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OC+SP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思政元素融入思路探索

2022-07-28 13:02屈耀辉董必荣
牡丹江大学学报 2022年8期
关键词:意涵思政知识点

屈耀辉 董必荣

(南京审计大学会计学院,江苏 南京 211815)

MOOC(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突破了传统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学习国内外著名高校的各类课程,而且克服了传统课程的人数限制,实现了大规模学习。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是MOOC教学的有效补充。SPOC的使用人数一般在几十人到几百人,达到要求的申请者才能被纳入SPOC课程,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自由设置和调控课程的内容和进度,保证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深入了解和熟练运用,同时学生也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清楚自己知识的不足,提高自己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MOOC结合SPOC的翻转课堂能充分利用课堂内外的时间,更好运用各种教学方式的优势,真正实现学以致用。因而“MOOC+SPOC+翻转课堂”这一混合教学模式日渐流行,受到师生广泛欢迎。有鉴于此,探究基于“MOOC+SPOC+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思政元素融入策略无疑是一件有价值的事情。

文献调研显示,不乏有学者研究分析“MOOC+SPOC+翻转课堂”这一混合教学模式,如,有的学者基于实时互动视角对“MOOC+SPOC+翻转课堂”这一混合教学模式进行了分析。[1]有的学者研究设计了基于“MOOC+SPOC+翻转课堂”深度学习的混合教学模式,并以“高级语言程序设计”课程为例进行了展示。[2]有的学者探索了医学统计学教学中“MOOC+SPOC+翻转课堂”的构建和教学实施过程。[3]有的学者以“PYthon”课程为例,探究了“MOOC+SPOC+翻转课堂”的教学准备、实施及评价。[4]有的学者)以“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课程为例,研究了“MOOC+SP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实践。[5]等等。综上可知,“MOOC+SPOC+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的研究尚处于初级阶段,仍存在诸多研究空白,这其中,研究这一教学模式思政元素融入的成果仍很少见。因此,相比于既有的研究。本文的边际贡献在于:一方面丰富了“MOOC+SPOC+翻转课堂”这一教学模式的研究内容,另一方面深化了这一领域的研究。

一、“MOOC+SP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解析

如图1所示,“MOOC+SP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教学模式。以“学生主导”取代了“教师主导”的传统教学思路,将“师教生学”翻转为“生学师导”,把“教学”的重点真正落实在“学”上,即完全还原了“学生”在学习中的主角角色。这一模式事实上在真正践行中国古人长期教学中获得的宝贵经验,即“师傅领进门,修行在个人”。

图1 传统教学模式与“MOOC+SP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比较

相比于传统的教学模式,“MOOC+SP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很好地克服了传统教学模式的缺点,不仅极大地强化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而且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学能力;同时,也能大大调动教师的授课积极性并促进专业知识学习进入一个较高的深度,使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把握能达到一个较高的水平,很好地实现各类教学目标。具体而言:

一是,课前推动学生自主线上学习知识,完成知识咀嚼。在上课前进入MOOC+SPOC课程学习平台,通过反复观看教学视频,自主学习有关知识点,在初步识记理解的基础上,在线完成相关作业及章节测试以加深识记与理解,并且可以通过参加论坛讨论,进一步深化知识的理解。也可以通过平台与教师进行简单的交流沟通,深化对知识的理解。通过课前自主学习,基本达成知识点识记与理解的基本教学目标。

二是,课上推行教师辅导释疑解决问题,完成知识消化。课堂中的教学活动主要以小组合作、师生交流互动为主,首先教师针对课前学习情况组织各小组进行展示;然后同小组或者其他小组对不太理解的地方提出疑问,小组主讲人或组员协作答疑解惑;最后,教师再针对在课前交流中了解到的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和本节课的重点难点进行问题再现,学生回答后再进行总结反馈,进而更好地促进知识点的巩固和掌握。

三是,课后完成新增作业加深知识理解,实现知识吸收。配合视频的学习主要是为了完成识记、理解这样基本的教学目标,MOOC布置的作业或者测试题目相对简单。经过课堂上教师对知识的进一步解析以及答疑解惑后,教师有必要进一步给学生课后布置难度有所提升的练习题目,以实现更高的教学目标。学生通过完成老师新增的作业,进一步实现知识的内化与应用。

综上可知,“MOOC+SP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能够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且能够针对学生的学习情况对教学内容进行适时调整,较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更灵活。如果长期利用这种模式进行教学,学生的自学能力也能够得到一定的锻炼。此外,也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MOOC+SP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思政元素融入策略案例展示

诚如一些学者所分析的那样,“课程思政”不同于“思政课程”,“课程思政”不是一门独立的课,而是一种教育理念,是通过挖掘课程中蕴含的思政元素,将其与课程本身的知识、能力相融合,达到“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效果。[6][7]即与“思政课程”不同,“课程思政”是通过把德育元素融入专业知识教学中,以“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方式,让学生不知不觉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逐步形成正确的国家、社会、个人三观,于继承和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实现完整人格的塑造,并同时实现专业课程的育才价值。基于“MOOC+SPOC+翻转课堂”的教学特点,下面以南京XX大学正在践行的“会计学”课程及“MOOC+SP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为例来展示思政元素的融入策略。

诚如前述,“课程思政”就是从课程中挖掘思政元素并融入课程教学之中,因而,尽管表面上来看,“会计学”课程的教学内容与思政内容截然不同;但图2中的点划线则暗示,它们之间虽有区隔,但绝不是彼此绝缘互不相关。这是因为“会计学”是一门社会科学,其教学内容中的某些知识点总会暗含着一些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义理相通的价值意涵,这些价值意涵往往也是学好或者应用好这门课程的基本要求,并因此成为了思政教学内容渗入、融入的窗口或者缝隙,为思政元素融入专业教学内容中并发挥价值引领作用提供了基础和可能。此外,显然,无论“何种课程”思政,也无论采用何种教学模式展开教学,思政元素应该体现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之中。即思政元素应该融于教学过程的各个阶段与各个环节,贯穿于始终。就“MOOC+SPOC+翻转课堂”这一新型混合教学模式而言,思政元素的融入也应贯彻这一策略,即如图2所示,思政元素的融入应该贯穿“平时教学”和“期末考试”两个阶段的各个环节。

图2 “MOOC+SP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思政元素融入策略

就阶段一来说,一是课前环节,可以在MOOC视频中依据知识点的本意延展出相应的价值意涵,即在知识点讲述过程可以融入一些具有类似价值意涵的有趣实例或者俚语等来传递某些价值理念。此外,在对章节作业及单元测验题目设计时,也应在考察知识点之外,延伸题目考察内容,加入一些思政意涵的价值导向的分析或者判断。二是课上环节,教师可以在问题辅导、知识串讲以及分组讨论时,在适宜的时机将事先准备好的与知识点含义相匹配的价值意涵的某个实例或某种传统文化表述出来,在促进学生消化吸收知识点同时,进一步引领学生们做出某种价值观念上的思考。三是课后环节,在作业布置方面以及解答问题时,教师也应该巧妙的融入某些价值因素在作业题目中以及释疑解惑中。就阶段二而言,一是复习时,教师可以在复习知识要点和重点及讲解各种题型的做题思路时,穿插一些具有价值意涵的俗话或者典故。二是考试时,教师在题目设计时,除了将拟考察的教学目标作为出题的主导内容外,也可以在具体的细节上,如题目的表述上或者问题的设计上融入某些价值意涵。

总而言之,只有坚持将思政元素由始及终融于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之中,才能有效的实现“课程承载思政,思政寓于课程”的教学理念,进而实现《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教高[2020]3号)》精神的有效落实。

三、“MOOC+SP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思政元素融入的有效实现分析

落实“课程思政”,意味着之前单纯的课程目标扩展为教学目标和思政目标两个部分。这也就是说,课程思政要求我们,既要实现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也要实现价值引领。显然,要想同时有效的实现这两个目标,应始终秉承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同向同行,如盐溶汤”的教学理念(图3)。究其原因,一方面是有利于增强课程思政引入专业教学中的合理性。毕竟专业课程讲授的主要内容是专业知识而不是思政元素,所以融入的思政元素必须与专业内容关系密切,而且两者在意涵上是同向不冲突的。只有这样,融入的思政元素才能不至于引起学生反感甚至抵触。另一方面是有利于同时提升专业教学及思政教学的效果。如盐溶汤般将思政元素巧妙恰当地融入专业教学内容当中,这不仅有助于提升专业教学内容的品位,而且丰富了专业教学的内涵,并将会极大地增强专业内容的魅力,在实现价值引领的同时也提高了专业课的教与学效果。由此,则最终将会很高效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目标和思政目标,实现课程目标。

图3 “MOOC+SPOC+翻转课堂”混合教学模式思政元素融入实现

但是,由于内容及拟达成的目标不同,专业教学内容和思政教学内容的教法和学法并不相同。前者需教师采用显性的传授方式,学生则以咀嚼、消化、吸收来获得知识技能;后者需教师采用隐性的传递方式,学生以反思、醒悟、接受来汲取价值营养。这里有两个区别:一是前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这是因为,一方面专业课的教学大纲列举了很多具体的知识点,并有明确的教学任务和教学要求,一些是需要学生识记的知识点,一些是需要学生掌握的技能点。所以教学内容是需要明讲实练的。另一方面专业课也不是专业性的思想政治课,即从明面上讲,“思政”内容是一种附属的东西,不是主干,但又有要求必须讲,所以,思政内容就不能如教学内容一样长篇大论的大讲特讲,进而喧宾夺主;若如此,则无疑将专业课上成了“思政专业”课,必然会引起学生抵触,不仅不利于教学内容的传授,而且可能被斥之为水课。二是前者是传授,后者是传递。依据百度百科的解释,传授,就是讲解、教授学问、技艺;传递,就是递过去,辗转递送。显然,这是两个不同的词,而且也各自与前面的“显性”和“隐性”两个词相搭配。也就是说,专业知识是主干学习内容,所以需要老师讲解、解读,而专业内容中暗含的思政因素则应通过隐性的方式传递给学生,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引领学生的价值取向,如果过分宣讲喋喋不休,则可能事倍功半,不仅会弱化思政元素价值引领作用,而且也会削弱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热情。

诚如图3所示,教学内容的传授与思政内容的传递各有相匹配的表现形式及表达方法;各自的表现形式与各自适合的表达方式搭配可以很好的传授专业知识或者传递价值信息。但是,尽管两者表面上的形式及内容截然不同,但是诚如前文分析的那样,专业知识和思政元素存在融合的理论基础,即我们总是能找到合适的时机,在讲专业知识的同时,也正好可以适度传递给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某种价值信息,即学生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在价值理念上有所顿悟或者升华。再从两者的表达方式来看,显然提供了两者融合的技术基础,我们完全可以将这些表达方法揉合在一起,同时实现专业知识传授和价值理念引领。

四、结语

诚如王宝军(2019)所言,“课程思政”的思政元素主要是内源性的,是从专业课程内部挖掘出来的,而不是从专业课程外部强加的。[8]也就是说,“课程思政”本质上是一种“深度教学”,它的理念是在传授专业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揭示课程知识所蕴含的文化属性与文化精神,实现专业知识的文化价值,进而促进学生精神层面的改进。[9]总之,“课程思政”不是要改变专业课程的专业属性,更不是要把专业课改造成思政课,而是通过充分挖掘、发挥专业课程固有的德育功能,运用德育的学科思维,从中提炼出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价值意涵和文化基因,实现将其转化为展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生动、具体、有效的教学载体。即,在“润物细无声”的知识学习中融入理想信念层面的价值意涵。

高校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是多维度、全方位的。随着“课程思政”的深入开展,随着“MOOC+SPOC+翻转课堂”这一体现信息技术与先进教育理念的新型混合教学模式的日益流行,如何增加这一新型混合教学模式的价值引领作用无疑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对此展开初步探索,我们的研究显示,借助“MOOC+SPOC+翻转课堂”这一混合教学模式有效实施价值引领,必须始终贯彻各教学阶段各教学环节由始及终融入思政元素的策略,并始终遵行“同向同行,如盐溶汤”的施教理念。总之,从理论上探讨“MOOC+SPOC+翻转课堂”思政的内在逻辑和运行机理,从实践上探讨其教学设计和融入技术,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今后更多的研究和实践,以期进一步突破和提高。

猜你喜欢
意涵思政知识点
第十二页 知识点 静候“18”
清华大学:“如盐在水”开展课程思政
第十页 知识点 教-8教练机
关于口罩 这10大知识点你必须知道
第九页 知识点 QSZ92式半自动手枪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思政课“需求侧”
雨来了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听说,陈意涵充满了正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