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文化视角下英语第二课堂活动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元认知意识影响研究

2022-08-06 03:53魏露雨
英语教师 2022年11期
关键词:元认知第二课堂办学

向 玉 魏露雨

引言

合作办学指中国教育机构与国外教育机构合作,以中国公民为主要招生对象的活动,是中国教育对外开放,培养国际化人才的重要举措(林金辉、凌鹊2021),是扩大教育开放,提高我国教育国际水平的重要途径(赵敏2019)。近年来,合作办学逐渐成为国内学子继续接受国际化教育的重要办学形式。对合作办学学生学习状况进行深入探究有助于提升合作办学质量,进一步完善我国高等教育体系。

区别于以教师教学为主导的第一课堂,第二课堂具有灵活度高、协调性强、以学生为主体的特点。积极发挥第二课堂的作用,能够促进学生积极参与第二课堂活动,提升其综合素质(张华、李洪波,等2021)。国内关于第二课堂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第二课堂与思政教育结合(李娇楠2020),也有基于时代发展背景第二课堂教学实践路径的实证研究(方宇2020)。第二课堂活动对教学成果及学生综合素质的有效提升已经得到了研究证明(陈玲、陶好飞,等2019)。因此,本研究以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为研究主体,就第二课堂活动对中外合作办学学生的元认知意识发展进行探究。

一、文献综述

社会文化理论源于维果茨基(Vygotsky)及其团队的文化历史心理学,包含活动理论、支架理论、ZPD 理论、调节理论等核心理论(James Lantolf、秦丽莉2018)。社会文化理论视角宽泛,在解释学习情境时更关注学习发生的更广泛系统,根据个人参与的有文化组织的活动,通过解释主义的镜头对个人的思维和发展作出解释(Lantolf 1994)。国外关于社会文化理论的研究成果颇丰,不仅维果茨基(1978)发表了关于社会文化理论的著作Thinking and Speech,还有众多学者基于维果茨基的思想作出了众多的理论研究(如Marginson & Dang 2017;Mahn 1999)。社会文化理论在二语习得中的研究成果较显著,如基于社会文化理论对二语习得中的任务完成度、学习反馈等的实证研究。国内学者同样基于社会文化理论对教师语言意识发展作出了实证研究(如徐锦芬、张志武2021)。因此,本研究将合作办学学生置于第二课堂合作学习情境中,基于社会文化中的解释主义理论,通过观察记录学生在群体学习中的合作表现,进一步深入分析其元认知意识的发展。

元认知意识的相关研究经过了长续发展,研究成果较显著(Schraw 1998)。弗拉维尔(Flavell 1979)认为元认知是个体对自身思考的认知过程,是个体对思维和学习活动的知识和控制。元认知意识是一个多维现象,在英语学习中,元认知知识包含主体认知知识、任务知识和认知调节策略知识(Kalita Nath 2021),对英语学习具有重要的提升作用。在国外的研究中,元认知意识的研究焦点主要在于探讨元认知意识理论指导下教学策略的应用及教学体系的建设(Chan &Tang,et al.2021),也有移动终端设备支持下元认知意识对写作能力提升的实证研究。国内关于元认知意识的研究主要集中于听力元认知意识对听力成绩的影响,相关研究与英语听力教学结合紧密,指出元认知策略的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听力成绩(于翠红、张拥政2014)。可见,元认知意识培养对英语学习的提升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基础。从第二课堂活动情境视角可以进一步探究学生元认知意识的发展及元认知意识对学习效果的影响。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问题

本研究借助第二课堂活动教学,从社会文化理论视角出发,探究学生在第二课堂活动情境下个人元认知意识的发展及元认知意识对学习投入和学习成果的作用。

主要探讨以下两个问题:

1.在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的元认知意识如何发展与体现?

2.元认知意识的发展对学习效果有什么影响?

(二)研究对象

本研究选取某大学工业学院2020 级机械制造与自动化1 班(以下简称“2020 机自1班”)学生为研究对象。为了帮助学生能顺利完成后期用英语教授的专业课程,学院制订了详细的英语学习计划,在第一学期以英语课程学习为主,同时开展与课程教学内容相关的第二课堂活动。2020 机自1 班共有26 名学生(对学生进行编号,1 号、2 号、3 号……26 号),百分制换算学生高考成绩后,5 名学生在60 分以下,17 名学生处于60—80 分数段,4 名学生处于80—90 分数段,总体英语成绩处于中等水平。

(三)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过程

研究开展初期,2020 机自1 班学生参加了学院安排的英语测试。本次测试采用笔试加情景问答的形式。笔试部分采用全国大学英语四级考试的试卷结构,由听力、写作、阅读、翻译等组成;情景问答由外教给出情景式问题。各部分成绩占比及考查目标见表1:

表1

将学生各部分成绩按比例折算后得到综合成绩(取整数)作为前测成绩,并对前测成绩进行分析,见图1:

图1

第二课堂活动中开展主题汇报和free talk。主题汇报形式主要为与课内所学主题相关的英语话剧表演、海报及PPT 展示。依据综合成绩,将学生分组,每组中既有基础较差的学生,又有基础较好的学生,保证各组学生构成情况基本一致。活动中每组学生合作并自行决定组别中担任的角色和任务分配。每一次活动后,教师会开展组间互评,并讲解部分策略。此外,外教每周定期开展free talk 活动,观察学生在free talk 中的口语交流表现。本次研究共持续12 周,研究助手通过观察并记录学生的活动表现,在活动开展前、中、后期对学生进行访谈,从而分析其认知意识的行为表现。

(四)数据收集与整理

本次研究数据主要来自第二课堂活动中的记录和半结构化访谈及针对学生开展的两次测试成绩。对第二课堂活动中学生的表现进行记录是为了观察学生在活动合作中元认知意识的语言表现,以及该过程中其元认知意识及个人表现的转变。在第二课堂活动中还开展了三次半结构化访谈,主要问题聚焦:(1)对第二课堂活动的认知;(2)第二课堂活动中个人角色与表现;(3)第二课堂活动结束后对个人表现的反思;(4)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教学的联系。所有访谈采用汉语进行,对课堂表现记录和访谈内容进行转写,从中提炼学生元认知意识变化的主题。

三、研究结果

(一)学生元认知意识发展

随着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元认知意识得到了明显的发展,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语言学习中语言运用意识的提升

在活动开展初期,学生普遍认为第二课堂活动中的活动内容只是为了做更多的实训练习,从而在期末考试中取得更高的分数,并认为目前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通过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然而,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逐步意识到,英语语言运用范围广泛,开始重视分析语言运用场景,总结语言表达技能,进一步强化语言运用能力。

16 号学生:“虽然我的英语口语表达能力很差,但是在第二课堂活动中,我逐渐发现口语差并不是因为我不认识很多单词,而是不熟悉单词的运用。现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我更注重积累,因为可以在生活、学习中运用很多句子。”

2.反思及互助意识显现

学生关于学习氛围的认识促进了学习行为的转变。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前,学生的学习状态以独立学习为主,并没有太多的互助意识,班级合作氛围不强。随着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学生逐渐认识到合作学习不仅可以发挥个人的特长,还可以向小组成员学习,有更强的成就感。学生开始思考在小组活动中学到了什么,可以为其他成员提供什么帮助。互助意识加强使整体的学习氛围更好。

7 号学生:“以前的学习中主要是自己完成学习任务,遇到问题时在网上查找解决方法,很多时候问题没有解决会逐渐放弃。在合作完成活动的过程中,我发现同学非常愿意提供帮助,大家都积极参与活动,遇到困难时一起思考解决办法,这让我很感动,也更愿意参与集体活动,并为大家提供帮助。”

3.第二课堂活动与第一课堂学习贯通学习意识明显

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前,学生在课堂学习中处于被动状态,对教师教授的知识进行转写、记录和记忆是主要的学习方式。随着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学生的学习策略意识显著提升,对第一课堂的学习意识发生了显著变化。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愿意转变角色,从聆听者转为思考者,进一步成为学习的主导者。学生将第二课堂中的学习技巧、策略运用到课程学习中,并认识到第二课堂学习与课程学习是相互促进的。

1 号学生:“我认为第二课堂活动与课程学习是分不开的,完成第二课堂活动需要在课程学习中积累语言知识。第二课堂活动中学到的技巧或技能,如随身录音、依据主题预判对话、关键词串联等,可以帮助我在课程学习中更好地学习英语。”

(二)元认知意识发展对学习效果的提升

在第二课堂活动结束后,采用同样的测试模式对学生进行测试并作为后测成绩。经过分析得出两次成绩的基本数据,见表2:

表2

通过表2 数据可知,学生成绩总体有提升,成绩最低值由32 分提升至42 分,最高分从82 分提升至83 分,平均分由51.60 分提升至66.31 分。通过比较标准差发现,后测成绩标准差小于前测成绩,表明2020 机自1 班学生成绩总体差距在缩小。同时,将每个学生(由编号代表)的前测和后测成绩进行比较,得到如下折线图(见图2):

图2

从图2 可以看出,除个别学生成绩较之前有所下降或保持以外,大部分学生的后测成绩有所提升,且部分学生的成绩进步较大。前测成绩最低分10 号学生进步较大,由30—40 分数段上升至60—70 分数段,1 号、5 号、24 号、26 号学生的成绩有较明显提升。

结语

综上所述,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对学生的元认知意识有良好的提升作用。通过一定的策略或者专项培养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元认知意识。

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初期,学生对课程学习及第二课堂活动的认知较单一,被动学习是较普遍的状态。在学生的个人认知中,考试是英语学习的最终目的,英语语言在职业生涯中的重要性并没有得到重视。同时,学生的语言运用意识并不明显。

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逐渐认识到自我学习状态的改变及第二课堂活动对学习的促进作用。

在第二课堂活动开展结束后,学生的主人翁意识增强,学习投入加大,学习成绩有所进步。

本研究对大学英语第二课堂活动的开展具有借鉴意义,但研究主要是针对中外合作办学开展,仍存在研究范围较窄、研究对象个体差异性未纳入考量等局限性。后续研究可以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扩大研究范围,进行实证研究。本研究以中外合作办学学生为研究对象,其基础情况与其他大学在校学生有明显的差异,英语学习的目标也不同。通过扩大研究范围,开展科学的实证研究,可以进一步研究元认知意识的发展是否具有普遍性。(2)开展个案研究,深入探究个体间的认知差异对元认知意识发展的影响。有效的个案研究可以进一步探究元认知意识发展的影响因素,为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猜你喜欢
元认知第二课堂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高校“人工智能”第二课堂建设探讨
第二课堂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元认知:领域一般还是领域特殊?
晋江“四点钟学校” 孩子们的第二课堂
网络环境下元认知知识与元认知策略相关性探析
元认知在大学英语教改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