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急性疼痛影响因素研究

2022-08-09 04:48牛思佳宝儿江巴合都拉马稼驹牙森衣明侯彦深
江苏科技信息 2022年19期
关键词:单孔胸腔镜根治术

严 睿,牛思佳,宝儿江·巴合都拉,马稼驹,牙森·衣明,侯彦深

(1.新疆医科大学,乌鲁木齐 830011;2.新疆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麻醉与围术期医学中心,乌鲁木齐 830011)

0 引言

肺癌在全球和我国的发病率及致死率均居首位[1-2],手术治疗仍是早期肺癌的主要治疗方法。随着胸腔镜外科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完善,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也逐渐兴起,它具有创伤更小、显著降低术后疼痛的优点,但仍会有术后切口疼痛的发生。术后疼痛可增强机体的手术应激反应,引起组织水肿和炎症反应,加重肠麻痹、恶心等,增加内环境紊乱和术后创面出血的风险,影响患者早期康复[3]。本文旨在探讨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患者术后急性疼痛的影响因素,从而为临床医师提供有效的临床证据,加强围术期疼痛的管理,提高医疗质量。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21年1月1日—12月31日符合纳入标准的肺癌患者143例。纳入标准:病理证实为肺癌;行单孔胸腔镜下肺叶切除及淋巴结清扫术;无认知障碍、精神疾病;无高血压、心脑血管疾病史;无慢性疼痛病史;无长期镇痛药物服用史。剔除标准:术后疼痛评分记录不完整。

1.2 麻醉及手术

麻醉诱导:静注丙泊酚1.5~2.0 mg/kg、舒芬太尼0.3~0.4 μg/kg、罗库溴铵0.6 mg/kg,行双腔支气管插管并机械通气,单肺通气时调节呼吸参数使PETCO2维持于4.00~4.67 kPa,术中以丙泊酚、瑞芬太尼、罗库溴铵、七氟醚维持麻醉,使BIS值为40~60。手术方式:根据病变部位,在患侧胸壁腋前线相应肋间做4~6 cm切口,置入切口保护套,采用单孔胸腔镜技术行肺癌根治术,术毕采用静脉病人自控镇痛。

1.3 数据采集

采集患者术前血红蛋白、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数值、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术前心理状态、文化程度、手术时间、切口肋间隙宽度、肺癌分型及分期等数据。将年龄分为低于60岁、超过60岁2个亚组。文化程度分为初中及以下和高中及以上2个亚组。患者术前心理状态采用焦虑抑郁量表(Hospital Anxiety and Depression Scale,HADS)进行评估[4],7项评定焦虑,7项评定抑郁,HADS小于8分为心理状态良好组,HADS不低于8分为心理状态不佳组。手术时间分为小于150 min和不低于150 min2个亚组。切口肋间隙宽度指患者手术切口处肋间系宽度,分为小于1 cm和不低于1 cm 2个亚组。

1.4 术后疼痛评分及记录

采用VAS评估患者术后疼痛程度,0~10分代表不同程度的疼痛:0分为无痛,1~3分为轻度疼痛(疼痛尚不影响睡眠),4~6分为中度疼痛,7~9分为重度疼痛(不能入睡或睡眠中痛醒),10分为剧烈疼痛。根据《加速康复外科中国专家共识暨路径管理指南(2018)》[5],术后控制疼痛目标是VAS评分<3分。于术后第1天采用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VAS评分<3分者为疼痛控制良好,VAS评分≥3分者为疼痛控制不良。

1.5 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 根据患者术后VAS评分将患者分组

143例患者,13例术后无疼痛,其余患者出现不同程度疼痛,术后第1天疼痛控制良好组108例(75.5%),疼痛控制不良组35例(24.5%)。疼痛控制不良组患者出现中重度疼痛,影响活动与休息,需额外追加镇痛药者11例。两组患者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血小板、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病理分型、分期、文化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2.2 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急性疼痛的单因素分析

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急性疼痛的单因素分析(χ2检验和t检验)分别如表1—2所示。

表1 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急性疼痛的单因素分析(χ2检验)

表1(续)

表2 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急性疼痛的单因素分析(t检验)

2.3 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急性疼痛的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将单因素分析中有统计学差异的性别、年龄、术前心理状态、手术时间、切口肋间隙宽度、术前NLR作为自变量,疼痛控制不良作为因变量,进行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Wald值大小排序依次为术前心理状态>年龄>性别>术前NLR值>切口肋间隙宽度>手术时间(见表3)。

表3 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后疼痛控制不良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在胸外科医师的不断努力下,胸腔镜技术日益成熟并逐渐取代了传统开胸手术,患者术后并发症明显减少,术后疼痛明显减轻[6-7]。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虽然使创伤进一步减小,但仍不能完全消除术后疼痛。疼痛可引起炎症因子大量分泌,并可直接刺激痛觉感受器,活化周围神经元,增加中枢神经对疼痛的敏感性,形成恶性循环[8]。目前,认为术后疼痛的机制有[9]:脊柱致敏;外周致敏;手术切口后疼痛介质的活性和神经可塑性改变。

疼痛是一种主观感受,受多种因素的影响。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中,影响患者术后急性疼痛的因素是患者术前心理状态、年龄、术前NLR、性别、切口肋间隙宽度、手术时间。肺癌患者术前多有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有研究[10-11]表明,不良情绪会激活机体应激调节系统,如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系统等,明显升高应激激素水平;这可能是不良心理状态导致患者术后疼痛的机制。本研究表明,不同年龄的患者对疼痛的感知不同,老年患者对疼痛的敏感性下降,这可能是由于老年患者各系统发生退行性变,神经系统受体数量下降导致的。不同性别的患者术后疼痛程度不同,人类疼痛存在明显的性别差异,其发生发展机制尚不清楚,表观遗传学机制可能参与了疼痛性别差异的调控[12]。NLR与术后疼痛相关,NLR作为应激及炎症反应指标,能够更为客观稳定反应炎症,且受其他因素干扰小,更容易获得。高NLR患者术后疼痛发生率较高,可能与高NLR患者的潜在炎症状态有关。切口肋间隙宽度越小、手术时间越长,术后疼痛的发生率越高,可能是由于手术器械对切口的压迫时间长且严重,导致切口周围组织损伤相对加重,局部及全身炎症因子释放增多,从而导致了术后疼痛发生率的增加。

综上所述,行单孔胸腔镜肺癌根治术时,应根据术后疼痛危险因素对患者进行积极干预,降低术后疼痛的发生,从而降低术后并发症,减少患者痛苦。术前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疏导,使患者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积极治疗潜在的炎症,若情况允许手术切口尽量选择在相对较宽的肋间隙;术中根据患者的年龄给予个体化用药原则,并尽可能缩短手术时间。

猜你喜欢
单孔胸腔镜根治术
近端胃切除双通道重建及全胃切除术用于胃上部癌根治术的疗效
快速康复外科在胸腔镜肺叶切除围手术期中的应用
奈维用于胸腔镜肺大泡切除术后防止漏气的疗效观察
胸腔镜胸腺切除术后不留置引流管的安全性分析
单孔腹腔镜手术后脐窝创面的简单缝合术
全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11例治疗体会
H形吻合在腹腔镜下远端胃癌根治术中的应用
全胸腔镜肺叶切除术中转开胸的临床研究
单孔腹腔镜手术切除左位胆囊1例报告
经脐单孔腹腔镜在普外手术中的应用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