取概念和范畴,发展概念类属之间的关系,从事实材料基础上建立实质理论,再从实质理论抽取形式理论,最终得出新的理论。

2 扎根理论在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分析

研究者于 2021 年4月 2 日在中国知网(CNKI)将时间限定在2000年至2020年,分别输入关键词“扎根理论”“扎根”“质性研究”和“外语”“英语”“语言”“应用语言”“二语”的两两搭配来搜索相关文章,文章发表的期刊范围选择中文核心期刊、大学学报和优秀硕博士论文,然后认真解读和分析每篇文章内容,进一步筛选出基于扎根理论的外语研究相关文章。符合条件的文章一共有33篇,其中期刊论文17篇,学位论文16篇。

已有的相关综述类论文多是对各种质性方法的介绍、发展历程以及不同的质性方法的区别和对比,而本研究则根据文章内容分为学生、教师、课程和教学以及其他方面四大类(见表1)。首先,语言学习主要是以学生(学习者)为中心,此类研究论文占比达到了27%。第二,教师作为促进语言学习的关键因素,需要从实际教学过程中获取提高学生和自身的教学素养,相关的实证文章也占到了27%。同样,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作为语言教育材料和手段的关键因素,起着催化剂的作用,在扎根理论的质性研究占比24%。最后,其他方面则是包括制度制定、语言服务等,是人的发展教育研究的有益补充,占比22%。下面就每一个类别的具体研究内容进行详细阐述。

表1 扎根理论在我国外语研究中的应用情况(2000-2020)

2.1 学生研究

针对学生的扎根理论研究主要表现在学习心理和学习能力两方面。学习心理包括学习动机、学习需求和自我认同等。研究者建立了两种类型的学习动机模型:一是二语学习动机减退模型。在该模型中,自我差异是核心作用,学习者认知起中介作用,从而导致二语学习期望值降低。另一个是学习动机动态模型,由三个类属集合:社会文化背景、动机和学习经历,学生的动机在这三个部分不断相互作用中形成动态系统的发展。其次,提取了个人因素、社会因素和资源属性因素等三种因素来探索学生的英语学习信息需求与行为发生过程。而在自我认同上,研究指出初中英语学困生经历了出现-危机-冲突-转变四个阶段的变化,并且会根据学习经验的不断变化发生积极或消极的转化。

另一方面,学习能力体现在学习策略和读写说译等语言能力。大学优秀英语学习者学习策略主要集中在这几个核心编码:多听、多说、多读、多写、多背和在真实语境中理解学习英语。在二语产出技能(口语和写作)方面,分析出两大类属:静态因素(语言使用和语言因素)以及动态因素(心理、认知和个体差异因素),形成了二语产出中句法启动影响因素的概念模型。在翻译技能方面,则搭建了由内驱力、认知能力、语言能力和操作能力等四种能力构成的翻译能力金字塔模型。此外,研究者认为远程开放教育学习者个人要素与机构要素统一于学业的完成,并对学习准备、学习过程和完成学业三个阶段产生影响。

2.2 教师研究

扎根理论在以外语教师为对象的应用研究中主要集中在教师能力、教师发展和教师情感三个方面。首先,教师能力涉及教学日志、教学学术能力和导师指导能力。比如构建了外语电子教学日记编码体系、具有我国本土化特色的教学学术能力发展策略以及我国博士生导师指导信念与指导实践理论模型。其次,大学英语教师的成长具有周期性、节律性和动力性三个特点。其中,新手教师成长中需要积累教学知识、课堂管理、教育信念三方面的实践性知识。教师情感也是扎根理论研究关注较多的领域,它涵盖了教学焦虑、职业倦怠和教师亲和力。为此研究者分别创建了语言新手教师教学焦虑的影响因子模型、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职业倦怠模型以及外语教师话语亲和力分析理论框架。语言新手教师教学焦虑的影响因子模型包括教师语言知识和能力、教师教学能力、学生异质性、教学条件、校方压力这五个因素;高校青年外语教师职业倦怠模型则源于科研压力大、职业认同感低和教学满意度低;外语教师话语亲和力分析理论框架主要体现在教学话语的管理、知识传授和课堂上师生的互动反馈三个方面。

2.3 课程与教学研究

除了教学主体的研究,研究者们也聚焦了课程与教学领域。一方面,课程的研究范畴涵盖课程质量评估体系、口头报告评价标准和单元作业。大学英语“金课”建设质量评估体系模型包含了三个过程评估的静态指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设计)和三个结果评估的动态指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教学管理),以及提取了包含性质、内容、产生、使用和作用五项类属的大学英语课堂口头报告评价标准;此外,研究者还对小学英语的单元作业进行了设计,注意以下几个要素:要明确作业目标制定的方向,重视目标撰写的合理性,内容设计应以问题为导向,单元主题多样化,采用教研组共同研讨的方式,并重视多元评价的运用。

另一方面,扎根理论在语言教学方面还涉及了语法、阅读、文化、教学模式和教学评价等范畴。研究者或构建了基于学生、教师、课程和课堂教学四个维度的英语语法教学结构模型,或是以美国高校为蓝本,构建了涵盖课堂教学、课外项目、国际交流、网络平台等四个要素的本科外语教学模式的理论模型;或是提炼出针对博士生的学术英语阅读课的特点,提出该门课程的有效教学策略和方法;至于教学评价,尚未有基于扎根理论提出的系统的外语教学评价模型,但已有学者从理解层级、理解内容、理解影响因素三个维度构建了汉语教学过程中理解现状的评价体系。除了教学模式、策略和评价的研究,还涉及了教学价值研究,例如文化意识的培养,包括汉英语言的文化差异、英语教师文化素养、英语课程文化环境和英语教学评价制度。

2.4 其他方面的研究

扎根理论也对更具挑战的语言学层面有所涉猎,除了概况性质的理论引介,还涉及了语言学特征、语言发展和传播策略,语言社会化等其他方面。作为最早对扎根理论研究法在我国应用语言学领域进行综述的学者,苗佳系统阐述了扎根理论在应用语言学研究中的研究问题、数据收集以及与其他质化研究方法的区别等内容。[5]另有研究者总结方廷钰的中医术语翻译理念和成果,得出中医术语翻译原则和翻译方法;或提炼出二语教学发展影响因素理论——“族群语言角力论”并提出“三合一汉语传播模式”的对策建议;或建构一个能对语言竞争的产生、驱动与治理提供合理阐释的理论——语言竞争理论,或是提出了办学理念、教学设计、教学方法、项目管理“四位一体”的短期语言项目发展模式。还有学者指出品牌口号应当综合考虑其复杂性、顺畅性和易联想性三个语言学特征,以及致力于探究我国4-5岁幼儿在区角活动中的语言社会化现象。

3 扎根理论在外语研究中的设计

3.1 研究问题

在应用语言学研究中,运用扎根理论进行问题确定时,需要注意两个关键点:一是问题的不确定性,即从研究现象中寻找一个创新点,聚焦外语学术界尚有疑问,需要进一步验证,且研究人员感兴趣,愿意深入探究的有价值的问题;二是研究问题不能直接提出假设结论。外语研究中涉及外语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活动,语言教学改革、以及相关参与者的思想和行为等,都是语言研究领域中有重要价值,值得不断探索的研究问题,因此可以运用扎根理论进行研究。

3.2 研究对象

扎根理论研究对象的取样应遵循质性研究的原则,即取样具有目的性。质性研究不关注统计意义上的普适性,而是强调研究对象的特质和特定性,因此带着明确目的取样获得数据才能保证研究质量。鉴于语言特性,外语研究是探索外语学习者通过调动多个感官在听说读写等方面进行语言输入和输出的规律。研究对象可根据年龄、层次水平、技能种类进行取样。例如双一流高校大学生在线英语写作的影响因素探究等。

3.3 收集方法

扎根理论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其本源寻求的就是“厚描写”,尽可能地呈现详实丰富的资料使读者能校验研究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比如内容丰富的观察笔记、真实的反思日志,详细的访谈内容等。扎根理论的主要收集方式包括访谈、观察、书面文档、日志、有声报告和影像资料等。针对语言学科是多模态的人类行为的特点,这里甄选访谈、观察、日志等方法重点讲解。

3.4 编码

对资料进行逐级编码是扎根理论中最重要的一环,[7]它包括由下往上,先后进行的三个阶段:概念类属、类属联系和核心类属。首先赋予原始资料概念,从资料中发现概念类属,并对每个类属进行深度分析,寻找类属之间的相关关系,最终提炼出“核心类属”,通过对原始资料不断分析,建立最终的扎根理论。在外语研究中,要充分利用编码的功能和作用。比如外语教学质量提高的问题,最先涉及的内容有教案、课件、课程安排、教学大纲、课程考核、课堂环境、师生关系、教学设备、听课制度、评学评教讲座等内容,然后进行类属联系归纳出教学设计、教学评价、教学环境、教学管理等,最后提取核心类属,形成理论编码,即外语教学质量评估体系理论。

3.5 理论形成

扎根理论的最终形成必须通过理论抽样检验和理论饱和评价两个阶段:第一阶段的理论抽样检验是从大量丰富的原始资料中初步生成的理论可以作为下一步资料收集和分析工作的标准,指导新一轮编码和归档,形成新的理论,然后再以新的理论为导向,对资料进行又一轮的编码系统。研究者根据资料内容建立假设,不断轮回地比较资料和理论假设,最终构建扎根理论。值得注意的是,扎根理论最终形成的过程和编码过程一样,同样需要整理备忘录。整理备忘录是从理论抽样到理论饱和这一过程编码的核心环节。结合已有的文献,与之前记录的概念化笔记不断比较,发现和补充已有的概念,产生新的概念范畴,调试初步理论,使其达到理论饱和,这样扎根理论研究的理论构建工作才算完成。

4 扎根理论在外语研究中的反思

首先,扎根理论在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尚有很大的潜力挖掘。如前所述,扎根理论在口语和书写等输出方面进行了相关能力研究,但在听读输入能力方面的研究尚未开展,线上研究仅有两篇论文,涉及电子教学日志和远程开放教育。研究对象方面,有针对儿童、小学生、初中生、大学生、博士生和来华留学生、高校教师等,但以高中生和基础阶段教师的相关研究尚未开展;涉及的国家有美国、马来西亚、亚洲十一个国家。因此,未来研究者可开发听读能力方面的研究,尤其是线上教学,是当代教育研究的发展趋势;同时,研究者也应该重视高中甚至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英语学习和外语教师所存在的问题;介绍他国的先进教学模式,要注重引介和实现本土化,为我国语言教学改革提出有价值的建议。

其次,扎根理论的资料来源多元化。扎根理论研究方法论认为一切都是数据,它克服了一般定性研究缺乏规范的方法论支持、研究过程难以追溯和检验以及结论说服力不强的问题。研究者应该最大发挥该方法的优势,多渠道多方式地去收集数据。扎根理论是对原始文本资料的层层归纳和思辨,提炼出适当的理论假设。因此既要避免个人经验总结的形式,也要避免对质性资料进行纯量化的分析,在研究过程中注意考量和判断质性材料中思想内容和情感能否单纯使用数字化形式去概括和描述。

第三,扎根理论在语言理论应用中实现本土化。我国的外语教学研究从国外引介了众多语言相关理论,比如语言中介理论、迁移理论、语言磨蚀理论等。如何有效实现本土化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扎根理论对外语研究者的学术素养有较高的要求,不仅要具有较强的文献解读和综述能力,能包容不同的语言理论,对各种理论流派持开放的态度,还需要保持高度的理论敏感性,能迅速转换理论视角,捕捉到利于理论建构的新线索和关键点,最终将研究理论构建和升华。

5 结语

国内应用语言学与外语教学研究仍然偏重思辨研究,尚未形成质性主导的研究趋势,且有偏向量化研究的不良倾向,[8]其中,案例分析研究和语篇分析是应用语言学质性研究中使用最多的方法类型。[9]然而,作为质性研究的一种方法,扎根理论在应用语言学研究中可谓一枝独秀。扎根理论的高要求对研究者提出了更为严格的挑战,它需要语言研究者能始于理论的敏锐性,着眼于细节的微观处理,终于宏观的概念抽象,这为研究者研究意识的强化和迅速成长提供了极大的可能。

猜你喜欢
质性扎根研究者
肿瘤科护士对临终护理体验的质性研究
护士工作安全感及影响因素的质性研究
女性自杀未遂患者自杀动机的质性研究
10 Facts You Should Know About Nanjing
韩珠卿 扎根乡村,助农增收
用水痘病毒开发新型HIV疫苗
饿死的毛毛虫
研究者调查数据统计
“旅游理论建构与质性研究”学术研讨会在京成功召开
扎根课本 借题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