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联合安神汤加减辨证治疗对肝郁气滞型失眠患者睡眠情况及症状积分的影响

2022-08-11 06:46马汝华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22年3期
关键词:肝郁气滞安神

马汝华

(日照市中医医院中医科,山东日照 276800)

失眠为临床高发疾病,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不足、入睡困难、睡眠质量差、睡后易醒等,并会影响患者日间功能[1]。西医针对失眠多采用镇静催眠药物进行治疗,但易出现耐药性,影响症状改善效果。中医将失眠归于“不寐”范畴,认为其与脏腑机能紊乱、阴阳失调、气血失和等相关,病位在心,涉及五脏,临床治疗应注重通调阴阳、安养神明[2]。安神汤为中医经典方剂,具有疏肝健脾、养心安神之效。针灸为中医外治疗法,可通过刺激相关穴位激发经气,起到调和阴阳、安和五脏、行气活血之效。鉴于此,本研究选取我院2018 年1 月—2021 年7 月收治的126 例肝郁气滞型失眠患者,探讨针灸联合安神汤加减辨证的治疗效果。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我院收治的126 例肝郁气滞型失眠患者。纳入标准:失眠西医诊断符合《中国失眠症诊断和治疗指南》[3]相关诊断标准:伴有难以入睡、睡眠不深、易醒、早醒等症状,每周睡眠障碍发生≥3 次,且持续>1个月;失眠中医诊断符合《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4]中相关标准,辨证为肝郁气滞:睡眠不安,甚则彻夜不眠,伴头晕头胀,胸闷肋胀,口干、口苦,苔黄舌红,脉弦而数;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5]评分>7 分;患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因创伤、精神障碍等导致的继发性失眠或环境性睡眠障碍、睡眠卫生不良者;存在免疫系统疾病者;存在药物依赖或滥用者;合并严重心肺疾病者;对研究涉及疗法不耐受者;合并重度感染者。按不同治疗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每组63 例。对照组中男39 例,女24 例;年龄26~57 岁,平均年龄(39.28±6.17)岁;病程3~53 个月,平均病程(29.65±9.17)个月。观察组中男35 例,女28 例;年龄29~53 岁,平均年龄(37.78±6.92)岁;病程5~52 个月,平均病程(30.15±10.05)个月。两组的各项一般资料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本研究选取病例均遵守患者自愿原则,且获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安神汤加减辨证治疗。组方:黄芪、炒酸枣仁各30 g,夜交藤、合欢皮、茯苓、党参各20 g,制远志、当归、五味子各15 g,石菖蒲、香附、白芍、柴胡各10 g。辨证加减:脉滑数者可加半夏、陈皮各10 g;口苦、心烦盛者可加黄连、山栀子各5 g;血虚者可加阿胶、熟地黄各15 g。1 剂/d,加水煎煮,弃渣留汁250 mL,分早晚服用,20 d 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3 个疗程。

1.2.2 观察组

在对照组基础上,观察组于每日9:00~11:00 接受针灸治疗。选择关元穴、神门穴、神庭穴、气海穴、百会穴为主穴,足三里穴、三阴交穴、太冲穴以及阳陵泉穴为配穴。经小幅度捻转补法针刺神庭穴、百会穴,2 转/s,以患者感到针下胀痛并向四周扩散为度;经提插补法针刺气海穴、关元穴,以患者感针下灼热肿胀或针刺感向其腹下扩散为度,重插轻提,1 次/s;经提插补法针刺三阴交穴、足三里穴,以患者感针下胀痛或针刺感向上传导为度,重插轻提,1 次/s;经捻转补法(小幅高频)针刺神门穴,以患者感针下灼痛或针刺感向上传导为度,1 次/s;经捻转泻法(小幅高频)针刺太冲穴、阳陵泉穴,使患者有酸、胀、麻、痛感。每2 天针灸1 次,每次治疗30 min,每次留针期间应间隔10 min。针灸10 次为1 个疗程,连续治疗3 个疗程。

1.3 观察指标

(1)睡眠情况:治疗前与治疗3 个疗程后,经多导睡眠呼吸监测系统测定两组患者的睡眠情况,即慢波睡眠时间(非快动眼睡眠期S3、S4)与快动眼睡眠时间。睡眠时间应连续超7 h,且患者在测量期间应穿宽松睡衣裤,不可大量饮水,若为女性则需避开经期,监测当日停止午休。(2)症状积分:依据《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6]对两组治疗前与治疗3 个疗程后的症状改善情况进行评估,包括头晕头胀、睡眠不安、胸闷肋胀等,各项评分为0~6 分,分值越高则表明该症状越明显。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性别等计数资料用[n(%)]表示,睡眠情况等计量资料用()表示,分别采用χ2检验、t 检验。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睡眠情况组间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各项睡眠情况指标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快动眼睡眠时间、慢波睡眠时间均长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慢波睡眠时间、快动眼睡眠时间均长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睡眠情况比较[(),min]

表1 两组睡眠情况比较[(),min]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aP<0.05

2.2 症状积分组间比较

治疗前,两组的各项症状积分比较,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的睡眠不安、头痛头晕、胸闷肋胀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睡眠不安、头痛头晕、胸闷肋胀积分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症状积分比较[(),分]

表2 两组症状积分比较[(),分]

注:与同组治疗前比较,bP<0.05

2.3 不良反应组间比较

治疗期间两组均未见不良反应。

3 讨论

中医认为,人之寐寤,赖心神控制。气血阴阳的正常运行是保证人体心神正常生理调节功能的基础,劳逸不当、情志内伤等均可致使脏腑功能紊乱,阴不维阳,气血失调,营卫不和,则致心神不安,导致失眠。肝郁气滞型为失眠常见证型,是因气机郁滞,肝失疏泄,肝郁化火,内扰心神所致。

临床多采用西药治疗失眠,如褪黑素受体激动剂、镇静类抗抑郁药、非苯二氮艹卓受体激动剂等,但存在耐药性,一旦骤然停药会出现戒断反应,不易被患者所接受。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3 个疗程后,两组的快动眼睡眠时间、慢波睡眠时间均长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慢波睡眠时间、快动眼睡眠时间均长于对照组;两组的睡眠不安、头痛头晕、胸闷肋胀积分均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睡眠不安、头痛头晕、胸闷肋胀积分低于对照组,提示针灸联合安神汤加减辨证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可获得确切效果。安神汤中黄芪性温味甘,可益卫固表、补气升阳;炒酸枣仁性平味甘酸,可宁心敛汗、养肝安神;夜交藤性平味甘,可祛风通络、养心安神;合欢皮性平味甘,可解郁和血、养心安神;茯苓性平味甘淡,可宁心安神、健脾补中;党参性平味甘,可养血生精、健脾益肺;制远志性温味苦,可宁心安神;当归性温味甘,可补血活血;五味子性温味甘酸,可生津敛汗、宁心安神;石菖蒲性温味苦,可宁神益智、开窍醒神;香附性辛味微苦微甘,可理气宽中、疏肝解郁;白芍性微寒味苦酸,可敛阴止汗、平抑肝阳;柴胡性微寒味苦,可升举阳气、疏肝解郁。诸药合用,共奏益气养血、定志安神、理气养肝、疏解肝郁之效,可改善肝脏疏泄功能,促使阴阳平衡。现代药理学研究表明,夜交藤与酸枣仁有镇静、催眠的效果;五味子中内酯乙能、甲素、醇乙等具有助眠作用,可有效促进患者入睡,并延长睡眠时间;茯苓、当归及黄芪具有免疫调节功能,可避免失眠导致的其他病证[7]。岳慈等[8]的研究指出,安神汤加减可有效改善肝郁气滞型失眠患者的失眠症状,提升睡眠质量。但中药治疗也存在一定缺陷,如起效相对缓慢,对于严重失眠者难以在短时间内见效等。针灸是中医传统外治疗法之一,本研究的针刺取穴中,太冲穴可疏通肝气;百会穴可疏通经络;神庭穴利于镇静安神;神门穴、三阴交穴可起补血之效;关元穴、气海穴、阳陵泉穴相配可行气通经、清热除湿;足三里穴、神门穴可调理脾胃,利于患者提高身体素质。针灸治疗可通过对人体经络造成刺激,有效调节生理功能,起效较快,与中药汤剂相结合,可互补不足,在短时间内缓解患者症状,增强临床疗效,更好地改善患者睡眠状况。此外,中医药配伍注重平衡,毒副作用小,加之针灸为外治疗法,联合治疗安全性高。

综上所述,针灸联合安神汤加减辨证治疗肝郁气滞型失眠可获得确切效果,可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睡眠情况,安全可靠。

猜你喜欢
肝郁气滞安神
柴芍六君汤加味结合自血疗法对脾虚肝郁型慢性荨麻疹患者的疗效观察
自拟脾胃安方治疗脾虚气滞型餐后窘迫综合征的临床观察
气滞胃痛颗粒联合叶酸在慢性萎缩性胃炎治疗中的应用价值分析
加味乌药汤合失笑散加减治疗气滞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观察
百合 润燥安神
拌蕨菜安神镇静
改变肝郁体质,要想得开
安神补脑和补脑安神,不是一家
自拟方结肠灵汤治疗肝郁气滞型功能性消化不良临床观察
谢旭善教授从肝气肝郁证论治胃脘痛经验