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地理实践力培养的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活动设计
——以乌兰哈达火山地貌研学实践为例

2022-07-28 08:22郭朵朵刘纪辉周丹丹
地理教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炼丹课标火山

杨 楠 邬 倩 郭朵朵 刘纪辉 周丹丹

(内蒙古师范大学 地理科学学院, 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2)

《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课标”)将地理学科核心素养的培养作为学科教学育人的核心目标,而地理实践力作为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在考察、实验和调查等地理实践活动中所要具备的意志品质和行动能力。[1]地理实践是推动学生地理实践力发展的主要途径,包括地理观察、野外考察、社会调查、地理实验和演示活动等。同时,课标在课程结构部分增加了“地理野外实习”模块,在教学建议中也重点强调了“加强地理实践”。由此可见,开展地理研学旅行活动对学生地理实践力的培养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课标要求,以乌兰哈达火山地貌研学实践为例,对如何提升地理实践力做出一些探究,以期为教师组织地理研学旅行活动提供参考。

一、课标解读及分析

本次研学旅行活动涉及的课标要求为:1.4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识别3~4种地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

从行为动词和行为结果来看,课标提出的要求是“识别3~4种地貌”和“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识别3~4种地貌”要求学生通过观察和实践收集信息,辨别不同的地貌景观,最终将综合实践的过程及结果可视化。“描述其景观的主要特点”要求学生对所观察到的地貌景观的特点进行具体全面的描述。《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提出可从形态、物质组成和成因三个基本角度描述地貌,而本条课标要求则是以地貌景观特征的形态和物质组成的描述为主。[2]从行为条件来看,课标要求“通过野外观察或运用视频、图像”的方式识别地貌并描述其特点,首要突出了“通过野外观察”的方式进行,表明进行实地研究学习是培养地理实践力的关键手段。在研学旅行活动中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地貌及各类岩石,学会辨别岩石的物质组成,不仅能让学生有效识别、描述地貌景观特点,强化野外观察技能与方法,还能引导学生关注地貌与人类活动的关系,提升学生的综合思维及人地协调观素养。

二、乌兰哈达火山群研学资源概况

乌兰哈达火山群地处内蒙古中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乌兰察布市察哈尔右翼后旗乌兰哈达一带,集中分布着30余座火山,坐拥草原火山群、熔岩地貌及堰塞湖等地质奇观,享有“天然火山博物馆”的美称,其景观如图1、图2所示。

图1 乌兰哈达火山群俯瞰景观图

图2 南炼丹炉俯瞰景观图

乌兰哈达火山群是第四纪晚期火山活动的产物,类属极少见的大陆裂隙式火山,以火山锥地貌景观为主体,该火山群主要包括北、中、南三座炼丹炉火山和尖山西部火山链,总体呈串珠状分布,均由碱性玄武质火山渣锥和熔岩流组成。[3]乌兰哈达火山群的地质构造作用复杂,结构均有火山通道、火山锥及火山口。其火山结构保存相对完整,中炼丹炉、北炼丹炉和尖山西火山均保留着完整的火山结构,但南炼丹炉人为破坏严重,可以看到其火山锥剖面,但火山口已经消失。

为便于研学地点、研学路线的确定以及研学活动的具体执行,本文将乌兰哈达火山群研学资源进行归纳整理,如表1所示。

表1 乌兰哈达火山群研学资源表

三、研学旅行活动设计

1.确定研学地点

本文在查阅了大量文献资料的基础上进行了实地考察,从乌兰哈达火山群地质地貌的形成演变过程、特征、类型及组成等方面出发,深入分析了乌兰哈达火山群的火山地貌景观,据此将乌兰哈达火山群作为研学旅行活动的实践地点,确定了后营子村、北炼丹炉、中炼丹炉、南炼丹炉、北尖山、南尖山、巴音恩格西村和中阿力乌苏村八个活动地点,并将这八个地点划分为四个研学点,八个活动地点的位置及路线如图3所示。

图3 研学活动地点位置及路线图

2.预设研学目标

研学目标是研学旅行活动设计的起点,也是检验研学质量的标杆。[4]学生通过火山地貌研学旅行活动预达成以下研学目标:①通过野外观察识别不同火山地貌,概括不同火山的形态差异,描述不同火山的喷发特征;②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探析柱状节理的成因;③通过实地调查了解火山对当地经济、环境等方面的影响。

3.设计研学方案

(1)研学行前准备

①材料准备

资料方面,教师与学生均需准备察哈尔右翼后旗地形图和政区图、研学活动路线图,教师还需准备火山构造挂图、火山喷发过程示意图。

工具方面,教师与学生均需准备手机、野外记录本与笔、火山资源开发利用的调查问卷、地质锤、标本盒、实验用品(酒精灯、黏土、矿泉水瓶)、小铲子、照相机及其他野外活动相关用品。

认知方面,在开展正式的研学活动之前,学生需具备一定的知识基础。学生需查阅资料了解乌兰哈达火山群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和形成原因等;回顾湘教版必修《地理一》第一章第三节“地球的圈层结构”,明确岩浆的出处和位置,并浏览第二章“地球表面形态”;在教师的引导下学习《选择性必修1》第二章第一节“岩石圈物质循环”与第二节“地表形态的变化”,重点学习内力作用与地表形态模块,明确火山活动的起因;结合网络资料,掌握火山概念、形成过程及地质历史时期的气候特点等知识,为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打好基础。

②学生分组

在研学旅行活动开始之前,通过KOLB学习风格测试对参与此次研学旅行活动的学生进行学习风格类型测试,根据测试结果,秉持“组间同质,组内异质”的原则,将学习风格各异的学生个体均匀分配到各组。学生通过对自身学习风格的认识和调整以及组内其他成员的影响,使自己的学习效果达到最优化。

(2)研学行中活动

研学点一:北炼丹炉、中炼丹炉、南炼丹炉。

活动方法:考察法、实验法、讲授法。

活动目标:①观察乌兰哈达火山群中的火山锥、熔岩流等火山地貌,从形态、规模等方面描述火山地貌的特征;②通过实验分析火山的形成原因,观察岩石物理性质,并拍照、收集岩石样本;③综合北炼丹炉和南炼丹炉两座火山的破坏情况,说明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活动任务:①到达目的地后,通过“两步路”APP记录行程轨迹,制作火山的等高线地形图,小组讨论总结火山地貌的特征;②结合其他火山资料,观察不同类型的火山,小组总结不同火山之间的形态差异,明确各类火山地貌的特征以及乌兰哈达火山群的演变过程;③沿途收集岩石标本,观察并记录岩石的物理性质,小组对收集到的岩石进行分类,分析岩石形成的原因,并说明理由;④不合理的开发使当地火山资源遭到破坏,小组通过实地观察、网络查阅等方式,对火山破坏的资料、图片和文字等进行详细的整理和归纳,说明地表形态与人类活动的相互关系。

活动建议:①在教师指导下通过简单的小实验,演示不同的火山喷发方式,例如教师用手挤压矿泉水瓶,模拟火山喷发,学生仔细观察火山喷发模拟实验,再结合乌兰哈达火山群所处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地质构造,合理推测火山的成因;②收集火山口岩石。乌兰哈达火山群的岩石主要为玄武岩,如图4所示,颜色多为黑色,成斑状结构,构造多为气孔状和杏仁状。火山附近还零散分布着花岗岩,如图5所示,此类岩石属于侵入岩,颜色多为黄色带粉红,也有灰白色,质地坚硬。对实地考察中在北炼丹炉附近收集到的岩石进行分类,分类表如表2所示。

图4 火山口附近的玄武岩

图5 火山口附近的花岗岩

表2 乌兰哈达火山北炼丹炉岩石收集分类表

研学点二:尖山(北尖山、南尖山)。

活动方法:考察法。

活动目标:通过分析硅化木的成因,推断地质历史时期乌兰哈达地区的气候演化规律。

活动任务:①到达尖山后,组内合作收集硅化木标本,并解释硅化木的成因;②小组讨论硅化木如何反映古气候变化。

活动建议:尖山是乌兰哈达火山群的重要组成部分,存在一种特殊的化石——硅化木。硅化木是树木被掩埋在地下后形成的化石,是研究古气候演化的重要标志。

研学点三:后营子村。

活动方法:观察法、实验法。

活动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探析柱状节理的成因,培养学生的组织与合作探究能力。

活动任务:①学生观察当地的节理构造,并拍照记录,在笔记本上记录柱状节理的特征;②教师引导学生自主模拟节理形成的实验,将湿润的黏土烧干,代替火山喷发温度升高再冷却的过程,观察节理的形成。

活动建议:玄武岩易发育节理,所以乌兰哈达火山群柱状节理发育明显。实验结束后注意不要留下火源安全隐患。

研学点四:周边村落(巴音恩格西村、中阿力乌苏村)。

活动方法:调查法。

活动目标:①通过实地调查了解火山与当地经济、环境等方面的相互影响;②通过探讨乌兰哈火山群未来的发展策略,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人地关系问题的能力。

活动任务:①通过调查、走访等形式,了解当地对火山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②观察当地环境,引导学生思考是否存在不合理的火山资源利用方式,并分析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③结合实际情况,学生集思广益为当地居民出谋划策,提出如何保护火山资源,以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相协调。

活动建议:学生对当地情况进行调查,了解当地火山资源的开发利用情况,例如大量火山灰渣被运用到建材、化工等生产领域。

四、研学旅行活动评价

研学旅行活动的评价以课标为指导,通过检测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从而检验研学旅行活动设计的效果,不断改进研学旅行活动设计,提升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评价秉持全面性、表现性、开放性和激励性的原则,将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并从研学旅行过程的具体活动表现和研学活动的教学目标达成度两个角度开展。本次研学旅行表现性评价量表包括行前准备、行中过程及行后总结三个部分,如表3所示。

表3 研学旅行表现性评价量表

其次,建立研学旅行教学目标达成评价量表,如表4所示。将整体性教学目标评价划分为两级,一级指标包括研学准备、研学行动、研学成果和研学态度,在一级指标的基础上又划分了15个二级指标,突出对学生综合能力和地理实践力的培养。

表4 研学旅行教学目标达成评价量表

(续上表)

五、总结

研学旅行对于培养学生必备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意义重大。[5]本次研学活动通过考察、实验、调查三种方式,培养了学生利用多种渠道获取、整理并解读真实情境中地理信息的能力,提升了其发现、分析、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同时使学生拥有欣赏大自然的情趣。本文以课标为指导,总结了乌兰哈达火山群的地理研学资源与条件,设计出具体的研学旅行活动方案,引导学生掌握探究地貌相关内容的方法与途径,并根据研学旅行中的表现以及教育目标达成度两个角度的评价,不断完善地理研学旅行活动方案,提升学生在实践中学会认知、学会思考、学会行动的能力。

猜你喜欢
炼丹课标火山
炼丹湖之旅
炼丹湖之旅
炼丹的意外惊喜
海底火山群
火药的诞生
依托课标 夯实基础 精准备考
高中生物新旧课标比较——以实验版课标和2017版课标为例
有趣的火山图
火山
我是火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