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向思维可视化的初中地理教学实践探究*
——以“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为例

2022-07-28 08:22黄春媚
地理教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珠玑民居可视化

黄春媚

(广州市花都区秀全外国语学校, 广东 广州 510802)

地理学科的空间性和抽象性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空间思维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中的综合思维素养要求学生学会综合运用各种地理要素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在信息时代,学习者必须具备高阶思维能力,教育的目标将从向学习者传授知识和技术转变为发展学习者的思维能力。[1]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归根结底是要找出学生思维发展存在的障碍,采用必要的手段把隐性的思维显性化,把不可视的地理概念可视化,让学生在直观的教学中清除思维发展障碍,理清地理学习思路,构建系统的地理思维体系。

一、基于思维可视,引领思维发展

地理思维可视化是指以图示或图示组合的方式,把原本不可见的思维结构、思考路径及方法呈现出来,使其清晰可见的过程。[2]可视化工具除各类地图、思维导图、概念图、流程图、鱼骨图等图示工具外,还包括多媒体动画、视频和简易教具等一切可以展示思维路径的工具。[3]思维可视化可以帮助学生打破“碎片化”的知识状态,将零散的知识点梳理成知识体系,形成思维网络。[4]

《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2022年版)》倡导将丰富的地理素材与鲜活的地理活动相结合,促使学生在做中学,探究现实中的地理问题,引导学生通过探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形成保护地球家园的观念,强化热爱祖国和家乡的情感。[5]笔者在“人类的聚居地——聚落”一课中以本地历史文化名村塱头村为依据创设学习情境,设置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探究问题,运用视频、地图、思维导图、流程图、景观图和地理模型等思维可视化手段探究人类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见图1)。

图1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思维可视化教学路径

二、创设思维情境,重构学习环境

情境是实施思维可视化教学的重要载体,可为学生的思维发展营造必要的学习环境。情境创设不仅能为学生提供知识背景,更能让学生在阅读情境材料的过程中提升阅读能力和提取信息的能力。[6]

首先,笔者以“走进塱头村”为主题创设思维情境,以聚落选址、聚落形态、传统民居特色、聚落的发展与保护为线索,引导学生通过观看景观图片了解乡村的不同类型,区分乡村景观和城市景观的异同点,归纳聚落的含义。其次,根据情境材料分析塱头村黄氏先民选择该地定居考虑的环境因素,分析聚落形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指导学生动手制作民居模型,结合模型介绍不同的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最后,利用真实的图文材料分析传统聚落和世界文化遗产在发展与保护方面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学习主题一:聚落的形成与环境

思维情境一:塱头村,位于广东省广州市花都区炭步镇,2014年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其位于珠江三角洲平原北部,临近巴江河,为亚热带季风气候,村落河网密布、池塘众多。

塱头村为“黄”姓聚居的古村落。南宋时期,黄居正和夫人米氏迁居广东韶关南雄珠玑巷,元朝至正二十七年(1367年),黄氏后人定居塱头村,之后世代相传,村落规模越来越大。

问题探究一:结合图文材料,绘制思维导图,从地形、气候、水源、土壤、交通等要素分析黄氏先民选择塱头村定居的原因。

学习主题二:聚落的形态与自然环境

思维情境二:塱头村的先民迁自韶关南雄珠玑巷。珠玑巷是中华民族拓展南疆的中转地,早在唐宋时期,尤其是宋代,大量中原人南迁经过梅岭古道到达珠玑巷,而后又从珠玑巷迁徙至珠三角各地。珠玑巷今属韶关珠玑镇,是广府文化的发祥地,也是中国三大寻根地之一。

梅岭古道今属韶关珠玑镇梅岭村,梅岭村位于珠玑镇西北部,全村以丘陵地貌为主,耕地面积1300亩,林地面积12000亩。

问题探究二:观察卫星地图,对比塱头村的形态与韶关珠玑镇梅岭村的形态,解释自然环境对聚落形态的影响。

学习主题三: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

思维情境三:塱头村最具代表性的传统建筑镬耳屋是岭南广府民居的代表,多用青砖、石柱、石板砌成,外墙壁均有花鸟图案,因其山墙状似镬耳而称“镬耳屋”(见图2)。这种民居在江南地区被称为“观音兜”。

图2 塱头村镬耳屋

问题探究三:结合小组制作的传统民居模型(岭南镬耳屋、因纽特人的雪屋、西双版纳傣家竹楼等),介绍本小组的民居特色,如材料、结构、形态等,并解释其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学习主题四:聚落的发展与保护

思维情境四:塱头村除友兰公祠、渔隐公祠等古建筑得到有效保护和修复外,大部分古建筑外墙剥落,建筑内部部分墙体倒塌,杂草丛生,甚至还有不少生活垃圾及废弃物品。

村边水体呈黄绿色,部分河段长满水浮莲等水生植物,水面上漂浮着生活垃圾。

塱头村出现“空心化”现象,许多村民早已搬到塱头新村或城区,留下来的只有部分老人、小孩或旅游餐饮的从业人员,导致村内古建筑和文物得不到有效的保护。

问题探究四:针对塱头村现存的问题,请你根据扮演的角色(政府部门、村民、游客等)提出塱头村未来发展与保护的具体措施。

本课基于真实的乡土生活情境,把教科书中抽象的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情境一贯到底,形成思维闭环,创造沉浸式的学习体验,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思维得到充分发散。

三、实现思维可视,发展高阶能力

1.图文相互配合,完善思维结构

根据皮亚杰的思维(认知)发展阶段理论,七年级上学期的学生年龄在12岁左右,此阶段的学生思维发展水平正由具体运算阶段向形式运算阶段过渡,解决问题的逻辑推理能力正处于由低级向高级发展的建构过程,思维活动需要具体事物的支持。[7]实践证明,图片形象直观,能有效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因此,可视化的图文材料是思维活动的重要载体,学生在图文结合的材料中提取地理信息,多方位、多角度地结合多种要素分析并解决地理问题,逐步完善思维结构。

学习主题一提供了有关塱头村自然环境和历史背景的文字介绍,展示了塱头村的卫星地图、导游图和气温曲线—降水量柱状图,让学生从形象直观的图文材料中提取塱头村的环境特征信息,分析塱头村形成的原因。学习主题二展示了梅岭村和塱头村两幅卫星地图及与地形相关的文字介绍,据此分析两处聚落形态的差异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学习主题三提供了传统民居图片,以感受民居的建筑特色。学习主题四要求学生结合图文材料,针对塱头古村现存的问题,通过角色扮演的方式提出塱头村未来发展与保护的具体措施。课堂上学生介绍塱头村发展与保护的措施,引起了同学的共鸣、质疑、反对等不同意见,争论的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

2.绘制思维图示,培养综合思维

图示是实现思维可视化的有效手段,主要包括思维导图、鱼骨刺图、流程图等。思维导图更适合对复杂的知识进行系统梳理,使之呈现层级清晰的结构;流程图及鱼骨刺图更适合用于绘制解题流程。[8]在地理教学中,流程图也常用于分析事情的原因及其导致的结果。

问题探究一要求学生绘制思维导图(见图3),从自然和人文的角度分析黄氏先民选择塱头村定居的原因。地理要素本身是零散的,逐一分析地理要素特征的过程容易使学生形成单一的线性思维,难以形成系统分析地理问题的方法。

图3 “塱头村形成的主导因素”思维导图

思维导图让学生把塱头村形成原因的思考过程和思考结果以可视化的形式呈现出来,同时使用特殊线条把关联的地理要素连接起来,让学生清晰地看见分析问题的思维过程,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

课堂最后利用思维导图进行总结(见图4),把整节课的核心内容以及相互关系展示出来,内容简明扼要,重难点突出,利于学生直观地了解本节课的重点内容,也便于学生课后复习。

图4 “人类的聚居地——聚落”板书设计

问题探究三要求学生解释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课堂教学采用流程图把气候类型、气候特征、民居建筑特色及其作用串联起来(见图5),把因果关系梳理出来,使得民居特色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一目了然。

图5 传统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流程图

思维导图不仅关注单一的知识,更关注知识的联系。学生在头脑中建构思维网络,既要分析单一地理要素的特征,也要结合多种地理要素特征进行综合分析,有利于学生综合思维的发展。流程图适合分析问题的前因后果,便于学生认清地理现象背后的成因,也便于把问题探究的思路呈现出来。

图示把隐性的思维显性化,师生在采用图示分析地理问题的过程中,运用概括、推理、分析、综合、评价等方式解决地理问题,促进高阶思维能力的形成。在完成图示绘制和分析问题的过程后,学生也完成了对知识的建构。

3.制作民居模型,促进高阶学习

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传统民居日渐式微,生活在城市里的学生对传统民居的认识极其不足。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传统民居,笔者在课前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使用环保材料制作传统民居模型(见图6),要求尽量还原民居的原有模样,突出民居的重要特色,模型大小约为30×30×30厘米;再通过网络或书籍搜集关于民居的介绍,了解民居的材料、结构和形态等与自然环境的关系。

图6 传统民居模型

传统民居模型形象直观,模型的立体感能让学生身临其境,切身感受自然环境对建筑结构样式等的影响,远比观看景观图片所产生的感官刺激更强烈。制作民居模型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地理实践力,更有效提升了学生的高阶学习能力,即高阶情感运作能力、高阶思维运作能力和高阶知识建构能力。[9]

笔者在课前指导学生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发现,学生从模型材料的选择、设计到制作,整个过程热情高涨,自我悦纳能力、自我察觉能力和自我管理能力在制作模型的过程中得到提升,积极的情绪为下一步的课堂学习提供良好的学习动机,情感运作能力是高阶思维运作能力的有力保障。民居模型的制作过程也培养了学生的实践思维与形象思维。

课堂上,小组选派代表到台上介绍本小组的民居特色。镬耳屋小组发现广州地处亚热带南部,为亚热带季风气候,高温多雨的时间比较长。镬耳屋的墙壁由青砖砌成,由于青砖透气性强,吸水性好,能保持室内空气湿度,起到冬暖夏凉的效果。镬耳封火山墙有挡风入巷,使风通过门窗进入屋内,保证室内凉爽的作用。夏季高温容易引发火灾,山墙还有防火的功能。雪屋小组发现北极地区气候严寒,雪屋为就地取材而建,具有防寒保暖的作用。竹楼小组发现西双版纳为热带季风气候,全年高温,雨季较长,屋顶坡度大利于排水;采用竹子的材料一方面是就地取材,另一方面能保证屋内凉爽;底层架空的设计便于通风防潮。

结合自然地理要素解释民居与自然环境的关系,这一环节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意识、探究能力和表达能力。讲解的学生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展现出来,通过教师和同学的提问、质疑,不断修正自己的思路,完善思维结构,提升对地理知识的建构能力。同时,台下同学对讲解的内容进行提问与质疑,也能培养这部分学生的批判式思维。

课后学生利用模型对整个制作过程和学习过程进行反思、总结并重新梳理学习方法,有效构建完整的地理思维体系。

思维可视化的教学手段丰富多样,可以根据不同的教学需要采用不同的教学手段,把不可视的思维路径呈现出来。思维可视化教学改变了传统灌输的教学模式,让抽象的理论知识直观化,让复杂的知识网络清晰化,降低学习难度,刺激思维的活跃度,促进有意义学习的发生。

猜你喜欢
珠玑民居可视化
王亚平
作 品:珠玑古巷寻根
基于CiteSpace的足三里穴研究可视化分析
民居摄影
民居书画
思维可视化
民居智库
民居摄影
基于CGAL和OpenGL的海底地形三维可视化
“融评”:党媒评论的可视化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