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公共图书馆室内设计的比较研究*
——以中美八所图书馆为例

2022-08-04 12:39
新世纪图书馆 2022年7期
关键词:室内设计空间图书馆

0 引言

近年来,在我国各级政府逐渐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投入的背景下,公共图书馆室内环境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但室内布局设计不匹配问题日益突出。室内环境直接影响读者的空间体验,更是图书馆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活动的重要手段。为了提升图书馆空间的有效使用,给读者带来全新的阅读体验,更好地发挥出图书馆的多元化空间作用,国内学者就此对图书馆的室内设计进行了研究。在国内学者关注的图书馆室内设计相关的选题中,涉及空间设计、空间规划、空间照明、创客空间等。目前,与室内设计相关的比较研究主要是图书馆创客空间以及信息共享空间建设方面,但是其探讨的主要是对图书馆功能的规划和完善,缺乏室内设计角度的系统研究。作为世界上较早室内设计职业化和现代图书馆发源地的国家,美国在公共图书馆室内设计方面已较为成熟和完善。因此,笔者认为建立中美比较的视野有利于为国内公共图书馆室内环境的提升提供参考。文中在对中美两国多个公共图书馆调研的基础上,选取八所图书馆作为研究样本,借以比较的视野认识国内公共图书馆室内设计的优势与不足。

1 中美图书馆室内环境比较研究设计思路

中美图书馆室内环境比较研究设计主要是基于市级一般性公共图书馆室内设计现象的探究,选取的公共图书馆只作个案研究,并不具有统计学意义上的代表性特征,同时为增加样本的可比性,考虑选取处于同一个评价体系且获得同类奖项的公共图书馆。对比分析分别从研究样本、研究方法、比较框架三个方面展开。

研究样本上,选取中美两国共计八所公共图书馆作为对象,包括我国的深圳图书馆、上海浦东图书馆、广州图书馆、南京金陵图书馆,以及美国的西雅图中央图书馆、凤凰城中央图书馆、圣地亚哥中央图书馆、奥斯汀中央图书馆。在所选取的我国公共图书馆中,以沿海一线城市作为基础选取样本对象。为了确定样本的代表性,剔除建造年代较远、规模过大的极端个案,如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南京图书馆等,同时去除规模过小的区、县分馆以聚焦比较对象。在研究样本中,中国的深圳图书馆南书房曾获得过美国图书馆协会(ALA)和国际图联(IFLA)的奖项(2016),上海浦东图书馆获得了国际图联“最佳实践奖”(2010)。美国方面以公共图书馆系统的市级中央图书馆作为比较对象,原因在于其规模上与国内市级图书馆接近,且其室内设计更为完善,可比性强。其中,美国的四所图书馆均获LEED证书(绿色建筑认证);另外,凤凰城中央图书馆获得了ALA/IIDA 创新可持续设计奖(2006),奥斯汀中央图书馆获得ALA/IIDA 图书馆室内设计奖(2018)和国际图书馆协会(IFLA)公共图书馆年度大奖入围(2018)。

研究方法上,在资料收集阶段采用了网络调研、实地观察、问询访谈的方式。在调研资料收集阶段,重点对各公共图书馆官方网站、美国图书馆协会(ALA)、美国公共图书馆协会(PLA)、图书馆杂志(Library Journal)等进行调研。现场考察时,主要以照片拍摄和随机访谈的方式收集案例的相关信息,并走访了多处美国市级中央图书馆。在资料分析阶段,通过异同关系的梳理来分别比较对象双方的特点,通过基于典型个案的小规模对比分析,在导入真实语境下对图书馆室内环境的多个变量做深入的比较分析。

测试时,用白纸作为背景,黑色电线模拟电缆.当没有电缆时,按下S1键,将此时的图像作为背景图像数据,同时存储背景图像.背景图像数据处理不正确时,LED灯D1将会点亮,直到数据正确时才会熄灭.背景图像数据处理正确后,将电缆置于白纸前,并上下移动,此时按下S2键,采集当前图像,后续图像开始做背景差分法的处理,并寻找电缆的中心点位置,该中心点即为电缆的位置,DA转换模块将得到的包含电缆实时位置信息的数字信号转换为相对应的模拟电信号,其结果如图6所示.

新疆乌鲁木齐铁路集装箱中心站站后工程房屋总建筑面积70 027.13m2,房屋主要分布在车场作业区、集装箱作业区、特货区、快运货区4部分,单体建筑共36栋,其中,车场、中铁特货区、中铁快运区房屋65 653.17m2,集装箱作业区房屋4373.96m2。

2 中美图书馆室内环境比较分析

2.1 空间组织

超声心动图 回顾性收集经胸超声心动图资料,主要包括:反映收缩功能的EF和反映左心室舒张功能的二尖瓣前叶M型曲线上E峰和A峰比值(E/A)。根据EF将心力衰竭患者(n=216)分为HFpEF(EF≥50%)组和HFrEF(EF<50%)组[8]。

不同之处在于,美国四所图书馆的空间功能设置多元而灵活,虽然美国的公共图书馆遵循杜威十进制系统分类法(Dewey Decimal System classification)进行文献陈列,但只是在一些灰色空间结合不同生活主题陈列文献,体现出其将室内空间视为读者服务而不是为文献服务的经营理念,更多地功能设置上融合了以社区为基础的混杂空间,从而使其成为城市社区综合体。如凤凰城中央图书馆设置了中央美术馆、大学生涯规划中心、企业家空间、创客空间;圣地亚哥中央图书馆布置了花园咖啡厅、家庭作业中心、健康与福祉信息中心、专利与商标资源中心、扎贝尔计算机实验室、富国银行技术培训中心、多媒体工作室、美术馆与展览空间、美国银行美林职业中心、钻石岩石花园、e3城市高中、沙利文家庭棒球研究中心、创新及数码表达实验室、赫维珍稀图书室、加利福尼亚屋、美术馆、瓦莱里娅雕塑花园、城市观景平台等;奥斯汀中央图书馆安排了创客空间、科技中心、咖啡厅、活动中心、画廊、户外餐饮区、示范厨房、技术宠物动物园(3D打印)、屋顶花园等。人们进入图书馆可以参与多种活动,如西雅图中央图书馆设置的“起居室”(Living Room)空间,读者可在此翻阅杂志、上网、休息,甚至交谈。功能的混杂性体现出人们利用图书馆的方式正在发生变化。虽然书籍仍然是重要媒介,但是其重要性在降低,如奥斯汀公共图书馆负责人指出,“图书馆不应只是让人们安静地沉浸在一系列读物中,人们在图书馆中通过技术的融合聚集在一起,增加信息交流”

此外,依据空间秩序理论,从空间体系、空间限定、空间组合三个方面比较两者不同点,空间形式的不同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从结构体系、围护体系、交通体系、周围关系来分析空间体系,美国图书馆的结构体系多采用钢框架结构,注重空间的敞开性和自由度,有利于实现开放式格局与流动性空间;围护体系方面,采用大面积玻璃幕墙以实现通透视线;交通体系上,倾向于连接不同楼层和不同空间,如西雅图中央图书馆的图书螺旋可以让读者通过斜坡而不用攀爬楼梯即可快速浏览书架,奥斯汀中央图书馆通过穿越中庭的天桥将垂直空间串联起来;周围关系上,美国图书馆注重与周边城市景观的对话,如西雅图中央图书馆设置了外部空间悬挑,形成针对行人的遮蔽场所,奥斯汀中央图书馆和圣地亚哥中央图书馆设置了户外观光平台,凤凰城中央图书馆设置大面积幕墙以形成室内与城市景观的互动。(2)空间限定上,美国图书馆采用了开敞大平层的概念,具体表现为内部空间以书架、家具、陈设等形成可移动式限定,以顶面变化形成固定式限定,而在水平方向不作限定,方便空间的可达性。尤其对于残障人士而言,这样可以使其方便到达图书馆的每一个空间。(3)空间组合上,美国图书馆体现出松散式组合模式。它们强调空间混杂性基础上的逻辑梳理,而非形式上的严格秩序。

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四所图书馆缺乏对环境设施的重视,在使用功能和视觉形象上呈现出较为混乱的局面。家具设施上,中国四所图书馆以木板椅、钢管椅等办公家具为主,仅仅满足阅读需要,而感官舒适度并不是重点考虑的对象。配套设施上,中国四所图书馆以多种数字设备适应多元需求,比如采用拼接屏实时显示图书馆大数据信息,放置数字阅读屏和查询屏方便读者查看。其优势在于对新兴技术的普及度较高,尤其是与手机捆绑的公众号和手机端借阅系统比美国更完善。不足之处在于,一些数字设备的交互设计尚待改进,且缺乏实时更新的充实内容,因而使其利用率较低。环境视觉上,中国四所图书馆的导视设计严格按照形象色配以标准字体的方式呈现,满足基本的信息指引功能。不足之处在于视觉变化较少,会形成严肃刻板的形象,且图书馆形象宣传设计缺乏系统性,形式上与导视系统难以匹配,导致视觉不和谐。

城市平均投资回报率是指投资到除港口外的其他产业平均得到的收益,先把城市内上市公司作为样本,筛选出对经济有贡献的指标(如:应付职工薪酬、固定资产折旧额、营业利润和税收等),得到其经济的贡献量,再计算其资产总额的贡献率。

空间形式上,中国四所图书馆空间体系以梁柱或梁柱结合钢架的结构体系为主,空间因而较为规整;围护体系以石材和玻璃幕墙结合的方式,形成半通透的空间;交通体系上进行水平分割,不重视不同功能区的串联;周围关系上忽视了城市景观的融入,呈现封闭式的格局。空间限定上,普遍采用墙体分割的垂直限定,且有个别图书馆出现了水平方向的基面抬高,易造成空间穿越障碍。空间组合上注重秩序,多采用中心对称式的组合方式,呈现出内向封闭的空间形态和布局规整的空间格局,如上海浦东图书馆、深圳图书馆、广州图书馆、金陵图书馆都不约而同地体现了严格的空间秩序。其中,虽然深圳图书馆的建筑设计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广州图书馆内部设计了中庭空间,但是在室内设计阶段却忽视利用玻璃幕墙和中庭形成开放性,而是追求严谨的秩序和明确的功能划分,仍然造成了内向集中式的空间格局。

2.2 环境设施

公共图书馆的环境设施主要包括家具设施、配套设施和环境视觉设计。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根据读者的查询和阅读需求进行环境设施的搭配。具体而言,家具设施包括书架、阅读桌椅、沙发等;配套设施包括电子阅读设备、查询屏、展架、展台等;环境视觉设计涵盖了图书馆宣传推广材料、导视设计、信息公告等。

不同之处在于,美国四所图书馆的环境设施注重满足人们的多元化行为需求。家具设施上,美国图书馆放置了不同形式的家具,包括类型多样的沙发、板椅、钢管椅、藤椅、凳子等,可以满足交流、讨论、休闲等多种需要。奥斯汀中央图书馆选用了形式各异的家具,适应不同的使用场合。配套设施上,体现了艺术氛围和人文关怀,前者如绘画、雕塑、装置的陈列,后者如针对残障人士的通道、升降机,放置记事簿的台子等。环境视觉上,美国图书馆注重空间整体的视觉和谐。其中,导视设计与空间结合,形成立体化的信息导览,如西雅图中央图书馆将扶梯设计成柠檬色,步梯及通道涂成红色,形成视觉吸引,利于垂直交通的指引。此外,在功能区域通过色块来划分,并将家具、设施、导视等与之配套,从而形成完整的视觉系统,不易产生视觉冲突。

与美国四所图书馆不同,我国四所图书馆强调以阅读为核心的单纯化功能,并且尤其注重文献陈列的规范性,以有序摆放来方便读者查阅,以此为基础的室内环境将阅读功能置于首要位置。而且,我国公共图书馆还普遍重视文献的分类、保存和管理,并注重按照文献类型设置功能区,如按照读者年龄层划分为亲子绘本馆、少儿阅读区和成人阅读区;按照文献类型划分为期刊阅览室、著作阅览室;按照文献语种划分为中文阅览室和外文阅览室等。

紫地榆活性成分对致龋菌生长和产酸影响的体外研究…………………………………王丽梅,杨晓珍,蓝 海(73)

2.3 材质肌理

与之不同的是,中国四所图书馆虽然也重视利用自然光线,但是对光线的导入方式缺乏考虑,如深圳图书馆采用的大面积玻璃幕墙虽然有利于自然光线的进入,但是对部分室内区域形成了暴晒效果。上海浦东图书馆对自然光线的运用较为成熟,其建筑四面的大面积玻璃幕墙被石材出檐形成适度遮挡,且采光天井采用遮挡装置,减弱自然光线的导入强度。人工采光方面,中国图书馆的灯具选用单一,缺乏立体化和层次感的照明设计。采光方式上,背景照明以嵌入式筒灯以及格栅灯为主,呈现均匀排布的状态;局部照明主要在阅读区设置台灯,满足阅读的照明需求;重点照明一般采用射灯形成对特定区域或陈列物的强调,如上海浦东图书馆在书架、阅读区等位置加强重点照明,避免采光死角,且材质上大面积地运用地胶垫、木地板等反光度较低材质,避免产生眩光。另外,与美国图书馆普遍在书架区域设置重点照明不同的是,一些中国图书馆忽视了这一细节设计。

不同之处在于采光方式的精细化设计方面。针对自然采光,美国四所图书馆普遍从绿色设计的理念出发,注重自然光源的导入方式与人体舒适度的匹配。如奥斯汀中央图书馆通过顶部侧窗及建筑的侧面玻璃幕墙采光,内部采光充分且避免阳光直射。根据其官网的描述,其自然采光率占据总体照明的85%。美国图书馆都采用了大面积的玻璃幕墙,但是都会结合各自所在地区的气候环境进行调整。比如凤凰城所在的亚利桑那州是美国著名的日照时间较长的州,气候干旱高温,所以凤凰城中央图书馆在东西两侧设置实墙,南北两面采用玻璃幕墙,同时设置活动式遮光膜调节日照。而且,它并没有采用常见的采光天井,而是另外在中庭布置水景调节室内气温和湿度。在人工采光方面,存在灯具选用、采光方式上的不同。灯具选用上,顶面一般采用格栅灯、发光灯管、软管灯、嵌入式筒灯、吸顶灯、吊灯、透光膜等多种形式;阅读区域结合家具摆放台灯、落地灯、吊灯等形式,形成立体化照明。根据对西雅图中央图书馆的现场观察,在夜晚完全处于人工照明的状态下,立体化的照明使得照度均匀而和谐。采光方式上,采用背景照明、局部照明、重点照明相结合的方式。背景照明一般在顶面均匀布置吸顶灯、筒灯、灯管、格栅灯等,形成对于自然采光的补充;局部照明结合阅读或活动区域采用吊灯、台灯、落地灯等形成面状照明;重点照明主要针对图书馆内的陈列物做布置,一般采用吊灯、射灯的形式。另外,也会对人们活动驻足的区域进行重点照明,比如阅读区、查询台、服务台、书架等。

吃什么?怎么吃?吃多少?怎样吃,才算科学,这些都是人们在生活中每天遇到的问题。随着社会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在解决了基本的温饱问题之后,人们更加关心饮食与健康的关系,关心饮食对生活质量的影响。现代医学研究证明,五种天然颜色的食物,对维护人体健康有益。

与美国图书馆不同的是,中国四所图书馆将装饰材料视为美化手段,注重其视觉效果,表现为在公共区域大面积采用抛光砖、石材,形成富于光感的效果。手法上,采用面材,以贴面的形式将其覆盖在建筑原有界面上,并遮盖界面原始肌理、结构、设备等。材料类型上,除浦东图书馆主要采用木质地板外,其他图书馆大面积采用石材、面砖等硬质材料,如地面采用抛光砖、石材、地胶垫;墙面采用铝塑板、白色乳胶漆、石材和墙砖贴面;吊顶采用铝板、石膏板等对管线形成遮蔽。其优势在于形成整洁干净的视觉效果,不利之处在于人体感官舒适度较低。

2.4 采光设计

采光设计从光源上而言存在自然采光和人工采光。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重视将自然光线引入室内空间,尤其是大面积玻璃幕墙和大开窗的采用,使得自然光线能够充分参与室内空间的氛围营造。人工采光方面,二者在灯具选用上都注重多种灯具的搭配以适应不同需求,在采光方式上都能以立体化的方式实现层次化照明。

不同之处在于,材料使用的理念和手法不同。理念上,美国四所图书馆注重对材料真实性的表达,而非装饰化处理,它们普遍将墙面、顶面,甚至地面的原始材料暴露,并在与人们接触的区域使用柔性材料进行覆盖,比如木饰面、地毯、地板等。在西雅图中央图书馆,将钢框架结构与人接触的部分进行包裹处理,并在地面铺设地毯,形成舒适的阅读环境;在读者活动区域大面积地采用地毯,不仅静音,且提高环境舒适度。手法上,美国四所图书馆注重将材料使用在关键部位,而非大面积铺设。另外,美国四所图书馆倾向于采用透光板、不锈钢板、玻璃、铝板、金属网等现代材料,整体上形成现代主义的设计面貌。

通过对比分析,中美两国八所公共图书馆的相同之处在于都以开放空间的方式进行布局,在设计思想上都以减少图书馆信息资源的获取障碍,尽量为读者创造方便使用的物理环境为准绳,体现了公共图书馆服务于大众的空间规划理念。两者的空间布局都建立在现代主义流动空间的基础上,在表现方式上存在大尺度挑高及开间的共享空间,形成中庭、天井、大厅等公共空间,并借助多种空间的建筑客观限定来形成不同的功能分区。空间布置不仅多元化,而且在空间组合方式上都遵循集中式、组团式与线式结合的方式将不同的功能分区串联起来。一般而言,对读者开放的空间包括门厅、借阅大厅、电子阅览区、各类书库、报刊阅览区、休息区、多功能厅等,可以让读者结合特定的空间来满足阅读、借还、自习等不同需求。

比较框架上,一方面,基于小样本个案考虑,所抽取的比较对象都属于较为主流和大众化的公共图书馆,且都是新造建筑的室内设计,而且在各自国家的语境下进行比较分析,因此对于所选取的八个图书馆主要在于藏书量、建筑面积、建造年代等共同属性方面进行抽取对比;另一方面,借鉴室内设计的一般要素以及图书馆设计规范,主要以空间组织、环境设施、材质肌理、采光设计等维度进行对比分析。

相同之处在于,二者都倾向于采用常规材质营造适合阅读活动的环境。地面上,考虑满足静音需要,二者都在阅读和藏书区采用软质铺设材料。墙面上,局部使用木饰面,营造适合亲近的微观环境。顶面上根据功能区域采用扣板类常规材料进行视觉强调或区域划分。

然而,本文秉持的乃是解释论而非立法论的立场,力图在行政法理论及现行行政法的框架下对预约裁定的法律性质及可诉性进行分析。当前的研究普遍认为税收预约裁定不具有可诉性,这实际上是未深入行政法内部对预约裁定的法律性质进行挖掘的结果。财税法学在研究的过程中,需要更多地和其他部门法相结合,方能显示其“领域法学”的独特魅力。

3 美国图书馆经营理念与设计思路

经营理念对公共图书馆的室内设计具有决定意义。作为公共图书馆的发源地,美国在公共图书馆的经营理念上存在发展演化的过程,其角色定位从注重象征性和纪念性转变为社区服务中心,并且越来越呈现更为多元化的形象。如今,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经营理念存在以下三个特征,并影响了其室内设计策略(详见表1)。

第一,基于公平、多元与包容的理念(ALA,2017)

,其室内设计着力营造面向社会开放的环境。美国是一个多元化的社会,公共图书馆的包容性设计针对的不仅仅是不同用户群体,同时也体现在对不同文化、族群、民族等的尊重,使其最大限度地满足广泛人群的需求,实现设计的最大可用性。尤其对特殊人群的照顾和对年轻人群的吸引反映了这种特征,体现为针对弱势群体的包容性设计

,以及对于熟悉新技术和数字资源的年轻读者设置创客空间、表演空间等。它还体现在以采用通用性设计的方式关注空间及设施易用性、安全性、无障碍等方面。

第二,基于公共服务与社区服务意识的影响,在图书馆设计过程中尊重大众意见、鼓励公众参与、为利益相关者赋能

,以及在设计结果中注重对社区的影响。这种方式带来的不仅是社区服务功能的融入,而且是社区居民的全面参与,如奥斯汀中央图书馆建设过程中所体现的发展趋势:“未来的图书馆需要与社区接触,让社区参与进来,欢迎每个人分享知识和想法”

第三,基于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包括生态、文化与经济等多重维度的可持续。在室内设计中倡导使用绿色材料与节能技术,并重视对在地文化的传承,为社区保存文化传统

,实现场所营造效果。

4 我国公共图书馆从理念到形式的借鉴

从经营理念上,我国公共图书馆长久以来保持着对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学习。近代时期,美国公共图书馆的经营理念就开始对中国产生影响,并促进中国从传统的藏书楼向早期公共图书馆的转型

。改革开放以来,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平等、开放、共享思路日益在我国获得认可。近年来,在不断注重观念、技术、服务创新的驱动下,中国公共图书馆开始探索新的发展路径。比如,一些新兴数字技术出现并迅速在我国公共图书馆获得采用,以此完善公共图书馆的社会服务功能。然而,我国公共图书馆的室内设计与美国公共图书馆的开放理念相比,在通用设计(Universal Design)、包容性设计(Inclusive Design)、可持续设计,以及社会语境方面还存在差距,滞后于相关理念的进展,并在局部设计上延续藏书楼思路以及对纪念性的强调。具体而言,在我国公共图书馆室内设计中,存在以下有待提升和可以借鉴美国经验的方面。

4.1 提升空间包容性

中国公共图书馆的室内设计往往遵循的是视觉秩序性和功能有序化的原则。它虽然有助于实现环境美化且方便管理,但是却并无助于最大化发挥其公共服务的使命。在这一策略的影响下,中国公共图书馆室内空间呈现的是理性、肃穆、庄严甚至权威的形象,它具有内敛、封闭且规整的特征。它在设计形态上倾向于采用对称式空间、等边形态、台阶基座、稳重的饰面、硬朗的材质等。这与美国公共图书馆为体现开放、包容、无差别的形象而普遍倾向于采用大面积透明玻璃、开敞大平层、无障碍空间、明亮色系、柔性材质是不同的。在包容性原则的指引下,美国公共图书馆内部空间还呈现出功能混杂的状态。虽然这种空间相较于中国公共图书馆显得较为散漫,但是身处其中,人与人、人与馆都能获得对等、开放、交流的渠道。

4.2 注重空间参与性

中国公共图书馆室内空间在社会人际互动方面的建设较为乏力,其重点在于满足阅读需求,而非社区的多元化需要。在建构图书馆活动方面,中国公共图书馆强调的是单向的知识学习。而美国公共图书馆倾向于将其自身设定为城市客厅和社区服务中心。它以丰富而舒适的室内环境吸引社区居民参与图书馆的多元活动,无论是混杂的功能配置还是适宜的环境设施和材质肌理、采光设计,都在试图营造令人易于亲近的空间。为了实现全面的社区参与,甚至在建馆之初即邀请社区居民参与共同设计。而且,美国公共图书馆室内环境不仅考虑了图书馆活动参与者面对面的直接互动,还设计了吸引社会群体互动的空间。

4.3 重视空间持续性

中国公共图书馆在物理可持续方面缺乏系统性。它虽然注意了自然采光,但是缺乏在导入自然光的方式上进行深化设计;虽然也注意采用环保材料,但是缺乏美国那样成体系的设计和评估。美国公共图书馆重视实现绿色环保的设计目标,并且基于普遍认可能源和环境设计方面的认证体系,而系统性地采用节能环保设计原则。同时,中国公共图书馆对可持续性设计的理解仅仅停留于物理可持续,而忽略了人文可持续的需求。在室内空间中,人文细节体现于空间功能布置和环境设施设计,从而使得图书馆室内空间富于场所精神。这一思路将有利于提升图书馆的人文内涵,并进而使其获得市民的认同乃至归属感。

[1]FAIRES R. Checking out Austin’s new Central Library[EB/OL].(2017-10-27)[2019-02-10].https://www.austinchronicle.com/arts/2017-10-27/checking-out-austins-new-central-library/.

[2]American Library Association. ALA and affiliates issue joint statement on libraries and equity, diversity and inclusion [EB/OL].(2017-08-03)[2019-2-10].http://www.ala.org/news/pressreleases/2017/08/ala-and-affiliates-issue-jointstatement-libraries-and-equity-diversity-and.

[3]KAEDING J, VELASQUEZ D L, PRICE D. Public libraries and access for children with disabilities and their families: a proposed inclusive library model[J]. Journal of the Australian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Association, 2017,66(4):1-20.

[4]MATTERN S. Just how public is the Seattle Public Library? Publicity, posturing, and politics in public design[J]. Journal of Architectural Education, 2003, 57(1):5-18.

[5]STYLIANOU-LAMBERT T, BOUKAS N, CHRISTODOULOU-YERALI M. Museums and cultural sustainability: stakeholders, forces, and cultural polic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2014, 20(5):566-587.

[6]LOACH K, ROWLEY J, GRIFFITHS J. Cultural sustainability as a strategy for the survival of museums and libraries[J].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ultural policy, 2017, 23(2): 186-198.

[7]余银萍.晚清时期美国近代公共图书馆理念在中国的传播及其影响[J].图书馆建设,2015(6):93-96.

猜你喜欢
室内设计空间图书馆
空间是什么?
创享空间
图书馆
衣.恋专卖店室内设计
王晓燕室内设计作品
姜喜龙室内设计作品
陶慧娟杨文韬室内设计作品
去图书馆
QQ空间那点事
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