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导、研、展、评”研学课程结构的五台山地理研学课程设计*

2022-07-28 08:22赵鹏宇刘丽芳高志峰张俊卿张晓云
地理教学 2022年12期
关键词:五台山导学研学

赵鹏宇 刘丽芳 高志峰 崔 嫱 张俊卿 张晓云

(忻州师范学院 旅游管理系, 山西 忻州 034000)

一、引言

自2013年国家相继出台研学旅行相关政策以来,研学旅行逐渐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热点,其研究成果也与日俱增。著名教育家、课程理论专家拉尔夫·泰勒提出了课程开发的四个步骤:确定课程目标、选择课程内容、组织课程实施、评价课程效果,之后逐渐演化为当代课程开发模式。基于此模式国内开展了相关理论与实践研究,朱洪秋将研学旅行作为一种活动课程,提出了三阶段四环节的研学旅行课程设计模型;[1]王万燕阐述了中学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建构的一般路径,即课程资源选择与开发、课程实施与评价、研学成果总结;[2]郭剑峰等提出适合野外研学实践的课程体系。[3]完整的研学课程设计方案包括学生的知识和信息储备、研究性学习探索、学习成果展示、全方位评价等内容,华南师范大学旅游管理学院在研学旅行课程创新设计与实践应用基础上将其总结为“导、研、展、评”四段式研学课程结构。[4][5]本文基于“导、研、展、评”研学课程结构,结合五台山的地理研学资源为高中生设计了研学课程,以期为地理研学课程开发提供参考。

五台山,位于山西省,拥有丰富的自然研学资源,包括世界文化景观遗产、中华十大名山之一、国家森林公园、国家地质公园、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等。以五台山国家地质公园为代表的自然研学资源被称为早期地质“活标本”,也被誉为“地球早期历史的博物馆”,其地质的古老性、复杂性、典型性和代表性为古今中外地质学者所推崇。特别是前寒武纪的地层比较典型,地质年龄在25亿年以上,是中国地质表中早期前寒武纪代表地层单位“五台群”“滹沱群”“石咀亚群”“豆村亚群”“东冶亚群”等的命名地,也是前寒武纪重大地质事件“五台运动”“铁堡运动”等的命名地。其次,五台山有高亢夷平的古夷平面及第四纪的冰川冰缘地貌,因其地层齐全、岩性丰富典型、露头连续、界限清楚而成为研究地球早期板块构造理论的重要窗口,是进行地质科普教育的理想场所。其自然资源特征可概括为:类型丰富,数量众多;资源分区分带性明显;稀有性和典型性强、科学价值高、美学价值高,观赏性强。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五台山地理研学旅行课程开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导、研、展、评”四段式研学课程结构

1.设计理念

四段式研学课程结构是在拉尔夫·泰勒提出的课程开发理论基础上结合实践建构的一种创新型课程结构,由“导、研、展、评”四个阶段构成,四者相辅相成,简称四段式研学课程结构。

2.设计步骤

(1)导学

“导”指知识和信息导入。这个阶段需要储备知识、准备物品、发放研学手册、签订安全协议书和完成行前自评表等准备工作。导学的形式包括视频导学、阅读导学、课程导学和课题导学,目的是了解活动主题内容与背景知识。

(2)研学

“研”指研究性学习。根据研学主题,采用不同的探究方式,如参观讲解、专业讲座、生活体验、实验制作和采访调研等进行研究性学习探索,同时在课程中融入自主式、理解式、体验式、合作式、行动式、问题式等不同的学习方式,发挥综合学习效果。

(3)展学

“展”指学习成果展示。展示研学成果有益于检验研学目标的完成情况,提升研学实效性。研学成果应是个人或小组共同钻研探究的结果,展示形式可以多种多样、灵活采用,如语言分享、文字记录、纸面创作、手工制作和多媒体制作等,可选择组合呈现方式。在展示时要注重经验交流,学会总结反思,促进自我提升。

(4)评学

“评”指研学课程评价。研学课程评价和课堂教学评价在过程、内容、方式以及主体上具有差异。研学课程评价遵循过程性、开放性、差异性、自主性、发展性和激励性原则,且采用综合评价方式,多角度多主体对学生进行全方位评价。课程评价作为整个教学的反馈,应贯穿研学课程的始终,因此“导、研、展”三个阶段也属于评价的范畴。

三、 五台山地理研学课程设计

1.导学

导入是研学课程实施的第一环节,主要包括物品准备与知识准备。知识准备方面,教师可以通过故事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纪录片等使学生系统全面地了解五台山,并引导学生结合高中地理知识选择研究课题。导学工作分为以下五部分。

(1)讲故事

相传,五台山天气酷热,民不聊生。后来文殊菩萨为了造福当地百姓,从东海龙王那里借来一块龙歇石,又称清凉石,放置于清凉寺内,从此五台山风调雨顺,变成了清凉胜境。由于龙歇石是老龙王五个儿子的所有物,他们为了要回龙歇石,大闹五台山,将五座陡峭的山峰削平,结果被文殊菩萨收服,专管五台山的耕耘播雨。为表感谢当地人建了五龙王殿,也就是今天香火最旺的五爷庙。

(2)看纪录片

科教纪录片“地理·中国”中的“秘境五台山”专栏从地理学视角展现了五台山自然与文化景观的新、奇、特、美,并回答了“五台山的身世之谜”“五台山为何能形成独特的峰顶平台”“清凉山之谜”“五台山缘何频现奇景”四个问题,这些问题与此次研学内容息息相关。利用纪录片导入,便于学生理解各种地理现象,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3)读书

安秀堂的著作《五台山》是一部将五台山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实、宗教与民俗、经济与艺术全面融和的读物。全书共分为九部分,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气候、生态、地质)、宗教、建筑、雕塑、壁画、音乐、佛塔、神话传说、寺庙,能让学生从不同角度初步认识五台山。此外,该书图文并茂并附有五台山导游图和五台县旅游景点两幅地图,便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感知能力和读图识图能力。

(4)选研学主题

基于五台山的地域特色,选择五台山最具代表性的地质地貌、生态环境作为自然地理研学主题。首先,教师在研学活动前向学生讲述本次研学活动的基本安排,并将学生分为6组,每组7人。其次,各组随机抽签决定活动课题,每个组一个课题。

(5)画思维导图

学生绘制五台山研学课程思维导图,并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完善思维导图,形成对五台山的全面认识。在完成第一次思维导图后,各小组提出相关探究问题,将问题汇总完善后,学生需带着问题研学,在实践活动中寻找答案。

2.研学

研究性学习是整个研学活动的主要部分。基于导学部分完成的准备工作,学生进入研学阶段,并设计“走进华北屋脊”(见表1)和“探秘清凉世界”(见表2)两个高中地理研学方案。

表1 “走进华北屋脊”研学方案

表2 “探秘清凉世界”研学方案

3.展学

研学成果是个人或小组共同探究的结果,能展现学生在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实践能力方面的表现,应根据研学内容选择合适的展示形式(见表3)。

表3 研学成果展示形式的优缺点对比

4.评学

课程评价是对教学活动的反馈和反思。科学有效的评价体系对教学活动的主体具有正确的引导作用,也有利于研学课程体系的完善与改进。

研学活动评价包括自我管理、实践活动、协作精神和研学成果四部分,其中自我管理20分、实践活动50分、协作精神30分、研学成果20分,总分120分(见表4)。二级指标是一级指标的具体化,主要测评学生在研学课程中表现出的综合素养。

表4 研学活动总结评价表

四、结语

“导、研、展、评”四段式研学课程结构将学生发展、社会发展、科学发展和生态发展作为目标。导学主要包括行前知识准备、行前物质准备、行前安全教育3部分内容,可采用多种形式导入,如本文采用讲故事、看纪录片、读书、选研学主题、画思维导图五种方式进行了导入。研学方面,确定了“走进华北屋脊”“探秘清凉世界”主题,运用分小组、定主题、提问题、定目标、实践探究、出结论的步骤流程培育学生的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以自主、合作、探究形式为主,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保证“游有所得”。安排多名专业研学导师和学校教师共同跟进,紧扣主题进行个人或小组研究性成果展示。采用学生自评、小组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注重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涵盖了自我管理、实践活动、协作精神、研学成果、自我收获与反思五个方面,注重评价内容的综合性。

猜你喜欢
五台山导学研学
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The Visit to Youth Science and Education Center研学是最美的相遇
五台山
三角函数考点导学
“概率”导学
把研学从省内延伸到省外、拓展到国外
五台山掠影
研学之旅
函数知识快乐导学
往五台山(外一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